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縣級及以上行政區(qū)與駐地地名釋義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位于祖國北疆,在118.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著蒙古、漢滿、回、達斡爾、鄂溫克、鄂倫春等55個民族。

各民族在內(nèi)蒙古這個大家庭中,在長期共存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互相影響、互相融合,形成了光輝燦爛又獨特的文化。內(nèi)蒙古的地名,不僅反映了民族語言、文化、風俗、宗教等等,更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歷史。

前幾年,赤峰克什克騰旗宇宙地鎮(zhèn)很黑村在網(wǎng)上很是火了一段時間;今年,“北京大媽”公交車事件又讓錫林郭勒盟鑲黃旗“躺槍”。作為一個愛好文史的內(nèi)蒙古人,說實話,內(nèi)蒙古很多地名,包括自己家鄉(xiāng)的地名,也有不少弄不清楚。

興趣是最好的動力。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醞釀準備,今天,這篇小文出來了,希望對大家有用。

由于編輯者學(xué)歷不高,水平有限,其中謬誤在所難免,望讀者朋友給予批評指正。

一、阿拉善盟阿拉善盟,是內(nèi)蒙古面積最大的盟市,位于內(nèi)蒙古最西端,下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盟行政公署駐阿拉善左旗巴彥特鎮(zhèn)?!鞍⒗啤睘槊晒耪Z,漢語意為“五彩斑斕之地”;另一說“阿拉善”突厥語意為“駿馬”;還有一說是從漢語“賀蘭山”轉(zhuǎn)音而來。巴彥浩特,蒙古語,漢語意為“富饒的城鎮(zhèn)”,原名“定遠營”。

1、額濟納旗。由成立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額濟納土爾扈特旗而來,民國年間漢族人稱為“二里子河”?!邦~濟納”為黨項族(西夏)語“亦集乃”的轉(zhuǎn)音,漢語意為“黑水”。額濟納旗旗政府所在地為達來呼布鎮(zhèn),“達來呼布”為蒙古語,漢語意為“大海一般的水泊”。據(jù)傳,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土布敦扎木蘇從蒙古返回西藏時,途經(jīng)額濟納旗,騎乘和運輸物資的大量馬匹、駱駝在達西敖包附近的一個呼布(水泊)飲水,水泊的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因而得名。

二、包頭市。包頭為蒙古語“包克圖”的轉(zhuǎn)音,漢語意為“有鹿的地方”;一說由位于東河區(qū)的“博托河”(博托河即東河;“博托”為蒙古語,漢語意為“曲折”)轉(zhuǎn)音為“包頭河”得名。

1、東河區(qū)。因流經(jīng)的東河(“博托河”)得名。

2、青山區(qū)。1956年,隨著國家“一五”計劃的實施和包頭鋼鐵機械工業(yè)基地建設(shè)的推進,在明清時期“走西口”移民形成的公忽洞等村落及附近建立青山區(qū),因北倚大青山而得名。著名的內(nèi)蒙古一機集團、北重集團位于區(qū)內(nèi)。

3、昆都侖區(qū)。因流經(jīng)區(qū)內(nèi)的昆都侖河(古代稱“石門水”)得名,昆都侖為蒙古語,漢語意為“橫亙”。

4、九原區(qū)。因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在境內(nèi)設(shè)置云中郡九原縣、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在境內(nèi)設(shè)置九原郡得名。

5、石拐區(qū)?!?a href='/shiguai/' target=_blank>石拐”為蒙古語“喜桂圖”的漢語轉(zhuǎn)音,意為“有密林的地方”;另一說為石拐的傳統(tǒng)叫法“石拐子”的地貌特征,即從后壩福永居——當鋪窯子一線西溝來的山水,在與正溝交匯處有一山石,呈尖錐狀,迫使山水與正溝河水匯合拐了一個彎向南流去,故而得名。

6、固陽縣。由古稒陽得名。戰(zhàn)國魏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建固陽城,秦為九原郡地,西漢設(shè)稒陽縣,為并州五原郡管轄,東漢廢置。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劃茂明安旗南部、東公旗東部設(shè)立固陽設(shè)治局,直屬綏遠特別區(qū)。民國十五年1月,固陽設(shè)治局升為固陽縣。駐地金山鎮(zhèn),因鎮(zhèn)轄區(qū)北有一座阿塔山,“阿塔”為蒙古語“阿爾泰”(阿勒泰)的漢語轉(zhuǎn)音,意為“金山”。

7、土默特右旗。由元末明初遷來的蒙古土默特部得名。“土默”意為“萬”,“特”為“萬”的復(fù)數(shù)。

駐地薩拉齊鎮(zhèn),“薩拉齊”的漢語意思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沙爾沁”的不同漢語轉(zhuǎn)音,意為“擠奶的人”;也有的認為是“放牌夫”、“搬船漢”的意思;還有說法是來自于古波斯或古敘利亞語,意為“高貴的女子”,元代至明中期陰山南北生活居住的主要居民是信仰景教的汪古部,景教的主要經(jīng)典都是古波斯或古敘利亞文;竊以為,此說果真的話,這“高貴的女子”應(yīng)該是滿都海徹辰夫人。

