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現(xiàn) | 解密濟南府最后的明城墻

2017年3月14日下午,伴隨著西城根街的一處違章建筑的拆除,濟南殘存的最后一段城墻“重見天日”,一時又成了新聞話題。為何說“又”呢?2006年12月,這段古城墻曾被“發(fā)現(xiàn)”過,隔年3月中旬,濟南市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嗣后被評選為濟南市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十年后,這段城墻再次進入了我們的視野。

明城墻遺跡位置

2007年,違章建筑未遮擋城墻之前

濟南府的城墻范圍定型于宋代,那時還是夯土筑城。明朝初年,全國掀起了構筑磚砌城墻的熱潮,遂在土墻外砌筑磚石,土城墻變?yōu)榱烁鼮閳怨痰拇u城墻。明崇禎《歷乘》記載:“明朝洪武四年,始內外甃以磚石,周圍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闊五丈、深三丈?!币拦茡Q算,1丈約等于3.33米,濟南府明城墻周長約6160米,高約10米,寬約16.67米。

2006年,城墻考古現(xiàn)場

明以降,城墻外皮是磚石建構,內里是夯土。保存下來的這段古城墻長并不是完整城墻,而只是城墻的內桓墻,城墻土芯及外桓墻都已不復存在。殘墻長約15米,高約8米,一直作為某單位的圍墻才得以茍延。十年前,在西城墻根的北段路西,仍有2米多高、近50米長的一段城墻遺跡存在,可惜的是修建開元廣場時被破壞掉了。

殘存城墻全貌

殘存的這段城墻為南北走向,依外觀大體可分為三個部分,南段下部是條石、上部是雜磚及碎石塊壘砌,中段大部分是大型城磚壘砌,北段為與主體部分呈90度夾角的東西向墻體。

城墻南段

殘墻南段下部由條石壘砌,上部的雜磚、碎石其實并非城墻,而是后來在做圍墻時修補的。只有那一段石條墻體才是明城墻原物。濟南地下水位高,地面潮濕,所以城墻下部用來防潮的石條壘砌的特別高。殘墻的中段、北段下部三分之二都是明代城墻原貌,用石灰、糯米汁、桐油作漿,以明代大城磚砌筑而成,每塊城磚約重15斤。糯米灰漿修建城墻的工藝,經(jīng)過時間驗證是科學的,糯米所含支鏈淀粉其分支點不容易切斷,石灰吸收二氧化碳時間長了就形成了堅硬的碳酸鈣,桐油干后增加粘合性并有一定的防潮功能,正所謂“強強聯(lián)合”’,其耐久程度不亞于今日的水泥砂漿。

中段與南段不同的建筑工藝

但令大多數(shù)人疑惑的是,殘墻中段、北段下部沒有條石,而是用條磚壘砌,北段墻體則是東西走向。是曾被破壞,亦或拆除另建了嗎?其實,殘墻的中段與北段是一體的,都是明代城墻的原貌。明朝曾先后五次整修濟南府城墻,使其基本定型。明崇禎《歷乘》記載:“門四:東曰齊川,西曰濼源,南曰歷山,北曰匯波。城樓11座,垛口3350個,旗臺55座,炮樓各4座”。 古代城墻是由城墻、城樓、護城河、馬面、敵樓、角樓、甕城等組成的立體城防格局。城墻的外側叫垛墻或雉堞,內側叫宇墻或是女墻,內女墻一條平直的墻,可以保證通行安全。城墻每隔一定的距離就有向外凸出的矩形或半圓形墩臺,以利防守者從側面襲擊攻城之敵,這種墩臺稱為“敵臺”,俗稱“馬面”。馬面是向著城墻外側凸起的,而馬面附近還有向城內側突出的實心臺,那是放置滾木礌石、建筑更鋪及了望臺的“旗臺”。濟南城墻的旗臺與鋪臺是合二為一的,旗臺上構筑鋪舍,用于防衛(wèi)士兵居住、值守,其功能與現(xiàn)在高速公路的服務區(qū)仿佛。殘存的這段城墻北段,就是過去旗臺的一角,濟南城墻過去像這樣的旗臺共有55處。

旗臺遺址

旗臺與馬面可以互不相涉,但也有建在一處的。從民國初年的地圖及老照片中可以看到,這段殘墻所在的位置洽洽是旗臺與馬面建在了一處。而據(jù)《歷城縣志》記載:“敵臺,共13座,宋中丞應昌創(chuàng)建。崇禎庚辰,又于西北增置4座。”很顯然,這處旗臺與它所連的敵臺極有可能建于明崇幀十三年、清崇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640年。殘墻南段建于明朝初年,北段建于明末,這就是這段墻體建筑樣式不同的原因所在。

老地圖中此處旗臺的位置

東城墻的旗臺樣式

殘存的這段城墻,莫因殘缺而輕視,它見證的歷史要遠比城墻本身來的厚重。建文元年(1399),還不是明成祖的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叛亂。次年四月,朱棣在濟南城外大敗李景隆,隨之包圍濟南城。朱棣攻城三個月不克,時任山東參政的鐵鉉密定詐降之計,在城門暗置千斤閘,誘殺朱棣。朱棣徑自從西門入城受降,鐵閘轟然而落??上У氖牵@沒能結果朱棣的性命,只砸死了朱棣的坐騎。朱棣大怒,重兵圍城,用數(shù)門大炮轟擊城內。眼看撐不住了,鐵鉉起飛智,將朱棣老子朱元璋的畫像懸掛于城頭,又書寫神主牌位,分置垛口,燕軍忌憚,濟南城得以保全。燕軍遂于九月四日解圍去,從此南伐不敢再取道濟南。后來,燕王朱棣登了大寶,回兵北上復攻濟南,鐵鉉被俘慘死。

