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塞外的漢代紀功碑,竟讓這位金石大家念念不忘|金石契

黃易一生中,有兩件石刻與其關(guān)聯(lián)至為緊密,首先當屬武梁祠畫像,它是黃易訪碑實踐、金石收藏與研究、金石保存與傳播諸方面最為成功和輝煌的一頁。其次,則是出自新疆巴里坤的漢碑《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

《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即《裴岑紀功碑》,原碑今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博物館),碑高139厘米,廣61厘米,共六行,每行十字,共計六十字。碑立于東漢順帝永和二年(137),記述漢敦煌太守裴岑之戰(zhàn)功事略,全文為:“惟漢永和二年八月,敦煌太守云中裴岑將郡兵三千人,誅呼衍王等,斬馘部眾,克敵全師。除西域之災,蠲四郡之害,邊竟艾安。振威到此,立海祠以表萬世”?!杜後o功碑》筆勢介于篆隸之間,用筆率直無波磔,是由篆變隸的典型過渡書體。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其“古茂雄深,得秦相筆意?!?/p>

黃易贈李東琪《裴岑紀功碑》拓本局部 故宮博物院

關(guān)于此碑,牛運震《金石圖》云:“碑在西塞巴爾庫爾城(今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西五十里,地名石人子,以碑上銳下大,孤筍挺立,望之如石人故也。雍正七年(1729)大將軍鐘岳琪移置將軍府,十三年(1735)撤師,又移置漢壽亭侯廟?!?/p>

王昶《金石萃編》云:“是碑在巴里坤城西北三里關(guān)帝廟前。巴里坤今已譯改為巴爾庫爾,亦為巴爾庫勒,于前漢為匈奴東蒲類王茲力支地,后漢屬伊吾盧地,后魏屬蠕蠕,隋屬伊吾郡,后入突厥,唐屬伊州伊吾縣,明屬瓦剌,詳見《欽定西域圖志》中。其地西北山麓,檻泉競發(fā),分為三支,匯入于巴里坤淖爾,即漢蒲類海也(今名巴里坤湖,漢稱蒲類海)。碑稱永和二年(137),為后漢明帝(誤,實為順帝)十二年,史傳不著其事,蓋當時敦煌郡人為裴岑建祠而立。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伊犁,裘文達公奉命按行其地,親見是碑,得拓本歸,遂顯于世。后求者頗眾,戍卒模拓以為利。好事者恐其刓損,刻一本以代之,故近拓非真本也。昶在關(guān)中,門人申子兆定重摹一本,勒石碑林,蒼勁幾亂真,故亦為時所愛。申子又嘗重摹東漢《仙集留題字》,即刻于《裴岑》碑陰云?!?/p>

乾隆三十五年(1770)秋八月,畢沅從陜甘總督明山出關(guān)勘察屯田,于西域巴里坤得見裴岑紀功碑與唐姜行本紀功碑,拓之以還,并各有詩記其事。其《觀東漢永和二年裴岑紀功碑五首》(巴里坤屯兵墾地得之,移置城北叢祠。文簡篆古,洵可寶貴。爰拓數(shù)紙攜歸,以補《關(guān)中金石錄》,并跋短章。):

邊城喜值快晴時,走馬來尋漢代碑。

翠壁手捫窺古法,唐前秦后接冰斯。

嵩山洛水冷云煙,宮殿迷茫認不全。

誰料玉門關(guān)外石,至今留得永和年。

松岡聞說駐降旗,祠后猶留萬灶基。

每到雪昏風橫夜,煩冤新鬼哭殘碑。

(雅將軍曾殲沙克多爾曼濟部眾于此)

未必勛名衛(wèi)霍如,簡編失載亦粗疏。

我來不枉風霜苦,摭得遺文補《漢書》。

摩挲自剔土花青,篆法猶存舊典型。

為乞銀光覓人拓,不辭獨立夕陽亭。

黃易初見此碑為紀曉嵐藏本之雙鉤本,十分欣賞,曾“思得此碑十有余年”,可見對此碑關(guān)注之早。然而撇開考證書法源流與金石鑒藏的因素,黃易對此碑的特殊情結(jié),更多則與長兄黃庭的遭遇息息相關(guān)。《故宮藏黃易尺牘研究·手跡》中涉及《裴岑紀功碑》者計三通,今按時間順序迻錄于下:

西邊有殘碑“只濟木薩等字”,巴里坤有敦煌太守碑“人云在關(guān)侯廟,其光若鏡,乃厚碣石也”,又北打版有唐吳行本紀功碑,均托家兄拓取矣。(黃易致趙魏妙極札,約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苑署中。)

家兄信云裴岑碑在巴里坤,距迪化千五百里。茲俞軍門往彼閱兵,讬其幕中人胡君代拓,約明春必得。又云烏什外有石壁刻大將軍霍方士某某名,文字殘缺,疑漢武時跡,惜不能拓,(已抄其文在都中明君處,昨往求矣。)又有唐姜行本紀功碑亦在巴里坤,昨讬人拓取,一有當即寄兄。(張廷濟錄黃易致趙魏秋氣札,乾隆四十一年(1776)九月廿日。)

裴岑真拓,家兄已為覓得一本,碑雖泐甚,而波磔宛然,與平日所鉤紀曉嵐本悉合,惟紀本作立德祠,褚鉤本并《金石圖》作立海祠,今弟所得本亦儼然海字,是褚本不為無據(jù),惟文義則不可解,乞教示。(黃易致趙魏夏間札,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初十日。)

《裴岑紀功碑》木刻真石拓本合冊之真石本黃易等題跋

由此三札可知,至少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黃易即已托請遣戍輪臺的長兄黃庭拓取《裴岑紀功碑》原石真本。乾隆四十三年(1778)黃庭覓得先寄者為《裴岑紀功碑》西域軍營木刻翻刻本(今藏國家圖書館),乾隆四十四年(1779)黃易于濟寧題跋其上:

……夢珠兄覓以見寄,時在清苑□□,手裝成冊,……□是地軍營所刻。原石在苦寒之郊,氈蠟□□□□,木有斷爛剝蝕之狀,拓出以應求者。紀閣學□□學士所述如此,當?shù)闷鋵嵰?。是刻為漢石鴻寶,真品……在塞外,久不能致,故存此木本,亦古人收駿骨之意耳。己亥……書于濟寧西郭旅館。(鈐“小蓬萊閣”?。?/p>

此先得之西域軍營翻刻本,即王昶所云“戍卒模拓以為利”之木刻本,翁方綱《兩漢金石記》對《裴岑紀功碑》翻刻本敘述更詳:

是碑土人有重刻者,其真本多為拓手描失,故真本亦往往不同。然必其有描失之痕者,乃是真本,若其無描畫之跡而有失誤者,則非真本。牛真谷云是碑以篆為隸,然是由篆變隸之漸,漢碑多如此。其字中凡遇口字,皆方中帶圓者,乃是真本。若其口字竟似圓圈者,則非真本?!潜啬≈荆嘣诎屠锢?,未可以得自塞上遂為真也。

從碑拓鑒藏的角度而言,翻刻本徒存其形,間有失真,藝術(shù)價值與收藏價值并不大。但對黃易而言,長兄所寄贈之翻刻本是兄弟情誼的見證,寄托了黃易對伯兄遣戍邊疆苦難遭遇的深厚同情,這就是黃易所云“千金收駿骨”的深層寓意所在。

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黃易繼得黃庭在迪化(今烏魯木齊)覓得并寄贈巴里坤石人子真石本,此真拓本即尺牘中所言“家兄已為覓得壹本”者。以先得之木刻翻刻本與真石本皆為黃庭自塞上寄贈之故,黃易將兩本彚裝成一冊,又題其上:

