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古城:藏在時光深處的“人間煙火”

古城,是一本史書,翻開歷史的扉頁,我們能看到它內(nèi)心深處的追求,行孝仗義,悠遠人文歷史的積淀,形成其獨特的魅力。古城,是一聲風(fēng)鳴,風(fēng)從瓦片間吹下,流成一街的時光,搖動著鈴兒,訴說著古老的傳說故事和遠人的思念眷戀。古城,是一種味道,熹微的晨光,烘烤的餅香走街串巷,熱鬧的集會,別具風(fēng)味的美食,銘刻為幾代人的味蕾記憶。平靜而熱鬧,樸實而多彩,古老而青春,走在悠長通達的街道,清晰感受歷史的朦朧,藏在繁華之下的靜謐,隱在新城之旁的醇厚,孝義古城,不一樣的“人間煙火”。

中陽樓,古城的精神地標(biāo)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到公元1975年,在長達1400余年的歷史長河中,孝義古城一直為孝義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通中心。向為晉西門戶,自漢唐以來,晉西以至寧陜等地物資、糧食和商品在此集散、交易,為三晉著名的商埠重鎮(zhèn)。不論世事如何變幻,中陽樓一直矗立在古城中央大街,只要看見中陽樓,古城就近了。

中陽樓始建于漢魏,元大德地震塌毀,明代再建,清同治、清宣統(tǒng)、建國后都進行過不同程度的擴建和維修,現(xiàn)為清宣統(tǒng)重建之遺存,保存完整。2006年5月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座珍稀古建筑。

中陽樓高聳挺拔、巍峨壯觀,三層四檐十字歇山頂,平面方形,邊長10米,獨特的過街形制,是我國為數(shù)不多的中國古代城市標(biāo)志性木結(jié)構(gòu)高層建筑。

樓體彩畫色澤艷麗,保存完好。樓各層于南、北向懸掛大小匾額共14塊,“中和位育”,“行孝仗義”等均為歷代書法名人所書,一層廊柱上掛木刻楹聯(lián),上聯(lián)書“孝為人之本”、下聯(lián)為“義乃人之宗”。樓內(nèi)藻井繪有《封神榜》、《水滸傳》、《岳飛傳》等有關(guān)人物故事,民族歷史文化厚重。

漢魏時,建于縣中心的永安市場地帶,故名中陽樓。永安市場歷來被人稱道,自漢唐設(shè)郡以來,孝義為一方重鎮(zhèn),車騎繽紛,文人、商賈頻頻來往于此,凡事至邑者,必身臨其境,仰瞻其樓。

通過中陽樓及所遺碑文記載,可透視到古永安市場的三月集市大會波及甚廣,北通內(nèi)蒙、沙俄,南抵上海、蘇杭,西至河西陜甘,東出關(guān)外三省,中外客商,皆如期云集,廣為交易。

古城孝風(fēng),從唐孝子鄭興割股奉母,朝賜“永安”縣名改為“孝義”后,說孝行孝成為一城之風(fēng)氣。繁茂的商業(yè)活動則讓義德義風(fēng)傳遍城鄉(xiāng)。在當(dāng)年古城的商業(yè)街上,“義勝德”、“天義成”、“仁義店”等以義為名的店鋪就有十七家,以義取利,以義制利成為商行中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

孝為人之本,義乃人之宗,成為古城人民的行為規(guī)范和人生準(zhǔn)則,與高聳的中陽樓一起,在心中矗立成碑。

傳說故事,古城的文化氣質(zhì)

孝義倚恒岳,拱太行,帶汾水,襟霍山,山川秀美,物產(chǎn)豐富,交通便捷,商貿(mào)發(fā)達,優(yōu)越的地理人文環(huán)境滋養(yǎng)了孝義人自信張揚而又低調(diào)務(wù)實,崇孝重義而又包容大氣的城市氣質(zhì),這樣的文化底蘊同樣藏于古城的傳說故事中。

早在漢魏年間,孝義縣城中央的永安市場中心蓋起一座宏偉高大,絢麗壯觀的市樓,叫“中陽樓”。這座樓雕梁畫棟,明柱通紅,飛檐翹首,鳳脊凌空。本地人常以此為傲,逢人便夸耀說:“俺孝義的中陽樓,半個還在天上頭哩!”久而久之,惹惱了天上的玉皇大帝,派火神爺下凡,一把天火把“中陽樓”燒了個精光。

