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 || 走進惠山,走近泥人

以手編織著時光

溫柔磨亮了滄桑

偋息在凝望的語境

今夕是何夕

傳承文化是每一個人的事。只有我們每個人都關心和愛惜前人給我們留下的這些財富,我們民族的精神和獨特的審美、獨特的氣質、獨特的傳統(tǒng),才能傳承下去。我們需要共同努力,因為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愛。

——馮驥才

2017年10月26日下午一點半,在至善學院秘書長吳亞雯老師的帶領下,10名至善學子來到惠山古鎮(zhèn),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惠山泥人傳承人池志堅老師的工作室體驗惠山泥人的制作過程。

首先,池老師分發(fā)了泥人制作的原材料——泥土。據(jù)他介紹,捏泥人的土都來自惠山腳下水稻田。“惠山的泥土好,自然,純粹,沒有雜物?!蹦噘|細膩柔軟,搓而不紋,彎而不斷,干而不裂,有很強的可塑性。

隨后,池老師開始示范揉搓。他說,制作泥人的人常常在最開始捏土的過程中想象完成品的模樣,在設想的過程中,泥人一步一步成型,最終成為可供觀賞的作品。而對于第一次接觸泥人制作的我們來說,在較為緊張的時間內,自己設計造型并完成制作實在不易,于是老師選擇了惠山泥人的典型形象福娃,通過分步講解并示范的方式帶領我們共同進行泥人的創(chuàng)作。

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講起惠山泥人作為傳統(tǒng)工藝美術品與其他地方性工藝品相比的特殊性。它叫做“惠山泥人”,不叫“無錫泥人”,是從惠山腳下而起,由人細心揉搓雕塑,無需燒鑄,是自然風干,展現(xiàn)它最原始的粗樸中見精細的美。

池老師說,每個匠人都是在練習中不斷進步的。從生澀到嫻熟,中間要經歷大量的失敗和重新再來。而一件作品的產生,也需要不斷的嘗試,也會經歷無數(shù)次的推倒重來和細致修改。老師又說,最開始制作泥人的農民,哪里有技法和經驗,只是把挖來的泥土捏成他心目中孩童的模樣,而最終它演變成為經典的“大?!毙蜗?。那個農民或許稱不上是藝術家,他只是把他對于生活的理解、體驗以及質樸真誠的熱愛融入到泥人中。

同學們陸續(xù)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池老師逐一進行了修改和加固。老師認為我們的作品不能簡單地評價為哪個好、哪個糟糕,每一個福娃都是獨一無二的,融進了每個同學的個人特色。同學們把自己的作品帶回了學校作為紀念,部分同學帶走了老師贈送的惠山泥土。

▽▽▽

這一次惠山泥人制作體驗,對于同學們的影響是深遠而重大的。

這不僅僅是一次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的機會,同時也是讓我們站在創(chuàng)作者的角度上來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思考。

我想捏塑泥人不僅僅是創(chuàng)作工藝品的過程,更重要的是: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見到一個藝術家?guī)资耆缫蝗盏膱允?,見到一種文化的過去和未來,也見到我們自己在非遺文化傳承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微小卻有力,似星火可燎原。

文稿來源毛佳倩

圖片來源尉子鵬

圖文編輯于欣赫

Hash:f24b2165b71487e8fe53b8f016c03287b7194d37

聲明:此文由 江南至善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