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祠堂百代文章||走進平江方氏宗祠

平江,湘鄂贛三省交界、湘東北邊陲的一個山區(qū)縣。在這塊歷史悠久、山青水秀、地靈人杰的神奇熱土、忠勇之地,承載著兩千年如血似火、可歌可泣的歷史,長眠著屈原杜甫兩個不朽的靈魂,養(yǎng)育出自宋代至今數以千計的文臣武將,僅共和將軍就達64位之多。在這眾多國之精英中,廣為傳誦著“一口水井三將軍”、“長壽將軍多長壽”的故事,更有“平江方姓最榮光、五將同堂耀祖宗”的傳奇佳話。

“五將”是指1955年9月共和國首批授銜的五位平江籍方姓開國將軍:中將方強,海軍副司令員;中將方正平,海軍副政委;少將方正,濟南軍區(qū)副政委;少將方國安,廣東省軍區(qū)政委;少將方國南,湖南省軍區(qū)副政委。五位開國戰(zhàn)將,同時參加革命,同時授銜將軍,同姓同宗出自一門,年齡相近,輩份相近,都是平江方氏始祖仕南公后裔。在共和國首批授銜將軍中,有10位方姓將軍,平江占5位。一門五將同堂,古今罕見,是人民解放軍軍史上唯此一例的盛事,更是百萬平江人民及五萬余平江方氏宗親的無尚榮光。

在距平江縣城東北56公里、距湘北千年古鎮(zhèn)——長壽街北郊4公里的木金鄉(xiāng)保全村店頭大塅,穿塅而過直達石牛寨的長(長壽)虹(虹橋)公路旁,靈毓秀美的汨羅江畔,蒼厚雄偉的群山環(huán)抱,有一座坐北朝南、磚木結構、中央高聳六角樓亭、庭院樟柳成蔭、古樸莊重的家廟式建筑,這就是“五將同堂耀祖宗”的湖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方氏宗祠。

平江方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30年(公元1691年),重建于清康熙56年(公元1718年),距今300余年,占地面積4588平方米,建筑面積2866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布局,四進三廳。主體建筑由門樓、庭院、前廳、中廳、上廳組成。中央樓閣為三層六檐六角攢尖頂樓亭,十字形過廊連接前廳后廳及東西廂房。門樓與外圍墻組合成八字弓形,東耳門書“入孝”,西耳門書“出悌”,大門橫書“景仰連云”,左右兩側是嵌文、物二字于聯首的門聯:“文輝九域,物煥千秋”。庭院屏墻新改建為長2.88米、寬4.46米、座高68公分的巨石,中書1.5米的大方字,將宗祠正門掩擋,增添幾分神秘。

祠前兩側兩尊丈二高的石獅,顯得格外威嚴。寬敞高大的石門、石柱、石鼓、石窗,雕花各異。八石柱連接大廳三域,上舉左、中、右三梁,下設巍巍神殿,數百塊祖牌簇擁著本宗河南堂上方氏一脈先祖考妣之神位,北宋尚書從周公、大唐將軍白允(迪)公、盤允(道)公三尊圣像金身和共和國開國五將彩照,莊重肅穆。上廳東西墻上各懸掛長方形大理石板。東墻是百歲將軍方強的墨寶“為國為民,奮斗不息”八個金燦燦的大字;西墻上懸掛將軍的老戰(zhàn)友、老同鄉(xiāng)、原中組部常務副部長李銳題賀:方強將軍五世同堂。

中梁以八卦圖案為中心,兩端雙鳳朝陽,襯托“棟家干國、保世宜年”八字浮雕篆字,工整秀麗。三域香火梁,排立四塊花板,嵌入“如在其上”四字,溢揚紫氣。中檐牙飛角,彩鳳欲躍。出自金坪古窯的綠彩玻璃瓦,金碧輝煌。

兩橫廳,東入崇德祠,西入報功祠,左設時食所,右設宗器所。東廂上房,辟陳列室,門聯曰:清廉昌國運,忠孝振家邦。室內懸掛著毛澤東的老師、革命先驅方維夏,開國戰(zhàn)將方強、方正平、方正、方國安、方國南,將軍作家南江,抗日名將方承德,著名教育家方克剛,被譽為我國復印之父的方嗚皋,以《墨學源流》名世的著名教授方授楚,印度尼西亞中華公學校長方福賢,旅臺知名教授方典成,臺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長、著名教授方力行等近代、現代名賢的彩照和簡介,以及部分珍貴文物。

