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遠-嵯峨岸然香臺山

嵯峨岸然香臺山

文/王積德

渭水流淌于隴地丘陵溝壑的曲折中,逐漸匯流成河,沖擊出了諸多河谷平原,甘谷便是其中一處。它像一條絲帶纏繞在大像山腳下,豐盛了河岸的草木,養(yǎng)育了這一方渭水人家。香臺山在甘谷縣城的北面。從渭水河畔依北而上,到處是黃土高楞,層層梯田像老人額頭的皺紋曲折而深沉。山回路轉(zhuǎn),令人眼前一亮的便是隴上著名的千年古鎮(zhèn)安遠鎮(zhèn)。如今,城鎮(zhèn)建設現(xiàn)代化的繁華和香臺山靜怡的神秘相得益彰,這一眼蒼翠與文明使得安遠鎮(zhèn)在渭北一帶顯得頗為珍貴。

歷史上的安遠是座城,是千年前古秦州(今甘肅天水)之西的一座大城,天水古關(guān)。舊時也是隴中通渭縣的南大門,現(xiàn)為華夏第一縣重鎮(zhèn)。甘谷縣從安遠鎮(zhèn)歷來延用的門牌和地域名號仍可看到古代西陲邊城的影子,像北城村中街、大城村南堡子、西校場、東校場、營房門等等,鎮(zhèn)子里曾有雙城、大城、小城的布局及叫法,城中設有甕城,此外還有四個古堡,每個古堡都修建護城河、吊橋,堡內(nèi)住有數(shù)十戶人家,城中有堡實屬罕見。史書記載,安遠古稱柳州城,始建于宋代,取“安其遠方”抵御外侵之意。 900多年前著名的篳篥(現(xiàn)在甘谷縣城北四十公里散渡河旁,為今大莊鄉(xiāng)楊家城子村一帶)戰(zhàn)役就發(fā)生在這座大宋的邊城,1068年7月,西夏置保泰軍駐扎在定西準備圖謀秦州,楊文廣提兵西進,日行百里,夜抵篳篥城布置防御,黎明,西夏軍圍困篳篥城,宋軍用篳篥城的泉噴珠鼓激勵士氣,出城打敗西夏軍,追殺數(shù)千眾,篳篥戰(zhàn)役的勝利,使渭東南數(shù)百里間皆成“內(nèi)地”,安遠真正成了名副其實的“安其遠方”的福地。刀光劍影之后,唯有大慈大悲的神靈才能平復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心靈的傷痛,那么,香臺山成為人們理想的選擇就不難理解了,于是,經(jīng)過千年歷練和祖祖輩輩的籌建香臺山就成為一座安頓眾鄉(xiāng)親心靈歸宿的圣山

隨著歷史的變遷、文化傳統(tǒng)的更迭,安遠古城輝煌燦爛的過去和今天都與香臺山相依相伴、不可分離。曾經(jīng)一度榮光的天爺樓、文昌樓、南爺樓、北爺樓、西街大戲樓、太平寺、下街老戲臺、古老宮燈、戲劇臉譜、高抬絕藝、千年城垣等,大都在世風時雨的摧折下消失殆盡。不可言表,是上天的眷顧還是民心使然,香臺山歷經(jīng)劫灰,依舊嵯峨岸然。

關(guān)于香臺山的由來,由于年代久遠,缺乏資料考究,說法不一,大致有三種:其一,很久以前,清溪河水經(jīng)常泛濫,洪水肆虐,淹沒農(nóng)田和莊院,人們?yōu)碾y深重。傳說馬家山一農(nóng)夫眼見一女子坐在一器物上,手握銀摔,劈激流,斬惡浪,與洪水爭斗。當他打撈器物救人后,不見了這位女子的蹤影卻留下了一個畫有秀氣娘娘的“香案兒”。人們敬仰這位造福一方的神靈,祈求一方平安,在劉家山半山腰修建了小神廟,取名香臺廟。直至現(xiàn)在人們還把馬坪視為“元君娘家”。其二,傳說清朝乾隆年間,安遠首富王庶敬,年過而立,身下仍無子嗣,心急如焚,到處求神拜佛。一日,當他在自家客廳休息時,三位神女托夢于他,借下了騾馬,搬運石材于六郎峰下。夢醒后,果然見自家騾馬癱倒在地,滿身大汗,不能動彈,又聽家丁報告山下突然多了許多石材。王庶敬依從神愿,在此平臺上大舉修建神廟(現(xiàn)有正殿模型為證),取名燒香臺。真是善有善報,王庶進積德行善,終得一子,取名傾城。其三,香臺山位于清溪河畔,草木旺盛,山清水秀。每到春天,沙柳花開四處飄香,滿山遍野桃杏花香氣襲人,蜂旋蝶舞,喜鵲登枝,鳥語花香。數(shù)里之外,芬芳沁脾,偶爾飄來山寺鐘聲,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依情以景,取名香臺山。

