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蔡氏始祖叔度公

蔡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一員,遍布全國,播及環(huán)宇。自始祖蔡叔度封國立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歷史。

正當我們昂首高唱“叔度始祖,蔡國為姓,天下一蔡,同祖同根”的蔡氏族歌,隆重紀念中華蔡氏立姓三千零五十年慶典之際,卻傳來了異常不諧之音。有人提出要去父立子,改尊蔡叔度之子蔡仲為蔡氏始祖,不能不令人感到十分困惑和震驚。三千多年后,蔡氏竟然要更換始祖,在世人面前怎能不感到汗顏。

▲中華蔡氏始祖叔度公雕像

始祖易位論者說:“蔡叔度自始至終猶為‘姬’姓,冠之以‘蔡’,是因其曾經(jīng)被封為蔡侯,不能因此遽作為蔡姓之始祖的論據(jù)。而蔡仲復封于蔡國之后,子孫以國為姓,所以蔡仲(胡)公才是蔡姓的始祖,是無可厚非的?!?/p>

看了這段自相矛盾的文字,令人感到十分費解。首先:諸多的史籍上記載的都稱蔡叔度,說姬叔度時都說明了他原來是姬姓。怎能無視史籍所載,說“蔡叔度自始至終為‘姬’姓?!痹谶@里,始祖易位論者不僅要把蔡叔度從蔡氏始祖位置上拉下馬,還要把他永遠逐出蔡門,讓他始終姓姬,未免有悖于仁孝傳家的祖德宗風。

▲蔡氏始祖叔度公陵園

其次,周武王統(tǒng)一天下,建立西周王朝,五弟叔度封蔡國,稱蔡侯,賜蔡姓,為什么“不能因此遽作為蔡姓之始祖的論據(jù)?!彪y道這不是歷史事實嗎?歷史上多少分封侯國雖然都先后消亡了,但它在歷史上存在的事實卻永遠無法抹掉。

其三,說蔡仲復封于蔡國才是無可厚非的蔡氏始祖,而首封蔡國的其父親蔡叔度反而不能因此作為蔡氏始祖。有始才有復,有父才有子,豈能去父立子,本末倒置,無視常理和邏輯。退一步說,即使蔡仲是首封蔡國,其父蔡叔度也應尊為蔡氏始祖。武王姬發(fā)成了周朝第一代君主,不也是封其父姬昌為周文王嗎?在家譜中就發(fā)現(xiàn)有的始遷者,尊其父或祖父為當?shù)厥歼w祖來作家譜,以示崇祖敬宗,毋忘祖恩祖德。

其四,太史公《史記?管蔡世家》記:“蔡叔度既遷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馴善”,“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復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這段文字非常明確的指出:周成王授封叔度子胡于蔡,一是為了祭祀其父蔡叔度,二是曰蔡仲,即稱胡為蔡氏的第二世。

始祖易位論者無視歷史事實,把蔡仲由第二世提為第一世,當然找到了“不奉尊叔度公的理由”,讓他始終姓姬去。如果蔡仲地下英靈有知,也會感到大吃一驚,不知為何要給他戴上不忠不孝的罪名。

▲蔡氏始祖叔度公之墓

這樣斷章取義、閹割歷史、切斷血緣、顛倒世系,不僅有悖于歷史的真實,也違背了“率德馴善,克庸祗德”的祖訓。

蔡氏始祖蔡叔度,歷史早有定論,是不爭的客觀事實,毋庸置疑。蔡氏歷史,源遠流長,蔡氏文化,五彩繽紛,蔡氏文化研究,正是方興未艾。而始祖易位論者,決非單純的學術研究,而是關系到我蔡氏的大是大非問題,它動搖了蔡氏三千年的歷史根基,要重新改寫蔡氏的歷史,這是不可能行得通的,必然會引起族人的非議而無法認同。

始祖易位論者,由于所持的史料依據(jù)有誤,由此而闡述的觀點也當然是片面的,不可能得出正確的結(jié)論。為此,還是讓我們重溫一下蔡氏的歷史淵源和有關史實的記載:

蔡氏淵源,可上溯到中華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黃帝玄孫弁(后稷),是堯舜時代教民種植的農(nóng)師,世襲為后稷官,被周人尊為始祖。