平江方氏宗祠,地處平江東鄉(xiāng),連接湘鄂贛,與石牛寨、仙姑巖紅軍營、長壽街等地毗鄰,交通便利。既有高山清秀靈氣,又有平原寬廣闊氣;既可觸摸傳統(tǒng)文化,又可享受自然生態(tài)。作為平江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被列入岳陽市紅色旅游——“名人故里游”精品景點之一,更是聯系海內外炎黃子孫尋根問祖,敦親睦族,知祖敬祖,愛國愛鄉(xiāng)愛族的教育場所。

走進方氏宗祠,三門敞開,中門青石匾額鐫刻“方氏宗祠”四個大字,金光閃閃,蒼勁雄渾。大門兩側高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方家有良將,強國無弱兵”兩副木制門聯?!拔鍖⑼谩敝坏姆綇姡傩能?,戎馬一生,南征北戰(zhàn),戰(zhàn)功卓著,壽高期頤,五世同堂,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開國戰(zhàn)將、福將、長壽將星。宗祠大門前懸此嵌名聯,表達了五萬余平江方姓對這位世紀老人、長壽將軍的崇仰之情、自豪之感。

大門斗口走廊兩石柱上,懸掛一副長聯,把方氏宗祠的地理位置、山水景致、建筑風貌描繪得淋漓盡致。聯曰:

北源幕阜南仰連云西臨二寨東引三峰天賜赤溪為玉帶

上繞游龍下藏臥虎外豎雙獅內擎四柱閣棲彩鳳耀金甍

平江,幕阜(山)虎踞其北,連云(山)峻拔于南,汨水橫貫東西。這上聯描繪的是方氏宗祠周邊勝景。北面,五岳之外有天岳,幕阜山脈橫亙湘鄂贛,連錦起伏。方氏始自炎黃時期,雷公受姓方山,群望河南,祖根源遠流長。遷平始祖仕南公于后唐同光元年(923)由江西洪都(今南昌)鐵柱觀前桐柳巷聚賢坊舉家遷居湖南平江虹橋天井山。天井山于幕阜北,贛水波揚天井脈,江西移祖到平江,故用“源”。

宗祠正門正對連云山翠碧峰,圍墻大門上書“景仰連云”與聯中“南仰連云”即是此意。“西臨二寨”,近指宗祠西邊地勢險峻的上寨與下寨,遠指丹霞地貌馳名的石牛寨和風景秀美的佛教圣地“楓窩寨”?!皷|引三峰”指的是華蓋峰、席帽峰和香爐峰三座拔地聳立的奇峰,三山并峙,層巒疊翠?!叭瀵B嶂”為平江八景之一?!俺嘞本褪?a href='/miluo/' target=_blank>汨羅江上游瀆水在祠前橫流而過,九曲清流,環(huán)帶縈紓,宛如一根“玉帶”天生而成。天賜赤溪為玉帶,真乃寶地、福地也。

下聯描繪的是宗祠建筑特色。“上繞游龍”,實寫祠堂正脊前檐上裝嵌龍鳳朝陽,亦寓意宗祠后山黃龍山脈。瀆水由黃龍山經江西修水流入平江龍門,經龍?zhí)?/a>與土龍溪匯合,從東蜿蜒曲折流入金坪,與宗祠西邊龍王山發(fā)源的寨里河匯合,故方氏宗祠所在地有“五龍戲珠”之說。“下藏臥虎”是指方氏宗祠座落在“臥虎聽琴”穴的虎頭上。接下來描述的是祠前丈二高的一對雄雌石獅屹立左右,忠實守護,方氏宗祠更顯尊貴、莊嚴。整個廳堂豎八對石柱,中廳六角樓亭由四根大石柱支撐而上。屋脊上豎有彩鳳,樓亭翹角吊有金鈴,風吹鈴響,清脆悅耳,醉人心田。豈不妙哉、樂哉乎!