8、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清順治十年(1653年)二月,游牧于今蒙古國境內(nèi)的喀爾克右翼部千余戶,在首領(lǐng)本塔爾的率領(lǐng)下,南歸清朝。當年三月,順治帝敕封本塔爾為扎薩克和碩達爾罕親王,駐牧于大青山后塔爾渾河及艾不蓋河流域,稱喀爾喀右翼旗??滴跛氖吣辏?708年),爵位傳至本塔爾的孫子詹達固密時,由親王降為扎薩克多羅達爾罕貝勒,自此,喀爾喀右翼旗改稱達爾罕貝勒旗?!斑_爾? ??”為蒙古語,漢語意為“神圣”。

明崇禎六年(后金天聰七年,1633年)成吉思汗弟弟哈布圖哈薩爾后裔車根率所部歸降皇太極,此后從故鄉(xiāng)呼倫貝爾草原一路向西,與后金聯(lián)軍征伐察哈爾部林丹汗??滴跞辏?664年),清朝封車根長子僧格為扎薩克一等臺吉,賜駐牧于艾不蓋河上游一帶,為茂明安旗?!懊睘槊晒耪Z,意為“不好”;“明安”意為“千戶”。該部落自己稱“茂明安”,自己給自己加否定,當前學(xué)界并沒有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

1952年10月,達爾罕旗與茂明安旗合并,建立達爾罕茂明安聯(lián)合旗。駐地百靈廟鎮(zhèn),“百靈廟”,因當?shù)?a href='/mengguzu/' target=_blank>蒙古族民眾稱該鎮(zhèn)內(nèi)的一座藏傳佛教寺廟“廣福寺”為“貝勒因廟”,意思為(達爾罕貝勒旗“王爺”的廟),“百靈廟”是“貝勒因廟”的漢語轉(zhuǎn)音。

9、白云鄂博礦區(qū)。“白云”為蒙古語“白音”(“巴音”、“巴彥”)的漢語轉(zhuǎn)音;“鄂博”,為蒙古語“敖包”的另一種漢語音譯;白云鄂博蒙古語又名“白云博格都”,漢語意為“富饒的神山”。

三、巴彥淖爾市。“巴彥淖爾”,意為“富饒的湖泊”,因境內(nèi)有烏梁素海等眾多的湖泊得名。駐地臨河區(qū)。

1、臨河區(qū)。因南臨黃河得名。

2、烏拉特前旗烏拉特,為蒙古部落名,意為“能工巧匠”。

駐地烏拉山鎮(zhèn),因地處烏拉山腳下得名?!盀趵睘槊晒耪Z,意為山。

3、烏拉特中旗。

駐地海流圖鎮(zhèn)?!昂A鲌D”為蒙古語,意為“有水獺”,因該地河中有水獺得名。

4、烏拉特后旗

駐地巴音寶力格鎮(zhèn)?!鞍鸵魧毩Ω瘛保鉃樨S富的泉水。

5、杭錦后旗。關(guān)于“杭錦”一詞的來源,有兩種不同解釋。一說“杭錦”為蒙古語,即“杭蓋”,意為“水草豐美之地”;另一說“杭錦”系由突厥語“康里”(正音“杭里”)演化而來,意為“車子”。原是突厥內(nèi)部一個勢力集團的名稱,后為部落名。成吉思汗西征時,其部落中的部分人員歸附蒙古,后漸被同化,形成杭錦部落。

駐地陜壩鎮(zhèn)。陜壩的地名由來有不少說法。一種是據(jù)傳說,約在同治年間,當?shù)刈≈晃煌ㄡt(yī)道能說會唱的喇嘛,藏名叫“善巴”,頗有名氣,當?shù)厝藭r間長了,就說“去善巴(善巴住的那個地方)”,逐漸成了地名,后改稱“陜壩”。

另一說為在清末民初的走西口大潮中,有大量陜西商、民遷居此地,人稱“老陜”,并把當?shù)馗鶕?jù)地形稱為“壩”,合稱“陜壩”,意思是陜西移民居住的地方。

6、五原縣。五原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據(jù)說來 源于大禹治水之時。相傳4000多年前到處洪水泛濫,大禹采取疏導(dǎo)的辦法,治水成功。水勢減退后,在高埠處首先露出了一些丘狀“高原”,其中有五個較大的,人們在這些“原”上開種田造物,繁衍生息,以后就把這五處高地稱為“五原”。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收復(fù)了匈奴占領(lǐng)的包括今河套平原一帶的“河南地”,分天下為三十六郡,設(shè)九原郡,郡治五原。漢武帝時,大舉反擊匈奴,再次收復(fù)河南地,分九原郡為五原郡和朔方郡。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設(shè)五原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五原廳為五原縣。

駐地隆興昌鎮(zhèn)。清同治四年(1865年),左宗棠部退役運糧官郭向榮在五原開設(shè)商號,名為隆興昌,此后,逐漸成為地名。

7、磴口縣。意為“臺階狀地形的渡口”。黃河流經(jīng)磴口處為南北向,磴口在黃河西岸,由于此處河槽基底堅硬,河水不易沖淘,而上層覆蓋著松散的沙壤土,易沖淘,久而久之在河岸形成了臺階狀的地形。磴口又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渡口,乾隆年間,磴口就是吉蘭泰湖鹽外運的碼頭,并設(shè)有衙署。

駐地巴彥高勒鎮(zhèn)?!鞍蛷└呃铡睘槊晒耪Z,意為富饒的河流。

四、赤峰市。赤峰市原為昭烏達盟,“昭烏達”為蒙古語,意為“百柳”,1983年10月,國務(wù)院批準撤銷昭烏達盟,設(shè)立地級赤峰市。赤峰是蒙古語“烏蘭哈達”的漢語意譯,意為“紅色石頭的山峰”,因城區(qū)東北有一座赭紅色的山峰而得名。

