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比北京定陵的王爺墓、娘娘墳,為何藏于禹州這座小山? | 豫記

民間有“早清明”之說。清明前夕,來自全國各地的朱氏后裔再一次齊聚禹州市無梁鎮(zhèn)后營村的周定王陵祭祖掃墓。這里到底有著怎樣的風水,竟吸引明太祖朱元璋嫡生第五子朱橚及其王妃墓藏匿于此?地下墓葬的規(guī)模、建筑構造又有何特異之處,讓世人嘆為觀止,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延偉 | 文

豫記微信號:hnyuji

老牛踏出個王爺墓,挖窖挖出個娘娘墳

我外祖母家在禹州市無梁鎮(zhèn)東北部一個叫作“白馬寺”的小山村,據說老早以前這里也有座香火旺盛的“白馬寺”,與洛陽白馬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只因后來發(fā)生火災化為灰燼。

白馬寺村與后營村隔著老官山,有小路相通,我小時候跟母親走親戚,有時一住好幾天,外祖父就帶我去后營看“朱王墳”和“娘娘墳”。

那時候這兩座古墓都還沒有正式開發(fā),只是村里牽頭把墓門清理出來免費供人參觀。

朱王墳坐西向東,建于后營村王家門老官山東麓山腹之中。墓區(qū)左邊是連綿不絕、蜿蜒起伏的山嶺,就像一條張牙舞爪的青龍,人稱“青龍嶺”;右邊則是“太虎石”,整個山包就像一只猛虎蹲在那里,活靈活現。

朱王墳背靠明山,面對陘山,“龍”“虎”把門,是一塊絕佳的風水寶地。

外祖父告訴我,朱王墳早年已被盜掘,剛解放時村里有人在此處犁地,拉犁的黃牛突然一趔趄身子,一條腿陷進墓頂上盜墓賊留下的大窟窿里,這個墓葬才重新被人發(fā)現。

當時里面有腐爛的柏木棺材和殘骨,漢白玉地面平滑整潔,各墓室間相隔的青石大門完好無損,每塊券磚重50多斤,磨面平整,對縫嚴密。

而娘娘墳位于朱王墳東南方向約1里地遠的趙家門一戶人家院子底下,所謂鳳凰棲息之地。早先這家人的祖輩打紅薯窖,結果挖“拐洞兒”時發(fā)現了這個地下墓室,至于當時里面到底有沒有值錢的東西則無從知曉了。

印在我童年記憶里的傳說

我曾在外祖父的帶領下,借著麻桿火的光亮出入過朱王墳和娘娘墳,只是當時年齡小,也沒覺得有啥看頭,心想也就是個大大的墓窟窿而已,陰森森的怪嚇人。

倒是外祖父講的那些與此有關的傳說故事讓我覺得有趣,迄今仍令我記憶猶新。

一個是說朱王死后下葬的事。

當時,主事官員請風水師選擇下葬時辰,所謂“天機不可泄露”,風水師說:“兔子打鑼魚打鼓,高高山上出太虎?!北悴辉俣嘌浴?/p>

當時朱王靈柩運至陵墓旁,眼巴巴地苦等奇跡出現,結果到了午后申時,一只受驚的野兔從草叢中躥出來,一頭撞在司儀提著的銅鑼上,“咣當”一聲把人們嚇了一跳;恰巧天上有只老鷹叼著條大魚飛過,受此驚嚇嘴巴一松,大魚掉了下來,不偏不斜正落在地上支著的大鼓上,發(fā)出“咚”的一聲悶響。

主事官員朝著老鷹飛過的方向一瞅,奇了,南面山頭不正像一只臥著的老虎嘛!于是立馬吩咐下葬。

再有一個就是后營的蚰子(蟈蟈)不會叫。

說是陵墓建造期間,有次朱橚帶著娘娘前來督工,看著此處風水絕佳,兩人十分高興。當時正值夏秋之交,漫山遍野的蚰子叫得正歡,娘娘隨口說道:“原本死后在這兒圖個清靜,蚰子聒噪豈照樣惹人心煩?!”話音剛落,所有蚰子即刻啞然,從此這一帶的蚰子便再也不會叫喚。