右漢敦煌太守裴岑石刻真跡,乾隆庚子(1780)□□夢珠兄在迪化城覓此寄示,云此石近甚剝落,凸處光滑如珠,□不易拓。來年仲秋蒙恩放還,計過巴里坤正嚴冬風雪之時,恐難拓取,故覓此先寄。塞外荒寒風景,聞之黯然。細辨此碑,波折勁古,與昔從紀曉嵐閣學處雙鉤原本較(校)勘,無不悉合。惟紀本作“立德祠”褚千峰金石圖作“立海祠”,今觀此拓頗類“海”字,則褚本以有所拠,然文義又不可解,存以俟考。余思得此碑十有余年,一旦獲之,何異夜明入手。殆與明年弟兄握手,同此欣慶也。黃易又識于任城尊古行齋。

《裴岑紀功碑》真石本黃易題跋 故宮博物院

據(jù)黃易跋文可知,國家圖書館所藏此冊為木刻翻刻本與真石本合裝,又故宮博物院亦藏有一冊拓本,無木刻翻刻本中黃易及他人題跋,但其中黃易、孔繼涵、王壽生、莊縉度題跋甚至題簽從內(nèi)容到形式與國家圖書館藏本幾乎完全雷同,筆跡也極相似,唯題跋部分的印章有所不同,如國圖藏本黃易跋后鈐“小松”朱文印,故宮藏本則替換為“黃易私印”白文印,此外孔繼涵與王壽生跋文后所鈐印章也有所不同,因而十分可疑,可能出自莊縉度偽造。據(jù)云莊縉度曾得黃易遺印,遇精拓本輒鈐之漁利,今從國家圖書館藏《裴岑紀功碑》木刻翻刻本與真石本合冊、故宮博物院藏真石本、2005年翰海秋拍木刻翻刻本三者互勘來看,的確真?zhèn)坞y辨,具有極強的迷惑性。但從這些題跋的內(nèi)容上分析,與已知的黃易事跡皆符契,故其作偽必然是有真本作為依據(jù)的,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據(jù)筆者所見直接的文獻資料記載,黃易先后所得《裴岑紀功碑》至少有六本。除前文提及黃易最早所見紀曉嵐藏本雙鉤本、黃庭所寄西域軍營木刻翻刻本、黃庭所寄石人子真本之外,尚有清水唐尉拓寄真本、翁方綱所寄贈真石本二本。

翁方綱所贈兩本之一,由黃易題簽“敦煌太守紀功碑,乾隆癸丑拓本,小蓬萊閣珍藏”,題跋并贈于李東琪(故宮博物院藏):

此碑遠在塞外,舊拓罕睹。自乾隆二十二年(1757)裘文達公按行西域,以拓本攜歸,求者日眾。戍卒居民摹刻射利,遂致魚目混殽,故世所傳本多雁鼎也。是冊為翁覃谿宮詹寄贈二本,來書云此即文達公丁丑(1757)所拓本也,較諸近年拓本似為有據(jù),因裝裱成冊,什襲藏之。惜其地遠,拓手不精,以致濃淡失神,恨不親至碑下拓之為快。甲寅(1794)之秋,鐵橋三兄極言是碑為漢刻之最古者,未獲真本,深以為憾,欲為乞假鉤摹,因以一冊分贈之,僅書數(shù)語用識顛末于簡端。乾隆五十九年(1794)秋九月中瀚,錢唐黃易并記于濟寧運河官廨。(鈐“小松所藏”朱文印)

黃易對《裴岑紀功碑》所懷有的特殊感情還體現(xiàn)在他曾經(jīng)多次臨寫此碑,今存臨書墨跡至少有兩通,其一為乾隆四十年(1775)六月十日前后,黃易作《書畫合冊》八開(無錫博物館藏),其中《臨敦煌太守裴岑紀功銘》題曰:

漢敦煌太守裴岑紀功銘,在巴爾庫爾城西五十里地,名石人子,以碑上銳下大,望之如石人故也。雍正七年(1729)大將軍岳公移于府中,十三年(1735)徹師移于漢壽亭侯廟中,紀太史拓三紙歸,余見雙鉤本。臨此漢碑已可寶,況古質(zhì)乃爾耶。碑計六十字。

另一件臨本約作于獲得黃庭所寄真本不久,附于黃易舊藏是碑拓本之后(故宮博物院藏),但此臨本及題跋筆力略弱,后有題曰:

漢敦煌太守裴岑紀功銘,刻于東漢順帝永和二年,前人著錄所未見。雍正七年(1729),大將軍岳公得于西塞巴爾庫城西石人子,移置將軍府。十三年(1735)徹師,又移置關(guān)帝廟。苦寒之地,摹拓殊艱,土人遂有??陶撸四苏嫱乇?,不易得也。錢宮詹辛楣先生云漢自安帝以后,北匈奴呼衍王常展轉(zhuǎn)蒲類秦海間,專制西域,共為寇鈔。敦煌太守率兵掩擊,克敵全師,可謂不世之奇勛。而漢史不著其事,蓋其時政多秕政,妨功害能者眾,邊郡文簿壅于上聞故也。而此石經(jīng)久猶存,豈非抑于一時,而彰于千載耶?黃易臨寫并識。(鈐“黃易私印”)

《裴岑紀功碑》真石本諸家題跋

《裴岑紀功碑》是凝集了黃易特殊感情的一件碑刻,筆者認為黃易對它特別重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此碑所在之地為邊塞新疆巴里坤,在當時被認為是苦寒之地,拓手難覓,椎拓不易,故拓本極為難得。其次,雍正七年(1729)岳鐘琪訪得是碑,乾隆二十二年(1757)平定伊犁,裘曰修按行此地得拓本歸,遂顯于世。這意味著在當時而言,此碑是一件新發(fā)現(xiàn)的漢代碑刻,距離裘曰修初拓僅二十余年,既是炙手可熱的藝術(shù)資料,同時也是最新的學術(shù)研究資料。第三,《裴岑》碑在當時已有大量翻刻本出現(xiàn),釋文也大有可商榷之處,作為金石鑒藏家的黃易,亟欲得到原拓真本作為考研與鑒賞的范本。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此碑拓本是由黃易長兄黃庭親自塞上覓得寄贈,最能體現(xiàn)“黃樹榖——黃庭——黃易”父子與兄弟間“金石傳家”的精神內(nèi)涵,也是兄弟情義的最好見證。

關(guān)于黃庭因事牽連遣戍輪臺,黃易一直努力為之贖救之事,在故宮所藏多通黃易尺牘中皆有涉及,其中有不少有價值的新資料。關(guān)于黃庭的相關(guān)事跡,這里有必要作出介紹。

清代西彊初平,歸入清廷版圖,在當時而言實乃荒原苦寒之地,黃易的師長輩畢沅曾有西行之役,對塞外荒寒有深刻的親身體驗,其詩可證:

柝聲未定又雞聲,旅夜生憎睡易醒。寒月正來窗上白,家山偏入夢中青。昨宵慈母曾相見,數(shù)拍凄涼不可聽。為問沖寒向西去,天涯仍有幾長亭。

可以想見黃庭作為戴罪之人譴戍塞外,生活自是非常艱苦。黃易一直沒有放棄運用各種方法營救伯兄,他通過各種渠道募集資財,為黃庭納鍰贖罪。乾隆四十五年(1780),黃庭在塞外迪化為酷嗜金石碑版的弟弟寄去《敦煌太守裴岑紀功刻石》拓本,此時恰逢黃易繳清捐例,闊別十六載的兄弟重見在即,黃易在任城官齋中滿懷期待地題跋:

右漢敦煌太守裴岑石刻真跡,乾隆庚子□夢珠兄在迪化城覓此寄示,云此石近甚剝落,凸處光滑如珠□不易拓。來年仲秋蒙恩放還,計過巴里坤正嚴冬風雪之時,恐難拓取,故覓此先寄。塞外荒寒風景,聞之黯然?!嗨嫉么吮杏嗄?,一旦獲之,何異夜明入手。殆與明年弟兄握手,同此欣慶也。

《裴岑紀功碑》木刻真石拓本合冊之諸家題跋

然而天不從人愿,就在黃庭即將被蒙恩放還之際,黃庭卻卒于塞外戍所,最終未能兄弟重聚。在汪楍、江昉等人幫助下,黃易遣干仆將黃庭及其妾棺柩運回杭州歸葬,待其嫂吳氏歿后,復將二人合葬。黃庭生前與妻吳氏(國學生吳甸衡之女)育有一子一女,子名黃時,后更名黃元鼎,字渭符。