1、紅山區(qū)。1983年10月,國務(wù)院批準撤銷昭烏達盟,設(shè)立地級赤峰市,原赤峰市改為紅山區(qū)。因區(qū)東北有一座赭紅色的山峰而得名。

2、松山區(qū)。因遼開泰年間置松山縣、松山州(縣、州治所在今松山區(qū)城子鄉(xiāng)城子村)得名。

3、元寶山區(qū)。因礦山得名。二十世紀初有人在山上開礦,利潤豐厚,因而稱為元寶山。

4、寧城縣。元代縣域為大寧大寧縣,明代設(shè)大寧衛(wèi),1933年建立寧城縣。駐地天義鎮(zhèn),因民國時期的商號“天義號”得名。

5、林西縣。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熱河都統(tǒng)廷杰奏請朝廷,擬在“巴林草原之西”新建一縣,名為“巴西”縣。次年,朝廷準奏,改名為“林西縣”。駐地林西鎮(zhèn)。

6、敖漢旗?!鞍綕h”為蒙古語,漢語意為、“長子”、“老大”。成吉思汗第十九世孫岱青 杜棱為其父貝瑪土謝圖的長子,所以稱所部為“鄂罕”(敖漢)。其子卓諾木杜棱和塞臣卓哩克圖,最初從屬察哈爾部,后金天聰元年(1627)為躲避林丹汗的暴虐統(tǒng)治,率眾投清。清崇德元年(1636),封塞臣卓哩克圖子班弟為扎薩克多羅郡王,編為敖漢旗。

駐地新惠鎮(zhèn),偽滿康德四年(1937年),敖漢從建平縣析出建縣,縣名取遼代新州(武安州)、惠州(治所在今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建平鎮(zhèn)八家村)兩州首字取名新惠縣,縣治所菜園子也隨縣名改為新惠。

7、克什克騰旗。“克什克騰”為蒙古語,漢語意為“親兵”、衛(wèi)隊??耸部蓑v部祖先為成吉思汗十六世孫鄂齊爾博羅特,達延汗巴圖孟克第六子。鄂齊爾博羅特的孫子沙喇勒達(墨爾根諾顏)稱所部克什克騰。克什克騰名稱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為來自于《蒙古秘史》記載的“怯薛”制度。怯薛,漢語意為親軍、護衛(wèi)軍。1204年,成吉思汗即位前二年春,成吉思汗親征乃蠻部時,選拔軍官及自由民子弟之優(yōu)者550人,稱為“怯薛”(怯薛臺,有的版本直接譯為克什克騰),為自己的護衛(wèi)軍。這支護衛(wèi)軍在元順帝妥歡貼睦爾北奔應(yīng)昌時帶至克旗。元滅后,散失于此。

另一種說法來自于《蒙古游牧記》的記載:“克什克騰,華言(漢語稱)半個山也。多倫諾爾東北克什克騰境內(nèi)木石峽,皆產(chǎn)木之山,山甚險峻,遠望如坡,故名?!?/p>

8、翁牛特旗?!拔膛L亍睘槊晒耪Z,漢意為“諸王的部眾”;另一說為“神圣的山”?!睹晒庞文劣洝酚涊d:“元太祖同母第三弟諾楚因(合赤溫),其后裔蒙克察罕諾顏有二子,長子巴彥岱青洪果爾諾顏,號所部曰翁牛特”。

駐地烏丹鎮(zhèn)。烏丹,一說意為“紫城”,另一說為“烏桓”的轉(zhuǎn)音。竊以為,這兩種說法,都難以讓人信服。

9、喀喇沁旗。“喀喇沁”為蒙古部落名,漢語意為“守衛(wèi)者”。

駐地錦山鎮(zhèn),原名公爺府,1966年以“錦繡山河”之意改名

為錦山人民公社。

10、阿魯科爾沁旗?!鞍Ⅳ?a href='/keerqin/' target=_blank>科爾沁”為蒙古語,漢意為“山北的弓箭手”,因該部為哈布圖哈薩爾后裔之科爾沁一部,曾駐牧于杭愛山北,因此得名。

駐地天山鎮(zhèn)。1915年取鎮(zhèn)南“騰格日烏拉”(漢語意為“天山”)命名。

11、巴林左旗?!鞍土帧睘槊晒耪Z,漢意為“軍寨”。

駐地林東鎮(zhèn),地名來源于清末民初的“出荒放墾”,1923年設(shè)林東墾務(wù)局,1925年析巴林左旗地置林東設(shè)治局,1932年升為林東縣。因位于巴林左旗東部得名。

12、巴林右旗

駐地大板鎮(zhèn)。清順治五年(1648年),順治帝之妹固倫淑慧公主下嫁巴林王色布騰。公主帶來的數(shù)百人戶也于王府附近建屋定居,成為村鎮(zhèn),附近蒙古群眾稱其為“伊和白興”(以克板申),漢語意為“大房子”。后當?shù)貪h族人把“以克板申”中“以克”翻譯做漢語“大”,“板申”簡稱為“板”,就這樣出現(xiàn)了“? ??板”這樣一個蒙漢結(jié)合的地名。

五、鄂爾多斯市。原名伊克昭盟,“伊克昭”為蒙古語,漢意為“大廟”,因清順治六年(1649年)鄂爾多斯部六旗在今達拉特旗大廟(王愛召,漢名廣慧寺)舊址會盟得名。2001年2月,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撤銷伊克昭盟,設(shè)立地級鄂爾多斯市。