至后稷曾孫不窟時,夏朝政衰,不窟失官奔戎狄,再傳至六世孫公劉始修后稷之業(yè)。公劉子慶節(jié),國于豳。

公劉傳至十六世孫古公亶父,仍修公劉之業(yè),積德行仁善,異國民眾,多來依附。因狄人屢次侵豳,乃遷岐山之下居焉,于是興周,建立侯國,稱周太公。

周太公生三子,長子太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季歷賢,生子姬昌聰穎有仁德,古公欲立季歷,以便傳位給姬昌,太伯、仲雍聞之,于是奔荊蠻(今蘇州一帶),立為吳太伯。仲雍傳至八世孫柯廬,為柯姓始祖。

古公卒,季歷立,季歷卒,姬昌立,就是西北侯周文王。文王賢明,國勢日盛,文王元妃太姒,生十男,伯邑考,武王發(fā),管叔鮮,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鐸,成叔武,霍叔處,康叔封,冉季載。

文王卒。因長子早歿,次子武王姬發(fā)繼位,稱周武王。時殷商紂王,暴虐無道,民心思變。公元前1046年,武王會同全國各路諸侯伐紂滅商,統(tǒng)一天下,建立西周王朝。仍封紂王之子武庚,治理殷商遺民。同時封弟叔鮮于管,叔度于蔡,叔處于霍,監(jiān)視武庚,稱為三監(jiān)。

兩年后,武王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年少,由四叔周公旦執(zhí)掌朝政大權,管叔和幾個弟弟唯恐周公不利于成王,于是,初平天下的西周王朝,發(fā)生了一場權力斗爭。

太史公在《史記?管蔡世家》記:“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于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薄安淌寮冗w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馴善。周公聞之,而舉胡以為魯卿士,魯國治。于是周公言于成王,復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并作《蔡仲之命》。后子孫以國為氏。

從公元前1046年蔡叔度封于蔡,到公元前447年為楚國所滅,蔡國歷經(jīng)600年,共傳23世、25侯。蔡國故城在今河南上蔡縣西南,由于常常受到楚國的侵擾,在公元前525年,蔡平侯遷新蔡(河南新蔡縣),公元前493年,蔡昭侯遷下蔡(今安徽鳳臺縣)。

蔡國滅亡后,蔡齊侯遷都江西上高縣。東漢中平年間(184~189年),又遷河南汝南。上蔡人于此,析建城縣(高安)建立上蔡縣,后因上蔡人思念本土之情欲烈,取蔡齊侯流亡于此建都望蔡之名建置望蔡縣的要求得以奏準,西晉太康元年(280年),改上蔡縣為望蔡縣。隋朝廢。河南《上蔡縣志》和江西上高、高安、宜豐萬載縣志均有相關記載。

對于周初發(fā)生的這場動亂,史家歷來有不同看法。認為叔度公之擁武庚而叛周,或后代史家穿鑿附會,或傳記失實。孟子曰:周公使管叔監(jiān)殷,管叔以殷叛,并無涉及蔡叔、霍叔之事。如果蔡叔確與管叔同謀,則孟子必不單舉管叔一人。明郭子章的《管蔡論》,更是為此而鳴不平,說管、蔡雖敗,仍不失為殷之忠臣,天下之義士,文王之孝子。

管叔、蔡叔叛周,并沒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未可作為定論。太史公說的管叔、蔡叔疑周公不利于成王,而擁武庚以作亂?!耙伞焙汀皝y”這些字眼,看來是很有分寸的。有人說:“疑周公不利于成王”,是“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其實并不盡然,不一定符合實際。管叔疑周公旦擁權震主,威脅皇位,也并非沒有一點道理,在當時情況下,是很自然的事情。

歷朝歷代皇帝權力的傳承,總是有長幼之序。姬昌得以繼位,也是太伯、仲雍兩位伯父奔荊蠻主動讓位的結(jié)果。武王死后,老三管叔就是最大的了,能看著你老四篡位嗎?他不管誰來管,而其他幾個弟弟都支持他的意見,說明皇室內(nèi)部多數(shù)對周公不滿,豈能說他們都沒有一點道理。