進入方氏宗祠廳高懸蒼勁雄厚的“克壯其猷”大匾,顯赫著方姓根源與榮耀,與門前“方家有良將、強國無弱兵”呼應,方雷氏之后古有方叔,今有方強?!队讓W》卷二載“獫狁侵周,方叔邁年奏三捷”。說的是方,上氏分宗始祖、西周上卿大夫方叔才兼文武,輔宣王中興,年邁時掛帥領兵北伐獫狁和率車三千南征荊楚,一月之內三戰(zhàn)三捷,征服了南夷北狄,周宣王欽賜“克壯其猷”匾額,《詩經》作《采芑》四章,“方叔元老,克壯其猷”,以贊頌其豐功佳績。方叔享壽97歲,蔭封“壯猷元老”,世望河南。

大廳八柱和廳堂墻上懸掛著12幅木制楹聯,使人昂首止步,沉浸在這底蘊厚重、品位高雅、神韻無窮的文化殿堂。自古泊今,方氏乃書禮之家,正是“名門香火千秋盛,望族文章百代欽”。先祖前賢的故事,令人心往神馳,由此而產生的親和力、感召力、凝聚力洋溢于字里行間。

有聯為證:

文經武緯岳峙川流五千年歷史淵源數典莫忘何處始

物阜民康邦興業(yè)旺九萬里方家苗裔尋根都到此間來

退休高級教師鄧光圣先生引經據典撰聯贊頌方氏祖德宗功:

思虞廷帝友到一代完人其間歷顯允興周九重對策

寧海方公真千秋毅魄爾后有循良化魯八世同居

上聯“虞廷帝友”,是指舜帝七友之一的方回。方回,志高尚,棲神物外。與雄陶、續(xù)牙、伯陽、東不訾、秦不虛、靈甫為舜帝七友,同游雷澤之畔。又嘗與許由、巢父為友,輔堯帝。

“一代完人”,指北宋禮、刑二部尚書、平江方氏四世祖方從周。清平江知縣潘從龍撰記贊頌這位前宋名宦:“誠一代完人,千秋碩彥也”。

“顯允興周”,即指方叔事略。

“九重對策”,指東漢方儲事略。九重,舊指帝王皇官。方儲,漢洛陽令、太常卿、黟縣侯、贈尚書令,人謂儲圣公,更謂儲仙翁。方儲文武足備,對策天下第一,上嘉其才。

下聯“寧海方公”,是指明初文學家方孝孺,寧海人。明建文四年(1402),朱棣兵變,欲使草詔,孝孺“丹可磨不可奪赤”,凜然正氣,不事二君,慨然就死,株連九族。孝孺忠節(jié)動天地,垂青史。

“循良化魯”,指明初濟寧(舊屬魯地)知府方克勤政績。明史載:“克勤為治,以德化為本”?!耙暿氯?,戶口增數倍,一群饒足”。舊有聯云:顯允興周,循良化魯。

“八世同居”,系宋代方綱事略。方綱,池州青陽人,以仁義道德治家,八世同居,全家七百人口,鐘鳴鼎食。各房子孫都崇尚仁義道德,曾出谷五千石救濟貧民。宋真宗景德(1004-1007)年間,帝下詔旌表方綱全家。

也有針對時弊,勸勉世人的,聯云:

誰不羨榮華榮華富貴可光宗細思量務必出於正道

敦能安貧賤貧賤艱辛當勵志勤奮發(fā)還須抓住良機

著有《農家益言》、《諳世經》、《成功五智》等,平江天岳詩社副社長方補長先生親筆撰聯:

古代近代現代當代代代相代歷代桑梓出名將

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方方有方諸方水土育英才

中廳遵古按原恢復兩木制扶梯,兩側有聯:登亭欣四野,潑墨詠三湘。邀人健步登梯而上。登上三層六檐六角樓亭,“高四丈有奇,登亭一望,可達數十里”。好一處登高遠眺,把酒臨風,吟詩作賦,縱論高歌的所在。亭內懸掛著12塊木制黑板,書錄前賢詩詞,供人吟唱。

宋理學名儒、平邑九君子之一的方輗,字叔行,朱熹再傳弟子,謝棄科舉,專學根本。輗有名言:“人能自奮,地因而靈;人而自棄,地因人玷”。輗賦詩《道巖》:“太極巖圖出道州,茲巖名道實相猶。元公圖說茲巖具,好向其中仔細游”。

