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丨濟南老街巷之將軍廟街

濟南將軍廟街位于泉城路以北,高都司巷以東,鞭指巷以西,街因廟得名。文革中因有“四舊”之嫌,被紅衛(wèi)兵易名“云彩街”。1980年又恢復“將軍廟街”名。

劉猛將軍是中國民間最有名的驅蝗正神,明清時期各地普遍立廟供奉。民間以為劉猛將軍“賦有神力,可以驅除蝗蟲,便在一些比較現(xiàn)實的地方建立劉猛將軍廟,想用武力來鎮(zhèn)壓蝗蟲?!鼻逭畷逻_過兩次建廟敕令,即雍正年間、道光年間各一次。

將軍廟街西頭 (照片拍攝:沙漠夜橫笛)

關于劉猛將軍,老濟南們還有一個傳說:將軍廟供奉的清代將軍劉猛,是個濟南人,少年時便習書練武。雍正年間,他曾帶兵東征西討,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常勝將軍,功績顯赫。他的夫人是一位絕代佳人,忠貞而賢惠。雍正貪色,設計將劉夫人召進宮內,圖謀不軌,被劉夫人拒絕。次日,劉猛接到陪皇帝狩獵的御旨,欣然隨雍正去西山獵區(qū)。誰知,耿直豪放的劉猛卻中了奸計,連人帶馬從山上摔了下來,當場身亡。身在宮內的劉夫人得知夫君身亡,便對著大紅立柱撞去,被太監(jiān)拉住。雍正氣急敗壞,以如尋死就殺劉家九族相挾,逼她就范。無奈,劉夫人只好假意順從,條件是皇上得為劉猛在家鄉(xiāng)建座廟,以表彰他忠君愛國之心,于是雍正只好下令建了此廟。

其實,這只是個故事。將軍廟的真實來歷是什么呢。我國古代,自然災害很多,特別是大旱之年常會暴發(fā)蝗災?;认x過處,遮天蔽日,莊稼、樹葉均被嚼食一光,農(nóng)民顆粒無收,餓殍遍野。記得我小時候,還有首兒歌這樣唱道:“是誰破壞了莊稼?螞蚱!為什么不逮住它?蹦跶?!惫湃嗣孕?,只好祈求蟲王爺開恩,于是全國各地大修廟宇,供奉八蠟(讀作:zhà)神。

將軍廟舊址所在,現(xiàn)已經(jīng)成為民居大雜院 (照片拍攝:沙漠夜橫笛)

據(jù)《禮記》載:“八蠟,以祀四方。”“蠟”是老老年間皇帝在年終的祭祀活動,共有八種,都與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關,其中第八“蠟”,就是祭祀蝗蟲。后來,民間把祭蝗的廟稱為“八蠟廟”。而“八蠟”又恰與“螞蚱”諧音,所以我國北方民間均將“八蠟廟”念作“八蚱廟”。明代曹應奎在濟南長清《重修八蠟廟碑記》中就記載:“俗呼蝗為‘麻扎’,以八蠟為‘麻扎’,竟為祠而祀者。”(見民國《長清縣志》卷九)濟南至今有句土語叫“唱了八蚱廟了”,意思是“廝打起來”,這里的“八蚱廟”,說的是武打戲《八蚱廟》,一名《招賢鎮(zhèn)》,又名《拿費德功》,所以能“唱”。

