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座跨徑超千米特大型鋼箱梁懸索橋梁江陰長江公路大橋即將迎來通車20年

江陰長江大橋位于中國江蘇江陰市靖江市之間,是規(guī)劃的沿海南北主干線跨 越長江的位置。橋型方案為中跨1386m的大跨徑懸索橋。它是中國的第一座跨經(jīng)超千米的橋梁,全橋總長近3km。

該橋橋面布置為高速公路標準的雙向6車道,設中央分隔帶和緊急停車帶,在主橋跨江部分的兩側各設1.5m寬的人行道。主跨橋道梁采用帶風嘴的扁鋼箱梁結構,箱高3m,總寬37.7m。一對纜索的垂跨比為1/10.5,由Φ5鍍鋅高強鋼絲組成,采用平行鋼絲束法(PWS法)架設。橋下通航凈高50m。橋塔高182.39m,為門式鋼筋混凝土結構。南塔位于南岸邊巖石地基上。北塔位于北岸外側的淺水區(qū),采用筑島施工的樁基礎。南錨臺為重力式嵌巖錨碇結構。北邊孔由多跨預應力連續(xù)剛構組成。南北引橋為預應力混凝土梁橋,分別長132m和1365m。

江陰長江公路大橋是我國首座跨徑超千米的特大型鋼箱梁懸索橋梁,也是20世紀“中國第一、世界第四”大鋼箱梁懸索橋,是國家公路主骨架中同江三亞國道主干線以及北京上海國道主干線的跨江“咽喉”工程,是江蘇省境內(nèi)跨越長江南北的第二座大橋。

江陰長江公路大橋在工程技術上突破了如大溫差的鋼箱梁路面鋪設、北錨沉井等很多世界級難題,一些技術為隨后建成的長江二橋、三橋、潤揚大橋、蘇通大橋等世界級橋梁提供了很好的經(jīng)驗。

江陰長江大橋是一萬多名建設者從1994年11月22日起到1999年9月28日正式通車歷時五年建設而成,總投資36.25億元。

建大跨徑懸索橋為哪般?

江陰長江公路大橋為鋼懸索橋,跨徑達1385米,為同類橋梁中國第一、世界第四。江陰大橋建設指揮部副總指揮周世忠說,1385米并不是一種刻意安排,而是一種科學決策。江陰長江大橋現(xiàn)有的西山橋位江面只有1.4公里,在這里建橋是最經(jīng)濟的。當時也曾考慮過建隧道。由于江陰西山江面非常窄,水勢湍急,對于行船、行洪來說江中間最好不要有水中墩臺。

長江江陰段河床地質斷面形狀不是很穩(wěn)定,建隧道造價太高,今后的維護費用也高,所以還是決定采取建橋方案。在斜拉橋和懸索橋之間也進行了反復論證,原來的斜拉橋方案是600米跨徑,這種橋型有一座主塔必定要建在江中,過渡孔還有四到五個橋墩,影響河勢在所難免。在已經(jīng)初步?jīng)Q定建懸索橋時還有三種跨徑,1000米、1200米和1385米,由于前兩種跨徑還是不能解決水中墩臺問題,最終選擇了1385米的跨徑,現(xiàn)在江陰橋的南塔坐落在西山山坡下,北塔坐落在北岸邊水深只有1米的淺灘上。

能抗每秒49米的風速地震7級設防

同濟大學教授林志興說,江陰大橋跨徑有1300多米,是一座柔性橋梁,也就是遇到大風,橋就容易震動。1940年,跨徑為840多米的美國塔克瑪大橋建成后3個月在一場八級風(每秒19米)中產(chǎn)生共振,如麻花般地被扭成一堆廢墟。所以我們在技術上采用了穩(wěn)定性較好的箱型梁,并把箱梁的斷面作成中間厚、兩端薄的“風嘴型”,這種近似于流線型的箱梁減小空氣阻力,同時在箱梁的兩旁設置了導流板。江陰有記載以來的最高地面風速為每秒18米,折算到空中橋面的風速也就28米,而在同濟風洞實驗室按1/135的比例做了一個江陰橋模型,并模擬了當?shù)氐牡匦螚l件,在風洞實驗室江陰橋所承受的極限風速達到了每秒49米(相當于15級)。

周世忠說,特大跨徑橋梁地震荷載也是一個重要考慮的方面。不僅要考慮到水平、縱向的震動還要考慮兩個橋塔不同方向的震動,江陰西山橋址離地質斷裂帶比較遠,發(fā)生7級以上地震的幾率非常小,江陰大橋通過大量的計算與分析仍按7級設防。

超薄的橋面面層

東南大學教授鄧學均說,江陰大橋的路面厚度每增加一厘米,整個大橋就要增加1000噸重量,為了減少厚度以減輕橋梁自重,江陰橋的橋面面層設計荷載為5000噸,所以路面的鋪裝只能有5厘米。

但鋪裝層一薄,低溫不開裂和高溫不變形等難題就隨之而來。我們采用了化學成分穩(wěn)定、凝聚力好多巴哥天然湖瀝青,又用先進澆注法攤鋪,這樣保證了橋面冬天不易開裂,夏天不易變形。同時,為使路面具有相當?shù)哪Σ亮?,以保證車輛在高速行駛時可以安全剎車。

于是在瀝青層上又灑了一層高強度的火熔巖,既增加了路面摩擦力又加強了路面吸收震動的能力,路面看上去比省內(nèi)的高速公路粗糲,但車輛開起來感覺柔和。

江陰長江大橋設計行車速度為100公里/小時;橋下通航凈高為50米,可滿足5萬噸級輪船通航。大橋于1994年11月22日開工,1999年9月28日竣工通車。江澤民同志為大橋題名,并為大橋開通剪彩。 (李俊鋒 江蘇無錫攝影報道 作者為高級攝影師、知名文化傳媒人、新華社等媒體簽約攝影師 多家企事業(yè)單位文化宣傳顧問 歡迎交流,微信:suzhouljf 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p>

Hash:b92b9bd5c0c334022e1c153ae5339deea01a39d3

聲明:此文由 攝影紀實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