道巖,在縣東九十里,今木金鄉(xiāng)后巖村,距方氏宗祠僅四華里。清同治《平江縣志》載:道巖山,其峰曰香爐,南一峰曰席赗,北曰云蓋,是謂三峰。巖深廣可架屋百楹,由后達前,從巖腹空隙入,豁然開朗,可輿馬往返。上有天池,曰七星井,流泉不竭。下有龍湫、龍影洞,禱雨輒應。旁有井,深不可測。宋大觀元年(1107)敕建“葆真觀”。有宋九老題名石,九老合計632歲,作詩刻石632句。同治八年(1869)平江方氏達仁公裔捐建九老祠。同治十年(1871)九月,平江名士李元度與教諭方儒照等“邑人服官中外歸林者得九人,乃相約游道巖續(xù)九老會”。

元初詩人胡天游《吊方貴卿(琇)》:“河南橋下舊英雄,半百年華一夢中。五夜忽聞呼起起,九原堪恨去匆匆。孤鸞吊影菱花掩,怨鶴無聲蕙帳空。斧鋮朱殷今日事,埋香有地不如公”。

方琇,字貴卿,南宋祥興二年(1279),元兵侵平江,琇散財募勇,與敵格斗,歿于軍,葬長壽街河南橋畔。胡天游吊以詩,清同治《平江縣志》彰其忠節(jié)。

明代鄉(xiāng)儒艾而康詩詠《天井山》:“翻憶天山舊子真,高峰特地石嶙峋。一川春水浮云氣,萬疊晴巒近紫宸。林竹吟風響于珮,梅梢和月白如銀。亭亭獨有松姿碧,移向天門作柱新?!?/p>

天井山,平江方氏發(fā)祥之地,“在縣北80里,孤峰卓立,山脈自小坳來,其巔有龍井”。山峰秀麗,修竹成行,半山有天門寺。遷平始祖仕南公貴為大唐將帥之后,避戰(zhàn)亂舉家遷入湖湘山野,墾荒苦種,開基創(chuàng)業(yè),耕讀傳家,繁衍生息,安厝在天井山南麓?,F有仕南公夫婦墳墓、方家屋場遺址。守墓后裔至今仍耕作居住在天井山寺下平安村,方氏族人至今清明輪值祭掃。自仕南公遷居平江迄今1100年,一脈傳承46世,后裔逾5萬,散布湘鄂贛及海內外,成為平江大姓望族。敬祖思源,是大山的靈氣孕育繁衍,是大山的峻峭磨煉造就。

革命烈士、紅十六軍軍部參謀方俊欽(1910-1933)留下的一首《行軍令》:“織雙草鞋去行軍,無端苦雨路泥濘,饑寒夜難行。野營自有青山帳,大樹遮身待曉明,幾番夢不成”,使人頓生敬佩、敬仰之感。

憑欄遠眺,山川靈秀,氣勢磅礴;緬懷先烈,為國捐軀,氣壯山河。方氏宗祠曾經是1928年平江20萬農軍驚天動地的“三月撲城”東鄉(xiāng)暴動集合地,“平江起義”部隊轉移駐扎地。在艱難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眾多平江方氏優(yōu)秀兒女投身紅軍,追尋革命,出生入死,舍生取義,成為英烈?!镀浇锩沂坑⒚洝贩叫障攘疫_一千六百余名,占全縣登記在冊的革命烈士百分之十七,何其壯哉!偉哉!

革命先驅,毛澤東老師——方維夏(1879-1936),字竹雅,長壽街人。1910年春與方鳴皋等日本留學歸國后任湖南一師學監(jiān)主任。方維夏學識淵博、品格高尚,深受毛澤東等青年學子的尊敬,被當時人們尊稱為“方圣人”。曾任省教育廳長,省議員。參加過辛亥革命、反袁護國、驅張反趙、五四運動等一系列重大革命活動。在毛澤東的影響下,由李六如介紹,1924年45歲的方維夏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年輕的中共黨內年長的黨員之一。從此橫龍躍馬,南征北戰(zhàn),矢志不渝,奮斗不懈,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歷任湘軍第五軍秘書長,北伐軍第二軍第五師黨代表,參加北伐戰(zhàn)爭。受周恩來指派,參加南昌起義,任賀龍部第二十軍第一師黨代表。后隨軍轉戰(zhàn)廣東潮汕、陸豐地區(qū),參加廣州起義。1928年春受黨的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和毛簡青等參加黨的六大。1931年春回國,到中央蘇區(qū)工作,歷任閩西紅軍學校政治部主任,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總務廳長,湘贛省蘇教育部長兼司法部長。1934年10月紅軍主力北上長征,55歲的方維夏被留贛南,改任贛南特委宣傳部長、代特委書記。在敵我懸殊,艱苦卓絕的惡劣環(huán)境中,堅持在桂東山區(qū)開展游擊戰(zhàn)爭。1936年4月因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在方維夏殉難八年后,1944年4月,李六如在延安楊家?guī)X深情追記《不朽的戰(zhàn)士 學習的榜樣——憶維夏同志》。1985年烈士當年在家鄉(xiāng)創(chuàng)辦的平江二高改名為“維夏中學”,2002年百年校慶在校園豎立銅像,以永遠紀念這位革命先驅。