鐵鉉死了,他的精神不死,忠臣自古都是統(tǒng)治階級樹立的學習榜樣,朱棣雖然痛恨鐵鉉,但在群臣面前卻稱贊他的忠義。明神宗初年,下詔“祀建文朝盡節(jié)諸臣與鄉(xiāng)”,修鐵鉉等七位建文忠臣之廟。南明弘光帝時,追贈鐵鉉為太保,謚忠襄。濟南的七忠祠、鐵公祠,都是祭祀鐵鉉、發(fā)揚他忠君愛國的教育基地。這段城墻,距離西門只有三百余米,明軍的守城將士在上面跑過,朱棣的大炮轟擊過它,鐵鉉在上面罵過街。在它不遠,那一年,一代帝王永樂大帝差點被砸死,靖難之役差點半路夭折,建文帝朱允炆差點繼續(xù)做他的太平皇帝。

鐵公祠舊照

明崇禎十一年(1638)冬,清兵繞過京畿進攻山東,迅速占領了16處州縣。12月24日兵臨濟南城。守城官員是明巡按御史宋學朱和布政使張秉文等人,堅固的明城墻最終沒有能擋住滿清的八旗鐵騎,經(jīng)過九個晝夜的苦戰(zhàn),在無外援的情況下,崇禎十二年(1639)正月初二清軍攻破了濟南城。據(jù)乾隆《歷城縣志》記載:“己卯,十二年春正月庚辛,大清兵入濟南,德王由樞被執(zhí),布政使張秉文、巡按御史宋學朱、按察副使周之訓、兵備道鄭謙、鹽運使唐世熊、都指揮馮館、濟南知府茍好善、同知陳虞允、教授孔文武、歷城知縣韓承宣俱死之。”六年后,明朝滅亡。清朝的皇帝照葫蘆畫瓢,照例提倡忠君報國,在濟南城內修建了雙忠祠、忠烈祠以示紀念。清兵破城處在濟南城西北角,距此一公里。而城墻上不同的兩處建筑樣式,正是明清兩軍對峙的見證。

日軍攀爬該處城墻,圖中部為敵臺

這是該處城墻的唯一留影

時間到了1928年,日本軍隊為了阻止北伐軍,派兵進攻濟南城,這就是濟南人刻骨銘心的五三慘案。濟南城墻遭到日軍炮火的嚴重破壞,其中尤以濼源門、歷山門、齊川門受創(chuàng)傷的程度最重。城墻的西北段被炮火轟塌,小日本從城墻的缺口攻入濟南城。現(xiàn)在殘存的這段城墻,其實也是日軍入城的一個點,不同的是,日本人是從這段城墻上像猴子一樣爬進來的。這段歷史,在一張老照片上得以體現(xiàn),這也是這段城墻的唯一留影。照片中,日軍站在城墻前民居房頂上,利用繩子、梯子爬上城墻。值得一提的是,日軍踩著爬墻的民居,其實也是違章建筑——按過去的規(guī)制,城墻前面是不允許有建筑物的。日軍曾踩著這段殘存的城墻攻入濟南城,它見證了濟南人的慘痛歷史。

北門附近的城墻馬路,左側外凸即旗臺

在這段城墻上,近代還通行過汽車。1931年,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鑒于財力不足,無力修復五三慘案期間炸毀的各城樓,便拆除濼源門、齊川門、歷山門,在城墻上開辟了一條環(huán)城馬路。車道起點在濼源門北側,汽車和人力車沿斜坡可登上城墻。據(jù)說,當年省政府還從美國購置了一輛載貨汽車,改裝后成為城墻馬路的旅游車,每天按點發(fā)車,循環(huán)運行,這大概就是今天公交游777路的前身吧。倪錫英在1936年所著《濟南》一書中寫道:“濟南城區(qū)里,還有一件足以稱述的事情,便是城上汽車道,這是各省各地沒有的,而獨濟南有之。在濟南內城十二里周圍的城頭上,辟著一條廣闊的汽車道,這汽車道的起點,是在靠西的濼源門口,從平地建著斜坡通到城頭上,仿佛一座橋面的坡度一般,到了上面,可以繞城一周,仍舊在濼源門的另一個斜坡上下來。那城上的交通非常有趣,路的寬度可以交行過兩部汽車,兩旁還留有人行的余地,假使你坐了汽車到濟南城頭上去溜一趟,那是再開心也沒有的事。你可以望見那大明湖,那內城外城的屋脊,都在車輪下面流過,你仿佛坐了飛機一般,在濟南的城上兜了一個圈子?!笨赐赀@段文字,是不是感覺那就是高架路呢?殘存的這段城墻上早先曾是馬路,它頭頂上通過汽車,見證了濟南公交、濟南高架路的發(fā)展歷程。

如今,與這段城墻有關的歷史都成了過往云煙,它仰視過的英雄也好、奸佞也罷,都已化作塵土。只有這段城墻依舊頑強的矗立著,它見證著濟南城的歷史變遷,這正是“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Hash:4c26de12c0800d0d6ca1c3d893a88b545f3956cc

聲明:此文由 明府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