《史記?周本紀》記:“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叛周,公乃攝行政當國”。是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的起因,說明周公疑諸侯叛周在先。那時,無民主可言,誰專權誰說了算,致使矛盾激化而出此下策,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而周公卻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的把他們鎮(zhèn)壓下去,這就是歷來政治斗爭的殘酷性,管叔、蔡叔就成了這次政治斗爭的犧牲品。他們都各自封了侯國,怎么會去背叛父兄創(chuàng)立的西周王朝呢?豈不是自己背叛自己,這在道理上是無法說得通的,所以他們只是歷史上常有的興師勤王清君側(cè)的一種舉動,只是他們沒有很好昭示天下,加之組織失嚴而失敗了,反而被別人在他們頭上加上了叛周的罪名,實際上,只是謀略稍遜周公一籌。

他們散布的流言卻成了一種輿論監(jiān)督,迫使周公旦謹慎行事,也可能是周公后來還政于成王的一個有力武器。因而在客觀上穩(wěn)定了初定天下的西周王朝,怎能說他們就沒有一點功勞而只有罪行呢?后來成王復封蔡叔度之子胡于蔡,以奉叔度之祀,令胡為蔡仲,實際上就是基于這種情況,加上蔡叔也只是管叔的協(xié)從,因而作出了這種平反昭雪的舉措,只是不像現(xiàn)在這樣明說而已。

由此,更進一步明確了蔡國、蔡姓的源頭,是蔡叔度始封于蔡。蔡叔度和蔡仲父子兩代緊密相連,決不能搞父子對立,去父立子,而只能是父傳子業(yè),子承父位,是為蔡仲。蔡叔度的千秋功罪,早已蓋棺定論,縱有種種非議和誤解,仍不失為周室的忠臣,文王的孝子,蔡氏的開基圣祖。

蔡叔度是蔡氏始祖的地位,是歷史作出的客觀選擇,是任何人的主觀愿望都無法改變的,正因為如此,全國各地在蔡氏歷代纂修的蔡氏族譜所記,均尊蔡叔度為蔡氏始祖。

福建濟陽《閩漳蔡氏族譜》(1998)(含莆田泉州、漳州漳浦等地)、廣東祗德聯(lián)誼會編《蔡氏族譜》(1992)、江西宜豐十二修《蔡氏族譜》(1997)、江西贛南聯(lián)修《蔡氏族譜》(2000),都在譜頭刊載始祖叔度公的畫像,文曰:“西周蔡氏始祖——叔度公之像”。福建、廣東、江西贛南《蔡氏族譜》還載有《蔡氏始祖——叔度公》專文。

清《河南始祖蔡氏開派各省通譜》淳熙十三年(1186)“蔡氏通譜序”記:“蔡氏出自周文王子蔡叔度封蔡,以國為氏”。在明崇禎壬午(1642)《后跋》中記:“余舊譜云,天下之蔡皆祖姬周,實由叔度受封河南汝寧上蔡縣,以國為姓始,叔度者黃帝二十一世孫也?!?/p>

清福建仙游赤湖《蔡氏宗譜》宋淳熙四年(1177)蔡戡“蔡氏族譜世系序”記:“蔡氏之始,出自姬姓,乃周文王第五子,名叔度,封于上蔡,蔡其地也,其子名胡,踐諸侯位,是為蔡仲,子孫因以國為姓焉。”

清福建莆田《蔡氏宗譜?蔡氏源流世系序》記:“蔡氏系出姬姓文王第五子叔度封蔡,以國為氏,仲,叔度公之子也?!?/p>

明《重修福州南關外藤山蔡氏族譜序》記:“考其先世,乃周封叔度侯于蔡,因而氏焉!”

廣東潮州《蔡氏宗譜》、廣東潮陽《蔡氏族譜》、廣東順德《蔡氏房譜淵源錄》、廣東番禺《蔡氏族譜》等,雖未追述始祖源流,但其始遷祖分別是福建莆田蔡襄、漳州蔡允恭之后裔。閩漳《蔡氏族譜》已載尊蔡叔度為始祖,類似情況甚多,以下不再一一贅述。

清廣東羅鏡龍巖蔡廷鍇家族《蔡氏續(xù)修族譜序》記:“始祖叔度受武王封于上蔡,建立蔡國于河南省汝寧府上蔡縣,子孫以國名為姓。周成王復封叔度子胡于新蔡,是為蔡仲,立國約六百余年?!?/p>