著名革命先烈還有:

中共湘鄂贛特委書記方信(1905-1932);中共湘鄂贛特委委員方清泉(1910-1929);少共湘鄂贛省委書記方小祥(1911-1931);湘鄂贛省蘇裁判部長方務農(1904-1932);湘鄂贛軍區(qū)三分區(qū)司令員方芹甫(1910-1935);紅十六軍參謀長方浩然(1902-1933);紅十六軍十八師參謀長方理明(1906-1937);中共湘鄂贛省委特派員方可珍(1911-1939);紅十六軍第七師第三團團長方仲春(1886-1931);紅五軍第一師第一團政委方思貽(1909-1932);紅三師八團政治委員方杞茂(1908-1934);湘鄂贛邊區(qū)最早的農民游擊隊長方國民(1900-1931)

平江方氏先烈的英名和革命事跡均載入《平江縣志》、《平江英烈傳》、《平江方氏光大宗譜》、《中華方氏全族統(tǒng)譜》,名垂青史,光照千秋。

步下亭樓,肅立上廳香案之前,仰視神殿上端坐的宦祖圣像和擺放的數百塊祖牌,思索著先祖前賢的遷徒發(fā)展,支系世派的演變形成,令人感嘆不已。

遷平四世祖從周公,字文仲,乃北宋名宦。宋太祖開寶元年(968)出生,少年英俊,聰穎過人,16歲鄉(xiāng)試奪魁,受縣主王文正旦公賞識薦拔。真宗咸平元年(998)登進士第,授秘書校正。仁宗天圣初年(1023)太守累官。天圣四年(1026)居禮、刑二部尚書,敕封光祿大夫,賜紫金魚袋,秩正二品。妻李氏封懋德夫人,再娶辛氏封助德夫人。至今方氏族人尊稱“尚書公爹”。

從周持身有道,華國多文,正色立朝,剛正不阿,與歐陽修、范仲淹諸公同朝為友,因疏救孔道輔等論諫廢郭后事,忤呂夷簡,謫知遠州,公力為搶救不獲。明道二年(1033)被迫引疾棄官歸田,兩袖清風,修文講學,化俗維風,未嘗稍懈。后來朝廷擬召他回京,給他寄詩:“聞訊平江一老牛,離京返梓已三秋,朝廷尚未虧待你,為何一去不回游”。從周回復曰:“老牛無力懶耕田,回到青山伴草眠,犁耙滾子千斤重,吾皇何必再加鞭”。仁宗慶歷八年(1048)病逝,春秋八十有一。敕葬平江雞籠山燈芯嶺,墓前建太守祠,宋狀元梁彀作傳。

乾隆丁酉(1777)平江知縣潘從龍撰《雞籠山太守祠記》云:“先生以鄉(xiāng)薦入朝,公忠理國,皂囊封事,諫草猶香,迨后致仕家居,修文講學,化俗維風,誠一代完人,千秋碩彥也”。

明天啟二年(1622)族人塑宦祖圣像金身,十二族逐年輪案輪祀,祭之以禮,春禴秋嘗,數百年未嘗稍替。至今方氏宗祠承祀供奉宦祖神案,顯赫如在。

從周公有五子:獲、義、營、平、井。長子荻公,宋敕封將軍,賜黃金鎧甲,尊稱荻坪金甲將軍。自虹橋天井山遷長壽荻坪,傳子鳳。鳳遷居赤溪藕塘,傳子汝仁。汝仁得七子:禪、恭、慶、矩、智、惠、邑。自此繁衍發(fā)展,枝繁葉茂,按分支祖和集居地稱分為十二個支系,即十二族,以十二地支排列序次:子滔(滔族)、丑官(官溪族)、寅荻坪,卯鄭(鄭田族)、辰子(子清族)、巳石嶺,午瑗(瑗族)、未道(道石族)、申肅族,酉族(鑒金族)、戌大(大屋場族)、亥陽坪。族眾主要集居平江東北,現虹橋、木金、龍門、南江、城關等鄉(xiāng)鎮(zhèn)。遷居岳陽、臨湘、江西修水、湖北通山通城崇陽等地,僑旅港澳臺及海外宗親亦不少。

