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望族 | 清泉遺響詩文長

北侖區(qū)小港街道衙前村,這個以“海天塑機”聞名四方的村莊,以前是一個鹽場的衙署所在地。

據(jù)史料記載,北侖區(qū)域內(nèi)至少在唐代宗(762年—779年)時已開始制鹽。北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時建立清泉鹽場(基本包括如今整個北侖區(qū)域),設場署于崇邱鄉(xiāng)一圖(小港街道衙前)覺海寺東側,并在此設清泉鹽課司衙署。時間一久,這衙署前的地名就稱作衙前了。因所處位置的不同,又分為衙西、衙東、鹽司后等自然村,合起來稱作衙前村。

清泉張氏為原鎮(zhèn)海崇邱(現(xiàn)北侖區(qū)小港街道)的望族,其先輩張子忠是安徽定遠縣人,元朝后期南來,輾轉仕途,任定海(后改鎮(zhèn)海)清泉場司鹽令,為官廉正,百姓稱頌。張子忠喜歡當?shù)孛耧L淳樸,退職后便在鹽場衙署附近筑屋定居,子孫繁衍成村,因此又有“江南衙前張氏”的稱呼。寧波海天集團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張靜章,便是清泉張氏第二十二世孫。

衙前村與鎮(zhèn)海城隔江相望,村旁有一座覺海山,亦名獅山。山的南面原有覺海寺,東面有都神殿,上有覺海廟,登上山頂可以望見大浹江(甬江)。覺海寺雖不甚大,但寺前有廣場,左邊有魚池,旁有竹木,幽靜清寂,令人有出塵之感。道光年進士張錫路先生有詩詠此寺:“古寺傍山麓,一水當其門。竹木青入座,田園綠成村。殿高燈無焰,簾疏香不溫。春秋逢佳日,士女如云屯。僧富不說法,客多仍開尊。迷途與覺路,問佛佛無言?!?/p>

在衙前村西邊,沿江鄭家埠之東,以前有座張門廟,這是為紀念張子忠功績而建的。過去漁船出海經(jīng)過廟前,往往要擊鼓鳴鑼以求護佑;捕魚歸來時,也同樣擊鼓鳴鑼以謝神佑。

翻開厚厚的《鎮(zhèn)海縣志》,發(fā)現(xiàn)記錄于志書的清泉張氏有二十余人。在選舉表內(nèi),細細一數(shù)就有進士一人、舉人七位,分別為張錫路、張懋建、張校均、張昌年、張鴻遠、張儒珍、張逸云、張士模。其中,張昌年和張逸云還是同胞親兄弟。

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他們家的六弟張有年,把明末以來張氏先人遺留的詩文稿,收集成書出版名為《清泉遺響》。書里收錄有張鳴喈的《山舍偶存》《山舍偶考》;張學伊的《覺齋山中藏稿》;張懋建的《庭學草》;張懋迪的《僅存草》;張懋延的《求定齋詩草》《蛟川詩話》。在晚清文學家、畫家,被譽為“浙東杜甫”的姚燮編著的《蛟川詩系》中收錄二十幾人,有詩文“清泉令張公子忠”“清泉令裔五世詩十九家”等。

筆者選取明末以來清泉張氏詩文作一介紹:

張鳴喈,字雍,又字鳴逵,人稱“仝協(xié)先生”。明崇禎九年(1636年)入闈試,痛陳時事,考官大奇,競不敢錄取他。清代初年,地方官以遺逸舉薦他,但他堅辭不出,隱居在覺海山麓。著有《山舍偶存》《四明文獻考》等。

張錫路(1796年—1846年),字載常,號半江,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進士,以知縣銓送(等待朝廷官員空缺候補)。歸家后,意不自樂,遠隱廣東羅浮山,改號“霞泉”。過八年,他會試的主考官伍長華調(diào)任兩廣鹽運使,就邀他入府,幫助修訂鹽法。不久補四川洪雅縣知縣缺。在那里免雜役、革胥隸,有政聲?!豆饩w四川洪雅續(xù)志》載:“修圣廟,道光二十三年知縣張錫路重建,有記?!睆堝a路工書法,精楷書,曾任義烏寧海緱城書院山長。道光二十七(1846年)在北京過世,年五十一歲。在家時曾與同鄉(xiāng)鄉(xiāng)紳發(fā)起修筑大浹江邊的鎮(zhèn)江塘。

