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慶偉 | 燕伋與望魯臺

燕伋與望魯臺

文/馬慶偉

相傳燕伋是我國春秋時期漁陽(今寶雞千陽縣)人,字思,一生曾三次來到魯國師從孔子學習儒家文化,為孔門七十二賢之一,被后世帝王尊為“先賢燕子”,配祀于孔廟之中。燕伋一生最為后世所稱道的事有兩件:第一件是在家鄉(xiāng)一帶弘揚傳播孔子的儒家學說,把儒家學說傳播到陜西以及西北地區(qū),為西北地區(qū)培養(yǎng)了大批有用之才;第二件是為后世樹立了尊師重道的千秋典范。

據(jù)史書記載:燕伋出生于一個家道殷實、知書達禮的詩書禮儀之家,家人寄以厚望。燕伋自幼聰明好學,青年時期聽聞孔子在魯國辦學授徒,心中仰慕之極,于是在22歲那年不辭勞苦、負笈(jí 書箱)千里來到魯國拜孔子為師。23歲時,追隨孔子周游列國問禮、學禮,考察周朝的社會制度和道德規(guī)范。燕伋追隨孔子經(jīng)過五年的刻苦學習后,終于學有所成,于是在27歲時返回家鄉(xiāng)設帳講學,傳播和弘揚孔子的儒家學說,先后設帳講學18年,為當時我國西部地區(qū)培養(yǎng)了大批的人才。35歲時,燕伋第二次離開家鄉(xiāng)隨老師孔子學習考察。這次,他在魯國學習了五年,開闊了眼界,擴大了胸襟,增長了學問與見識,較為全面的接受了齊魯文化的熏陶與洗禮,40歲時再次回到了家鄉(xiāng)繼續(xù)設帳講學。

相傳燕伋在家鄉(xiāng)講學期間,每天都非常思念自己的老師孔子,每當他思念恩師時總會來到學堂后邊的高處登高望魯。為了看的更遠一些,他每次用衣襟掬(jū)一些黃土墊在腳下,就這樣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天長日久,數(shù)年之后便堆成了十余米高的土臺。后人為燕伋尊師重道的精神所感動,為了紀念燕伋,更為了教育人們尊師重道,因此將此臺命名為 “望魯臺”或“燕伋望魯臺”,后來又被人們一致推崇為“中華尊師第一臺”。 望魯臺位于寶雞市千陽縣境內(nèi),距今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后來,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后,燕伋為了安慰自己的老師,不顧自己年事已高第三次離開家鄉(xiāng)來到魯國,隨侍孔子身邊四年,孔子不幸逝世后,燕伋又為孔子戴孝守墓三年,后來燕伋回到家鄉(xiāng)時已經(jīng)65歲了。

古訓有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弊饚熤氐雷怨乓詠砭褪侵腥A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我國古代社會里,百姓家中供奉的牌位“天地君親師”中師生關系為人倫大道之一。中華民族是一個知恩圖報的民族,古有結(jié)草銜環(huán)、一飯千金等典故,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焙螞r是師恩呢?滄海桑田,千年一瞬,兩千多年過去了,望魯臺雖歷經(jīng)無數(shù)滄桑歲月和風雨的侵蝕,與兩千多年前的原貌已經(jīng)大不相同。但燕伋以其思師、念師、感師、敬師之大德,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中華民族、為后人樹立起了一座風雨永遠無法侵蝕的尊師高臺。正可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毖鄟匙饚熤L范,千載之下,令人敬佩不已,燕伋尊師重道的精神在今天以及今后仍然有著極為重要的教育意義。

作者簡介

馬慶偉,岐山周文化研究會理事、岐山縣楹聯(lián)詩詞學會會員,現(xiàn)為岐山縣第一初級中學教師,曾在《鳳鳴岐山》、《教師報》、《中國寶雞周易》發(fā)表多篇論文,主編有《魅力京當》一書。

Hash:d2d8429e80f2fb7ea2305212eff5c0ab7621cf90

聲明:此文由 扶風百姓網(wǎng)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