再建經(jīng)年,清朝年間,恰逢永安市場大會,車騎繽紛,商賈云集,中午時辰,街市正紅火。中陽樓下來了一位賣火燒老翁,眉頭緊鎖,似有憂悶之情。他一面制作火燒,一面高聲反復(fù)叫賣;“世人快來買火燒,吞掉火燒,火就不燒”。圍觀的年青后生問,“多少錢一個?”“百兩黃金,千兩白銀!”“小小火燒,這般昂貴,怪事!”圍觀的人們議論紛紛,深感怪異,百思不解。老翁憤激地說:“嫌我的火燒小,那你們等大火燒吧!”說罷,老翁收攤而去。中午剛過,中陽樓突然起火,不到一刻,便成瓦礫一堆。人們后悔未聽老者點化,沒有將“大火燒”買而食之。從此,孝義人便吃起火燒來,以免除火災(zāi)之禍。

孝義古城至今仍基本保持原有的九街十巷及四關(guān)格局,每一條小巷,每一處院落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較為知名的是仁義巷的故事。

據(jù)史料記載,明朝嘉靖年間,城內(nèi)樓東人霍冀,在朝做高官。一日,霍冀收到家書一封,族人因興建地基事與鄰居發(fā)生爭執(zhí),望借助霍冀在朝廷的影響,使老家的縣官做出有利于家族的裁決。讀畢,霍冀沉思片刻,提筆復(fù)書:千里捎書為堵墻,讓它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還在,何以不見秦始皇?

書信一到,族人幡然醒悟,明書知義禮,主動把墻后讓三尺。鄰居知其然后,深受感動,也把墻后讓了三尺。雙方相讓,中間留出丈余走路,形成一條街巷。眾街鄰有感霍冀“德化洽于鄉(xiāng)里”,將此街巷取名“仁義巷”,以示紀(jì)念。

“火燒中陽樓”“霍冀捎書”等民間故事傳說,代代相傳,韻味悠長,廣納四方,包容大氣的義行也吸引著五湖四海,投契相合,欣然往之。

特色美食,古城的味蕾記憶

“20世紀(jì)50年代,在孝義古城南門外東市場邊,每日清晨、傍晚,形成了孝義名特小吃攤點市場。一溜兒排開的,有炸油糕、羊雜割、灌腸碗禿子、蜜酥豆腐腦兒、甜醪糟、雜燴菜,等等。一時間,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刀切碗禿的“噔噔”聲、炒勺炒瓢的“叮當(dāng)”聲、油料烹炸的“嗞啦”聲、拉動風(fēng)箱的“唿噠”聲,伴以香甜誘人的氣味兒,匯成了令人陶醉的美妙晨曲?!?/p>

呂梁人民藝術(shù)家梁鎮(zhèn)川編著的《傳統(tǒng)美食》一文中,古城的美食是縈繞心頭的眷戀,通過他的文字也道出了幾代人共同的美食記憶。

中和位育,秉性中和的孝義人將清淡平和、細品慢咂融入到細水長流的飲食中。

古城人的一天,是從一個“火燒”開啟的。凌晨四點多,藍盈盈的火苗,開始在爐膛里擴散。揉面、餳面、搟劑、印模、上鏊,面餅兩面翻焙,最后放入爐中,微火烤成金黃,出爐,隨烤隨賣,不時有路人聞香而至。在餅香環(huán)繞中,遠處的中陽樓若隱若現(xiàn)。

蜜酥,色澤金黃,口感焦酥,甜而不膩,是古城每月逢五的集會上必備的美食,趕集累了,在小吃攤點上坐下來吃兩個蜜酥,再來碗豆腐腦,有滋有味,美氣暢快。

各色的羊雜碎、黃澄澄的胡蘿卜、軟溜順滑的粉條子,浮在湯面上的紅綠蔥椒,慢火煨燉的湯頭,熱氣騰騰,葷素搭配,爽口不膩,喝一口湯,吃一口肉菜,暖胃熱腸,回味無窮。一碗羊雜割,兩個干火燒,再來幾塊油糕,人生圓滿。

縱橫的街巷

是我們慢游探尋的迷宮

潺潺的流水

是古城平穩(wěn)有力的心跳

熱鬧的集會

是古城珍藏的回憶

縹緲的中陽樓

是游子回家的方向

這里

有回憶

有思念

有味道

有故事

孝義古城

遠悅近來

攝影:武斌武晉洲

孝義融媒

Hash:88022fede7220df9533f382546c818106b1fb6c3

聲明:此文由 黃河新聞網(wǎng)呂梁頻道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