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那些“街頭巷尾”的故事傳說

中山,古稱香山,南宋時設(shè)縣建城,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城街巷里,歷經(jīng)了悠悠歲月、人事變遷,也流傳下來段段故事,耐人尋味。

《香山縣志·康熙十二年》里的香山縣全圖

中山市檔案館藏)

鐵城”之名的由來:秤土定縣址

許多中山人都知道,歷史上香山縣城曾被稱作“ 鐵城”,而這個名稱的由來,還流傳著一段故事。

被寄生古榕環(huán)抱的城墻遺址。

攝于2010年9月29日,拍攝者:彭天亮

(中山市檔案館藏)

話說,香山獲詔準(zhǔn)設(shè)縣后,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建縣城。城址選在哪里好呢?當(dāng)時的兩個選擇是豐樂鄉(xiāng)和仁厚鄉(xiāng)。

豐樂鄉(xiāng),即今天的三鄉(xiāng)橋頭、平嵐、烏石一帶。那里有開闊的平原,是香山島南北陸路交通必經(jīng)之地,也靠近濠潭(今唐家)和濠鏡澳(今澳門)港灣,利于出口。橋頭村 鄭廷舉、鄭廷輔兄弟(其父為北宋天圣年間任廣南東路通判的鄭菊叟)是深孚眾望的巨紳。

另一選擇 仁厚鄉(xiāng)的仁厚里(今石岐),也是寬廣的平原,縣內(nèi)南北水陸路交通的樞紐,又是通往廣州的驛路的出發(fā)點。該鄉(xiāng) 陳氏三杰陳天倫、陳天覺、陳天敘(其父為北宋嘉佑年間原籍南雄府保昌縣的武官陳文龍)的聲望與橋頭鄉(xiāng)鄭氏兄弟不相伯仲,且陳天覺時任寨官,正代行新設(shè)的香山縣縣令之職。

拱辰路的仁厚里。

攝于2001年6月14日,拍攝者:高小兵

(中山市檔案館藏)

陳天覺邀集鄉(xiāng)人商議,兩鄉(xiāng)代表各執(zhí)一詞,爭持不下。陳天覺是仁厚鄉(xiāng)人,倒也不便說得太多。他當(dāng)過京官,眼光長遠,心中明白,縣城設(shè)在靠山面水,并且實際上已成為與州府聯(lián)系樞紐的仁厚鄉(xiāng),當(dāng)然要比缺乏水運之利的豐樂鄉(xiāng)有利得多。為了終止?fàn)幷摚榔鸸爬蠀s有效的“法寶”——堪輿(風(fēng)水)之說。他對鄉(xiāng)人說:“ 古語有云‘土重為貴’。我們可以取兩地的泥土秤一秤,哪里的土重,就選哪里建城!”眾人一致表示贊同。

香山開縣先賢陳天覺像

(中山市檔案館藏)

傳聞,陳天覺在事前暗中派人把鐵砂摻在仁厚鄉(xiāng)的土樣里,之后的“秤土”,當(dāng)然是摻鐵砂的泥土重,于是就商定在仁厚鄉(xiāng)的仁厚里建城。這事傳開后,新落成的縣城也被稱為“鐵城”。傳說畢竟只是傳說,后人考究,實際的情況可能是仁厚里位于仁山山麓,屬含鐵頗高的紅壤,自然要比三鄉(xiāng)平原的沖積土要重。

在這個故事里,陳天覺是名門之后,而在另一個故事中,他“搖身一變”,成了一介農(nóng)夫。接下來,且看庫充方塔街的故事。

方塔街的傳說:陳天覺的聚寶盆

傳說宋朝,在庫充這個地方,住著一個姓陳名天覺的人,為人忠誠老實,不貪不婪,因為家里窮,替本村一家地主放鴨,掙幾個工錢度日。

位于中山市東區(qū)庫充的陳天覺夫婦墓

(中山市檔案館藏)

一天晚上,陳天覺夢見一白發(fā)長者,手執(zhí)拐杖,走至他面前告誡說:“ 這里本是東勝神州,香山之地,島上盛產(chǎn)檀香,遍地鮮花,群仙常于此地歇腳,明天八仙邀游東海蓬萊仙島在此經(jīng)過,需你打救,此是天數(shù),切記切記。”陳夢醒后,覺得奇怪,便謹(jǐn)記在心。

次日,陳照常放鴨,至坎水橋,遇見一鄉(xiāng)里叔伯,便寒暄起來,叔伯有些郁悶說:“ 忙碌了一上午,沒什么收獲,只得八只小蛤(青蛙),真倒運?!标惵犃T,暗自思量,莫非夢中八仙之事與此有關(guān)?于是,就跟叔伯說:“ 蛙蟲小,讓給我吧,我正有用處?!笔宀豢诖鹪?,便將蛙給了他。