濟南的“八蠟廟”原來就在老城里,雍正二年接旨后把它改建為祭祀滅蝗英雄劉猛將軍的“將軍廟”。雍正初年(1723年),山東及整個華北地區(qū)又一次遭受蝗災。山東巡撫陳世倌于雍正二年五月初六到達濟南的第二天,便給皇帝上奏折,報告了山東蝗災的分布情況和治理舉措,他說:“東昌府一帶蝗蝻,臣遣官查勘,據(jù)稱清平、博平、茬平并高唐州并已捕盡,其余各州縣尚未覆到……至泰安州一帶,臣昨赴濟南時,繞至開山廟等處一看,飛蝗尚未盡絕,各員現(xiàn)在撲捕,如湯泡火燒掘壕諸法皆一一行過。實因泰安一帶俱在山麓,去年蝗災發(fā)生甚遲,后俱聚于山上,蠶食草葉,因為遺種在山,撲滅較平地稍難,故德州禹城、齊河在平地者,并已捕盡。而山麓之州縣,實未盡絕,然各員畏催參處,亦皆實力捕撲,如長清令毛鈞自四月十日出外撲捕,迄今五旬,尚未回府。給賞之錢費至一二千串,現(xiàn)又以米易蝗。此在大道之旁,耳目共見,將來果若成災,自應照例參勃,但其中似應稍為分別?!保ㄒ姟队赫瘽h文朱批奏折匯編》)

到了雍正二年七月,蝗災基本上消除。這時,直隸巡撫李維鈞卻給雍正寫了一封獻媚的奏折。奏折中他提到,康熙五十七年時天津一帶蝗災嚴重,他當時因任守道而親往督捕,結果束手無策。后來,“因思南方有劉猛將軍相傳為捕蝗之神,臣虔叩默祝,仗神之靈或使蝗盡入于海,或使之伏而不飛,或使之暗滅,有一感應,許于各府立廟歲祀”。結果蝗蟲皆伏于原處不動,遂得大力撲捕,收效甚大。接著他大吹特吹修建劉猛將軍廟的威力,他聲稱在雍正二年,由于他的轄區(qū)建了劉猛將軍廟,不但農(nóng)業(yè)區(qū)的蝗蝻被滅順利,就連寧晉泊洼地的蘆葦地帶,飛蝗也“皆掛死蘆葦枝葉之上,一如五十七年天津等處之自滅……官民稱奇,莫不仰頌我皇上盛德大業(yè),洪福齊天,故感召神明效靈微異,自后無蝗蝻之患矣”。(見《雍正朝漢文朱批奏折匯編》李維鈞雍正二年七月十六日折)

沒料到,李維鈞的奏折卻很符合雍正的心態(tài),雍正對其奏折的評價是:“此奏甚好。”遂命令山東、山西、陜西河南等蝗災多發(fā)區(qū)的督撫皆興建劉猛將軍廟。雍正十一年,雍正仍念念不忘此事,在他給山東巡撫岳濬的上諭中說:“從前北直、山東等省常有蝗蝻之患,自雍正貳叁年間,朕降旨建立劉猛將軍廟,以后而蝗蝻遂不為災。此近事之顯然可見者,今年江南、山東接壤之州縣有數(shù)處村莊蝻子萌動,旋即撲滅,不知此數(shù)州縣從前曾建劉猛將軍廟宇否?若未曾建,當一體舉行。”岳濬隨后向皇上匯報:“東省各屬于雍正貳叁年間遵旨修建劉猛將軍廟宇,有特設專祠者,有附祀于八蠟神祠者,先后申報,未能劃一?!保ㄒ姟队赫瘽h文朱批奏折匯編》山東巡撫岳濬雍正十二年五月十一日奏折)

濟南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將原來的八蠟廟改成了劉猛將軍廟。

那么,劉猛將軍是何人呢?

翻檢典籍,可以發(fā)現(xiàn),在濟南地區(qū),這位“劉將軍”竟有四說。一是濟南民間傳說中的“劉猛”將軍,二是南宋劉宰,三是宋將劉锜,四是元末猛將劉承忠。

