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文化|走近隋唐大運河:通濟渠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示意圖

今天,我們所說的中國運河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其中,隋唐大運河是京杭大運河的前身,全長約2700公里,呈人字形。

在這條“人”字形的南北大運河中,通濟渠開鑿時間最早,地位也尤為重要。

據(jù)《隋書》記載,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遷都洛陽。當年三月,他下詔“發(fā)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也就是說,通濟渠的源頭在西苑,今天穿洛陽城而過的洛河,就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一部分。

借助陽渠、鴻溝等舊有河道和自然河道,僅用半年時間,連通黃河與淮河的通濟渠就完工了。隨后,隋煬帝又疏通邗溝,連通了淮河與長江。

伊洛河交匯處

據(jù)《大業(yè)雜記》等記載,通濟渠水面寬闊,可通龍舟,兩岸為御道,遍植榆柳。當年八月,隋煬帝從洛陽顯仁宮出發(fā),走水路南下游幸江都(今揚州)。晚唐詩人皮日休曾在《汴河懷古二首》中說:“萬艘龍舸綠絲間,載到揚州盡不還。應是天教開汴水,一千余里地無山?!?/p>

大業(yè)四年(公元608年),隋煬帝開鑿永濟渠,連通了黃河與海河。大業(yè)六年(公元610年),他又開鑿江南河,連通了長江與錢塘江。至此,南達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的隋唐大運河正式形成。

洛河兩岸

隋唐大運河開通后,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其上商旅往返,船乘(shèng)不絕,不僅促進了國家統(tǒng)一和南北交流,也帶動了沿岸城市的發(fā)展,催生了淮安、揚州、杭州、北京等一大批運河名城,可謂利在千秋。

在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河南段,開封、商丘等不少城市也是因運河而興。那些遺留下來的運河故道及橋梁、倉窖及碼頭遺址等,都在為我們講述著大運河的故事,也是大運河文化生生不息的見證。

漢魏洛陽城“四面有陽渠水”,通濟渠曾流經(jīng)此處

陽渠故道

通濟渠開鑿于隋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分東西兩段,西段為“自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東段為“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在通濟渠的西段,谷、洛水出西苑后,向東流經(jīng)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城,并借助陽渠故道繼續(xù)東流,在洛口匯入黃河。

陽渠歷史悠久。據(jù)西晉陸機《洛陽記》等記載,漢魏洛陽城“四面有陽渠水,周公所制也”,也就是說,早在西周初年,周公營建洛邑時就修鑿陽渠了。

東漢建都洛陽后,又對陽渠進行了大規(guī)模整修。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大司空張純“穿陽渠,引洛水為漕,百姓得其利”。到陽嘉四年(公元135年),這里已形成“東通河濟,南引江淮”的漕運網(wǎng)絡。

東漢之后,曹魏、西晉、北魏仍定都洛陽,因陽渠漕運發(fā)達,國家糧倉都設在城東。如西晉時,“大城東有太倉,倉下運船常有千計”;北魏時,此處又被“令為租場,天下貢賦所聚蓄也”。

北魏之后,城池曾遭兵火,陽渠一度荒廢。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開鑿大運河時,又利用了陽渠故道。陽渠成為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一部分,再次煥發(fā)強大的生命力。

伊洛河入黃河處的河洛廟

洛口倉城

無論隋唐洛陽城還是漢魏洛陽城,都位于洛陽盆地腹心的伊洛平原上。洛河與伊河在伊洛平原東部交匯后稱伊洛河,繼續(xù)東流至鞏義匯入黃河。

所謂洛口,就是伊洛河與黃河的交匯處,也是通濟渠從西苑“達于河”的地方。大業(yè)二年(公元606年),隋煬帝在這里修建了大型糧倉,就是興洛倉,也稱洛口倉。

洛口倉的規(guī)模,今天人們已很難想象。按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的記載,隋煬帝“置洛口倉于鞏東南原上,筑倉城,周回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可容漕糧八千石以上,平時看守糧倉的官兵就有上千人。

作為全國最大的轉運糧倉,洛口倉的戰(zhàn)略地位極其重要。隋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李密率瓦崗軍占領了洛口倉并開倉放糧,賑濟饑民,使隊伍得到迅速壯大。隨后,他又增筑倉城,在這里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并一步步逼近洛陽,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黃河岸邊的鴻溝故道 (滎陽市保定供圖)