△四川《洪雅縣志》

張錫路長得清瘦鶴立,在家手不釋卷,他的詩深得韓愈、蘇軾的精髓。曾寫鎮(zhèn)海《張越公祠》:“西湖歌管喧游妓,東海波濤走天子。天子倉皇逼鼓鼙,將軍慷慨戮鯨鯢。鯨鯢跋浪風云變,天險崖山期一戰(zhàn)。一戰(zhàn)再戰(zhàn)不成行,亡君立君君又亡。君亡臣獨歸何處,攀龍共入龍宮去。龍宮一去不復還,荒祠蕭瑟傍江關。至今巾子山頭月,靈旗夜夜朝行闕?!?/p>

張懋建(1702—?),字介石。雍正七年(1729年),由拔貢補官學教習。不久,浙江巡撫程元章推薦舉“博學鴻詞”,后中順天舉人,才名遠揚,公卿爭相聘請他為子弟老師。不久舉國子博士,出任福建長泰知縣,以禮化民,以誠治獄,修城隍,輯縣志,勞累致疾,卒于任上。

張懋建生性嗜學,通諸子百家,研究經(jīng)史,抉摘奧微,俱有心得。其搜羅舊聞,尤足備鄉(xiāng)邦掌故,作鄉(xiāng)土教材。生平努力著述,在鎮(zhèn)海城中稱為大儒。張懋建有詩《威遠城望?!罚骸皷|南半壁撐,突兀瞰滄海。山勢自東來,度海矗崔巍。上建威遠城,千年雄軍壘。萬里恣狂濤,奔騰到門匯?;⒍拙嶂辛?,危石咽磊磊。金雞與伏龍,登眺一爽塏。峽東激而行,沖射神情餒。遠峰迷近煙,千山青倏改。翼日轉晴和,霞光散夕彩。樓櫓掛輕帆,錯雜漾歇乃。伐鼓復淵淵,歌聲動啰啋。依稀畫里人,蕩漾春波靄。南流與北流,平流拱浼浼。岸頭廣狹分,長落占子亥。云是浙江潮,厥信稟所宰。蛟龍窟深藏,善自葆光采。渟淵耐穩(wěn)眠,頷下珠長在?!?/p>

張懋建弟弟張懋延(1713年—1778年),字東賢,號雙山。雖未中舉,但學識淵博,喜作詩,研究經(jīng)史,愛好收集地方文獻,著述豐富。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張懋延貢獻詩賦,召試錄取二等,御賜荷包一對,以示嘉獎。著有《求定齋詩集》《蛟川詩話》傳世。張懋延詩《花枝》:“遲日春光未覺老,春光千古何曾了。蔣生有徑春色藏,去年曾種花枝好?;ㄖ孟蛉ツ甏海ㄖα舻媒衲晟?。誰言人老不如花,落花猶待老人掃。”

張校均是進士張錫路的父親,字敬亭,號圜橋。乾隆乙卯(1795年)舉人,曾任義烏訓導。張校均有詠漢代張良的詩《留侯祠》:“氣節(jié)功名竟兩全,一椎已落秦皇膽。難得英雄如婦女,下邳橋上人何在。保身明哲更超然,片語能移漢祖權。聊將勛業(yè)托神仙,過客猶思進履年。”

值得一提的是,同治六年舉人張昌年與光緒十九年舉人張逸云是同父異母的親兄弟,他們家的故事有傳奇色彩。他們一房在衙前稱張角房,祖父叫張梓林,號秀水,年輕時在鎮(zhèn)海城的南門外渡口與人合伙開了一家小酒肆。

有一天,在上海做生意的江萬興醬園老板,在酒店不慎遺失一袋白銀。張梓林拾金不昧,原物歸還,醬園老板甚為感動,看他為人淳樸老實,可以信賴,于是就帶他到上海江萬興醬園發(fā)展。數(shù)年后,醬園老板覺得沙船業(yè)掙錢更多,于是把江萬興醬園全部盤給張梓林經(jīng)營,張梓林家境逐漸富裕

上海開埠,商業(yè)繁榮,張梓林抓住商機,又與人合伙在南市老城廂開設“老同興”等兩座醬園。張梓林生有一子四女,子張錫偉(1828年—1889年)字歲昭,號梅仙,從小愛習文。咸豐元年(1851年),張錫偉經(jīng)浙江學政吳鐘駿的推薦進入鎮(zhèn)海縣學,但多次科考不中,后棄學從商,到上海繼承家業(yè)經(jīng)營醬園。至光緒元年,又開設“崇新”“鼎新”“振新”三家醬園,還合股開了一家震源錢莊。家業(yè)興起后,張錫偉不忘在家鄉(xiāng)修橋鋪路、浚河、筑海塘。值得自豪的是,張錫偉的兩個兒子昌年、逸云和孫子張士模都中舉人,一門三舉人成為一時佳話!

