涇縣這些姓吳的竟然這么厲害?。?!

吳家的輝煌與榮耀

文字丨邢少山

圖片丨網(wǎng)絡

來源:宣城文旅

在車上就有人說:“績溪有‘三胡’ ,涇縣有‘三吳’?!眳⒂^過“三吳紀念館”,才清晰地知道“三吳”及他們的情況?!叭齾恰痹侵?a href='/zuojia/' target=_blank>作家吳組緗、畫家吳作人、書法家吳玉如。

對于吳組緗,我是知道一些的。他是搞文學的,60年代初我參加高考,第一志愿可以瞎填,當時我填過北京大學。那時我們語文老師說:“北大中文系有一個教授叫吳組緗,他就是我們安徽人?!北贝笪覜]考取,倒進了合肥師范學院中文系。在學校上《中國文學史》講到“明清”部分時,老師們經(jīng)常提到吳組緗,特別講《紅樓夢》時,他的一些文章被列為必讀篇目。今天在“三吳紀念館”他被排在第一位??此慕榻B,印證了我們語文老師幾十年前所說的情況:“吳組緗,安徽涇縣人。1921年在宣城省立八中、蕪湖省立五中等求學。在蕪湖五中念書時曾編輯《赭山》,在《皖江日報》副刊發(fā)表詩文?!睂@些介紹,我看得格外親切,講解員也自豪地說:“吳組緗教授是真正從我們茂林走出去的?!痹诩o念館,我們看到了他出版的一些書籍,如《官官的補品》、《一千八百擔》、《鴨咀澇》、《書柳集》、《飯余集》等。

對于吳作人,我曾把他與周作人混淆過。周作人,魯迅(周樹人)的弟弟,文學家、評論家,抗戰(zhàn)時成了漢奸,一宣直活到1967年。而這位吳作人祖籍是涇縣人,美術家、教育家,1908年11月出生在江蘇蘇州市。吳作人擅長油畫、中國畫,“三吳紀念館”里介紹說:“他深深扎根于中華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沃土之中,學貫中西,刻意探求,以‘法由我變,藝為人生’的藝術觀,循著‘師造化,奪天工’的創(chuàng)作道路,為‘中國水墨畫’開拓了新的風貌?!蔽铱吹剿淖髌?,曾參加過國內(nèi)外各種展覽,獲獎甚多。1984年,他獲法國政府文化部授予的“藝術與文學最高勛章”,1988年,榮獲比利時王國“王冠級榮譽勛章”。他還多次應邀赴世界各地講學、舉辦個展或聯(lián)展。紀念館里對他的書畫真跡有一些收藏。

吳作人《金魚》

對于吳玉如,我陌生了,他是書法大師,我在書法上簡直是門外漢。他原籍也是涇縣茂林人,在外地出生,1898年生于南京,但他鄉(xiāng)土情結(jié)很重,早年取號“茂林居士”。他曾在天津南開中學就讀,與周恩來同班,嫻熟古文,受校長張伯苓賞識??箲?zhàn)勝利后,他以教書為生,后在津沽大學中文系任系主任。 文革前,也以教書鬻字、注釋古籍、編撰《辭源》、《辭?!窏l目度日。館內(nèi)墻壁上的文學介紹說:“吳玉如在古文、詩詞、文字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曾多次在國內(nèi)和日本舉辦個人書法展覽會,受到國內(nèi)外的推重與贊賞”。我們在館內(nèi)看見收藏了他的《吳玉如書法集》、《迂叟魏書千字文》、《迂叟自書詩稿》、《吳玉如行書千字文》等作品,無怪乎前全國政協(xié)主席李瑞環(huán)曾稱贊他的字說:“三百年來無此大作?!?/p>

