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曹操墓與曹丕墓,一在安陽、一在洛陽,但有一個共同點

《盜墓筆記》等網(wǎng)絡小說讓人們對于"盜墓"這個行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摸金校尉"這個由三國曹操專設的官職也被許多人熟知。不過,曹操、曹丕父子的墓地卻讓眾多考古學家、盜墓賊摸不著頭腦。

先說曹操,在臨終前一年,曾在《終令》中談及自己的陵墓,"(以)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

也就是說,曹操將自己的壽陵設立在安陽西門豹祠以西,不修神道、不立墳頭、無需植樹。而在臨終前的《遺令》中他更是提到,要穿著平常的衣服入殮,墓地中不陪葬珠寶。

這樣的做法與漢代以來的那種"厚葬"的風俗格格不入,有人說可能是因為之前設立過"摸金校尉",害怕自己的墓葬被盜,尸骨無存,但更大的可能性是曹操一直以來貫徹的那種實用主義精神。

縱觀曹操的一生,的確是將實用主義發(fā)揮到極致的一個人。在政治上,曹操提倡"唯才是舉",挖掘有用之才,旗下謀臣猛士云集,文有荀彧、荀攸、程昱,武有夏侯惇、夏侯淵、張遼、張郃、樂進等人,奠定了代漢立魏的基礎。

經(jīng)濟上,曹操是當時最早實行屯田制、著力于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的政權;

在財政上,曹操不惜自污其名,設立"摸金校尉",通過盜墓來解決財政短缺的問題……

而作為曹操的繼承者,曹丕不僅從他老子那里繼承了"好人妻"的基因,也同樣是一個崇尚實用主義的人。通常而言,作為一個朝代的開國帝王,其陵墓總有一定的講究,但曹丕則不然。實際上,曹丕即位的第三年(黃初三年)就開始在洛陽東邊偃師首陽山營建自己的陵墓了,但對于自己的后事專門做了《終制》(即遺詔):

他說,"安葬父母的遺體,使他們的魂靈永遠安而無危,這是最大的孝順。自古及今,沒有不亡的朝代 ,沒有不被發(fā)掘的墓冢。董卓亂國以來,東漢皇帝們的陵墓沒有不被盜掘的。冢墓一經(jīng)發(fā)開,撬碎棺木,掠走金玉珠寶,骸骨散亂狼藉,像受肢解的刑罰一樣,豈不心痛!……如果你們違背了我的詔書,隨便改變我薄葬的意愿,到后來我尸體就會碎了又碎,等于死了多次。蔑視君父生前的遺訓,就是不忠不孝,若死者有知,在陰間也不會保佑你們的。"他認為,人死后就是黃土一堆,搞那些花里胡哨的陪葬沒啥卵用,只有實用才是硬道理。

曹操父子的陵墓既沒有帝王的規(guī)制,又缺乏其他地表特征,就出現(xiàn)了所謂的"曹操七十二疑冢"等歷史懸疑事件,著實令后人們費盡心機。

Hash:27dcbca5ba807ed73761e3f2207dee430b2e559d

聲明:此文由 文旅融合研究院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