清廣東《南海深村蔡氏家譜》原敘記:“溯蔡宗始姬叔度?!?/p>

廣東澄海蔡襄宗親聯(lián)誼會《忠惠鳳采》(2003)載“蔡——源于叔度封國的姓”專文。

清《金華同源蔡氏宗譜序》記:“今東陽白溪蔡氏郡錫濟陽,系出姬姓文王子叔度于蔡,后以國為氏”。

德清《蔡氏宗譜》序記:“蔡氏出自周文王子蔡叔度,生子曰蔡仲,受封于蔡,子孫以國為氏”。

清《烏巖蔡氏宗譜(暨陽)?世系紀原》記:“按蔡姓本出自周文王第五子叔度之子建封上蔡,因以國為氏?!?/p>

清《嵊縣蔡氏重修宗譜序》記:“粵稽蔡氏系出濟陽,乃周文王第五子叔度受封上蔡,緣為始姓?!?/p>

清《崇明蔡氏家譜?重修家乘序》記:“吾蔡氏本姬姓也,自叔度受封,以國為姓?!?/p>

蘭陵常州)《蔡氏宗譜?朱熹序》記:“考其先世出周叔度后,叔度生子仲,封于蔡,厥后以國為氏?!?/p>

清《丹徒統(tǒng)修宗譜源流序》記:“蓋自我周文王子蔡叔度,為有熊氏二十一代孫,由武王封于汝南上蔡縣?!?/p>

清《丹徒蔡氏支譜》重修宗譜序記:“吾蔡氏之先,自周叔度封蔡,后遂以國為氏?!?/p>

安徽《蔡氏家譜?續(xù)編》(2003),譜前載“蔡氏始祖叔度公(西周)之像”、“蔡氏始祖叔度公塑像”、“叔度陵遺景”及“二世祖蔡仲陵”等。譜頭載文“蔡叔度公蔡氏之始也”。

安徽六安西山堂?蔡氏宗譜》(1997)七修序記:“周武王滅商后,分封諸侯國,遂將其弟叔度封于蔡,稱蔡叔,從此以蔡為姓?!?/p>

安徽《合肥蔡氏與六安孫崗(河灣)蔡氏聯(lián)宗志》(1999)記:“西周武王姬發(fā),封其五弟叔度于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始以國號為姓?!?/p>

安徽《合肥蔡氏與肥西縣元成公系共立合宗志》(1999)記:“西周武王姬發(fā)封其五弟叔度于蔡(今河南省上蔡縣),叔度公嫡子蔡仲,始以國號為姓?!?/p>

鉛山、橫峰七星蔡氏宗譜序》記:“余蔡氏始祖名叔度,原姬姓,西岐人氏,乃周文王之子,武王封于蔡,遂以蔡為氏?!?/p>

貴溪龍虎山《蔡氏三族重修宗譜序》記:按世系肇自叔度分封,后以國為氏,乃我蔡氏之鼻祖也?!?/p>

清宜豐城東《蔡氏族譜》宋蔡子飛,始修蔡氏族譜“蔡氏源流序”記:“蔡氏其先出周叔度之后,叔度歿,成王封其子胡仲于蔡,作蔡仲之命,子孫遂以國氏焉?!?/p>

清高安蔡峰《蔡氏重修宗譜源流序》記:“吾宗蔡氏,始自文王之子,叔度封于蔡,為侯爵。后成王又封其子仲胡嗣位,作蔡仲之命,于是子孫遂以國為氏焉?!?/p>

奉新揚坪《蔡氏族譜》光緒丁亥(1887)重修序記:“我族肇自姬姓,文王五子叔度?!?/p>

清《南昌蔡氏十修族譜序》記:“按蔡氏出姬姓,文王之子叔度封于蔡,叔度之子仲因邦之,蔡后以國為氏,而蔡姓著焉,顧蔡之為姓也?!?/p>

清《豐城蔡氏重修族譜序》記:蔡氏“始自文王子叔度封于蔡,子孫因以國為姓”。

宜春袁州蔡氏族譜濟陽郡蔡氏源流》記:“唐虞三代,皆黃帝傳,帝嚳子稷,封邵居周,至子文王,支子叔度,武王伐紂,封為蔡侯,當武庚叛,因國廢,其子蔡仲,克蓋前衍,成王后封國在河南汝寧府上蔡。”