古人常說以文會友,筆者發(fā)現(xiàn),清末被譽為“蛟川后起之雋”的昆亭詩人劉慈孚,與衙前張家也往來頻繁,并有詩詞唱和。在劉慈孚《云閑詩草》下卷中,就有《渡大浹江至衙前訪張雨巖(昌年)孝廉》:“浦溆帆檣聚,山城戍卒稀。海云扶客到,野翠繞門飛。廣廈開新象,伊人感落暉。五年重訪約,身夢兩相違。(時封翁梅仙新喪)”從備注中,可以看出張昌年父親張錫偉剛過世,由此推算,劉慈孚到衙前張家時間為1889年。

受浙東思想家黃宗羲倡導的“經(jīng)世致用”思想影響,部分寧波人在清末一改“學而優(yōu)則仕”的想法,改為學而優(yōu)則商。張逸云(1871年—1933年)譜名汝桂,字彝年,中舉后繼承家業(yè),從事經(jīng)商。在辛亥革命前后,實業(yè)救國思潮盛行,張逸云在上海又新開了萬源新、萬源慎、萬康成、萬康宏四座醬園。

△張逸云

這時,張家擁有九大醬園,數(shù)十家分店,近百處代銷點,職工近千人,當時的張逸云堪稱“寧波幫巨商”。1922年,經(jīng)跑街王東園介紹,張逸云結識精于調(diào)味品研究的吳蘊初,開始合作,次年出資5000元創(chuàng)辦天廚味精廠。該廠所產(chǎn)“佛手牌”味精,時稱國貨上品,打破了日本產(chǎn)“味之素”壟斷局面,還遠銷海外,大漲了中國人志氣。

△江浙一帶沿河民居墻上天廚味精廠做的廣告

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fā),為支持政府抗擊日軍,次年張逸云與吳蘊初商量,以天廚廠名義出巨資十二萬五千元,捐國民政府軍隊容克式戰(zhàn)斗機、教練機各1架,愛國熱情轟動一時。張逸云熱心故里衙前公益,曾有捐資修浚江塘內(nèi)河、興辦衙前學校、鋪路筑橋修祠堂、救濟貧困等各種善舉。

△天廚號飛機

△當時報紙關于天廚號飛機的報道

張錫鐘為進士張錫路三弟,號半石,諸生,博覽群書,頗有識見。1879年,國學大師俞樾主持的光緒《鎮(zhèn)??h志》修成,張錫鐘閱后,以為所述與己所聞見多有歧義,即出藏書互相???,逐條考辨。又因山川、道途、橋梁、水利情況,他認為需要實地勘測,不能坐在室內(nèi)閉門造車,于是就親赴浹江南北,踏勘訪問,或托摯友代勞。自1882年起寒暑十載,辛勤訂閱,完成重訂《鎮(zhèn)海縣志稿》40卷,訂訛補遺4卷,稿本未刊。后修編民國《鎮(zhèn)??h志》時關于山川部分對此多有引用。

張錫鐘教育學生非常嚴格,平時樂善好施,曾修葺張氏家譜及祠堂。卒年75歲,張錫鐘有詩《過七里灘》:“釣臺終古矗江干,一片輕帆下急湍。山色四圍斜照遠,畫眉聲里過嚴灘。”張錫鐘長子汝萊,字梅生,廩貢生,喜歡收集鄉(xiāng)邦文獻。劉慈孚有《呈張半石先生(錫鐘)》《次韻答張梅生廣文》《喜梅生兄過普慶臨別賦贈》等,選取一首《呈張半石先生(錫鐘)》:“海鶴風姿立九皋,漫將風度論風騷。胸懷磊落無城府,掌故文章有楮毫。益壽得方非煉汞,惜陰披卷尚焚膏。浹江南岸東山里,戍鼓聲中一枕高。(時海防戒嚴)”從詩中,可以推算時間當為1885年左右,中法戰(zhàn)爭時期。

張錫鐘三子張汝蘅,字楚生,生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貢生,以教書為職業(yè)。張汝蘅是位書法家,常為鄉(xiāng)親婚喪喜慶寫對聯(lián),當時上海很多店家招牌,如“老鳳祥銀樓”“三陽南貨號”和“張崇新醬園”等百余家,都出自他的手筆。晚年主編《清泉張氏宗譜》流傳于世。

張汝蘅有三子,其第三子譜名寀模,又名昌齡。生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青年時到上海謀生,曾在通惠銀行當跑街,精打細算,積蓄漸多,后來當了德興錢莊的經(jīng)理。因1922年—1923年金融風潮的影響,德興錢莊倒閉,張昌齡一氣成疾,于1924年去世。張昌齡有三個兒子,長子張承宗,二子張困齋,都是近代紅色革命人物。