“鄂爾多斯”為蒙古語,漢意為“眾多的宮帳”。因該部守護祭奠成吉思汗陵寢“八白室”得名。

駐地康巴什區(qū)。

1、東勝區(qū)。隋文帝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為防御東突厥設(shè)置勝州(治所在今準格爾旗十二連城境內(nèi)),含“戰(zhàn)勝”、“決勝”之意;元代為中書省河?xùn)|山西大同東勝州,明朝在境內(nèi)設(shè)置東勝衛(wèi)(東勝右衛(wèi))。因此,東勝是由歷史地名沿襲而來。

2、康巴什區(qū)?!翱蛋褪病币沧鳌肮透!??!鞍褪病保ā鞍透!保h語意為“老師”;“康”(“哈”)有多種解釋,限于篇幅,不再煩述。

3、達拉特旗。達拉特旗的地名來源有好幾種說法,一說為蒙古部落名稱,意為“七十之部”;另一說由蒙古語“達拉都”轉(zhuǎn)音而來,意為“平原”;另一說為“肩胛骨”,該部歷史上有祭祀肩胛骨的習(xí)俗。

駐地樹林召鎮(zhèn)。因該地為旗王府所在地,清朝中期時起有一座“釋迦牟尼召”,召廟周圍生長有很多野榆樹,因此人們俗稱“樹林召”。

4、準格爾旗?!皽矢駹枴保瑵h意為“左翼”、“左手”,因舊稱鄂爾多斯左翼前旗得名。

駐地薛家灣鎮(zhèn)。因民國初年有姓薛的在此居住得名。

5、鄂托克旗?!岸跬锌恕睘槊晒耪Z,意為“部落”、“屯營地”。鄂托克是元、明兩代蒙古“萬戶”下設(shè)的行政建制,漢語稱“千戶”。每個鄂托克要根據(jù)人口多少提供一定數(shù)量的士兵。

駐地烏蘭鎮(zhèn)?!盀跆m”意為紅色,因鎮(zhèn)西8公里處的巴特爾烏蘭敖包得名。

6、鄂托克前旗。

駐地敖勒召其鎮(zhèn)?!鞍嚼照倨洹睘槊晒耪Z,意為“獲得者”。傳說清末此地住有一位獵人,名叫敖勒召其。

7、杭錦旗。地名來源詳見前文“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篇目。

駐地錫尼鎮(zhèn)?!板a尼”為蒙古語,意為“新”,“新興”。原為王府所在地,1956年命名為“百靈鎮(zhèn)”(貝勒因鎮(zhèn),意為扎薩克即旗“王爺”所在地),1957年改名錫尼鎮(zhèn)。

8、伊金霍洛旗?!耙两鸹袈濉睘槊晒耪Z,意為“圣主的院落”,因成吉思汗陵位于旗境得名。

駐地阿勒騰席熱鎮(zhèn)?!鞍⒗镇v席熱”為蒙古語,意為“金桌子”,因地面平整且為守護、供奉成吉思汗陵之地而得名。

9、烏審旗?!盀鯇彙保?為蒙古族部落名,清初以左翼速伯特、衛(wèi)新二部置鄂爾多斯左翼前旗,后以“衛(wèi)新”演化為“烏審”作旗名,意為“用網(wǎng)套的人”。

駐地嘎魯圖鎮(zhèn)?!案卖攬D”為蒙古語,意為“有鵝的地方”。因這里過去河湖交錯,常有天鵝棲息而得名。

六、呼倫貝爾市。因境內(nèi)的呼倫湖和貝爾湖得名?!昂魝悺睘橥回收Z,意為 “湖、?!?;“貝爾”為蒙古語,意為“雄水獺”。駐地海拉爾區(qū)。

1、海拉爾區(qū)?!?a href='/hailaer/' target=_blank>海拉爾”為蒙古語“哈利亞爾”的轉(zhuǎn)音,意為“野韭菜”。

2、扎賚諾爾區(qū)。扎賚諾爾原為“達賚諾爾”,為蒙古語,意為“海一樣的湖”。1901年,沙俄“借地”修筑的東清鐵路經(jīng)過此地,在譯寫站名時將“達賚諾爾”寫作“扎賚諾爾”,因此得名。

3、滿洲里市。原名“霍勒津布拉格”,為蒙古語,意為“旺盛的泉水”。1901年沙俄修筑東清鐵路時,用俄語命名為“滿洲利亞”(意為“滿族人的地方”),音譯為漢語時成了“滿洲里”。

4、扎蘭屯市?!霸m”為滿語,意為“參領(lǐng)”,為清代官職名。扎蘭屯就是參領(lǐng)居住的地方。

5、牙克石市。“牙克石”也作“雅克薩”(這個不是中俄雅克薩之戰(zhàn)那個地方),牙克石原名“扎敦畢拉雅克薩”(滿語音譯),“扎敦”意為“山脊”,是一條河流的名稱;“畢拉”意為“河流”;“雅克薩”意為“涮塌的河灣”;“扎敦畢拉雅克薩”的意思就是“扎敦河涮塌的河灣”。另一說牙克石(雅克薩)意為“要塞”或“城堡”。