就筆者近年所見資料,關(guān)于黃庭遣戍之事又有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首先是關(guān)于黃庭遣戍輪臺的時間,據(jù)潘庭筠《山東兗州運河同知錢唐黃君墓志銘》所記“二十一伯兄緣事謫輪臺,君旋里負米養(yǎng)母,館固安三年、武岡五年、佐直隸方伯鄭公,由伍祐場歷清苑者四年”,應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即黃易二十一歲之時。今見華喦《九獅圖》黃易題跋:“乾隆乙酉冬,先兄夢珠有出塞之役。余負米游上谷,治裝無術(shù),典及琴書,秋岳先生此畫,將非我有。因無款,人不之信,陸解元筱飲為題數(shù)語,始歸于包梅垞。越廿年,余官河丞,讀禮南還,購歸珍藏,黃易記。(鈐?。捍笠祝睋?jù)此可知黃庭實際動身出塞乃在乾隆乙酉(1765)年冬。

其次,關(guān)于黃庭“緣事謫輪臺”,究竟是牽涉進了什么樣的事件,使得這位頗負文才的幕賓,受到遣發(fā)西域輪臺這樣嚴重的懲罰呢?此事在黃氏家族內(nèi)部及親友中從未見任何實質(zhì)性的文字記錄,僅云山霧沼般以“楚事”稱之(黃易致汪楍等楚事札),可見崇尚清白家風的黃家對此諱莫如深。筆者認為,黃庭所受到的牽連,可能與乾隆二十八年(1763)發(fā)生的湖北歸州“縱盜冤良”案有關(guān)。此案震驚朝野,乾隆曾連下二十多道圣諭督辦,所有案犯全部押至熱河,親自審理,涉及的官員,從總督、巡撫、藩臺、臬臺、知府、知州、知縣,直至與審問相關(guān)的大小官吏,或處死、或充軍、或流放、或罰銀,并作為典型案件,警示天下,也引發(fā)了清代幕府制度的改革。

據(jù)《乾隆實錄》(乾隆二十八年七月初八日)記載:

又諭,湖北盜犯張洪舜等前后兩案,承辦之上司屬員種種扶同欺蔽,實為情理所不容,歷來所罕見之事,前后所降諭旨甚明。朕之所以弗憚諄諄告誡者,不特為楚省整綱飭紀,亦正為直省各督撫提撕警覺耳。國家立法,弭盜所以安良,乃沈作朋等輒將贓真盜確之犯立意翻案縱脫,轉(zhuǎn)致冤累良民。及后案復發(fā)仍輾轉(zhuǎn)護非,并欲消弭前案,天下豈有甫經(jīng)開釋之盜犯,旋即夥劫敗露,而仍疑前案之尚非真盜者?此雖三尺童子亦知其斷無是理,乃轉(zhuǎn)于此吹求駁詰,是誠何心。若論反坐,常例未的決者,原問官得減等定擬,此在州縣微末之員,承辦偶爾舛誤,或可依例稍從末減,若督撫藩臬,為地方倚任大僚,案情由其核定,乃敢上下聯(lián)為一氣,掩蔽欺朦,幾致覆盆莫白。況事主李作椇等冤累經(jīng)年,一家已破,豈得復借決與未決為解免之詞。伊等之縱盜冤良,鉗制屬員,朋比為奸,天下所共知,本不待更訊,所以親加鞫訊者,特示嚴懲,以申國法而抒民憤,且使天下司憲者知善良不可濫冤,讞牘不容淆亂,于明罰敕法之中,寓懲一儆百之意。

黃易贈李東琪《裴岑紀功碑》拓本題簽并跋

此案肇始時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乾隆親辦此案乃乾隆二十八年(1763),這段時間黃庭正在湖北佐幕,很有可能以幕友的身份卷入此案審理當中,況且此案牽連極廣,又經(jīng)乾隆諭令嚴辦,甚至引發(fā)了湖北官場的巨大震動,下級幕吏自難脫罪。此外,從結(jié)案和主犯判決時間來看,乾隆三十年(1765)原任湖北按察使沈作朋被判斬立決,原任湖北巡撫周琬、總督愛必達改絞監(jiān)候(后改發(fā)伊犁贖罪)。而黃庭被遣發(fā)輪臺實際動身出塞的時間是乾隆三十年(1765)冬,在時間上也是十分符契的。

