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周邊游老古鎮(zhèn),城廂真的不容錯過!

曾經(jīng)滄海的你,留下一只空殼。海云給你奇異的紋理,海月給你瑩瑩的珠光。放在耳邊,我聽見洶涌的波濤,放在枕邊,我夢見自由的碧海。

1974年的秋天,詩人流沙河故鄉(xiāng)寫下了詩篇《貝殼》。這座位于成都東北邊的小鎮(zhèn),名叫「城廂」。本是舊時金堂縣的縣城,后劃歸青白江區(qū),坐落于國際鐵路港的一隅。

若不是真正踏足此地,誰又能想到,就是這樣一座低調(diào)的小鎮(zhèn),竟然擁有1600年建制史、1400年縣制史,至今依然保留著成都周邊唯一的縣治龜背格局。

千百年間,城廂人才輩出,除了詩人流沙河,這里還曾是北宋理學大師謝湜、《全宋詩》精選作者黃中庸、清代戲曲理論家李調(diào)元、清代二品按察使何元普、戊戌變法六君子之一劉光第、辛亥革命烈士彭家珍、翻譯家賀麟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2019年,「城廂天府文化古鎮(zhèn)項目」正式啟動建設工作,占地超過1000畝,對城廂現(xiàn)存的街巷、院落修舊如舊、活化利用。將軍路與繡國路十字口,原來是城廂鎮(zhèn)上的屠宰場,如今,一座傳統(tǒng)川西建筑特色的空間在這里拔地而起,屋瓦之下,「Localand」與「城廂會客館」幾個大字各居一側。

到此一游的人們,免不了駐足卷著舌頭嘗試著念出建筑上的英文:「Local-and,Localand」。

什么意思呢?

故事,要從800公里以外的西安說起。

Localand,從西安到城廂

時間拉回2006年,那時,宋群帶領一個很小的編輯團隊創(chuàng)辦了《Local本地》系列出版物,從民間視角出發(fā),通過文字、藝術、文獻等形式對古城西安進行記錄和研究。

十多年間,以此為陣地,延伸出一系列內(nèi)容及形式的探索新方向,包括策劃「市井生活」展覽、創(chuàng)辦西安城市記憶博物館等。

宋群

《Local本地》創(chuàng)始人及主編

西安市城市記憶博物館館長

Localand創(chuàng)辦人

市井西倉《本地》系列書之一

曾獲2018年「中國最美的書」

德國「紅點獎」等一系列國際獎項

2018年,首個城市文化復合空間「Localand」在西安正式開放。

「Localand」,本是一個生造的詞,「Local」后綴「and」,就是想以「Local+」來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同時,「Localand」也有“本地之地”的意思,宋群希望,這是一片可以不限邊界,邀請各個領域的創(chuàng)作者和記錄者一起耕作的土地。

在三年多時間里,「Localand」專注于「被遺忘的社區(qū)」、「沉寂多年的廠區(qū)」及「逐漸空心化的村鎮(zhèn)」,已在不同的城市開啟更新實驗。

「Localand城廂會客館」

2020年的春天,宋群來到城廂。

第一頓飯,在陳家祠堂老版川菜,吃了非常接地氣的一餐。他至今依然記得,院壩里的那種喧鬧,很成都。

陳家祠堂老版川菜

城廂,曾經(jīng)輝煌過,后來又被“忽略”與“湮沒”。而又正是這種“忽略”,使它的?貌包含了傳統(tǒng)歷史建筑、?居院落、工業(yè)遺存廠房等完全不同的內(nèi)容,各個歷史時期都在這里留下了“時間痕跡”。在宋群眼里,這是一個“全年輪”的地方,“魔幻”又“迷人”。

也是那天,他把城廂轉了個遍,「三清觀」、「武廟」、「流沙河故居」、「鋼銼廠」,甚至「農(nóng)貿(mào)市場」。其中,最打動他的,是老街巷里的院落,雖然沒什么大戶人家,但尋常百姓的院子有種獨特的味道,任何角落拍出來,都很精彩。

武廟

流沙河故居所在的槐樹

今年4月,「Localand城廂會客館」在小鎮(zhèn)的一隅開門迎客,意味著「Localand」四川首店正式落地城廂。

它包含各種各樣的板塊,每一個面積都不大,但卻足夠有趣。比如,與鄉(xiāng)建工作者左靖、梁井宇、彭嫣菡合作的「庇護所」,與著名出版人《讀庫》創(chuàng)始人老六合作的「讀庫閱讀空間」,和日本的手沖大師田口護合作的「原巖咖啡」……

