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有國際范兒!巴中南龕石窟登上了《美國國家地理》雜志!

巴中歷史悠久,文化積淀豐厚,如今巴文化更是傳到國外,走向世界了!近日,被譽為世界上最廣為人知的一本雜志《美國國家地理》報道咱大巴中啦!

事情是這樣的近日,美國國家地理中文網(wǎng)刊登了一篇有關(guān)咱巴州南龕石窟的文章文中深度剖析了南龕石窟的文化底蘊,充分肯定了南龕石窟的歷史價值。

很快,美國國家地理官方微博便轉(zhuǎn)載了這篇文章,一時間,許多巴中網(wǎng)友便在微博上炸開了鍋紛紛在美國國家地理官微下留言字字句句都流露出欣喜和自豪:

@LOempire:天辣!這么重量的雜志都報道了咱南龕石窟,那巴中豈不是要在全世界出名啦!

@昵稱是個超級麻煩:我看了下,確定是美國國家地理。

@見風(fēng)是雨徐嘉誥:嘿嘿!巴中南龕坡!

@摘星危害健康: 厲害了 美國國家地理也!

@CsC世鋒:人類追求精神升華的動力永不停息。

@諾曼底的小蓋:近幾年壁畫修復(fù)工作很火,但應(yīng)該也是需要很強大的內(nèi)心定力。

@阿洛迪尼尼尼尼尼尼:那些石窟一直被保存的很好、甚至是加強了保護。

@丶宋鈺:南龕摩崖造像,厲害了我的家鄉(xiāng)!

@BulingBuling小白:巴中的路過,厲害了我的家鄉(xiāng)。

@碎片的流年:我家背后的山上!南龕坡。

@無生法師:精美的造像都是人們用血汗鑄造!這不僅是信仰,是生命的全部!

@西洲杏子紅:這么一宣傳,大概很快就會游人如云了。

要知道,在大多數(shù)讀者眼中,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意味著權(quán)威、科學(xué)性、準官方,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書而不僅僅是一本雜志,此外,該雜志對題材的選取非??量?。那么,咱們的南龕石窟到底是靠什么被這本雜志相中的呢?

豐厚的文化內(nèi)涵 凝重的歷史感

南龕石窟(南龕摩崖造像),始鑿于隋,盛鐫于唐,歷史悠久,規(guī)模宏大,內(nèi)容豐富,雕刻技藝高超,是我國代表性的佛教石窟之一。

南龕石窟反映了我國六世紀末到十九世紀延續(xù)1300多年不同社會生活、民俗風(fēng)情、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guān)系、中外交往、文化藝術(shù)建筑等情況,素有“西南藝術(shù)明珠”、“形象歷史博物館”、“巴山畫廊”之稱。

南龕石窟在隋唐兩代是我國石窟藝術(shù)巔峰時期具有代表性的佛教藝術(shù),原敦煌石窟研究院院長段文杰先生由衷感嘆、欣然提筆:“巴中石窟,國之瑰寶,盛唐彩雕,全國第一”。同時,南龕石窟兼有世俗化和四川地方特點相結(jié)合的佛教造像藝術(shù),觀賞游憩價值極高。

南龕造像在人物特點上是相當分明的。菩薩像,體態(tài)優(yōu)美,和諧生動;力士像,威風(fēng)雄健有力;飛天像,形象優(yōu)美,生動活潑,雕刻精巧,質(zhì)威較強。

這些造像多采用高浮雕的刻法,衣紋和纓絡(luò)用流暢和明快的陰刻線條,刀法純熟,洗練。不但表述了不同內(nèi)容的佛傳式“經(jīng)變”故事,而且還形象地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美學(xué)標準,社會生活面貌。形式和內(nèi)容的統(tǒng)一,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匠師的聰明才智,為我們研究歷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提供了十分有價值的資料。

《美國國家地理》報道全文:

崇山峻嶺米倉道 開窟造像遺韻深

“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四川周繞崇山峻嶺,不知將多少美好阻隔在群山之外,但從未擋住佛陀的腳步。四川北部廣元、巴中,地處中原入川要道金牛道與米倉道,得風(fēng)氣之先,是最早開始開窟造像之地。廣元千佛崖、皇澤寺廣為人知,而位于米倉道上的巴中眾多石窟群落卻常常為大眾所忽略。