《裴岑紀功碑》黃易臨本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從乾隆三十年(1765)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黃庭在邊塞的十五年間,黃易一直通過各種關(guān)系營救黃庭,其中出力最多的是以汪楍、江春為首的汪氏與江氏兩大家族。故宮所藏黃易尺牘中,有數(shù)通事關(guān)贖救的信札,皆書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涉及不少納鍰救贖的細節(jié):

家兄東還有望,昨已札聞,捐例止須千二。今汪中兄在鶴亭處,近事極佳,承其關(guān)愛,為家兄圖贖,懇鶴亭索各總公書至楚匣設法。有江志翁(諱蘭之乃尊)在楚,承其關(guān)愛,可以墊費。據(jù)中兄云,此舉可得六數(shù),現(xiàn)在耑足至漢,有志翁大可不須弟親往也。此外,中兄尚在設法,二三百金歲內(nèi)可辦。家兄近來館地雖佳于前,因有眷屬之累,仍系空囊,必得于內(nèi)地設措齊全,方有所濟,第此舉必得弟親往西邊具呈。弟歲內(nèi)盡力于揚州備就,大約所少四分之一。明春挈眷先歸,即當北上,素蒙胡七哥高義,定蒙曲全其美。弟作札與七哥微言及之,其中更望我哥鼎言區(qū)畫,切禱切禱,敬候近安,不一。(黃易致陸飛暮春札)

近狀一切及家兄前項均祈細示,以慰鄙懷,至禱至禱。(黃易致汪楍等奉候札)

胡浩兄信來,關(guān)切家兄,特抄札寄西。家信未封口,乞大哥閱后代封加札,讬畹翁速致?!倚志枋拢形匆妶?,前承大哥讬畹翁,向部查抄,不知有回信否,乞示知。(黃易致汪楍楚書札)

汪中兄因家兄之事十分仗義,尤為可感也。(黃易致陳燦慌急札)

黃易早年所臨《裴岑紀功碑》無錫博物院

由這些信札可知,當時為黃庭納鍰贖罪的捐例為一千二百兩,主事者為汪楍,動用了當年黃樹榖、黃庭、汪舸幕游于楚、漢一帶時所積累的人脈關(guān)系。由于黃庭遣戍之時黃易一家經(jīng)濟已經(jīng)十分拮據(jù),這筆費用主要由汪楍、江春代為措貸,其中從江蘭之父江志山等處謀得六百兩,汪楍墊資二三百兩,剩余約三百兩則由黃易于內(nèi)地籌措。

作為援救黃庭的重要資助者與實際操作者,必須介紹一下黃氏家族的這位至交好友。汪楍,黃易亦稱汪大楍,字中也,號雪礓。工詩詞,師從厲鶚、陳撰。精鑒賞,蓄古書畫及古銅玉器極夥。工于經(jīng)營,家業(yè)大昌,揚州馬氏兄弟死后,乃買馬氏小玲瓏山舘,與當時名士交游頗廣。汪楍之父汪舸與黃樹榖、黃庭皆為好友,兩家為世交。汪楍約卒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得知摯友噩耗,黃易作《哭汪雪礓》四首,追憶二人之交:

河上逢南客,驚聞石友亡。心酸不能語,義重敢相忘。聚散卅年事,情懷千里長。何堪冰雪夜,灑淚向江鄉(xiāng)。

浙水連邗水,輕舟便過從。方期招隱遂,豈意舊歡空。心血存詞卷,聲歌付小紅。他時酒壚痛,再過小玲瓏。

群雅唱心聲,詞壇有我兄。塞垣悲雁斷,江表念鷗盟。萬里雙魂返,千金一擲輕。玉簫諸舊侶,數(shù)載幾經(jīng)營(兄與妾之棺返自塞垣,賴雪礓與橙里先生之力也)。

