五福粥——一碗用千年鄉(xiāng)愁煮出的老味道

美食是一座石橋,連著游子的思念與故鄉(xiāng)

1/亂世良民

元末明初的中國大地,到處是戰(zhàn)火烽煙,尤其是江南地區(qū),民眾的生活更是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在江西吉安府,就生活著這樣一群亂世良民。

吉安府,為古廬陵縣,屬九江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始置。東漢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廬陵縣升級為廬陵郡。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廬陵郡改為吉州,后來多次在廬陵、吉州兩名間反復改稱。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改吉州路為吉安路,“吉安”之名自此始。明太祖壬寅年(1362年),改置吉安府。

地名的變遷,隱含的是朝代更迭,朝代更迭,最苦的是底層百姓,是“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尤其是元朝統(tǒng)治期間,將國民分為四等:一等為蒙古人,天下都是他們的,所以地位最高。二等是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因為他們是最早被蒙古征服的,被當成了“親戚”。三等是漢人,這里的漢人指的是淮河以北原金國境內(nèi)的漢、契丹、女真等族人。四等人為南人,是最后被蒙古征服的原南宋境內(nèi)各族,他們社會地位最低,生活最窮苦,受到多重壓迫和歧視。

生活在江西吉安的漢民,就是最下等的南人,他們的財富被盤剝,一直都是沒有尊嚴地活著。生活在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的黃姓族人,也同樣被元朝統(tǒng)治者壓榨得食不裹腹。都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是,日子還得過啊,所以,為了生存,他們不得在雜糧、粗糧甚至樹皮、草根身上想辦法,過著“瓜菜代”的窮困生活。

都說,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元朝蒙古統(tǒng)治者對漢人的掠奪與目視,激起了廣大漢民的不滿,各地民眾紛紛揭竿而起,開展了前赴后繼地反元起義。在江南地區(qū)起事的豪強就有好幾拔,其中最著名的有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及方國珍等。這些豪強勢力在反元的同時,也相互爭斗,為了籌集軍餉,他們也將貪婪之手伸向了無辜百姓。

活動于九江一帶的陳友諒,割據(jù)稱王。吉安府正是陳友諒陳漢的管轄地,年輕壯丁多被強征入伍,老弱婦嬬肩負起種田耕地的重任,那樣的日子,比元朝統(tǒng)治時期還要凄慘。更令百姓難以忍受的是,陳友諒的存在,阻礙了朱元璋野心勃勃的稱帝大業(yè)。反之,陳友諒也不是只想偏安一隅的主兒,所以,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陳友諒率六十萬水軍進攻朱元璋,但在鄱陽湖被朱元璋用計擊敗,陳友諒也在突圍時中流箭而死。

陳友諒的部將張定邊等乘夜舟載其子陳理逃歸武昌(今湖北武昌),立陳理為帝。至正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親領(lǐng)大軍往征武昌,陳理出降,陳漢滅亡,九江之地被朱元璋收入囊中。

做個亂世良民,真是很難的。但是,身處吉安府吉水縣的黃姓族人,靠著頑強的生命力,一力苦撐了下來。

2/背井離鄉(xiāng)

1368年,統(tǒng)治中國近百年的元朝宣告結(jié)束,朱元璋在應(yīng)天府(今江蘇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朱元璋攻占了元朝的京城大都,蒙古貴族北逃,后晉割讓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其后,朱元璋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tǒng)一中國。

統(tǒng)一中國后的朱元璋,在兵火沒消的情況下,又開始了他的大規(guī)模移民之舉,最先被他折騰的,就是原居住于陳友諒陳漢屬地的民眾。也許,朱皇帝認為,他們曾是陳友諒的子民,不讓他們動動窩,是很危險的,所以,才制定強制措施,驅(qū)趕民眾遠離故土,擇居他鄉(xiāng)。

元朝末年,湖廣地區(qū)是紅巾軍與元朝軍隊以及朱元璋與陳友諒廝殺拉鋸的主要戰(zhàn)場,由于社會動蕩,生靈涂炭,田疇荒蕪,十室九空,無論是北方移民還是土著居民已經(jīng)寥寥無幾,人口隨農(nóng)民逃荒外省和大量死亡而急劇減少。為此,朱元璋發(fā)起了“江西填湖廣”的移民大遷徙。

洪武二年(1369年),江西吉安府吉水縣的黃琬一家,也成為移民大遷徙中的一員。都說故土難離,但是,皇命難違,婉公不得攜妻將子,背井離鄉(xiāng),隨眾而行。故士難離,除了要背棄祖宗的歸宿地外,還有就是難舍家鄉(xiāng)的味道。所謂的家鄉(xiāng)味道,就是一輩子也忘不掉的鄉(xiāng)愁。為了人在他鄉(xiāng)心對故鄉(xiāng)有種念想,再者,窮家富路啊,所以,婉公在離鄉(xiāng)前,盡可能多的收集一些當?shù)靥厣巢?,曬成易于攜帶的干貨。

婉公一家的目的地是湖北竟陵(現(xiàn)湖北天門)東崗,從江西吉水到湖北天門,遙遙千里,在那個交通非常不便的時代,將“家”搬到千里之外,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好在,琬公事前準備充分,在遙遙路途,沒讓家人太過饑餓,雖然,都是些常見食材,但是,婉公有著烹飪天賦,幾樣簡單的食材,經(jīng)他搭配熬煮,還真保持了家鄉(xiāng)的濃烈味道。