6、根河市。由蒙古語“葛根高勒”簡化漢譯而來,“葛根高勒”意為“清澈透明的河”。

7、額爾古納市。因額爾古納河得名。“額爾古納”為蒙古語,意為“捧呈奉獻”。額爾古納河流域是蒙古等眾多游獵民族的發(fā)祥地。

8、阿榮旗?!鞍s”為滿語,意為“清潔、干凈”。

駐地那吉鎮(zhèn)。“那吉”為鄂溫克語,意為“魚非常多的地方”。

9、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澳_瓦”為達斡爾語(部分詞匯與蒙古語相同),意為“馬嶺”。因境內(nèi)莫力達瓦山山大路險,只能乘馬翻越,因此得名。

駐地尼爾基鎮(zhèn)?!澳釥柣睘檫_斡爾語,意為“熱烈”、“興旺”、“繁榮”。

10、鄂倫春自治旗?!岸鮽惔骸睘?a href='/elunchunzu/' target=_blank>鄂倫春族自稱,意為“山嶺上的人們”。

駐地阿里河鎮(zhèn)。因流經(jīng)? ?阿里河得名。“阿里”為鄂倫春語,意為“磷火”。因阿里河兩岸沼澤地在夏季沒有風的夜晚,常有沼氣自燃的現(xiàn)象,因此得名。

11、鄂溫克族自治旗?!岸鯗乜恕睘?a href='/ewenkezu/' target=_blank>鄂溫克族自稱,意為“住在大山里的人們”。

駐地巴彥托海鎮(zhèn)?!鞍蛷┩泻!睘槊晒耪Z,意為“富饒的河灣”。因位于伊敏河河灣得名。

12、陳巴爾虎旗?!?a href='/baer/' target=_blank>巴爾虎”為蒙古語,“居住在富有的江邊平川的人們”,是蒙古族最古老的部落?!瓣悺睘闈h語,“新陳代謝”的“陳”。雍正十年(1732年),清政府將部分巴爾虎蒙古人從原居住地大興安嶺以東部特哈一帶遷到今陳巴爾虎旗地;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政府又把居住于喀爾喀蒙古(位于今蒙古國)車臣汗部自愿加入八旗的2400多名巴爾虎蒙古人遷駐克魯倫河下游和呼倫湖兩岸,即今新巴爾虎左、右兩旗境內(nèi)。為有所區(qū)別,早前1732年遷入的叫“陳巴爾虎”,后來1734年遷來的叫“新巴爾虎”。

駐地巴彥庫仁鎮(zhèn)?!鞍蛷烊省睘槊晒耪Z,意為“富饒的院落”,“庫仁”引申為“環(huán)形盆地”,因地處海拉爾河與莫爾格勒河之間的環(huán)形盆地而得名。

13、新巴爾虎左旗。

駐地阿木古郎鎮(zhèn)?!鞍⒛竟爬伞睘槊晒耪Z,意為“太平”。

14、新巴爾虎右旗。

駐地阿拉坦額默勒鎮(zhèn)?!鞍⒗诡~默勒”為蒙古語,意為“金馬鞍”。據(jù)傳說,當年成吉思汗行軍打仗渡克魯倫河時,馬鞍子被湍急的河水沖跑了,于是士兵們就沿河尋找。在今阿拉坦額默勒鎮(zhèn)西10里一處形如馬鞍的小山下,找到了馬鞍子,于是得名。

七、呼和浩特市。1572年(明隆慶六年),蒙古土默特部阿拉坦汗(俺答汗)與明朝“通貢互市”,建立友好關(guān)系,并修建城池,明朝廷賜名“歸化”城(俗稱),當?shù)孛晒抛迦嗣穹Q為“庫庫和屯”(即呼和浩特舊城的雛形,意為“青色的城”)。

1、新城區(qū)。為了防御西北部邊疆的準噶爾部噶爾丹分裂勢力,乾隆四年(1739年)在歸化城東北5里處建城池一座,命名為“綏遠城”,當?shù)厝嗣駷閰^(qū)別歸化舊城,稱為“新城”,因此得名。

2、回民區(qū)。因區(qū)內(nèi)回族群眾聚居得名。

3、玉泉區(qū)。相傳康熙帝親征噶爾丹時駐蹕歸化城,“御馬刨泉”,因該泉(井)水清冽甜美,且位于無量寺(俗稱“大召”)附近,逐漸成為繁華之地。玉泉區(qū)因此得名。

4、賽罕區(qū)?!?a href='/saihan/' target=_blank>賽罕”為蒙古語,意為“美麗”、“美好”。

5、土默特左旗。由元末明初遷來的蒙古土默特部得名?!巴聊币鉃椤叭f”,“特”為“萬”的復(fù)數(shù)。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由原土默特旗一分為二而成。

6、托克托縣。以歷史人物名命名。明嘉靖中期,西土默特部阿拉坦汗義子色爾邁,又名“脫脫”(也作“托克托”、“妥妥”),人稱“恰臺吉”(“恰”意為侍衛(wèi),臺吉為蒙古貴族稱號,近似于“王子”),是土默特蒙古史上的重要人物。人們稱他居住的城池為“妥妥城”(托克托城)。乾隆元年(1736年),置托克托廳;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改廳為縣。

7、和林格爾縣?!?a href='/helingeer/' target=_blank>和林格爾”為蒙古語,意為“二十間房”。康熙年間在此設(shè)置驛站,當時有20戶人家,命名為和林格爾(二十家子)驛站。

8、清水河縣。以發(fā)源于山西省平魯縣、流經(jīng)本縣的清水河命名。

9、武川縣。沿襲北魏武川鎮(zhèn)而命名。有學(xué)者認為,北魏皇興四年(470年),北魏獻文帝拓跋弘為反擊柔然入侵,御駕親征,在女水(一般認為在武川北部)之濱誓師,改女水為武川,以振奮士氣。后北魏大破柔然,殲敵數(shù)萬,柔然臣服。