君藏唐翠墨(為唐拓漢武梁祠像),乞取太憨癡。天欲從人愿,碑皆自我移(易得原碑于嘉祥)。感深珍許贈,痛極讖先知(君來書云,余已衰暮,此拓相贈有日,讀之愴然)。尺素常懷袖,臨風不忍披。

《裴岑紀功碑》黃易臨本自題跋 故宮博物院藏

本欄目圖文節(jié)選自《蓬萊松風》一書,原文標題為(黃易、黃庭與《敦煌太守裴岑紀功碑》),在此向朱琪先生表示感謝!

《蓬萊松風》書影

本書是作者十年間黃易相關(guān)研究的一次總結(jié)。以“西泠八家”之一的黃易為中心,從其家世、生平、仕履、交游、金石學貢獻、書畫篆刻藝術(shù)成就等多個角度進行的綜合性研究。多從新見第一手文獻出發(fā)進行研究,涉及清代學術(shù)史、藝術(shù)史多個方面,生動反映十八世紀后半葉金石學的深入發(fā)展與乾嘉時期學術(shù)、藝術(shù)的原生狀態(tài)。全書既注重在浩如煙海的清代史料中考證鉤玄,也注重采用當下文獻學與學術(shù)史研究的最新方法與成果,在保證內(nèi)容的嚴肅性和學術(shù)性同時,兼顧了圖像資料的闡釋與文字的可讀性。本書附錄黃易佚著《武林訪碑錄》,系據(jù)錢塘丁氏八千卷樓舊藏鈔配本點校。是書流傳極罕,原本又因破損庋藏于公家?guī)旆堪儆嗄?,?jīng)作者多方聯(lián)系申請修復,終得以重見天日,冀為黃易與金石學研究提供更多的新資料。

朱琪先生近影

作者簡介

朱琪:1980年生。南京藝術(shù)學院藝術(shù)學博士,現(xiàn)為南京曉莊學院美術(shù)學院副教授。西泠印社社員、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漢畫學會會員。致力于中國書畫及璽印篆刻研究,尤其關(guān)注文人藝術(shù)相關(guān)領域。研究涉及藝術(shù)史、文學史、考古學、金石學、藝術(shù)文獻、文博鑒定等多個研究領域。先后應邀參與故宮博物院科研項目,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之《戰(zhàn)國—唐畫全集》《宋畫全集》(第八卷)及《明畫全集》題跋釋文及印章鑒別審定工作。著有《朱琪篆刻心經(jīng)印譜》《真水無香:蔣仁與清代浙派篆刻研究》《新出明代文人印章輯存與研究》《蓬萊松風:黃易與乾嘉金石學(附武林訪碑錄)》等。

金石契主編張振國(棠村)簡介:

張振國:字定庵,號棠村、圓振居士,祖籍河北正定,齋號觀云精舍。雅好金石書畫,近年來主要從事金石學的傳播與研究。原為人民日報社《人民文摘》雜志藝術(shù)部主任,《非常藝術(shù)》雜志主編,現(xiàn)為中國人民大學藝術(shù)學院高研班書法金石工作室導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金石契》雜志主編,金石契微信公眾平臺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2016年元月主辦《凈土石華——秋碧堂藏古代佛教石刻拓片展》;2017年3月舉辦《凈心守志——張振國丁酉青州書法展》。2017年8月舉辦《凈心守志——張振國書法金石題跋展》?,F(xiàn)居北京。

金石契執(zhí)行主編馬龍簡介:

馬龍:河南洛陽人,2004年結(jié)業(yè)于長春師范大學書法系,當代書畫篆刻家,評論家、撰稿人。馬龍現(xiàn)為《非常藝術(shù)》雜志、《金石契》雜志執(zhí)行主編,金石契微信公眾平臺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馬龍有20萬字美術(shù)理論及美術(shù)評論散見于各專業(yè)類刊物?,F(xiàn)居北京。

Hash:b2663214c3f10bac54c7600f9e0520f205acf3ae

聲明:此文由 棠村—金石契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