正是有了這份鄉(xiāng)愁味道的支撐,一家人在餐風露宿中,也品嘗到家的溫馨。一家人靠著肩挑背馱,披荊斬棘,終于將“家”遷移至千里之外的湖北竟陵。

3/五味調(diào)和

琬公一家來到湖北天門(竟陵)東崗后,一切又得白手起家,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地他鄉(xiāng),要想順利生存,談何容易啊。官府的那點安置費,只是杯水車薪,擋不了一家人的饑荒,地里刨食,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見莊稼的。怎么辦?黃? ?想到了旅途中“哄騙”家人味蕾的“手藝”,農(nóng)閑時,發(fā)揮自己的烹飪特長,在街上開家小粥棚,做出與別家不同的味道來。

自家吃的粥好熬,只要能填飽肚子就行,上街開店,可不能隨便馬虎,尤其是在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得做到物美價廉。為此,琬公對天門的本土食材進行了比較、甄別、取舍,最終挑選了五種最普通的食材做為主料,取“五味調(diào)和百味香”之意,并且,他還給自己的特色碗粥取了個非常吉利的名字——五福羹。五福羹的食材,都取材于天門當?shù)氐奶厣?/p>

首先,天門是魚米之鄉(xiāng),河渠眾多,盛產(chǎn)水鮮,一網(wǎng)下去就能撈起不少草魚,只要自己多出點力,這樣食材是不用花錢的。去骨取肉,剁蓉擠丸,能成就五福羹的鮮味。

其次,天門盛產(chǎn)黃花菜,量大價廉。黃花菜,古稱“忘憂草”、“萱草”,俗稱“金針”,江漢平原很適合其生長,所以田間地頭廣有種植。天門俗稱“三花”之鄉(xiāng),黃花菜就是其中一朵。黃花菜不僅營養(yǎng)豐富,入湯還能增香。

另外,婉公又挑選了紅棗與木耳,這兩樣食材在當?shù)匾埠苋菀资召?。紅棗素有“鐵桿莊稼”之稱,具有耐旱、耐澇的特性,適應(yīng)性強,種植范圍廣泛。紅棗味甜,維生素的含量非常高,棗入羹湯,能能補中益氣、養(yǎng)血安神,有“天然維生素丸”的美譽。木耳色澤黑褐,味道鮮美,營養(yǎng)豐富,被人盛贊為“素中之葷”。

最后一味食材,是當?shù)氐呐疵住E疵椎募尤?,能增加湯羹的粘稠度,能將所有的味道能融合到一起,從而成就了一碗味道獨特的“五福羹”?/p>

五福羹一經(jīng)推出,就受到鄉(xiāng)民士紳的喜愛,琬公的小粥棚,一時成為集市上人氣最高的小吃攤。另外,也因為一個小小的粥棚,讓琬公一家度過了最初的艱難,最終,琬公一脈在東崗開枝散葉、發(fā)展壯大。

4/五福傳家

琬公去世后,“五福羹”的手藝卻被家人繼承了下來。五福羹不僅解決了家人的溫飽,常喝還可以除病消災(zāi),強身健體,可謂一舉兩得。因此,琬公一脈有一個不成文的習慣,凡出遠門,做大事、求吉祥就熬五福羹,逢年過節(jié)都去宗祠求賜五福羹以保平安

各代五福羹的傳人,都會根據(jù)當時食客的口味,對食材進行了調(diào)整與增刪,五福羹的內(nèi)容也越來越豐富、味道也越來越誘人。因此,明清之際,五福羹流行于江漢平原一帶,成為長盛不衰的特色美食。

歷史的車輪駛?cè)肓硕皇兰o,琬公的后代黃斌決定將祖?zhèn)鞯奈甯8l(fā)揚光大,以造福鄉(xiāng)里?,F(xiàn)代版的五福羹是當初原創(chuàng)版的五福羹無法比擬的,食材更豐富、搭配更合理、烹飪更科學,因而也受到了不同地區(qū)、不同階? ??人士的青睞。

現(xiàn)代版的五福羹,在繼承祖上秘傳妙方的基礎(chǔ)上,又向世人顯露了它新的風貌:是由三赤(紅棗、紅豆、枸杞),三元(牛、羊、豬肉丸子),三禽(雞、鴨、鵝肉),三花(花生、黃花菜、五花肉)以及三靈(靈芝、木耳、龍眼)等配料烹煮而成。羹為半成品的方便食品,可干吃、可泡湯,讓“五?!彪S時相伴。

美食是一種誘惑,更是一種傳承與文化,傳統(tǒng)美食還承載著一個人、一個家族的濃濃鄉(xiāng)愁。正為如此,黃斌還激情澎湃地揮毫賦詩《五福羹》:

一碗福羹天下香,潤心通竅出玄黃。

江山留意垂青史,日月含情照故鄉(xiāng)。

有時,美食是一座屹立千年的石橋,它連接的是一個家族的過去與未來,維系的是游子內(nèi)心的思念與漸行漸遠的故鄉(xiāng)。就像“五福羹”,它承載的不僅僅是味蕾的挑剔或認同,而是一個家族六百余年的堅守與深情。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Hash:540a7b8ba6b0bdc5a4660cb948aad7751098162e

聲明:此文由 蘭臺夜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