陳對夢中事半信半疑,便將八只青蛙隨手放生在了坎水河。誰知蛙竟不離去,蹲在一個瓦盆沿上又漂了回來。陳幾次用趕鴨竿將盆推走,盆滴溜溜又轉(zhuǎn)了回來。當(dāng)他伸手想捉蛙時,蛙卻全部跳入水中不見了。

事后,陳每日照常放鴨過日。一天,地主路過鴨寮,見谷子滿地,鴨子卻不爭食,便大罵陳糟蹋食物。陳想起,自從用那盆盛谷以后,谷子好像一直都在,鴨子也總是吃不干凈似的。于是,他將盆捧回家,放些銅錢下去。一夜過去,銅錢竟變成滿滿一盆。陳歡喜若狂,卻又不敢聲張。此后,陳便漸漸富裕起來。

后來,香山設(shè)縣建城于石岐。東西北面靠山地,建城容易,但南面臨一片開闊平洋,且有湍急的河流經(jīng)過匯入,石塊泥土填入水中即沒,鄉(xiāng)人無計可施。有人認(rèn)為,此水必須用寶物方能鎮(zhèn)住,于是訪遍四方,得知陳家有寶盆。 陳以鄉(xiāng)民為重,獻出寶盆,將盆盛泥土覆蓋于水中,水竟慢慢平靜了下來,南門城樓亦由此得以筑成。城樓上方還筑了一方塔,用以嗣寶氣,讓城廓永安。后來,樓下石板街被稱為“ 方塔街”。這便是方塔街之名由來的傳說。

民生路的方塔街。

攝于2001年10月31日,拍攝者:劉志信

(中山市檔案館藏)

蓮塘街的傳說:蓮塘開花應(yīng)中舉

很久以前,石岐蓮塘街 姓鄭的家族很大,相傳鄭姓家族中,但凡有人中了科舉,蓮塘中就會開出蓮花來,中一個開一支,中兩個開兩支。有一年,蓮塘忽然開出二、三十支蓮花,鄭姓家族的人見了十分歡喜,一傳十,十傳百,都說今年鄭姓要發(fā)了。

現(xiàn)中山市第一幼兒園內(nèi)的鄭氏宗祠舊址。

攝于2012年11月22日

(中山市檔案館藏)

消息傳至主考官那里,主考官是外省人,不信謠言,心想:中科舉的人皆由我閱卷、選拔,今年我偏不看中山姓鄭考生的卷,看你如何能中??荚嚱Y(jié)束后,主考官吩咐隨從把中山姓鄭的二十多張試卷全部塞入一個瓦埕,他一眼都不看。

誰知,一天晚上考場突然失火,試卷全部被燒光。主考官無法交差,叫苦連天,急得想服毒自殺。隨從提醒他,還有一埕中山老鄭的試卷哩!一語驚醒,主考官連忙叫人取出那埕試卷,一一點中。就這樣,鄭姓考生竟都中了。

喜訊傳到蓮塘街,鄭家人都說,果然蓮塘開的花又應(yīng)驗了。

蓮塘路鄭家巷。

攝于2001年11月3日,拍攝者:劉志信

(中山市檔案館藏)

唐屋巷的傳說:唐錦云救牛得銀

清朝乾隆年間,鐵城東門住著一位小商人 唐錦云,人到中年尚未娶妻,雖不富裕,卻心地善良、樂善好施,常周濟貧苦人家及路上乞丐。

一天晚上,他夢見一個留著長胡須、穿黑衣的老人迎面走來,步履蹣跚,二話不說,撲通一聲,跪了下來,哭著說:“ 唐公子,請救救我這個垂死的老人?!碧瓶粗@個骨瘦如柴的陌生老人,說道:“ 你我素不相識,要我怎樣救你?”老人說:“ 明日早上便知曉?!闭f完,便轉(zhuǎn)身走了。唐想追上問個明白,撲了個空,從夢中驚醒。

翌晨,唐路過鐵城東門,見一農(nóng)夫牽著一條又老又病的老牛進城屠宰,老牛不肯走,農(nóng)夫氣勢洶洶地鞭打著牛。唐仔細一看,發(fā)現(xiàn)牛的眼睛竟看著自己,簌簌流淚,似有所求。實在不忍,于是問農(nóng)夫是否可以將牛賣給他。農(nóng)夫說:“ 只要你能牽動此牛,我就便宜賣給你,只收三幾兩銀子吧?!碧茝膽牙锬贸鰩變伤殂y交給農(nóng)夫,接過牛鞭,對牛說一聲“走”,老牛竟真的乖乖跟著他走了。