駐步端祥這一古老建筑,方氏宗祠確實是集建筑學、力學、美學、民俗學和風水學為一體,熔佛、道、儒多元意識于一爐,集神話、傳奇、不懈之謎于一身的典型湖南家廟建筑群。

方氏宗祠古建筑風貌與價值,早就得到權威認證,專家的肯定和贊賞。首先是總體布局匠心獨具。主體建筑長方形的平面布局,中軸對稱,由前廳、上廳、東西廂房組成四合院式的整個大廳突出中央樓閣和十字形過廊,以樓閣底層代償祠廟建筑中常見的戲樓,平江尚屬首例。尤其是風水地理十分考究。方氏宗祠座落癸山丁向,撲地虎形。門樓與外圍墻組成八字弓形,照壁將宗祠正門掩檔,是遵大清會典品官家廟之制,庭撩以垣;還是風水講究,立墻當門以自蔽,聯想起“臥虎聽琴”和“五龍戲珠”之說,感覺神秘神奇,深奧莫測。

前廳和上廳外部均作三開間封火硬山式建筑,其內部都采用廳堂廳徹明造構架,做工與手法非常罕見。穿斗式直梁體系,排山架上的蜀柱均采用訛角方柱,所有穿坊寬大且造型,設置外形別致的駝峰、蝴蝶木以傳承重力,使用太平梁以增強大廳的橫向穩(wěn)定性,力學結構非常合理。排架上大量運用雕刻彩繪,極盡雕梁畫棟之能,形成裝飾性極為強烈的藝術塊面,氣勢非凡。直梁剛勁與紋飾曲線的柔美,渾然一體,剛柔相濟,達到了力學與美學的統(tǒng)一。

中央樓閣三層六檐,頂層為六角攢尖頂,翼角采用嫩戧發(fā)戧。在層檐之間,翹角錯開一定的角度,使之外部造型更具生氣,嫻熟精湛的傳統(tǒng)木工技藝得以充分展示。

從外部看,傳統(tǒng)的風火墻分外多姿絢麗,做工盡善盡美。前廳正脊馬頭墻內側,一對鰲魚大吻,寓意深刻。清水磚正脊,其上疊置琉璃花脊,與小青瓦面有機結合,既產生色彩對比,又體現和諧之美。

藝術裝飾更是用盡心機,雕刻繪畫題材豐富。既有道家的占星圖、太極圖,又有佛家的蓮座、垂蓮柱,還有儒家的孝悌人物故事。太平梁上的“河圖”、“鸞鳳呈祥”和其他民間題材作品,大量的藝術構件中不乏精品和極品。門前的石鼓及石門、石窗、石柱雕花各異,屹立祠前的一對雄雌石獅,表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藝。

整個建筑屋面毗連,僅靠大小五個天井采光通風,室內晴雨無礙,冬暖夏涼,排水系統(tǒng)數百年通暢無阻。

方氏宗祠的布局設計,富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且有豐富的創(chuàng)意性,獨特的創(chuàng)造性,具有較高的歷史、人文、科學、藝術價值,以其古建筑的完整性在全縣乃至全省都屈指可數,獨具風采。

2003年10月,平江縣文物管理所在價值評定中這樣寫道:“木金鄉(xiāng)因地處僻壤,才有條件如此地將方氏宗祠保全至今。如今該地同姓居民相對集中,方氏族譜記述完善,民心純樸,民風篤厚。方氏宗祠的存在,無論是對封建社會基本單元內人文狀況的研究,還是對當地民俗、民情、民風的研究,無疑提供了活標本、活化石”。

