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畫記·吳道子:吳生之作為萬世法,號曰畫圣(下)韋力撰

覓畫記·吳道子:吳生之作為萬世法,號曰畫圣(下)韋力撰

對于吳道子繪畫的特色,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有如下的描繪:

景玄每觀吳生畫,不以裝背為妙,但施筆絕蹤,皆磊落逸勢;又數(shù)處圖壁,只以墨蹤為之,近代莫能加其彩繪。凡圖圓光,皆不用尺度規(guī)畫,一筆而成。景玄元和初應舉,住龍興寺,猶有尹老者年八十余,嘗云:“吳生畫興善寺中門內(nèi)神圓光,時長安市肆老幼士庶競至,觀者如堵。其圓光立筆揮掃,勢若風旋,人皆謂之神助。”

由此看來,吳道子繪人物畫不喜歡添加背景圖,并且喜歡只以墨筆來繪畫,他在給佛像畫圓光時,一筆立就,瞬間而成,以至于他在繪畫之時,周圍站滿了觀看的人群,眾人皆驚嘆于他不用任何的工具幫助,就能把圓光畫得正圓。然而,沈括卻對吳道子的這個特殊技能不以為然,他在《夢溪筆談》中說:“《名畫錄》:‘吳道子嘗畫佛,留其圓光,當大會中,對萬眾舉手一揮,圓中運規(guī),觀者莫不驚呼?!嫾覟橹杂蟹?,但以肩倚壁,盡臂揮之,自然中規(guī)。其筆畫之粗細,則以一指拒壁以為準,自然均勻。此無足奇。道子妙處不在于此,徒驚俗眼耳?!?/p>

沈括認為,吳道子雖然不用圓規(guī),但他是以肩做軸,并且運用了一些小技法,并沒什么奇妙之處。但袁有根先生認為:“沈括是個科學家,他認為以肩作為圓心,以臂作為半徑,‘盡臂揮之’,自然就成了一個圓。然而他沒有繪畫實踐,他不知道‘以肩倚壁’臂根本就揮不起來,也就根本不能畫圓光。畫圓光時,肩總得與壁保持一定距離,臂才能揮動起來。還有,所畫佛像有大有小,所畫圓光自然也應有大有小,如果每處佛像圓光都是‘以肩倚壁’,以畫家的臂長作為半徑來畫,畫出的圓光豈都是一樣大了嗎?”這樣的說法很有道理,顯然沈括沒有考慮到圓光會有大小之分。

還是張彥遠對繪畫有著切實的理解,他認為吳道子在這方面有著嫻熟的技巧,主要原因是其手心如一:“或問余曰:‘吳生何以不用界筆直尺而能彎弧挺刃,植柱構(gòu)梁?’對曰:‘守其神,專其一,合造化之功,假吳生之筆,向所謂意存筆先,畫盡意在也。凡事之臻妙者,皆如是乎,豈止畫也!與乎庖丁發(fā)硎,郢匠運斤,效顰者徒勞捧心,代斫者必傷其手。意旨亂矣,外物役焉。豈能左手劃圓,右手劃方乎?夫用界筆直尺,是死畫也;守其神,專其一,是真畫也。死畫滿壁,曷如污墁!真畫一劃,見其生氣。夫運思揮毫,自以為畫,則愈失于畫矣。運思揮毫,意不在于畫,故得于畫矣。不滯于手,不凝于心,不知然而然,雖彎弧挺刃,植柱構(gòu)梁,則界筆直尺,豈得入于其間矣?!保◤垙┻h著《歷代名畫記·論顧陸張吳用筆》)

吳道子曾經(jīng)為寺院繪制了大量的壁畫,正因為畫得十分逼真,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景玄在其專著中稱:“又嘗聞景云寺老僧傳云:‘吳生畫此寺地獄變相時,京都屠沽漁罟之輩,見之而懼罪改業(yè)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嫴楹蟠艘?guī)式也?!?/p>

朱景玄聽一位老僧人說,吳道子所畫的地獄形象十分有震憾力,以至于京城內(nèi)的屠夫和打漁的人見到地獄圖時,都大受震憾,回去后都不再從事這種殺生之業(yè)??梢娎L畫達到一定的水準,同樣能夠使人棄惡從善。

除了逼真和有震憾力,吳道子繪畫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快。朱景玄《唐朝名畫錄》中,記載了唐玄宗讓李思訓和吳道子在大同殿內(nèi)畫嘉陵江景的故事,李思訓用了一個月才畫成,吳道子僅用一天就畫完了,而唐玄宗觀看了這兩幅畫作之后,認為兩人畫得都極精妙。用一日之功,就能夠達到另一位名畫家一個月的所為,難怪吳道子被后世稱為畫圣。

看到了牌坊

吳道子墓位于河南禹州市三峰山半山腰。昨日的尋訪因為被雨水澆了個透濕,今晨醒來,感覺自己身體很是輕松,沒有發(fā)燒的跡象,心情大好。一早出門打車前往吳道子墓,出禹州城向西行駛十余公里,在一岔路口看到了新建的三開間石牌坊,橫楣上寫著“畫圣吳道子故里”。由此牌坊下穿過,前行一千五百米即到達山底吳村。