先說劉宰。劉宰,字平國,金壇人,南宋紹熙元年(1190年)進士,曾官至浙東司干官,告歸隱居三十年,卒謚文清。劉宰之說在濟南地區(qū)較為普遍。以在濟南大明湖畔寫《秋柳》詩而聞名天下的王世禛就在《居易錄》中說,“舊說江以南無蝗蝻,近時始有之。俗祀劉漫堂宰為蝗神,劉為金壇人,有專祠,往祀之,則蝗不為災。俗呼‘莽將’,殊為不經(jīng)。按,趙樞密蔡作《漫堂集序》,稱其學術本伊洛,文藝過漢唐,不知何其矯誣如此?!?a href='/qianlong/' target=_blank>乾隆《山東通志》也從王世禛說。但劉宰原本是一個“學術本伊洛,文藝過漢唐”的文士,而且“本傳不載捕蝗事,且尉江寧時,息巫風,禁妖術,居鄉(xiāng)白于有司,毀淫祠八十四所”(見清姚福鈞《鑄鼎余聞》)。一個不信妖術的文人被罩上“驅蝗保穡”猛將軍的光環(huán),附會的成分無疑更大些。

再說劉锜。劉锜為抗金名將,曾有“猛將軍”之稱。據(jù)清姚福鈞《鑄鼎余聞》卷三記載:“劉猛將軍即宋將劉锜,舊祀于宋,以北直、山東諸省常有蝗蝻之患,禱于將軍,則不為災?!绷砬 ?a href='/jiyangxian/' target=_blank>濟陽縣志》也有記載,其卷五引《怡庵雜錄》所載宋景定四年(1263年)敕:“邇年以來,飛蝗犯禁,漸食嘉禾……民不能祛,吏不能捕,賴爾神力,掃蕩無余。上感其恩,下懷其惠……劉锜,今特敕封為天曹猛將之神?!眲㈣煹男蜗笈c劉猛將軍比較接近,結合記載來看,劉锜可能是劉猛將軍信仰的最初原型。

再一說為劉承忠。劉承忠“吳川人,元末授指揮,弱冠臨戎,兵不血刃,盜皆鼠竄,適江淮千里飛蝗遍野,將軍揮劍追逐,須臾蝗飛境外。后因鼎革,自沉于河,有司奏請授‘猛將軍’之號”(見嘉慶《莒州志》卷四。山東各縣志及《畿輔通志》也有劉承忠“有猛將之號,江淮蝗旱,督兵捕蝗,盡死。后因元亡,自沉于河”的類似記載)。劉猛將軍是劉承忠的說法出現(xiàn)最晚,但在山東方志記載中卻最有勢力,“山左之祀劉猛將軍久也”,“自明以來廟貌皆少年,《通禮》不誤也?!保ㄒ娒駠堕L清縣志》載清李紹富《重修劉將軍廟記》)各地將軍廟里的劉將軍塑像為一少年形象,與其“弱冠臨戎”也是一致的。濟南將軍廟所祀劉猛將軍為劉承忠,最重要的原因還與劉承忠載入清代祀典不無關系。順便一提,濟南舊俗以正月十三日為劉猛將軍誕辰日,當日除官府致祭外,民間還舉行熱鬧的迎神賽會。

其實,祭祀劉將軍以滅蝗,不過是封建統(tǒng)治者愚民政策和唯神論的踐行而已。稍有頭腦的人都不會相信“蝗背有孔,神常貫之以繩,不使妄為害”(見《續(xù)修歷城縣志》)的欺世謊言。要說歷史上的治蝗英雄,唐代宰相姚崇應算一個。開元三年(715年)六月,山東、河南等地大蝗,姚崇差御史下諸道,采用撲打、焚燒、土埋等辦法滅蝗,結果“是歲田收有獲,人不甚饑”。次年,山東蝗災再起,百姓皆燒香禮拜,眼看食苗卻手不敢捕。姚崇上奏說:“蝗蟲怕人,故易驅逐;苗稼有主人,故救護者必定賣力;蝗蟲能飛,夜間見火,必定飛往;設火于田,火邊挖坑,邊焚邊埋,定可除盡。”唐玄宗質疑說:“蝗乃天災,應是德政不修所致,你若捕殺,豈不背道而馳嗎?”姚崇反駁道:“捕殺蝗蟲,古人行之于前,陛下用之于后,安農(nóng)除害,是國家大事,請陛下準奏?!碧菩诮K被說服,姚崇急派御史分道督促,指揮百姓焚埋蝗蟲。結果頗見成效,當年農(nóng)業(yè)大獲豐收。姚崇雖未當上驅蝗神,但其滅蝗功績卻載入史冊,為后人傳頌。