不同領域的先鋒實踐者相聚在這里,一起創(chuàng)造出涵蓋地方記憶館、藝術展場、社區(qū)營造、復古集市、在地美食等不同類型的新場景體驗。

「Localand城廂會客館」開館活動

關于「Localand」的定義,宋群說,“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因為內(nèi)容的邊界一直在擴大”。但與西安相較,「Localand城廂會客館」的獨特性在于城廂本身。

這個空間,正在以「地方記憶+」為主線,聯(lián)結國內(nèi)外前沿文化、藝術、建筑、設計領域的先鋒實踐者,通過藝術介入的方式,將本地文化融入日常。但這只是工作的開始,更重要的,是“共同研究、導入資源、參與建設”。

藝術介入,“地方記憶+”書寫可能性

開放半年,「Localand城廂會客館」已經(jīng)成為游客至城廂最愛的打卡地之一,更難能可貴的是,城廂本地居民對這個空間的認同。

而要說它最為精彩的部分,莫過于與場館同期開放的七個“地方記憶+”系列展覽,比如,位于本地社區(qū)營造中心的人氣展覽「市井生活系列」。

第一場「市井生活系列:與坐有關的物」,以四條縱向的展臺拉通展廳,在上面堆滿了各種從民間收集而來的舊椅子,包括來自城鄉(xiāng)本地人的捐贈,高的、矮的、木質(zhì)的、鐵質(zhì)的,形態(tài)各異,大概有幾百把,從空間的二樓俯瞰,觀感尤其震撼。

「市井生活系列:與坐有關的物」

在成都這樣一座對椅子有著特殊情懷的城市里,這個場景顯得別樣可親,那些經(jīng)年累月的斑駁痕跡,總讓人想起老小區(qū)門口扇著蒲扇老人們的絮叨。而在城廂的街巷院落里,就更為日常。

個把月前,「市井生活系列:與坐有關的物」撤展,展品被分散到空間的各個角落,原展廳內(nèi)容更新為同系列展覽的第二場「家春秋」,以中國家庭記憶的六個靜止瞬間,喚醒了觀眾的集體記憶。

「市井生活系列:家春秋」

曾經(jīng)被我們淘汰的鋁壺、搪瓷臉盆、餅干盒、藍背心、明星畫報、暖水壺……被重新請回了展廳,時間的打磨,使得他們的紋理和色彩更具溫度。

「市井生活系列:家春秋」

尤其是掛在“客廳”中的一件藍色制服,引起了城廂本地人的共鳴。這件衣服,是四川省鋼銼廠的工服。

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正處我國三線建設時期。感應時代的號召,城廂建立了四家工廠,鋼銼廠從上海搬遷而來,在下北街安家。

「市井生活系列:家春秋」

隨之而來的,還有原上海江寧鋼銼廠的職工們,他們帶著上海外灘的記憶,到了川西平原上的這座小鎮(zhèn),尋到了新的故鄉(xiāng)。

一件工服,讓人們憶起了昔日城廂工業(yè)盛況,而在另一邊的城廂記憶館,則以「回望中的注視:千年古鎮(zhèn),百年城廂」為主題,展出了這座小鎮(zhèn)的百年變遷。

展廳門口的展臺上,兩只龍形態(tài)的板凳引人注目,亮眼的紅金色調(diào),彰顯了民間藝術的鮮活。這是「板凳龍」,相傳起源于唐代,是城廂獨有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而展廳里的這兩只,由城廂當?shù)氐氖止そ橙诵ぬ於骼舷壬臅r4個多月打造。

板凳龍

也在這里,流沙河的《貝殼》,陳列在了場館的一面墻上。宋群喜歡這首小詩,以手寫的方式將之抄錄后,采用采用霓虹燈裝置予以呈現(xiàn)。

此外,穿梭在「Localand城廂會客館」各個空間,我們還能在「城廂印跡展」里邂逅藝術家小民老二繪制的金堂八景,在「城與鄉(xiāng),在地書寫的可能」里讀到有關城市和鄉(xiāng)村的出版物,在「MUJI BOOKS:人與物」里領略“經(jīng)典良言”,在「返田歸土:建筑師在鄉(xiāng)村」里感受建筑介入鄉(xiāng)建的實踐,在「琢磨器物——坐具設計展」里,探尋椅子的邊界。

「Localand城廂會客館」開館展

打開扉頁,重新發(fā)現(xiàn)古鎮(zhèn)生活

如果說,城廂是一本卷著毛邊的書,那么,「Localand城廂會客館」則是它的扉頁,是人們打開這座小鎮(zhèn),最完美的注腳。

七個月前,西安土著趙冰原跟著宋群來到城廂,負責「Localand城廂會客館」的整體項目。此后半年多的時間里,他直接駐扎在此,最愛鎮(zhèn)上秋玉巷那家叫「十種面」的面館。