清宜春《袁郡蔡氏重修支譜序》記:“吾蔡自姬周叔度之裔,封國于蔡,以所封國為姓”。

清《萍鄉(xiāng)熊峰蔡氏續(xù)修族譜舊序》記:“吾蔡氏出姬姓,周文王子叔度封于蔡,為侯國者二十四?!痹凇恫淌显戳魇老怠返谝皇烙洠骸懊罩甲?,字叔度,本姓姬,后稷十六世孫,西伯侯文王第五子,武王即位之元年,受封于蔡,古汝南郡,今汝寧之上蔡縣是也,其后子孫因國為氏焉?!?/p>

湖南《寧邑蔡氏重修族譜》宋慶元五年(1202)序記:“蔡氏得姓之源,始自姬周文王第五子叔度之后也?!?/p>

民國《偽寧東宗蔡氏支譜》敘記:“蔡氏本成周叔度之后?!?/p>

益陽、寧鄉(xiāng)《蔡氏東宗譜》彥琮公序記:“我族得姓乃姬周蔡叔度之后”。又“蔡氏受姓分宗說”記:“謹按志譜載,吾祖自叔度封蔡,歷三漢兩晉,宋齊梁陳。”

數(shù)年來,筆者曾先后到國家圖書館中國社科院圖書館以及上海、浙江、湖南、廣東等省市圖書館和中山大學、華東師大、人民大學等大學圖書館,查閱館藏《蔡氏族譜》,僅上海市圖書館家譜中心館藏全國各地《蔡氏族譜》達100余部,還先后到安徽銅陵江蘇常州、浙江宜興湖北羅田、湖南益陽、湘潭雙峰、邵陽、株州和江西十多個縣市共計數(shù)十個蔡氏聚居村莊進行了實地調(diào)查,了解有關蔡氏源流,發(fā)現(xiàn)各地家譜大多散失,特別是文革時幾乎焚毀殆盡,所幸存者已是鳳毛麟角。

在現(xiàn)存蔡氏家譜中,盡管有各種差異,編修和記述方法也不盡相同。但凡溯源至蔡氏始祖的,普遍都尊蔡叔度為蔡氏始祖。說明千百年來,歷朝歷代,我們的蔡氏祖先都是尊稱蔡叔度為始祖,這是個不爭的客觀歷史事實,是任何人想改變也是改變不了的,白紙黑字已記載在歷史的銅板冊上。

由于歷史的種種局限,各地家譜存在著種種差異也是很自然的。如有的只簡單的記述“蔡氏出自姬姓”或“自姬周分封而得”,如清鄞東《蔡氏房譜》序記:“我蔡氏出自周封蔡國,遂因氏焉”;有的記述含糊不清,模棱兩可,如清毗陵《蔡氏族譜》舊序記:“蔡自周武王封胡始”,有的在蔡侯歷代世系中,第一世為蔡仲,但前面文字冠以“始祖蔡叔度”或“蔡叔度之后”。 這種作譜方法在各地也能見到,如過去宜豐有的房譜,把蔡劍列為宜豐始祖,兒子蔡郊列為一世祖,今為規(guī)范起見,統(tǒng)一以蔡劍為一世祖。記蔡氏得姓是從蔡仲復封于蔡時始的難見一二。如清鳥巖《蔡氏族譜》首序記:“按蔡之世系,姬仲封于蔡,因國為氏”。在所見百余部《蔡氏族譜》中彰明蔡仲為蔡氏始祖的尚未發(fā)現(xiàn)。

除蔡氏家譜所記外,在《史記》等諸多史籍和有關論文中,都記蔡叔度首封于蔡國,稱蔡叔度而非姬叔度,蔡叔度是以“蔡”稱姓的第一人,當然是蔡氏始祖。

河南《上蔡縣志》記:“周武王十三年,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此為蔡國建國之始?!?/p>

《辭海?蔡》記:“蔡,古國名,公元前十一世紀周分封的諸侯國,開國君主是周武王弟叔度?!?/p>

唐《元和姓篡》記:“蔡,周文王第十四子蔡叔度,生蔡仲胡,受封蔡,后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

《中國100個大姓?蔡姓》(1998)記:“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后裔”,“蔡叔度封于蔡”,“后成王復封蔡叔度的兒子胡于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以國為姓氏。”