吳道子雕像

此村處在半山坡上,村內(nèi)的路沿著山勢左轉(zhuǎn)右旋。到達吳村村邊后,沿著村邊的一條無名土路向山坡爬行。在山后的下方有一個停車場,停車場的正中有新造的吳道子雕像,此雕像的身后即是登上其墓地的臺階。一眼望過去,我的腿就開始發(fā)軟,臺階的長度像長長的鏈條一樣,直通山頂,那氣勢跟中山陵有得一比。

有如登天

雖然今天沒有發(fā)燒,但昨天的雨水還是令我的身體元氣略減,我擔心自己有沒有能力攀登到臺階的頂端。司機看我躊躇不前,猜出了我的心態(tài),于是主動提出陪我一同攀爬。有人陪伴,至少身邊多了位打氣之人。于是兩人一階一階的向山上攀登著,然而我感覺走了還不到三分之一,已經(jīng)累得氣喘吁吁,真想坐下來休息一下。在這關(guān)鍵時刻司機看了我一眼,說他以前去過了,所以本次就不再上去了,陪我到這里算了,然后也不等我回答,掉頭就往回走。

第一個平臺

他的所為讓我信心大受打擊,我站在原地略感不知所措,回頭向山下望去,看到自己已經(jīng)走過了那么多的臺階,如果就此放棄,之前的辛苦也就白白浪費掉了。于是任由司機向山下走去,我繼續(xù)向上攀爬。其實這一眼望不到頭的臺階并不陡峭,但每級臺階都很寬大,以我的感覺每節(jié)臺階的臺面有半米之寬,但高度卻很矮,雖然這樣的臺階走起來并不十分吃力,然如此寬大又低矮的石階,跟我的固有步幅很不諧調(diào),故而走在上面頗感別扭。在前進的過程中,我的眼睛一直向上望,不知道是怎樣的心理,總之就是不愿意再往回看。自我感覺走到一半的時候,我已經(jīng)沒有了氣力,但為了不往后看,我并沒有坐下來,只是站在原地,眼睛繼續(xù)向上望。

登臺后所見

墓前巨大的平臺

站在原地僅休息了不到兩分鐘,又接著向上攀登,大約又休息了兩回,終于登上了吳道子墓所在山頂?shù)钠脚_。站在平臺之上,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身下望,看到山腳之下的司機像個小圓點,這讓我為自己的雙腿還能勝任這種強體力的差事倍感驕傲。

祠堂建筑

墓碑在側(cè)旁

墓前的平臺占地約二百平方米大小,中間的方石上刻著八卦陰陽魚,小廣場后方的建筑風格像大型四合院入門處的影壁,影壁上嵌著幾塊碑刻,中間最大的一塊用小字刻著吳道子的生平,生平介紹的兩側(cè)則以對聯(lián)形式刻著“丹青留后世;書圣留千秋”,橫批是“葉落歸根”。在影壁的兩側(cè)各嵌著一塊碑,右側(cè)的一塊用小篆刻著“唐畫圣吳道子之墓”,按規(guī)矩這應當是放在正中的碑刻,此種擺放方式很是獨特。

穿過拱門

此碑的右側(cè)有個圓洞門,從此門進入,即看到了吳道子的墓丘,墓的直徑約五六米大小,不足兩米高,墓裙是用不規(guī)則的石塊以水泥糊就,看這粗糙的修造手法,應該是近幾年重新修復的,余外看不到其它的碑刻。

吳道子墓丘

拍照完畢后,沿著原路下山,一路小跑地跳躍在臺階上,感覺很是輕松。很快來到了出租車旁,看來上山容易下山難,是某種特定情況下的一種說法,至少在今天這種說法不成立。司機見到我后,把臉扭向一旁,我認為這是他對自己臨陣逃脫的慚愧。我沒有向他描繪登上頂峰后一覽眾山小的暢快感,只是告訴他在上面也沒看到什么古物。但我的安慰之語顯然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司機只是默默地問我接下來去哪里。我告訴他,原道往回返,前往吳村尋找吳道子祠。

大門緊閉的吳道子祠

年畫

輕車熟路,很快駛回了吳村,在村內(nèi)尋找吳道子祠,沿途向所遇之人打問吳道子祠,人人均能指出正確的路徑,可見吳道子在此村有著很響的名氣。順利的找到祠堂,可惜大門緊鎖,用力推了推連條縫隙都推不出來,我才注意到它的門鎖很是特別:兩個扁平的圓形,中間穿著金屬棍,鎖上還印著廣告詞:“特別防盜門鎖”,這古老的祠堂竟然安裝上了最先進的防盜鎖,這種古今反差的時空感也很有趣。

站在對面的臺階上向內(nèi)探望

我的座駕

我走到祠堂對面的某家人的臺階上,回身向祠堂內(nèi)張望,可惜圍墻太高,只能看見里面所修建房屋的頂部,看到的都是典型的仿古飛檐建筑,入口處的大門橫匾上寫著“畫圣吳道子紀念館”,右左兩邊掛著政府部門式的豎匾,分別是吳道子國畫院和畫圣吳道子故里游覽區(qū)管理委員會。

收藏

舉報

Hash:5b1eb0b8582a83a693c357c6e4ead1ade0a78be8

聲明:此文由 芷蘭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