趙冰原最常去的城廂西街

有時候,他會沿城埝街、營房巷一路穿行,經(jīng)過清代民居,下一刻又到了三線建設時期的廠區(qū)家屬院,然后向前走到三清觀舊址,再向前,又看到了壽佛寺后院的紅墻。

城廂,現(xiàn)存6處省級文保單位,10余處宗祠、30余處歷史文化地標,龜背制縣治格局狀同成都,完整地保存了4街、32巷、64院的老城肌理。

壽佛寺紅墻

因此,宋群團隊在設計「Localand城廂會客館」的內(nèi)部動線時,充分考量了這種格局。人走在其中,也會有種走街串巷的感覺,展覽與展覽之間,空間與空間之間,帶著轉頭相逢的驚喜,正如趙冰原說,“有一種時空交匯的感受”。

從二樓露天公區(qū)的一側樓梯拾階而上,可以到達建筑的頂部,一條木棧道橫亙在屋瓦之間,這是不少人來到城廂會客館最喜歡的地方,城廂護城河邊的生活圖景盡收眼底:太陽朝升夕落,建筑星羅密布,不時有人騎著自行車而過,從樹蔭的這頭進入,再從那頭出來。

「Localand城廂會客館」屋頂

樓梯的那一側,則連通了隱于館內(nèi)的餐廳「東湖味道」,穿過某個門廊,又進入了「庇護所」或是「本地學堂」。

東湖味道

下到一樓,展覽之外的消費場景也無處不在:大門右側的「原巖」,冒著咖啡的醇香;位于左側的「讀庫」構建起開放的閱讀空間。

原巖與讀庫

庭院的中軸線的天井里,藏著喝茶的好去處「喫茶去」;空間盡頭即將開放的「霽在·大好食光」,可以品一餐地道城廂美食。

喫茶去與霽在·大好食光

若是想從這里帶回具有城廂特色的小禮物,則可以移步至圖書展區(qū),在它與「讀庫」之間,有一個狹長的文創(chuàng)空間,展示了不少來自「Localand」的原創(chuàng)設計,其中不乏具有城廂元素的文創(chuàng)美物。

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區(qū)

就在「Localand城廂會客館」門前的游客絡繹不絕之時,隔壁的「楊家院子」里正冒出有節(jié)奏的裝修聲,它也是「Localand」的組成單元之一。

老宅院建于清代,坐北朝南,整體呈四合院布局,木結構,懸山頂,小青瓦屋面。改造后的楊家院子,將保留川西建筑獨有的建筑特色,以“住”為原點,延伸出民宿空間及茶室、書房、會客廳等公共休閑空間。

此外,在城廂的下北街,還有一間與四川省鋼銼廠同為城廂工業(yè)標志的「天馬軸承廠」。這里,即將在宋群團隊的打造下,以新身份「1956文創(chuàng)園」回歸故土。

再等待些日子,充滿歲月雕刻痕跡的老廠房,將與包裹著個體生活、文創(chuàng)街區(qū)氛圍一起“復生”與“再生”,還原肌理,重修“舊好時光”

● ● ●

「Localand城廂會客館」一角

“沒有人不喜歡成都,「Localand」也如此。”

宋群把成都比作火鍋,什么都可以煮,正如這座城市的個性“一切可為,非常包容”,同時它又混雜了各種矛盾的事物:傳統(tǒng)、時尚,看起來閑散,卻一點也不妨礙它的忙碌與勤奮。

城廂,素有“小成都”之稱。

從流沙河故居所在的西街穿到歷史建筑聚集的東街,茶園喧囂、車水馬龍。城廂生活的本真煙火,就這么攤在來人面前,仿佛只隨著歲月的步伐慢悠悠地往前走。

宋群說,“悠久的歷史與獨特的人文環(huán)境,讓它看起來不慌不忙的,是那樣的踏實”。

而「Localand城廂會客館」,就是個「收納盒」,以“地方記憶+”為關鍵詞,不同的人放進不同的感受,也有人取走這些感受,交互的體驗在這里產(chǎn)生。

在他看來,建筑只是一個殼,他嘗試著往里面裝進不同的東?,不設定邊界,也很好奇這樣做到底會發(fā)生什么。

至于結果,交給時間。

● ● ●

編輯丨牙尖兒

圖片丨牙尖兒、Localand城廂會客館

Hash:28bfe0cf9f5135cbd997d9bd6d0a4473a9244538

聲明:此文由 YOU成都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