郭正忠《蔡襄家世及淵源考》記:“蔡氏之先,本出于有周貴胄——他們都是周代王子蔡叔度的后裔?!?/p>

福建蔡文福等《蔡氏淵源世系表》記:“叔度建國于河南上蔡(今上蔡縣),以地名為國名,即蔡國,叔度姓姬,原名姬叔度,以國名賜姓蔡,為蔡氏始祖?!?/p>

黃保萬《蔡氏族譜與文化研究》記:“蔡氏出于姬,周文王五子(叔度)封于蔡?!?/p>

廣東蔡奇流《蔡氏源流考》記:“蔡氏之本,出自黃帝第二十八代孫,即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叔度,他受封于蔡,建立蔡國(今河南上蔡縣)。”

海南蔡篤經(jīng)等《蔡氏祖先簡史考略》記:“蔡,古國名,公元前十一世紀,周分封的諸侯國,開國君主是周文王第五子叔度。叔度建都于河南上蔡,以地名為國名,即蔡國。叔度姓姬,原名姬叔度,以國名賜姓蔡,為蔡氏始祖?!?/p>

蔡松坡《蔡襄的祖先淵源入閩考》記:“我國的蔡氏,莫不淵源于周文王的五子姬度,姬度被封于蔡”,“蔡叔尚未就國而卒,周成王又封蔡叔之子仲于蔡國,并使踐諸侯位,始以封國為姓,這是蔡國有蔡姓的開始。”

湖南蔡嘉猷《蔡國記法的再探尋》記:“叔度成為蔡國始封者,成為中國大地姬姓蔡氏第一人,當然是蔡氏始祖。蔡仲之命,說明在復封前是蔡氏名胡,因而命之為蔡仲(即蔡氏的第二),以奉蔡叔之祀。即是說奉祀先輩,不要數(shù)典忘祖。”

江西蔡厚示《蔡氏源流述略》記:“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周公輔政,管叔、蔡叔不服,便聯(lián)合殷紂王的兒子武庚發(fā)動暴亂。暴亂被周公鎮(zhèn)壓下去,管叔鮮遭殺,蔡叔度被下放到河南上蔡。所以說:我們蔡氏第一代祖宗,乃是中國最早的‘下放干部’。蔡叔度的兒子仲胡,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他‘克庸祗德’(《書?蔡仲之命》)——即循規(guī)蹈矩,砥礪品德。因此,成王又復封他為蔡侯”。

安徽蔡如華《蔡國歷史事件概略》記:“蔡國的開國君主為姬叔度,因封于蔡(今河南上蔡縣),故稱蔡叔度”,“蔡叔度遷后不久死亡,其子姬胡,率德訓善,周公奏于成王,復封胡于蔡,以奉蔡叔之祀,為蔡國第二代君主,稱蔡仲。”

臺灣出版的《豫閩臺姓氏源流》載:王春德“陳留考城蔡氏與閩臺蔡氏淵源”記:“蔡氏,姬姓,周文王第五子、武王之弟叔度,在周武王十三年(前1046年)封于蔡,其國在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10里故蔡城……其后裔以國為姓,是為蔡氏?!?/p>

在上面同一書中,劉翔南“濟陽蔡氏——光耀史冊”記:“據(jù)《(蔡)邕祖攜碑》云:‘(蔡)攜字敬業(yè),有周之胄。昔蔡叔度沒,成王命其子仲踐諸侯之位,以國為氏?!瘬?jù)碑文可知,陳留圉城蔡氏系周代蔡叔度的后裔,以國名為姓氏。”

臺灣《世界柯蔡宗親雜志》載:“蔡叔度公蔡氏之始也”一文最后說:“惡可以成敗而定其為人哉,故尊叔度公為蔡氏之始祖,因?qū)倜鹘?jīng)正典,子孫之榮也?!?/p>

以上說明,持“蔡叔度為蔡氏始祖”的這一基本觀點,歷來都占據(jù)歷史的中心、輿論的主導地位。一些人對此有不同看法,也是很自然的,因為看問題的立場觀點總會有所不同。但應該看到,客觀世界是五彩繽紛的立體空間,歷史是一條彎彎曲曲支流密布的長河,蘊藏著世界萬千事物的過去和今天的方方面面。所以要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待歷史問題,就是通常說的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觀察和分析問題,深入調(diào)查,把握全局,這樣就不會一葉障目,以偏概全,抓住一點,不及其余,以致歪曲和閹割歷史。