本文攝影 王 棟

由于氣候干旱和管理疏漏以及游玩攀折,山上桃樹杏樹已不多見,當然有些遺憾。自從加入甘谷縣道教協(xié)會以后,香臺山便有了長遠規(guī)劃和專門的負責人,近幾年變化很大,有詩詞為證:“清溪河畔鳥懸盤,楊柳飄絲迎鳳鸞;舉目香臺桃吐艷,家鄉(xiāng)春光動心弦”。山上安置了水管子,漸漸的叢叢松柏蒼翠蓊郁起來,又給香臺山增添了另一種深幽的木香氣息。在我看來,桃杏花的濃釅,當更多屬于塵世,而松柏淡遠的木香能使人的浮躁趨于平和,于當世更為需要。山門前的路全是用當?shù)氐氖瘔K堆砌,草就在石塊縫隙中探出不甘寂寞的腦袋,似乎在和兩旁聳立的柏樹比高低,臺階闊大而高陡,一如當?shù)厝素灪鹎厍坏纳らT或吃飯習用的大碗,粗拙又實在。較臺階的寬高,山上的戲臺就顯精致了,地勢使然,香臺山的“臺子”就那么大一塊,只能因勢而建。安遠出了許多演員,并且大多數(shù)都是臺柱子,當?shù)厝朔Q,安遠的主山是“君山”之勢,但這山假了,出來的多是戴皇冠穿霞披的演員,真正做大官的人卻沒多少。安遠人愛戲也懂戲,什么劇團到安遠都要盡心全力去演出的,你稍不留神,臺詞多了掉了,多走一步或少邁一腳,都會被戲臺下的七旬老漢或十歲小兒指出笑話。所以來香臺山演出的劇團規(guī)格比較高,要么是甘肅省隴劇院,要么就是陜西的秦腔劇團。

三殿元君廟建在戲臺的對面,背靠大山,懷抱山腳下的清溪河和安遠鎮(zhèn),是大慈悲、普度眾生的格局,其廟宇雕梁畫棟,布局嚴謹,牌坊氣勢恢宏、山門匠心獨具、偏殿錯落有致,歷經(jīng)此殿心靈洗禮后方能進入主殿,真可謂:風習裊裊,移步展千華,飛檐亭角清鈴響;猶記當初,你回眸莞爾,一笑傾城百日香。上下千年間,洋洋灑灑,多少善男信女膜拜許愿,匯聚著一方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與向往。因年代久遠,資料闕如,綜合傳說、口述歷史與文物考據(jù),建廟歷史當在300年左右。漫步于殿宇之間,最能見證香臺山風雨的除了安遠鎮(zhèn)鄉(xiāng)民的祖祖輩輩以外,廟門前的古沙柳首當其沖。說也奇怪,古沙柳虬枝蒼古,主干呈弧形弓臥狀,且時斷時續(xù)有裂縫,最大的洞口能穿過去一個拳頭,看著古沙柳神一般的風姿,你會不油然驚嘆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慨于香臺山水土滋潤的物澤天華,敬畏于一方神靈普度眾生的佑護!樹干因年歲太久或蟲蛀雷擊而折腰仆地,前段扎入土里后又生根重新向上生長,至今展葉吐絮,為香臺山之活文物,樹齡在200年左右。正如安遠人的倔強不屈和聰明才智,愣是在一片苦焦的土地上活出自己的精彩!

香臺山香火歷來很盛,自古至今老百姓認為,“三殿元君”很是靈驗,出門在外,許愿祈福,越遠越靈。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八,香臺山大戲開鑼,一山轟鳴,古鎮(zhèn)之人傾城而出,鄰縣四鄉(xiāng)蜂擁而至。香臺山自下而上萬人接踵、人頭攢動,雜藝百業(yè)紛呈,小吃攤販比肩,蒼翁老嫗開顏,紅男綠女爭妍。香臺山廟會是甘谷渭北山區(qū)最大的盛會,也是一種特殊的地方文化,其中既有通過祭祀信仰來凈化心靈的一面,又有觀看各種文藝演出、書畫交流來豐富老百姓文化娛樂的功用,還有增進友誼、朋友同學聚會、教育子女、交流信息和傳播文化方面的重大意義。當然,安遠的廟會更突出了商業(yè)貿(mào)易、旅游觀光活動的功效。香臺山是安遠唯一的一座綠色大山,巍峨高峻的六郎峰雄踞其上,滿山草木蔥郁,登臨山頂,只覺風生腳底,眺望安遠鎮(zhèn)片瓦可覆,散渡、清溪雙河環(huán)鎮(zhèn)漂流。勤勞豁達的安遠鄉(xiāng)親閑暇之余都喜歡到香臺山牌坊跟前鍛煉身體,耍拳舞劍、跳舞健美,或引朋喚友、攜家人聊天游玩,或吼兩嗓子秦腔、爬山運動,一年四季人流不斷、熱鬧非凡。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上廟里進香的虔誠鄉(xiāng)民絡繹不絕,香臺山永遠承載著廣大安遠人民的心靈寄托,同時也默默地庇護著安遠這方土地的安寧和福澤。初春至夏末,芳草萋萋,山花野卉次第開放,漫山遍野松柏滴翠、榆槐相映,秋后紅葉黃花,入冬大雪飛舞,加上夜晚的燈火通明,可謂風景獨特,確是消閑娛樂、強身健體的好去處。

香臺山無疑是一座圣山,象鑲嵌在黃土地上的一顆綠翡翠,是老百姓四季守望的精神家園,也是游子心中魂牽夢繞的心靈歸宿。

作者介紹

本文作者王積德,1945年生,甘谷縣安遠鎮(zhèn)人,教壇耕耘40年,退休后致力于本土歷史文化和非遺搜集與研究工作,著作有《安遠史話》、《香臺山》等。

熱烈祝賀《嵯峨岸然香臺山》一文入選《絲綢之路(絲路游記· 天水)》,此次入選既是作者常年以來不辭辛勞付出的回報,又是對安遠香臺山的大力宣傳,讓香臺山也緊跟時代的發(fā)展,成為絲綢之路上一顆具有本土特色的明珠,對于推動香臺山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封 面

中國文史出版社

目錄

序言

內(nèi)容

最近微信又改版了!

為了防止大家在人群中找不到我們

小編特意做了個標星小教程

Hash:553bad82556f6980de9498dd65caac44fde865bd

聲明:此文由 甘谷圈子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