崇山峻嶺米倉道 開窟造像遺韻深

西龕流杯池深藏于山林之中,天宮樓閣雕刻精美。

在金牛道以東,有一條翻越崇山峻嶺的古道,奇險、少人行走,因其中一座米倉山而名“米倉道”。它北接長安(今西安),沿斜水、褒水南下或由駱谷南下至南鄭(今漢中),南循米倉山達于四川巴州(今巴中市),隨后有多條路前往四川經(jīng)濟文化中心益州(今成都)。盛唐開始,唐與吐蕃(今西藏)、南詔(今云南)作戰(zhàn),金牛道受到影響,從中原入川者遂改走崇山峻嶺中的米倉道;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往來軍隊與行人也多經(jīng)由此道。二帝入川,大批官員隨之而來,沿路開龕造像,祈福平安。巴中成為廣元之東的又一佛教造像中心。除了統(tǒng)治階層和經(jīng)濟富裕者外,下層民眾也加入到造像隊伍中來了,大有全民信教之勢。

崇山峻嶺米倉道 開窟造像遺韻深

南龕主體崖壁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造像龕,龕龕珠光寶氣,尊尊色彩艷麗,大都為唐代造像。

登上巴中城邊的南龕山,進山門往上走,至云屏石背面可見數(shù)尊唐代至民國時期的等身觀音立像,像間一方碑刻記錄了巴中刺史嚴武重建南龕寺廟屋宇,并向皇帝奏求寺名的過程。唐史記載,嚴武以殘暴著稱,殺人不眨眼,以至在42歲暴病亡故時,其母甚為快慰,因為不必擔心受牽累淪為官奴了(唐制,常將罪犯家中女女眷沒收為官奴)。不曾想,這樣一個人還在這里建寺修廟,并為其篤信佛教的父親雕刻了一尊等身觀音立像(第87號龕),對巴中佛教的興盛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崇山峻嶺米倉道 開窟造像遺韻深

南龕62號西方凈土變。

過云屏石前行不遠,就到了南龕造像的主體部分,頂天立地的山崖上全是密密麻麻的造像龕,有編號者176個,龕龕珠光寶氣,尊尊色彩艷麗,除幾座工藝平平的宋代、民國造像龕外,全為唐代造像,內(nèi)容豐富,造型精美,其完好程度更令人驚嘆不已。它們?nèi)缟钌矫髦椋瑠Z目卻鮮為人知,我一時竟不知從哪里看起,從此心生牽掛。

北京大學(xué)程崇勛先生和巴中市文管所的幫助下,我曾花費兩年的時間對巴中轄區(qū)內(nèi)的每處造像進行了調(diào)查與記錄,以后又用了三年時間進行分析與研究。南龕之外,還有300多龕中唐到晚唐時期的佛教造像分布在巴中城周的西龕、北龕、水寧寺等地,唐代末期的造像在數(shù)量上已遠遠超過廣元。

崇山峻嶺米倉道 開窟造像遺韻深

水寧寺石窟位于巴中城東水寧鎮(zhèn),是米倉道的必經(jīng)之處。古寺今已無存,而寺前水寧河岸邊的石巖上仍留有眾多盛唐造像龕。

南龕造像以盛唐開元時期最突出,占據(jù)了崖壁上最好的位置,并有多則造像題記。中晚唐造像向兩側(cè)展開分布,也會在開元造像當中利用崖壁空隙、見縫插針般開鑿,致使整個崖壁密密麻麻,雕滿了各式佛、菩薩、護法天王像。造像和龕形雖說有些程式化,但似房子一樣的佛帳形龕雕刻得一絲不茍,雙層檐頂、瓦櫳、鴟尾、珠簾、垂帳、華蓋,精雕細琢;釋迦牟尼、阿彌陀佛、毗盧遮那佛、阿彌陀佛與五十二菩薩、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地藏、毗沙門天王、天龍八部等無不兼?zhèn)?。飛天手捧寶物或香花飄舞于祥云間,或身材修長,或如嬰兒般肥美;天王與力士固立于龕口內(nèi)外,護守佛主,威武的胡人形象令我想起大唐帝國萬邦來朝的氣勢;阿彌陀佛與五十二菩薩造像中,坐于蓮花上的菩薩千姿百態(tài);供養(yǎng)人男女兩排,分立龕口兩邊,長幼有序,男女有別……這些形象與題材大都可以在長安或成都找到根源。

