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溝記憶:南關天橋會

據(jù)老人們回憶,南關每三十年舉辦一次天橋會,最后一次是清朝宣統(tǒng)二年(1910年)舉辦的。在此舉辦的天橋會并不是僅扶溝一縣能辦成的,是由從扶溝起,西華、周家口、水寨、槐店、太和、界首等順賈魯河、沙潁河入淮河至正陽關,有二十多個縣、鎮(zhèn)集資興辦的。因其耗費財力、人力巨大,所以提前二至三年就開始做準備工作。

先組建集資班子籌集經(jīng)費,他們采取和尚化緣的方式,以商戶和居民大戶為對象,沿路逐門乞要(自愿為主不強求),提前印好的有拜帖,給捐錢者送上一份備用。天橋會的主要用料是太平車、杉木桿子和舷板,有買的,有租賃的。如鋪天橋底層就需要租用太平車100多輛,提前一年就問好主家,并付足租賃費,正月十六以后就要陸續(xù)送來,還需要大量的扒釘和麻繩。

所謂天橋會,主會場就是一座大天橋,起點是從縣城南大街小戲樓開始,到南關吊橋頭止,全長100多米,寬6米,高10米,當時縣城的最高建筑物不足6米,站在橋的最高處可以鳥瞰全城。橋的基礎是太平車,兩邊用杉木桿子固定著,橋面鋪上舷板(船家上岸用的踏板),每一丈距離豎一根杉木桿子,橫向用杉木桿子連著作為欄桿。欄桿上張掛有各種神像,有天王爺、地王爺、龍王爺、蓮花圣母、驪山老母、南海觀音、四大金剛、十八羅漢等等,每個桿子的頂端都懸掛有杏黃龍旗,晚上還掛有紗燈,五彩繽紛,非常壯觀,踏上橋面就有上天的感覺。

天橋會是從農歷的二月二會到三月三,會期一個月,屆時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省地,北自黃河,南到江淮流域的數(shù)十萬群眾,絡繹不絕地來扶溝趕會。各地玩馬戲、架刀山、玩魔術、耍猴、說書賣唱、牽駱駝看相的,五花八門,無奇不有,各種雜耍都來扶溝圈地演出。還有各地的舞龍、獅子、馱歌、高蹺、趕旱船、大頭和合、二鬼絆跌等傳統(tǒng)民間娛樂團體也來扶溝獻藝比賽??h城東岳廟戲樓、城隍廟戲樓、關帝廟戲樓三臺大戲一日三場演出,整個縣城大街小巷都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天橋會期間,商業(yè)貿易很繁華,商品交易量大,在平時,縣城商家不足百戶,天橋會期間,街面所有門面房都被租賃出去經(jīng)商。最顯著的是從北石橋陸家橋五里長的賈魯河水面上,擠滿了型號不一的各種商運船只,運來了南方的木料、毛竹、稻谷、紅糖、桐油、銅版紙、芭蕉扇等物質,裝走了北方糧食、棉花土布農產(chǎn)品。商鋪是最大的受益者,購銷業(yè)務猛增,還廉價囤積了很多貨物。賈魯河河灘上還擱淺了很多打魚、打雁的小船,那些船民小丫頭,光著腳板,穿得破破爛爛的,肩挑著風干的大雁、魚干,毫無顧忌的竄到住戶的家里兜賣或換東西,她們最喜歡北方的土布和棉線。而當?shù)刈糇钕矚g她們的大米,因為扶溝乃至扶溝周圍十幾個縣歷史上從來不種稻子,糧坊里也很少賣大米,所以,船民們紛紛拿著大米換土布。據(jù)說鄉(xiāng)下農民跑幾十里進城趕會,不是為了看熱鬧而是看洋大米(當時的稱呼),看見大米就如同見到珍珠瑪瑙一樣的驚奇,因為他們一輩子也沒有見過。

讓人久久不能忘懷的雜耍是牽駱駝看相的。天橋會期間,有三個奇裝異服的外國人(可能是維吾爾族或哈薩克人),牽了三匹駱駝,駝背上的褡褳里裝著骨簽子,寫有模棱兩可的語言,由抽簽人自己理解。他們還會相面,從長相推算人的福運,圍觀者水泄不通,但抽簽看相的不多。還有個民間文藝團體是安徽來的馱歌隊,很吸引人,就是大人馱著十歲左右的兒童,兒童身著戲裝,化妝成舞臺人物。一個馱歌隊有幾十人,還有鑼鼓弦子,會唱全場戲,比當?shù)氐莫{子龍燈還有看頭。

大會組織者每天都要到商鋪和攤販跟前收取經(jīng)費,如果你手里有帖子或收費條就不再收了。那個時候,還沒有商會組織,除了聘請縣城四街紳士為會董外,全是一些熱心公益之人操辦的,如果出現(xiàn)有節(jié)外生枝的意外,則由紳士出面解決。

Hash:0c26e16754f1a671b9158ae6010e1ba8997376d5

聲明:此文由 扶溝圈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