駐地可可以力更鎮(zhèn)。“可可以力更”,蒙古語,為“呼和額日格”的諧音,意為“青色的山崖”。

八、通遼市。以前稱“哲里木盟”,清崇德元年(1636年),科爾沁6旗、郭爾羅斯等共10旗會盟于今科右中旗王府北的“哲里木山”,因此稱為“哲里木盟”?!罢芾锬尽睘槊晒耪Z,意為“馬鞍肚帶”。

通遼地名來源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說為連接內(nèi)蒙古通達遼東的重要節(jié)點,故名。還有的認為該地是一片通達、遼闊之地,因此得名。還有不少說法,恕不煩敘。

駐地科爾沁區(qū)

1、科爾沁區(qū)。原為哲里木盟駐地通遼市(聯(lián)系上文,改來改去挺亂的)?!翱茽柷摺睘槊晒耪Z,意為“帶弓箭的人”??茽柷卟康拿Q來源于共同的先祖哈布圖哈薩爾。哈薩爾以“神箭”著稱,1189年鐵木真稱“成吉思汗”后,二弟哈薩爾被任命為拱衛(wèi)大汗宮帳的“云都赤”(佩刀宿衛(wèi))。此后成吉思汗擴編“豁兒臣”(科爾沁)護衛(wèi)軍,哈薩爾為兀勒都赤(指揮者)。再以后“科爾沁”逐漸由軍事機構(gòu)的名稱變?yōu)榱斯_爾所屬各部的泛稱??茽柷邊^(qū)因境內(nèi)科爾沁部蒙古族聚居得名。

2、霍林郭勒市?!?a href='/huolinguole/' target=_blank>霍林郭勒”為蒙古語,“霍林”意為“美食、茶飯”;“郭勒”意為河流?;袅止占?a href='/jingdian/46330' target=_blank>霍林河。

3、扎蘭屯市?!霸m”為滿語,也作“甲喇”,意為“參領(lǐng)”,是清代的官職名。因清代在此處設(shè)“甲喇”衙門而得名。

4、開魯縣。清光緒三四十年(1908年),為開墾“蒙荒”,從當時的阿魯科爾沁旗、東扎魯特旗、西扎魯特旗劃出一片土地,設(shè)置開魯縣。故名。

駐地開魯鎮(zhèn)。

5、庫倫旗?!?a href='/kulun/' target=_blank>庫倫”為蒙古語,意為“院或領(lǐng)域”。明崇禎六年(1633年),來自西藏的阿興希喇嘛(“阿興?!睘槔镒鸱Q,意為“舅父”)希日巴傳教來到此地,在滿族新興勢力和當?shù)孛晒刨F族的支持下,為其劃定疆界,作為領(lǐng)地,稱“曼殊希禮庫倫”。清順治三年(1646年),建立了錫埒圖庫倫扎薩克達喇嘛旗,為漠南蒙古地區(qū)“唯一”實行政教合一體制的旗(抗戰(zhàn)期間,在今包頭市達茂旗希拉穆仁,日偽扶持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席勒圖旗”)。

駐地庫倫鎮(zhèn)。

6、奈曼旗。“奈曼”為蒙古族部落名,意為“八個”。“奈曼”一般認為是蒙古歷史書籍中的“乃蠻”,其祖先來自于謙河(今俄羅斯葉尼塞河上游南支)的“八水”流域,蒙古語稱為“乃蠻木連”,1218年哲別征西遼中,乃蠻部被徹底擊敗,隨后一部分并入蒙古各部。

九、烏海市。1976年1月10日,將隸屬于巴彥淖爾盟的烏達市和伊克昭盟海勃灣市合并,取兩市名稱的首字設(shè)立烏海市,因該地盛產(chǎn)煤,因此烏海蘊含“烏金之?!钡囊馑肌qv地海勃灣區(qū)。

1、海勃灣區(qū)?!昂2獮场庇伞昂H舨继蘸ァ毖葑兌鴣?,“海若布陶亥”為藏蒙混合語,“海勃”為藏語“海若布”的轉(zhuǎn)音,意為“雄獅”;“灣”為蒙古語“陶亥”的意譯,合起來為“雄獅之灣”。

2、烏達區(qū)?!盀踹_”為蒙古語,意為“柳樹”。

3、海南區(qū)。原名“拉僧廟辦事處”,1979年12月,更名為海南區(qū),因位于海勃灣南得名。

10、烏蘭察布市。原為烏蘭察布盟,2003年12月國務(wù)院批準撤銷烏蘭察布盟,設(shè)立地級烏蘭察布市?!盀跆m察布”為蒙古語,意為“紅色的裂縫”、“紅色的山口”,因清康熙年間蒙古“四部六旗”會盟于烏蘭察布地方得名(會盟地烏蘭察布具體位置有爭議,一說在呼和浩特紅山口,一說在四子王旗東八號鄉(xiāng)白彥敖包)。駐地集寧區(qū)。

1、集寧區(qū)。為“集市安寧”之意。上世紀20年代,集寧只是一個名叫“老哇嘴”(“老哇”,即“黑老哇”,內(nèi)蒙古中西部人對烏鴉的俗稱)的只有幾戶人家的小村,平綏鐵路通車后平地泉、老哇嘴一帶開始繁榮起來。1925年平地泉設(shè)治局升為集寧縣,名稱取自元代中書省集寧路(古城遺址位于今察右前旗)。