鴻溝故道

通濟渠的東段,是從板渚開始的。

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板渚即板城渚口,是黃河南岸的一個渡口。它位于滎陽北部,距鴻溝故道不遠。

關于鴻溝的開鑿時間,通常認為是在東周戰(zhàn)國時期。據(jù)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山西遷都大梁(今開封)。他在滎陽北部開挖運河,引黃河水流向東南,連通淮河,這條古老的人工運河就是鴻溝。

鴻溝又稱浪蕩渠、汴渠等,史書對其多有記載。如《史記》中稱:“滎陽下引河東南為鴻溝,以通宋、鄭、陳、蔡、曹、衛(wèi),與濟、汝、淮、泗會于楚?!?/p>

西漢時期,由于黃河泛濫,河道淤塞,鴻溝水系遭到破壞。東漢明帝時,水利專家王景治理鴻溝,使“河、汴分流”,鴻溝也被稱為滎陽漕渠。后來,它又成了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一部分。

滎陽故城曾是一座因運河而興的“天下名都” (滎陽市石保定供圖)

滎陽故城

滎陽地處廣武山之陽,因滎澤而得名。今鄭州西北惠濟區(qū)古滎鎮(zhèn)有滎陽故城,它的名字與鴻溝連在一起,曾是一座因運河而興的“天下名都”。

西漢初年,漢王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爭奪天下,雙方在滎陽一帶對峙,留下了“紀信舍身救主”的故事。

那是公元前204年,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城中,眼看糧草就要告罄。危難之際,將軍紀信挺身而出,提出由自己假扮漢王,投降項羽,讓劉邦趁機逃離滎陽。

也許是紀信的身材相貌頗似劉邦,竟迷惑住了項羽。待項羽發(fā)現(xiàn)時,劉邦早已出城。盛怒之下,項羽下令燒死紀信,此事被寫進了《史記》《漢書》等史籍。

紀信死后葬于滎陽。東漢時,蔡邕從陳留(今開封)前往洛陽,途中曾“吊紀信于滎陽”;北魏時,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說,紀信冢在滎陽故城西北三里處。今當?shù)赜?a href='/jingdian/74386' target=_blank>紀信墓、紀信廟等,印證著這段歷史。

惠濟橋遺址

通濟渠從滎陽故城東邊流過,在渠上留下了一座古老的石拱橋——惠濟橋。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惠濟橋遺址也隨之成了世界文化遺產(chǎn)。自隋唐至宋元時期,它歷經(jīng)多次重修,現(xiàn)存石橋為明代建筑,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上的珍貴遺存。

惠濟橋所在的村莊叫惠濟橋村,過去這一帶非常熱鬧。據(jù)當?shù)厝私榻B,20世紀70年代,這座石拱橋被埋在穿村而過的公路下面,近些年才被發(fā)掘出來。

如今,重見天日的惠濟橋造型古樸,橋上遺留著深深的車轍,只是橋下的古河道早已干涸,上面不見舟楫往來。根據(jù)規(guī)劃,這里將建起一座遺址公園。

通濟渠東段又稱汴河,開封城就位于汴河與黃河交匯處

北宋開封城

戰(zhàn)國時期,魏惠王開鑿鴻溝,從滎陽城北引黃河水入魏都大梁,再折向東南,連通淮河。

古老的運河促進了開封的商業(yè)繁榮。據(jù)《史記》記載,就在這一時期,魏都大梁皆大賈小商,一派富饒景象。

公元前225年,秦滅魏國,在大梁設浚(xùn)儀、啟封兩縣。西漢時,為避漢景帝劉啟之諱,又改啟封縣為開封縣。北齊時,開封稱梁州,北周滅北齊后改稱汴州。

大業(yè)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以洛陽為中心開鑿大運河。通濟渠東段又稱汴河,位于汴河與黃河交匯處的開封城再一次因運河而興,并在北宋建都后進入了極盛時期。

北宋定都開封,又稱東京。宋太祖趙匡胤曾說:“東京養(yǎng)甲兵數(shù)十萬,居人百萬家,天下轉漕,仰給在此一渠水?!痹螀⒅碌膹堜?jì)也說,“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天下一半的財賦,皆由此路而進。