方氏宗祠確實是一塊風水寶地,三百年來神話般的傳奇故事,至今廣為流傳。

隨鵲選址——臥虎聽琴

方氏宗祠原建在距現址十余里的金坪新塘灣,位置偏僻,祭祀不便。公議選地重建,時經數年,尚未選好新建祠址。當值首事焚香跪拜于宦祖從周公座前,求其指示。當夜得一異夢:“尚書公爹命隨鵲選址”。原來老祠堂后有一株大樟樹,樹上有一個很大的喜鵲窩,于是派人長守樹下,觀鵲動向。

一日,晨光燦爛,鵲聲大噪,守樹人驚奇,速稟報首事,首事即增派三人同守樹下。至午時三刻,兩喜鵲各銜一枝丫同飛,守樹四人隨鵲飛向而追,至店頭智家畬(今保全村)現址坪前,見一大樟樹,鵲繞樹三周,將枝吐于樹冠,息于樹,再不起飛。首事們認定此地即宦祖命神鳥選定的祠堂新址,即合族興建新祠。經風水先生勘察,新祠址為“臥虎聽琴”。方氏后人奉喜鵲為神鳥,視樟樹為神樹。

上世紀40年代初,日寇飛機向祠堂投彈,大樟樹檔住了炸彈被炸無存,而祠堂大廳完好無損。人們都說是神樹掩護了祠堂。大樟樹被炸,族人無不痛惜,迅即補植,如今方氏宗祠庭院內樟、柳參天成蔭。

石獅披上黃馬褂

方氏宗祠門前兩側雄踞兩尊雄雌大石獅,高一丈二尺。石獅的豎立還經歷了權力象征的故事。清制祠前豎獅官至一品,石獅方可高達丈二,一品以下不及六尺。四世祖從周公官居北宋禮、刑二部尚書,敕封光祿大夫,秩正二品,祠前高豎石獅丈二,引起了地方官吏和其他姓氏的爭議。

至慈禧掌政年間,爭議發(fā)展成訴訟,縣府判定推到石獅。恰逢四品花翎將軍方懿齋兩救大帥左宗棠收復新疆回鄉(xiāng)省親,得知縣府判決,即將御賜黃馬褂披在東邊雄獅上。知縣一見石獅披上了黃馬褂,連忙下轎跪拜,行三跪九叩大禮,三呼萬歲,并當場宣告:平江方氏為國立功顯赫,世受皇恩,可享此殊榮,祠前石獅可高丈二。石獅披上黃馬褂,經歷多年的風波一下平息。

奇異的天井

方氏宗祠還有一處神奇所在。占地逾七畝的祠堂內靠大廳四口天井和廳西穆祠一口天井排水。上廳西邊穆祠天井,大小約八平方米,深約一尺,不論下多大的雨,天井里的積水不會漲上岸來,雨停不要多久,天井里就沒有了積水。天井底原是黃泥土面,不漏水,天井沒有下水口,水不知從哪里流走。祠堂外水田比天井略高,也不知水流到哪里去了。三百年來無人破解這一奧妙。

諸如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泱泱中華,族姓百家。炎黃子孫,姓是根,姓是源。歷史文化的延演無法割斷。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祠堂,雖歷經風雨滄桑,卻數百年巋然屹立;雖已有些斑駁陳舊,卻不減古樸莊重;雖顯得清冷寂靜,卻不失人間的景仰和尊嚴。在平??磥?,這不過是一所族人祭祀祖先的所在,然而,走進去對其作歷史文化的審視,就會發(fā)現這里確有一屋子的物質精神財富,一屋子的歷史人文故事,一屋子的古老生態(tài)藝術遺產,一屋子的詩禮爾雅文章。俯仰顧盼,目接心察,更多的則是溢揚紫氣,興蕩血脈,凝聚親情,勵志自強等國粹宗風的傳統(tǒng)文化蘊涵。并且可以從顯露在外鑲嵌于廳堂樓閣的詩聯匾額中,作出具體解讀。

穿越歷史的長河,歷經歲月的洗禮,蒼古厚重的平江方氏宗祠見證了興亡更替的滄桑人間,經歷過盛世的繁華,遭受過離亂的苦痛,飽嘗過無邊的艱辛與屈辱。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親。方氏宗祠曾激蕩多少仁人志士壯懷激烈的情愫。在先祖前賢熱血浸染的紅土地上,古老的方氏宗祠成為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載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將煥發(fā)新的風采,展現新的魅力。

2017年9月

Hash:77483252e7de744d5d053e9c4a31c33404bfc40b

聲明:此文由 小天下水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