2、豐鎮(zhèn)市。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設(shè)豐鎮(zhèn)廳,取雍正十三年(1735年)設(shè)置的豐川衛(wèi)和鎮(zhèn)寧所首字命名。

3、四子王旗。四子王旗的原名四子部落旗,名稱來源于部落共同的先祖諾延泰的四個兒子,諾延泰為哈布圖哈薩爾第十五代孫,生活在明末清初。諾延泰有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僧格,號墨爾根和碩齊;次子索諾木,號達爾罕臺吉;三子鄂木布,號布庫臺吉;四子伊爾扎木,號墨爾根臺吉。四子皆聰慧機敏,智勇寬厚,兄弟親誼篤深,和睦相處,受到部族人眾的尊重和擁戴,被譽稱為“四駒子”。四子執(zhí)政后,各有自己的領(lǐng)地和屬民,兄弟間仍親密無間。隨著領(lǐng)地的擴大和部眾的增多,發(fā)展為愛瑪克(部落),所部被稱為“四子部”。四子部在17世紀30年代歸附后金,從故地呼倫貝爾一直征戰(zhàn)到大青山后,形成四子部落旗,后成為四子王旗。

駐地烏蘭花鎮(zhèn)?!盀?a href='/lanhua/' target=_blank>蘭花”為蒙古語,意為“紅色的山丘”,因鎮(zhèn)東有一座紅色的山丘得名。

4、察哈爾右翼前旗?!安旃枴睘槊晒艢v史上著名的部落之一,北元時期為蒙古大汗的直屬部落,號稱“中央萬戶”?!安旃枴钡脑~意,史學(xué)界存在爭議,一般認為來自于波斯語,認為是“家人”、“奴仆”或“宮殿衛(wèi)隊”(怯薛)。

康熙十四年(1675年),清政府把察哈爾部眾從遼西義州邊外(“邊”,一般指長城)遷徙到宣化、大同邊外安置,設(shè)置察哈爾八旗,分為左右兩翼?,F(xiàn)在,位于烏蘭察布的察哈爾蒙古人為右翼,位于錫林郭勒盟的察哈爾蒙古人為左翼。

駐地土貴烏拉鎮(zhèn)。因鎮(zhèn)北的土貴烏拉山得名。“土貴烏拉”為蒙古語,“土貴”意為“旗幟”,“烏拉”意為山。

5、察哈爾右翼中旗。

駐地科布爾鎮(zhèn)?!翱撇紶枴睘槊晒耪Z,意為“松軟的土地”。

6、察哈爾右翼后旗

駐地白音察干鎮(zhèn)。“白音察干”為蒙古語,漢語意為“富饒的白色山丘”。以附近的白音陶勒蓋(漢意“富饒的山”)和察干敖包(白色的山)兩座山頭得名。

7、涼城縣。因北魏時期設(shè)置的恒州涼城郡得名,因郡治位于鹽池(岱海)邊,因湖水的氣溫調(diào)節(jié)作用,夏季清涼,因此得名。

8、卓資縣。由縣境的“桌子山”雅化為“卓資山”,簡稱“卓資”。

9、興和縣。由元代興和路得名。

10、商都縣。“商都”為滿語,意為“水漩”因境內(nèi)注入察汗諾爾河河水清澈急湍,回旋成紋得名。

駐地七臺鎮(zhèn)?!芭_”為“臺站”的簡稱,歷史上我國在邊遠地區(qū)設(shè)置的類似驛站的機構(gòu)。從驛道出點第幾個臺站稱“幾臺”。七臺鎮(zhèn)為明清時張庫大道(張家口到庫倫,即今烏蘭巴托)的第七處臺站,因此得名。

11、化? ??縣。1934年成立化德設(shè)治局,蘊含“以德化民,德政化民”的意思。

駐地長順鎮(zhèn),原名嘉卜寺(俗稱“站上”,因嘉卜寺驛站是歷史上的張庫大道的一個大驛站得名),鎮(zhèn)內(nèi)有長順街,寓意旅蒙商在漫長旅途中一路順風。

十一、興安盟?!?a href='/hinggan/' target=_blank>興安”為滿語,意為“丘陵”。因位于大興安嶺東南麓得名。駐地烏蘭浩特市。

1、烏蘭浩特市。舊稱“王爺廟”。康熙三十年(1691年),扎薩克圖旗(科爾沁右翼前旗前身)第三代郡王鄂齊爾因在此修建的一座家廟,因而得名。

1947年5月1日,黨領(lǐng)導(dǎo)下的我國第一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在這里成立。同年12月1日,王爺廟改名為“烏蘭浩特”,意為“紅色的城市”。

2、阿爾山市?!?a href='/arxan/' target=_blank>阿爾山”全稱為“哈倫阿爾山”,為蒙古語,哈倫意為“熱”,“阿爾山”意為“圣水”,因溫泉得名。

3、突泉縣。清朝時,現(xiàn)突泉鎮(zhèn)北有一處清泉,蒙古語稱“卜同博洛格”,意為“蟒泉”,因泉水涌突,味道甘冽,識文斷字的人稱其為“醴泉”。清宣統(tǒng)元年(1909年),設(shè)置醴泉縣,隸屬奉天省洮南道洮南府。后因與陜西省醴泉縣同名改為現(xiàn)名。