山崖中間的第103號大佛是南龕最大的一尊像,龕高雖只有五米多,但位于十幾米高的崖壁上,從地面望上去,龕內(nèi)寶相莊嚴的大佛像令人頓生敬畏之心。仔細觀察,大佛臉上竟有一塊顏色與周圍不大一致。文管所的人告訴我,“文革”開始,人們準備打砸佛像,有人用槍對準大佛,結(jié)果反被彈回來的子彈打死,南龕佛像得以保全。不管是真是假,“文革”中巴中全境對佛像的破壞的確比較少。我想,除了大巴山區(qū)困難的交通,或許真與這個傳說有些關(guān)系。

第104號龕楣上刻有晚唐戶部尚書張祎寫的造像題記。黃巢之亂,僖宗出逃時,他還在酣睡之中,待上朝時找不到皇帝,才在慌亂中追尋唐僖宗踏上了險峻的米倉道。途中又遇兵變,幾經(jīng)輾轉(zhuǎn)至巴中時,已是近兩年之后了。當聽說京城戰(zhàn)況好轉(zhuǎn),驚魂稍定的他在南龕造像祈福,題記中詳細敘述了自已“追扈行在”入蜀的艱辛行程。此番事跡未見諸唐史,只在巴山深處淺淺低吟。

第94、95號龕為滎陽鄭公所造,其夫人彭城劉氏系漢皇后裔,鄭公造像銘記中提到其夫人在來巴中途中生疾之情形,以及目睹嚴武造像等景象,想必所歷諸事令他自感與嚴武同病相憐,也就不難理解他刻的像為何一為救苦救難的觀世音,一為護國護城的毗沙門。71號、77號等多龕經(jīng)晚唐“同節(jié)度十將”李思弘及其家人裝修,李思弘正史無載,但其字輩與皇室同,且為朝庭命官,因此當屬皇族。米倉道旁的另一處精美的唐代造像水寧寺中有為上谷(在今河北懷來縣內(nèi))侯氏所造之像(1號龕)。在巴中西龕山上有近百龕隋到唐代的佛龕,山腳下是被武則天賜死的太子李賢的墓。李賢被貶居于此時,不知有沒有去這些佛像前祈求母親讓自已早日回京?或者他也從京城帶來過佛像?

這些人都來自北方的顯貴家族,除李思弘可能因戰(zhàn)爭被派駐于此外,其他人來到這個一般只有獲罪后才會被貶謫所至的巴山深處,自有一番不得已的故事。不過正因為他們,帶來了北方京城的造像樣式和內(nèi)容,使這里的造像和雕刻得風(fēng)氣之先。巴中石窟在一定程度上是京城長安式樣在四川傳播的源頭,其影響可下達于宋代的大足石刻

南龕83號龕中主佛一身雙頭,這種流行于新疆河西、表示祥瑞的佛像題材在此出現(xiàn),是巴中經(jīng)天水西域來往的明證。

南龕83號龕內(nèi),主佛一身雙頭,顯然是來自河西的題材。據(jù)說古代有二貧者各欲請畫師畫一尊佛像,但資財不夠,畫師被其虔誠感動,給他們畫了一尊雙頭佛像,后來成為祥瑞的象征。雙頭佛像題材主要流行于新疆與河西,在克孜爾和敦煌均有所見。巴中除連接中原地區(qū)外,亦可由漢中經(jīng)天水至河西通往西域,巴中南龕造像中有來自西域的雙頭瑞佛,銘文題記中有秦州(今甘肅天水)僧或“涼商”(如南龕16號等,今甘肅省武威等地古稱涼州)等稱謂,便是這條道路交通的最好證明。

但隨著唐的滅亡,唐與吐蕃、南詔之戰(zhàn)結(jié)束,南來北往的人又回到相對好走的金牛道上,巴中又成偏遠地區(qū),鮮有人問津,外來人員的造像運動也隨之戛然而止。米倉道上的往昔漸漸被人遺忘,史書亦缺,只留下些許片段深藏于巴中各龕窟的造像和題記之中。

轉(zhuǎn)自:無線巴中

往期精彩回顧:

Hash:57b9d62cfe16d9ecef7dc4c1d9a8561f9239bd37

聲明:此文由 巴中市旅游局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