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實錄』興隆洼文化時期的玉器探究(三)

東亞列島上,日本繩文時代中期,曾發(fā)現不少輝石玉的作坊,最著名如寺村史晴教授發(fā)掘的寺地遺址,出土大量翡翠玉飾演加工工具和半制成品。其中石錘中輝石玉質的占百分之三十。圖為日本東北大學青森縣笹森町出土繩文時代的輝石玉墜飾。墜飾是由琢制成型,邊緣部尚遺留有若干琢制痕跡。

日本青森縣出土繩子文前期輝石玉墜半成品。全身可見細致琢制痕跡,一面穿孔未貫穿。

山西柿子灘遺址出土約10000年前的磨盤和磨棒。

興隆文化玉器上遺留較多琢制痕跡。

內蒙古興隆洼遺址出土由琢制技術制作石斧。

珠海寶鏡灣遺址出土琢制水晶毛坯及琢制工具。

間接打擊:興隆洼遺址細石葉。

玉石工藝其一:打制

打制方法有多種。其中如生產細石葉一般是采用間接打擊方法。另一方面石器和玉器多采用徒物直接打擊法。即一手持原料,另一手持錘狀工具直接打擊。

直接打擊。興隆洼遺址110號房址玉錛。

興隆洼遺址17號房址玉錛

以及興隆洼130號房址玉錛。

興隆洼遺址出土大小不一石琢(上)及琢痕(下)

玉石工藝其二:琢制。以琢工具在玉石器上垂直打擊,形成點狀痕,打下屑狀粉末。興隆洼文化時期石器和玉器毛坯都流行使用琢制。石磨盤、磨棒以至石鋤兩側及各種人和動物石像,都主要是采用琢制成形。石琢多為圓球狀,大小不一。

興隆洼遺址出土琢制石磨盤、石磨棒、石鏟和石琢。

林西縣西門外琢制石人。

林西西山石獸像。

隆洼遺址173號房址玉錛一側的琢制。

玉石工藝其三:切割。以硬片狀作鋸加吵和水可以切割玉石。

興隆溝遺址玉錛側面對向片切割至一半再打斷。

興隆洼遺址260號房址鑿(左)及興隆溝遺址22號房址匕形器(右),兩者側面都留下有片切割痕跡。

切割面的研磨。

三件錛鑿側面由片切割后,切割面再經不同程度的研磨。依圖顯示由左而右,切割面的研磨愈來愈精細。

興隆洼遺址118號墓礪石。

玉石工藝其四:研磨。玉石的研磨一般在礪石上加工。

興隆溝遺址128號房址匕形器。打擊痕被研磨平滑。

興隆溝遺址109號墓彎條形器。器身上有琢制遺痕,亦可見仔細的磨面。

興隆洼遺址585號灰坑出土石人面。

玉石工藝其四:實心鉆開孔。石人面飾大孔的邊沿尚可見小孔制作痕跡,有可能是一種多重鉆孔技術,即先鉆出小孔后再擴孔成大孔。

興隆溝遺址22號房址出土石人面。

對向琢制的孔(興隆溝遺址11號房址彎條形器)

8字形穿孔(興隆洼遺址201號房址匕形器)

實心鉆穿孔(興隆洼遺址125號房址匕形器)

興隆溝遺址22號房址蚌人面飾。左眼外圍部份為未鉆穿。

興隆洼遺址22號房址人頭骨牌飾?;⌒午U空是由石器工具刮削開孔。

玉石藝其六:刮削。

興隆洼遺址585號灰坑石人面飾。U字形部份是由石器多次刮削形成。

玉石工藝其七:拋光

興隆洼文化玉石器拋光技術先進,此件興隆洼遺址125號房址匕形器表面拋光細致。

興隆洼遺址585號灰坑石人面飾。人面飾四面都留下很多交錯劃痕,是在毛坯階段以石器刮削修整表面。眼部兩處開孔可能是由實心鉆先打小孔后再擴孔形成。U字形部份是石器徒手刮削面成。

興隆溝遺址22號房址石人面飾。上列雙孔似為系孔。未穿透雙孔是實心鉆形成,代表雙眼??趦辱偳度切伟銮镀⒖虅澇鲅例X。

興隆溝遺址采集石人飾。上端破損,口部為刮削開口。

制作中的人面飾。周邊未均稱,表面有待進一步研磨,口部亦未施工。

制作中的人面飾。周邊未均稱,表面有待進一步研磨,口部亦未施工。

興隆溝遺址22號房址人頭蓋骨牌飾。利用人頭部前額加工而成。用石工具在器面上鏤孔及刻劃紋飾,酷似人面。

興隆溝遺址23號墓(左)及22號房址(右)人頭蓋骨牌飾,中央穿孔。

興隆溝遺址22號房址(左)、10號墓(中)及4號墓璧形蚌飾。

興隆溝遺址4號墓管。一端有斜凹的部分,可能與串戴方式相關。

興隆溝遺址4號墓管。

興隆溝遺址4號墓管。

左下角一根長管出土于22號房址,其他出土于4號墓。

日本青森縣上尾駮遺址出土輝石玉翡翠墜飾。

山東章丘小荊山遺址出土約7000年前岫巖閃石玉錛及仿真玉玦飾、骨匕。

廣東汕尾市田墘鎮(zhèn)出土可能是岫巖閃石玉的琮。

海寶鏡灣遺址出土的水晶玦飾。環(huán)珠江口一帶缺乏閃石玉原料。從4000~3000年前,這里仿真玉環(huán)玦作坊甚為興盛。

中國早期玉玦:黑龍江滕家崗子(左)、內蒙古興隆溝(中)、江蘇祈頭山(右)。

1996年越南考古學院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發(fā)掘長睛遺址;2002年上述兩單位于Xom Rem遺址發(fā)掘馮原文化墓葬,出土軟玉玦飾。

越南北部從4000年前初次呈現真玉文化圈。在馮原文化時期北部灣沿海出現長睛、白寺等大型軟玉飾物作坊。

興隆洼文化分布圖。

本專輯到此結束。圖片資料取自《玉器起源探索 興隆洼文化玉器研究及圖錄》一書,該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及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編著。著者:楊虎、劉國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鄧聰(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有關該書的詳細內容,請查閱正版原著。

興隆洼文化時期的玉器探究(一)

創(chuàng)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

Hash:df3f32d5d307b886a8972ff37712d162d7407c18

聲明:此文由 中國古玉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