駐地突泉鎮(zhèn)。

4、扎賚特旗。名稱源于部落名,扎賚特部是哈布圖哈薩爾第十六世孫阿敏的后裔,“扎賚特”意為“農(nóng)耕”。

駐地音德爾鎮(zhèn)?!耙舻聽枴睘槊晒耪Z,意為“臺階”。該鎮(zhèn)地處丘陵與平原過渡帶,有一處地形類似天然形成的石頭臺階,因此得名。

5、科爾沁右翼前旗。

駐地科爾沁鎮(zhèn)。

6、科爾沁右翼中旗。

駐地白音呼碩鎮(zhèn)?!鞍滓艉舸T”為蒙古語,意為“富饒的犁鏵形狀的土地”。

十二、錫林郭勒盟?!板a林郭勒”為蒙古語,意為“高原上的河流”。駐地錫林浩特市

1、錫林浩特市。原名貝子廟。“錫林浩特”為蒙古語,意為“丘陵上的城市”或“山城”。

2、二連浩特市?!岸B”為蒙古語“額仁”的漢語轉(zhuǎn)音,二連浩特市附近有一處鹽湖名為“額仁淖爾”,因此得名?!邦~仁”意為“斑斕、幻景”,因草原上有時出現(xiàn)的海市蜃樓自然現(xiàn)象得名?!昂铺亍睘槊晒耪Z,原意為自然形成的居民點(自然村),現(xiàn)在一般代指城市。

3、阿巴嘎旗?!鞍透隆睘槊晒耪Z,意為“叔父”。阿? ?嘎是一個古老的蒙古族部落,為成吉思汗同父異母弟別力古臺后裔,其后該部稱為“阿巴嘎”。

駐地別力古臺鎮(zhèn)。為紀念該部先祖別力古臺命名。

4、蘇尼特左旗。“蘇尼特”一詞由古代蒙古氏族名稱演變而來,形成時在成吉思汗時期的前后。其淵源和歷史有多種說法,但并不足以讓人信服。不贅述。望讀者朋友予以補充。

駐地滿都拉圖鎮(zhèn)?!皾M都拉圖”為蒙古語,意為“興旺之地”,因境內(nèi)的滿都拉圖山得名。

5、蘇尼特右旗。

駐地賽罕塔拉鎮(zhèn)。“賽罕塔拉”為蒙古語,意為“美麗的草原”。

6、東烏珠穆沁旗?!盀踔槟虑摺睘槊晒挪柯涿?,“烏珠穆”意為“葡萄”,“沁”為后綴詞,可以理解為“地方”,合起來意思是“葡萄山人”。據(jù)說烏珠穆沁部原居住于今蒙古國“烏珠穆山”一帶,山上有很多野葡萄。

駐地烏里雅斯太鎮(zhèn)?!盀趵镅潘固睘槊晒耪Z,意為“楊樹”,因境內(nèi)的烏里雅斯太山得名。

7、西烏珠穆沁旗

駐地巴拉嘎爾高勒鎮(zhèn)。“巴拉嘎爾高勒”為蒙古語,意為“蜜之河”。

8、鑲黃旗。歷史上為“蒙古八旗”(正確說法應(yīng)為“八旗蒙古”)之一的旗名。鑲黃旗為鑲紅邊的黃旗幟。

駐地新寶拉格鎮(zhèn)?!皩毨瘛睘槊烧Z,意為“泉水”。

9、正鑲白旗。正鑲白旗是由歷史上的察哈爾蒙古八旗中的正白旗、鑲白旗及明安旗、太右旗的一部分合并而成。原正白旗、鑲白旗是以清朝的滿族八旗的顏色而取名的。正白旗的旗幟為全白色,鑲白旗的顏色白旗鑲紅邊。

駐地明安圖鎮(zhèn)。原名查漢淖爾鎮(zhèn),意為“白色的湖泊”。2002年,為紀念出生于正白旗的蒙古族科學(xué)家明安圖改名為“明安圖鎮(zhèn)”。

10、太仆寺旗?!疤退隆笔俏覈糯闹醒霗C構(gòu)之一,負責養(yǎng)馬及相關(guān)事務(wù)。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此設(shè)太仆寺左翼牧場,因此得名。

駐地寶昌鎮(zhèn)。沿襲元代設(shè)置的寶昌州及1925--1956年間設(shè)置的寶昌縣名稱得名。

11、正藍旗。清代察哈爾蒙古八旗之一,因旗幟顏色為純藍色得名。

駐地上都鎮(zhèn)。因境內(nèi)的元上都且位于上都河(又名“閃電河”)畔得名。2003年由上都音高勒鎮(zhèn)改名而來,“上都音高勒鎮(zhèn)”可以理解為“流經(jīng)元上都的河”。

12、多倫縣?!岸鄠悺睘槊晒耪Z,意為“七”。多倫原名“多倫淖爾”,意為“七個湖”,因境內(nèi)曾有7個湖泊得名。

駐地多倫淖爾鎮(zhèn)。

13、烏拉蓋管理區(qū)。烏拉蓋管理區(qū)源于1960年建立的地方國營烏拉蓋郭勒機耕農(nóng)場。“烏拉蓋”一詞源于烏拉蓋郭勒,即烏拉蓋河,意為“山里的人”。

主要參考資料:

1、《內(nèi)蒙古地名由來選編》小冊子,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方志辦公室,2010年編印。

2、詞典網(wǎng)。

3、百度百科。

4、相關(guān)行政區(qū)官網(wǎng)。

Hash:d98351cdf953a4d78ffa4d939c64a2d64dabf4ff

聲明:此文由 草原神山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