如今,開封的汴河故道大多已深埋地下。

商丘南關碼頭

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流過開封后,折向東南,經(jīng)商丘、宿州等連通淮河。

商丘在隋唐時稱宋州。隨著通濟渠的開鑿,宋州成了南北交流的重要通道,城市規(guī)模不斷擴大,到唐代時已成為繁華的都市。

詩圣杜甫是洛陽人,他年輕時游歷商丘,看到的景象已是“邑中九萬家,高棟照通衢。舟車半天下,主客多歡娛”。北宋時,商丘被升為應天府,后又稱南京,在當時知名度很高。到了南宋,因為政治中心南移至臨安(今杭州),商丘和開封的地位隨之下降,通濟渠也逐漸淤塞斷流,并被深埋于地下。

2007年,考古人員在隋唐大運河商丘南關段發(fā)現(xiàn)一塊半圓形突堤,上面有大量的車轍印痕、行人腳印和動物蹄印等,這就是著名的大運河商丘南關碼頭遺址。

楚河漢界稱“鴻溝”

楚河漢界的由來

在滎陽北部的黃河岸邊,有一條南北向的深溝向著廣武山延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鴻溝。

戰(zhàn)國時期,魏惠王開鑿鴻溝,形成了連通黃河與淮河的鴻溝水系,這條鴻溝故道是其中的一部分,當?shù)厝艘恢苯兴櫆稀?/p>

在鴻溝的東西兩邊,是霸王城村和漢王城村。當初楚漢爭霸,項羽和劉邦在此相持不下,后來糧草將盡,只好言和?!妒酚洝ろ椨鸨炯o》記載,“項王乃與漢約,中分天下”,鴻溝以西為漢,鴻溝以東為楚。

雙方言和之后,項羽退兵,劉邦卻撕毀和約,對其進行追殺。最后,失敗者項羽在烏江岸邊自刎,勝利者劉邦則建立了西漢王朝。

鴻溝兩邊的漢、霸二王城,相傳是當年兩軍對壘時的城址。后來,鴻溝也就成了象棋棋盤中的楚河漢界。

淮安城中的總督漕運公署遺址

淮水東南第一州

隋煬帝開鑿通濟渠時,除了利用鴻溝故道,還利用了古邗(hán)溝。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北上與齊國爭霸,從長江北岸向淮河南岸開挖了一段運河,就是邗溝,后稱山陽瀆。隋煬帝對邗溝進行了修鑿拓寬,使大運河連通了黃河、淮河與長江,他可以乘著龍舟從洛陽直下?lián)P州。

淮安古稱楚州,位于淮河兩岸,地處邗溝北端。隨著通濟渠的開鑿,淮安迅速成為一座運河名城,唐代時,洛陽含嘉倉中有不少漕糧來自淮安,白居易曾贊其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自元代至明清時期,“人”字形的隋唐大運河被“一”字形的京杭大運河取代?;窗驳靥幠媳币獩_,仍是大運河沿線重鎮(zhèn),總督漕運公署等都設在這里,是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

揚州城中古運河

隋煬帝的瓊花夢

“舳艫(zhúlú)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zhèn)下?lián)P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北海西頭?!边@是隋煬帝為《泛龍舟》曲作的詞。當年大運河通濟渠修通后,他從洛陽乘龍舟“下?lián)P州觀瓊花”,為此落下罵名。

其實,隋煬帝雖好大喜功,卻并不昏庸。他曾在揚州建功立業(yè),對此地感情深厚,至于說他勞民傷財下?lián)P州只為觀瓊花,恐怕連編故事的人也不會信。

大業(yè)十四年(公元618年),50歲的隋煬帝被部下宇文化及弒殺,死于揚州。他曾為之背負罵名的瓊花,如今成了揚州的市花,花期與牡丹接近。至于他開鑿隋唐大運河的壯舉,正如晚唐詩人皮日休所說:“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保◤垙V英 曾憲平)

來源:洛陽網(wǎng)

實習編輯 延晨

一讀 桂艷 張莉

制作 曹宇

責編 肖東

審稿 暉軍

Hash:438d5a7ce82ba25ac7580b617b1ee7568e079694

聲明:此文由 大運河傳播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