△張承宗、張困齋兄弟合影

張承宗(1910年—1996年),譜名張德基,字履齋,號孟和,又名人俊。1910年6月4日,張承宗生于江南衙前康樂橋,是衙前張氏第23代。張承宗兄弟三人,他是老大,六歲時隨父到上海,在上海市北中學附小讀書,后入工部局華童公學讀中學。青年時代,張承宗就積極追求革命。1935年4月,在上海加入“中華民族武裝自衛(wèi)委員會”,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同年12月,參與組織“職業(yè)青年救國大同盟”,并任第四大隊隊長。193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

△清泉張氏家譜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張承宗受黨派遣,先后在上海敵占區(qū)、新四軍淮南根據(jù)地工作。解放戰(zhàn)爭時期,回到上海,任中共上海地下黨市委委員。1947年11月起,張承宗任中共上海市地下黨市委書記,負責工人、職員、教員、學生、警察郊區(qū)等方面的黨群工作,卓有成效地配合人民解放軍解放和接管上海,為上海的解放和接管作出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后,張承宗歷任上海市副市長兼秘書長,中共上海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中共上海市委對臺工作小組副組長,滬港經(jīng)濟發(fā)展協(xié)會名譽會長等職,他堅定地貫徹黨的基本路線,開創(chuàng)上海統(tǒng)一戰(zhàn)線工作的新局面,做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黨內(nèi)外人士廣泛贊譽。

△張承宗與解放前老戰(zhàn)友在1981年聚首北京(中排左一)

1983年,張承宗回家鄉(xiāng)江南衙前訪舊居,曾寫詩《喜看北侖起巨變》:“離別蛟川五十年,日夕奔波未息肩。喜看北侖起巨變,重游育王謁舍利。”

△張承宗1989年在英國倫敦大橋前

△張承宗給《鎮(zhèn)??h志》的題字

張困齋(1914年—1949年)是著名的革命烈士,電影《永不消逝電波》主人公的原型。為張承宗的二弟,譜名德辯,字困齋,又名人杰,1914年農(nóng)歷五月十八生于江南衙前康樂橋,幼年隨父母到上海,在市北中學附屬小學讀書。后因父親病逝,家境漸衰,于l926年隨家遷到鎮(zhèn)海城關東河塘居住,就讀于鎮(zhèn)??h立中學堂。l929年,張困齋初中畢業(yè),考入寧波工業(yè)學校,讀了一年高中課程。1930年輟學到上海,就業(yè)于辛泰銀行,從練習生做起,逐漸升遷為營業(yè)股辦事員。

九一八事變后,張困齋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同兄長張承宗一起創(chuàng)辦《石榴》半月刊。l935年發(fā)起組織“職業(yè)青年救國大同盟”,團結職業(yè)青年,聲援北平學生的愛國運動。同年參加“中華民族武裝自衛(wèi)委員會”。l936年加入“上海職業(yè)界救國會”,多次參加游行示威活動。l937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從事地下抗日活動,主持編寫了《戰(zhàn)后上海的錢兌業(yè)》《上海市工商金融名人錄》等。張困齋在投身革命時,就立下了誓言,“為了人民的解放,為了共產(chǎn)主義在中國的實現(xiàn),我愿意犧牲一切——連我的生命”。

△張困齋

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張困齋負責掩護黨的機關工作,擔任秘密機關“豐記米號”經(jīng)理,負責領導上海市委秘密電臺等。1949年3月19日,張困齋因電臺位置被國民黨察覺而被捕,5月7日在浦東戚家廟犧牲。

寧波俗語“一母生九子,連娘十條心”,當張承宗兄弟為共產(chǎn)黨事業(yè)而奮斗時,同時期有一位張氏后人在國民黨政界風生水起,他就是張希為。

張希為(1904—1984年)原名錫煒,字寄余。父親張梧均,字蓮生。清末在余姚棉花行,據(jù)張希為回憶,少年時每年清明節(jié)都要到江南衙前祭拜祖上,還寫了幾篇回憶錄。他在1946年11月被推選為鎮(zhèn)??h三個“國大”代表之一,另兩位是浙江省政府委員、浙江省銀行董事長徐圣禪和全國工業(yè)協(xié)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商會常務理事金潤庠,可見其地位之高。

本文作者 | 陳一鳴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Hash:bdc60ec601cc8c23f8beceadb550fb65a0d27719

聲明:此文由 港口博物館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