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太行山下造店清真古寺
造店清真寺是太行山下山陽古城的西南郊的清真古寺之一,早在公元1931年(民國20年)前后,造店村仍稱為"造甲店"。公元1999年被《中國文物報》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2001年6月,府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交通便利四通八達,村北是寬闊平坦的新濟公路,村南是直達山西鄭焦晉高速公路,村西是焦溫速公路,村東與全國十大考古文化遺址(公元1999年被《中國文物報》評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之一,2001年6月,府城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周時代的府城為鄰.這里距離繁華的焦作市區(qū)僅僅有幾公里的路程。
古往今來,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一代代信仰伊斯蘭虔誠的穆斯林同胞。(現(xiàn)在全村全部是穆斯林)。 他們以虔誠的信仰,堅強的意志,寬闊的胸懷,勤勞的精神和善良的品質(zhì),扎根在這邊肥沃的土地上。在悠久的歲月里,為了生存,為了發(fā)展,為了敷衍,為了交流同時也為了他們?nèi)松裥枰?-----他們興建了清真寺,穆斯林的心臟跳動起來了。 據(jù)史籍記載: 早在公元1931年(民國20年)前后,造店村仍稱為"造甲店"。 在 《修武縣志》、《河內(nèi)縣志》書中,均記載有: 此村古有一條通往懷慶府(今沁陽)、懷寧(今修武縣)東西官家大道。周武王伐紂,清代皇帝康熙、乾隆朝月山,都經(jīng)過此村。據(jù)傳說:早因在此官路上,開設了留住過客的店鋪,并給官家造甲(即武官和士兵的服裝),因而取名為"造甲店"。解放前后,因公路改至村北二里處,原官路過往行人漸稀,不再被多數(shù)人關注,人們簡便口語,造甲店變成"造店"了。 處在半丘陵地區(qū)的造店,現(xiàn)屬于朱村公社(中站區(qū)府城辦事處)所轄,北與店后,(因在造甲店北而取名)為鄰,東與古雍城、府城接界,南與北敬村相望,西與南朱村接界。全村均為回民,解放初期,曾是"回族自治鄉(xiāng)";造店(造甲店)舍建筑呈東西走向.官道由村西延伸到村的東北角.村西頭有一座清真寺.寺門口有客棧.飯鋪,當年生意興隆.村東北角有幾個大的車馬店,過往行人在此住宿,當年山西人來河南做生意,或河南.山東一帶的人到山西拉煤,這里是必經(jīng)之路.
造甲店原系修武縣管轄,在1950年歸焦作管轄后改名造店. 此村北古有一條北起太行山,南入運河的季節(jié)性的大石河,據(jù)史籍所載;公元1900年夏秋時節(jié),山洪暴發(fā),造甲店和府城一帶"平地三尺余"。 造店村和清真寺的歷史淵源,可靠的資料是幾塊[文革]中幸免遇難的碑記,古跡、文物等已蕩然無存了。曹家立于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的《增創(chuàng)清真寺大殿碑記》載"經(jīng)云:吾教以禮拜為本,而禮拜以地址為先。余村之清真寺,數(shù)百年來風剝雨蝕,殿宇業(yè)已禿壞,且生齒日繁,齋穆之日,人稠地狹,前途幾難進步。余先父子正公,先兄儀齋公嘗倡此舉,惜和者寡,又為村事所阻年事限,以至停議迄今。曹風揚風梧二兄弟又與村中諸君子商議再三。約言,余家創(chuàng)大殿五間,其他(它)工程村人共修。于是余兄弟率子孫共創(chuàng)此殿。又于其他(它)禿壞者補之茸之。豈敢謂繼先志述先事,亦聊為提倡。庶免地址狹鎰,而報主恩千萬一也,時值工竣,勒諸石珉,以重不朽云。楊老阿訇泰貞督工......文中"數(shù)百年來"之說始于何代?
據(jù)造店曹家后世孫曹守經(jīng)于明朝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立碑石記載,曹高(始)祖曹公相傳于明成化晚{初}期二十年(大約1485年左右)自山西洪洞縣遷徙來定居是也,迄今已傳十九代了;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山西洪洞縣回族人曹太榮一家四口遷到焦作造甲店(造店),成為焦作(懷慶府)一帶最早的伊斯蘭教信徒之一居住地.
清順治六年(1649年)清朝政府為防止回回人民的反抗,將山西洪洞縣、在此之后的幾百年中.沁陽大郎寨、孟縣桑坡、博愛縣陽邑等地的一部分回回農(nóng)民遷入焦作造甲店。在此之后的幾百年中,博愛縣大新莊、武陟小麻村、王李莊、圪垱店、老德寨、輝縣及甘肅的一些回民農(nóng)民也相繼遷入造甲店(造店).(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朱棣永樂十四年(1416),近50年間,這樣大規(guī)模的移民,前后竟有18次!涉及8000余姓氏,上萬個家族,包括漢、蒙、回三大民族。)造店村中望族馬家氏慶祥、慶和兄弟二人于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為其始祖母所立碑石刻有:"高祖有堯公,原籍河內(nèi)縣大郎寨,早逝世,高祖母丁孺人母子五人遷居于此,云云。"時間大約于清康熙四十五年---五十二年間(約公元1706----1713年),迄今已傳人十二代了。
相傳村中拜家最先定居造店。故而推測,造店清真寺始建于明代成化末年至明弘治初期(約1490年左右)。據(jù)《修武縣志》載:造甲店村在1931年時,有222戶,男性680人,女性596人,共1276人。村上有姓馬、曹、丁、閃、買、沙等姓,其中姓曹的已傳18代,35戶,328人,此姓是由山西洪洞遷來的,后遷至武陟丁(王)理莊、沁陽城西關、清化鎮(zhèn)西關(今博愛縣)等地;姓馬者,已傳8代,83戶,642人,是由沁陽縣大郎寨遷來的?,F(xiàn)在,全村已有829戶,4175人,耕地2740畝。
造甲店原系修武縣管轄,在1950年歸焦作管轄后改名造店.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造店有穆斯林,到公元2008年以有616年的歷史了.在616年的歷史長河發(fā)展中有最初的一家四口人到現(xiàn)在的穆斯林有8000左右!自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后,眾所周知,大凡有一定數(shù)量的穆斯林在某地定居,他們就馬上把創(chuàng)建清真寺事宜提到議事日程,穆斯林就在各地修建清真寺可以說是當作自己的當外務之急,同樣也是一種普遍規(guī)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可以說凡是有回回或其他各族穆斯林居住的村鎮(zhèn)都有清真寺,當然(造甲店)造店也不例外. 為了禮拜和與信仰息息相關的事務,在明朝初期,造店曾建與一座清真寺,當時僅有寺房三間,只能容納十幾個教徒做禮拜.隨著穆斯林的人數(shù)的增加,在明代萬歷五年(公元1577),時任教長的程文榮阿訇、社首馬文斌、曹風周主持下在造店西又建一座清真寺,當時已初具規(guī)模.公元1916年,在教長楊太貞阿訇的主持下,對清真寺又進行大規(guī)模的擴建,擴建后的清真寺占地八畝,有房屋96間,約1700平方米。后又經(jīng)例任教長擴建,基本形成了現(xiàn)在的格式.
公元1982年清真寺進行大規(guī)模的擴建,到1995年清真寺的建筑全部結(jié)束. 公元2008年清真寺又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翻修和大殿的整修.在2008年的齋月前全部結(jié)束。
Hash:3a6fab673f5b71061375c99d9c83e94385b6481a
聲明:此文由 焦作在線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