據說幾年前有人逮了其它地方的蚰子放到這里,結果活不過3天,誰也說不清楚其中的原因。

巧奪天工的墓葬為后人留下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后來我參加工作,逐漸接觸到一些有關這兩座墓葬的資料。2000年前后地方政府著手開發(fā)“定王陵景區(qū)”,我也多次出入地宮并參與了個別文字的整理工作,這才逐漸認識到這兩座陵墓的“廬山真面目”。

俗稱的朱王墳被正式定名為“定王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嫡生第五子朱橚的陵墓。

朱橚于洪武11年受封“周王”,就藩于開封;明仁宗洪熙元年薨逝后謚號為“定”,故史稱“周定王”。

周定王在位時河南連年遭災,百姓衣食無著,民不聊生。朱橚經常深入民間體察民情,并采集植物莖葉、根皮等嘗食體驗,先后編著了方便實用的《救荒本草》、《普濟方》、《保生余錄》、《袖珍方》等醫(yī)學著作和《元宮詞》百章流傳于世。

其中《救荒本草》記載植物400余種,有許多《本草綱目》等書中所沒有的內容,是中國歷史上現存最早的救荒類著作,17世紀末曾傳到日本等國家,在世界上產生重大影響;他主持纂修《普濟方》168卷,集古代醫(yī)學之大成,是古代收錄藥方最多的醫(yī)學著作。

朱橚作為錦衣玉食的皇子和一代藩王,能在醫(yī)學、植物學和文學等方面取得如此成就十分難能可貴。

史載朱橚為建此墓穴歷時10年,耗費巨資,死人無數。定王陵墓區(qū)長約3里,原有一組規(guī)模龐大的古建筑群,可惜隨著歲月滄桑流逝而損毀殆盡。

但盡管如此,定王陵也有1500余平方米,有墓道、墓門、甬道及前、后、中、左、右五組磚石拱券的殿堂。各個墓室均以琉璃瓦鑲嵌成宮殿廊檐樣式,內分前廳和大殿、二殿、三殿,其中正殿寬25.17米,深9.57米,高15米,正中方位即放棺之處。

據專家考證,定王陵的規(guī)模僅次于北京定陵,是明朝藩王墓中最大的墓葬建筑,更為中原陵墓所僅有。只可惜其中的珍貴文物早年即被盜掘一空,后來漢白玉地磚也被當地群眾爭相挖去當成錘布石之類使用,龕室內一個直徑約2尺的漢白玉石球也在“文革”中被毀。

“娘娘墳”則是周定王朱橚的王妃陪葬墓,總面積近800平方米。單體墓穴高2.5米,寬3米,深4米,分別葬著陪侍朱橚的王妃或宮女。從入葬時間看,這些人有先厝后遷而來,也有臨時處死而葬的。

王妃陪葬墓的特異之處是多個單體墓穴頭向均朝著一個共同的中心位置,平面既像齒輪,又像花環(huán),更像一把撐開的傘狀,巧奪天工,是目前全國發(fā)現的唯一一個特殊的墓葬形制,和周定王地宮一樣有著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研究價值。

2013年5月,周定王墓葬群(含王妃陪葬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除了周定王墓和王妃陪葬墓所在的后營,我們那里還有中營、前營之說,分別葬著周恭王、周端王等定王后代。

我上中學時還曾和同學們一起攀爬過周恭王墓前殘留的“八棱碑”等,這些墓葬的規(guī)模與周定王陵相比遜色許多,再加上隨著歲月年輪更迭,墓葬地上建筑盡數被毀,它們在歷史變遷和時代發(fā)展的滾滾洪流之中所能留下的,也只是一抔遍布荒草荊棘的土丘而已。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作者簡介

張延偉,男,生于1972年1月,土生土長的禹州人,身上始終具有勞動者的本色,現供職于禹州市國土資源局,偶有所謂“作品”散見于各級報刊。

豫記版權作品,轉載請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記”,投稿請發(fā)郵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Hash:e6071d536abc61cac56b73fb5d5f68abc312d0c9

聲明:此文由 豫記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