唐把牛牽回家,放養(yǎng)在后院,精心照料。過了一段時日,老牛竟然肥壯起來。一天中午,唐歸家,老牛掙斷繩索,把后院圍墻踢倒,拼命用牛角掘圍墻下的泥土,竟將埋在地下的一個瓦埕弄破了,里面裝的是白花花的銀兩,唐驚呆了。

后來,唐錦云用這些銀子做起了大生意,娶了妻子,又在東門街買下一塊大地段,起了大屋,稱為 唐屋,而唐屋這條街就叫 唐屋巷。

孫文中路的唐屋巷。

攝于2001年6月4日,拍攝者:高小兵

(中山市檔案館藏)

陽山石的傳說:張通執(zhí)戟“寫”礁石

石岐南面有一座小山,名叫“ 迎陽山”,山下近東面原有一巨石,名叫“ 迎陽石”。迎陽之名的由來,與一個傳說有關(guān)。

明朝的時候,為防止倭寇侵?jǐn)_,朝廷曾派一名叫 張通的將軍到鐵城沿海一帶巡護海疆。據(jù)說,當(dāng)時迎陽山東南西三面臨海,張通統(tǒng)率官兵船只巡航到此,察看過周圍的海疆形勢后,覺得此處形勢險要,進可攻,退可守,是理想的駐兵之地,于是,下令士兵在山上安營札寨,在山下停泊船只。

迎陽山東面是“ 獅子洋”,日出景色極為壯觀。一天拂曉,張通手執(zhí)戰(zhàn)戟率領(lǐng)士兵巡視,走到東面山腳的大礁石旁時已十分疲倦,即命士兵坐在石旁稍為休息。他面對東面的獅子洋暢吸晨風(fēng),伸舒筋骨。突然,見東方波濤翻滾,其聲隱隱,如雷貫耳,一輪紅日躍出水面,冉冉上升,霞錦漫天,光彩奪目,映得獅子洋熠熠生輝。張通目睹奇景,倦意全無,心潮激蕩,一時興起,手拿戰(zhàn)戟就在身旁的礁石上奮力刻寫出顏體“ 迎陽”二字,每字寬約一丈,筆畫頓挫激越,有開闊豪宕之氣。

后人加工把字刻深,鑿成凹字。從此,這塊石便有了名字——迎陽石,這座山也被稱為了迎陽山。

石岐南下迎陽正街。

攝于2001年10月30日,拍攝者:劉志信

(中山市檔案館藏)

張溪村的由來:張公撈木磊廟

很久以前,現(xiàn)在的石岐區(qū)張溪村還是海中的一個小島,是過往漁船停留的天然船塢。據(jù)說最早遷入此地居住的是一個 姓張名鳳光的漁民。

張溪的小河風(fēng)光。

攝于1986年,拍攝者:路華

(中山市檔案館藏)

大概是元朝的時候,張鳳光攜妻子倫氏及兒子從遠處移居到張溪定居,靠打魚取蜆為生,日子過得頗為艱難。一天,張鳳光扛著魚網(wǎng)到海邊捕魚。他把網(wǎng)放到海里后,屢次起網(wǎng)都是空空的,連小蝦也沒有撈到一只。他沉住氣,又把網(wǎng)放回水里,耐心地等了一段很長的時間。起網(wǎng)了,這回網(wǎng)沉甸甸的,好像有一條大魚在里面躍動。他心怦怦跳,小心地把網(wǎng)提起,里面卻是一塊長長的木頭。他氣惱了,把木頭拋回海里,繼續(xù)放網(wǎng)。然而,不知怎的,收網(wǎng)時又撈到這塊木頭。就這樣,他一次次把木頭拋回海里,卻又一次次撈起。最后,他一氣之下,把木頭擲在海灘上,砍為三段,磊石為廟,稱為 麥府三相公廟。

張溪村尾風(fēng)光。

攝于2014年11月1日,拍攝者:吳澄苑

(中山市檔案館藏)

數(shù)年之后,遷往張溪居住的人逐漸多了,他們稱張鳳光為張公,張妻倫氏為張婆。后因兵荒馬亂,張公與兒子移居張家邊,張婆卻固執(zhí)不肯移居他鄉(xiāng),留在了張溪。張婆死后,人們稱這里為 張婆塢。后來居住在此地的人認(rèn)為此名實不符,因這里有南西兩坑,河溪水長流不斷,環(huán)境改變了,遂改名為“ 張溪”,傳至今日。

文字整理丨陳琳琳

編輯:陳琳琳

本文 內(nèi)容來源于:石岐歷史文化——《岐海九曲》.中山市人民政府石岐區(qū)辦事處編輯出版

如若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中山檔案方志

Hash:84e72f345ad3364f965e94df80d7695d6b8111b2

聲明:此文由 中山檔案方志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