實際上,濟南在修建將軍廟后,官民也只是將其作為一種俗信。實踐中,人們仍然采用撲打、火燒等法滅蝗。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濟南地區(qū)又起蝗災。在山東巡撫阿爾泰的指揮下,濟南人民“一面撲打,一面張網(wǎng)兜捕,憚無漏逸。又于隙地刨溝,夜間燃火,螞蚱見火奔趨,群集溝內,加草焚燒,用土埋壓。并于黎明露重之時,上緊撲捕”,結果很快平息了蝗災。阿爾泰還非常重視蝗蟲復發(fā)的預防工作,“恐遺孽復萌為患,嚴飭地方官于螞蚱生發(fā)處所逐一搜挖,其堿場荒地并令翻犁以除遺孽,不致續(xù)有生發(fā)?!保ㄒ姟秾m中檔乾隆朝奏折》第十八輯·乾隆二十八年六月初九日山東巡撫阿爾泰奏折)

濟南將軍廟街稱“一街四廟”:將軍廟、府城隍廟、慈云觀、天主堂。

當年街北緊挨將軍廟的慈云觀也已然被民房取代,所幸道光年間重建的慈云觀門樓尚完整立于路邊。

將軍廟街慈云觀 (照片拍攝:沙漠夜橫笛)

慈云觀以西是保存完好的天主堂,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風格與周邊傳統(tǒng)民居形成鮮明對比,有意思的是,正門外八字照壁卻雕著中國傳統(tǒng)圖案。

將軍廟街天主堂 (照片拍攝:陳潤潤)

為了與將軍廟街西首的天主教堂分庭抗禮,早在順治十六年(1659年)即天主教堂建成的第八年,百姓即在天主教堂四角各建一關帝廟,借鄉(xiāng)土神關公的威勢與洋教堂抗衡。

從兩熨斗隅街南口往東路南老城區(qū)小有名氣的三合恒銀號。該銀號自清末開辦,一直營業(yè)到1948年濟南解放。三合恒銀號斜對過有一門頭不大的煎包鋪,門口擺著爐灶和平底鍋,每當熱氣騰騰的煎包出鍋,常令囊中羞澀的頑童們饞涎欲滴。

由煎包鋪往東依次是初建于道光二十五年(1846年)復建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的慈云觀、在將軍廟遺址建成的警察署(老街坊俗稱“局子”)。

再往東就是赫赫有名的城隍廟。同治九年(1870年)濟南知府龔易圖決定將南門外老君堂的城隍(守護城池的土地神)請到將軍廟街來震懾洋教。為了建成城隍廟,被百姓譽為“陳善人”的長清知縣陳恩壽捐出鞭指巷府第的后花園。在寺廟建成請來城隍爺就位的當天,山東巡撫丁寶楨率各級官員祝賀,廟方將丁寶楨手書的“明遠堅是”匾額高懸于大殿上方。府城隍廟南北長九十米,東西寬二十五米,占地約四畝。其宗旨是宣揚道教的懲惡揚善、化災救劫、普度眾生的倫理道德思想。

府城隍廟在濟南解放后坍塌。今在其遺址還可見一只雕刻模糊的守門石獅及改為民房的過廳、后殿等。將軍廟街作為中西方宗教文化碰撞的見證者,將長久地留在老濟南人的記憶里。

Hash:9eea91c3aa1cfcf7bf231195c44aaf0201928bec

聲明:此文由 明府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