始祖易位論者,一個重要原因是受了千百年來以成敗論英雄的思想影響,歷代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者,總是以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理念,樹立其所謂的正統(tǒng)觀念,以真命天子自居,愚弄人民,維護其統(tǒng)治地位。其實,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評說。

漢高祖劉邦,當他功成業(yè)就、高登皇帝寶座后,趾高氣揚的唱起了《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勇士兮守四方”,自認為是了不起的英雄。而晉人阮籍說:“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說劉邦只是一般的凡夫俗子,并非救世英雄,只不過是人民斗爭的歷史把他推上了這個位置。項羽雖然被劉邦擊敗,突圍至烏江自刎。明代女詞人李清照有詩贊曰:“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神,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北究梢曰亟瓥|重整旗鼓的西楚霸王,卻不愿再憂撓江東父老,而自刎江邊,仍不失為一位“力拔山兮”的蓋世英雄。

唐太宗貞觀之治,成為中國歷史上少見的明君,而“玄武門之變”,雖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殺了太子李建成而登上皇帝寶座,又怎能說得上是盡善盡美呢?

岳飛、文天祥雖然失敗而殉國,但仍然是人們永遠懷念的民族英雄,“精忠報國”、“還我河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氣節(jié),永遠震憾著人們的心靈。

曾國藩、左宗棠鎮(zhèn)壓了太平天國起義,成了赫赫有名位居宰輔的大人物,可是他們維護的是一個對內(nèi)鎮(zhèn)壓人民,對外喪權辱國、腐朽沒落的清王朝,能夠說他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英雄人物嗎?洪秀全的金田義舉伸張了被壓迫勞苦群眾的呼聲,太平軍將領陳玉成、李秀成的英勇事跡至今廣為美談。

一個家族的源流世系,本以血緣為系,不必涉入政治漩渦,對于歷史上的種種紛爭,只能從歷史的角度去看問題,而不應對古人求全責備,亂加鞭撻,即使是一個歷史罪人,也無法割斷其血緣關系。

清時,宜豐有支蔡氏,出了一個盜祖墳的孽子,被逐出家門,其子孫也被打入另冊。今修族譜一視同仁,一人之過,不能殃及子孫后代,還得以他為這個地方的始遷祖。說到底,即使是永遠釘在中國歷史恥辱柱上的秦檜、汪精衛(wèi)之流,也無法擺脫其家族血緣關系。

蔡叔度被遷郭陵,封號一時被取消,只是歷史上一個小小的插曲,何足以此論成敗,清算三千年的陳年老賬,以改變蔡叔度的始祖地位,不能姓蔡,只能姓姬,如此作法,實屬荒唐,這樣挖空心思去考究,不知有何實際意義?如果其上祖記述有誤,是由于某些歷史原因所局限,只要糾正過來就行了。再如管叔鮮被殺,并未曾復封,其子孫仍得尊其為管氏始祖,叔度始祖又何以能換位。

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世世代代,血緣相系,合族分派,編修家乘,崇祖敬宗,敦倫睦族,克庸祗德,率德馴善,為祖爭光,為國爭榮,這就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

凡我蔡氏,自始祖蔡叔度受封得姓以來,盛傳100余代,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子孫繁衍,遍布全球,華廈名門、中州望族。在三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蔡氏族人無論是可歌可泣的赫赫功勛,或是孜孜不倦的善行義舉,還是默默無聞的辛勤耕耘,都在為中華民族的歷史不斷向前推進,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立下了不朽功勛,可喜可敬、可賀可慶。

安徽省蔡氏宗親總會《蔡氏立姓三千零五十年慶典倡議書》指出:“自周文王之子、武王五弟度,于公元前1046年受封于蔡地,立蔡國,頭頂蔡字為姓,到公元2004年恰值蔡氏立姓三千零五十年,巧合第五十甲子后的金慶之時,我們倡議遍居環(huán)宇的各支各派之蔡氏子孫,推舉族中英杰,前來九州中土(長)江(黃)河之間的淮西合肥,在淝水之畔明欽封文毅公蔡悉家鄉(xiāng)——合肥,共慶蔡姓三千零五十佳年”。

讓我們?nèi)w蔡氏族人,攜起手來,團結(jié)一心,高唱族歌,歡樂在蔡氏立姓3050年的慶典日子里,去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Hash:4299d21042a9b41486b5bfa6db761e1995170957

聲明:此文由 蔡氏家園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