吳玉如書法

參觀過“三吳紀念館”,我感到這三個人太高雅了,為中國的文藝、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的確讓人敬仰與敬佩。這個館的建立,對于弘揚涇縣文化、中華文化是有脾益的,特別對于研究者來說,拿著他們的成果再到他們的故土尋根問脈,意義非常重大。寒冷的冬天,柴草垛壓著的一小塊土地是溫暖的土地,我想,這塊土地下面有一群活著的生命,他們就吮吸故土的乳汁,在春天里破土而出,尋找溫暖的陽光而長成的,涇涇是他們的根,因為他們生長在“茂林”。

走出“三吳紀念館”,我們又被導游領到吳氏宗祠?!皡鞘洗笞陟簟睅讉€大字嵌在大門的正上方,據(jù)說是清進士吳芳培的題詞。門前立著一對石獅。宗祠為高門坎,導游提醒我們抬腿跨進。進到里面,宗祠非常開闊,為三進兩廂,中間是個大天井。我們在祠內(nèi)轉(zhuǎn)悠,看見房屋皆圓木、石墩支撐。四邊“忠、孝、節(jié)、義”四個大字特別醒目。我們走第三進,見是兩層小樓,我們走到上面,均見有木制神龕,安放著歷代吳氏祖宗牌位,墻上掛著畫像。我們一路走來,看見數(shù)以百計的匾額懸掛著,書寫著吳氏宗族在科舉、職官、孝悌和懿行等方面眾多人物的必簡介。在這里,不但有 “三吳” 的名字,古時有明湖廣布政使吳默然、清吏部尚書吳芳培,現(xiàn)代還有為愛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作出卓越貢獻的吳茂蓀、經(jīng)濟學家吳半農(nóng)、財政部長吳波、國學大師吳則虞、作家吳淮生等人的介紹。這著實讓我們感到吳氏真是人才輩出,香火甚旺,這不能不說是吳家的輝煌與榮耀。

御賜牌匾(尚存)

為了宣揚這一點,祠堂里還專門設有對吳族氏宗溯源的介紹。對這一般人不太感興趣,而我們同伴中間有幾位姓吳的,特別是吳宗良先生,他卻看得有津津有味,他說他就是這個祠堂里的人。吳宗良先生在我們宣城也算是名人,特別在詩詞界,他是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敬亭詩詞》副主編,現(xiàn)在在宣城老年大學教詩詞,他在刊物上發(fā)表過許多詩詞。我們路過,還聽他在解說:“吳氏始祖西周泰伯,周武王姬發(fā)封于吳國,得姓為吳。茂林吳氏尊泰伯第78世孫、南唐循州司馬吳萬一為一世祖,吳萬一隨父吳君錫官從江西上饒遷居南京。長大后浪跡宛陵(今宣城市),南宋慶元三年(1197)吳惟輝作《茂林吳氏宗譜序》就曾明確記載‘吾始祖萬一公遷居宛陵’。他的兒子吳希賢因時局動亂,從南唐衢州教授任上三次辭官獲準后,又從宣城遷到下轄的涇縣茂林地區(qū),定居于東莊(今喬吳),算起來已有1001年了?!蔽覀冮_玩地說“你是吳家多少代子孫?”他說:“按輩份算,‘百世承守之、報本宗同茂’我是第47代了。”在祖宗牌位前,我們要他磕頭,他真的恭恭敬敬地磕了三個頭,把我們都笑彎了腰。

笑歸笑,但從“三吳紀念館”到“吳氏宗祠”,我們一路走過來,總覺得吳家曾有一段輝煌的歷史與榮耀,這不能不令姓吳的驕傲與自豪。但仔細深入去想,它還透視著一個民族的興旺與發(fā)達。因為在中國,《百家姓》里有一百多個姓氏,這些姓氏大概都有自己的輝煌與榮耀,搬出老祖宗,誰都能講出一、二、三,這不正是中華民族的興旺與發(fā)達的淵源么?這些光輝的歷史與這些人奮斗的的精神與品德,不正是如今激勵的人們奮斗前行的動力么?

點擊

Hash:0eb4a701d19fede0be4a021496751d85b061a9c1

聲明:此文由 真太狼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