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的北京大名府為何讓世人無不贊揚

提起北京大名府(即宋時大名府),世人無不贊揚,縣人倍感自豪。什么“北門鎖鑰”、“控扼中原”,城從內(nèi)到外有皇城、羅城大城,城周長八十里,曾做過國都及郡、州、府、道的置所。然而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被一場洪水深埋于地下,從此人們再也無法觀其真貌。說開發(fā),需巨資費時費力,談何容易

北京大名府(即宋時大名府)圮于水后,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都指揮使吳成建新的大名府城,即明城,也就是現(xiàn)在的大名縣城。初為土城,周長九里,城墻高三丈,寬兩丈五尺,外有深四丈五尺,寬九丈的護城河,建有四門:東體仁、西樂義、南崇禮、北端智,門有翁城,外各置橋。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知府熊祥在城門上建角樓。弘治年間(公元1488年至1505年)御史韓福、石碌相繼將城墻加高加厚,并修葺女墻、警鋪、角褸。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在南城門東側(cè)建文峰塔,城墻上還建有三十六門炮臺。在高而寬的城墻上,可騎馬巡視。城門上還建有三層城樓,暇日登臨,徘徊瞻眺,四顧寥闊,真有山立之壯,虎視之勢。護城河岸楊柳成陰,花草茂盛,或坐下乘涼,或漫步觀賞。清澈的河水里,輕舟飄蕩,或抬頭賞花,或低頭觀魚,悠閑自得。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知府姚汝循用國庫銀包修城墻,里外兩層,以石為基,基石五尺以上用磚砌,始成堅固的城圍。

大名府衙

城內(nèi)道前街曾設(shè)府道置所,縣前街曾設(shè)有衙門。明永樂初知府倪天興自故城徙置,創(chuàng)事廳曰:“承宣堂”,前列六房;后為“退思堂”,“退思堂”之左為“永昌庫”、右為“軍器庫”;最后為鎮(zhèn)樓。自正堂面南為御碑亭,儀門外有兩坊,東曰“整綱飭紀”,西為“察吏安民”。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玍)知府涂時相將“承宣堂”改為“冰玉堂”,后為宅門,建廳五間曰“景韓堂”。再后為“二香閣”蓋景仰魏公之意,因魏公留守時有晚香、雪香二亭故名。將最后的鎮(zhèn)樓改為“準提閣”。景韓堂以東為客廳,又東迤北為“晚香堂”。署西垣外數(shù)畝,初為馬廄,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知府裕長辟為“璞園”。大門東為“衙神廟”、西為“府獄”。大門外兩旁木榜:曰“東郡股肱今右輔,北門鎖鑰古天雄”。前為照壁,兩旁轅門二,東曰“屏藩三輔”、西曰“表率七城”。署前建木坊,曰“天雄古治”。

三省總督、直隸巡撫衙門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大名路為大名府,管轄一州十縣,即開州東明、長垣),元城、大名、魏縣、南樂清豐、內(nèi)黃、??h、滑縣。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設(shè)三省總督,管轄直隸、河南、山東三省。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改直隸為直隸省,設(shè)巡撫駐大名,這是河北省省會之始。也設(shè)過大名府,管轄開州(長垣、東明)、元城、大名、魏縣、南樂、清豐。民國二年冀南觀察使駐大名,管轄三府、二州、三十八縣。民國三年設(shè)大名道,管轄大名、廣平肥鄉(xiāng)、曲周雞澤、成安邯鄲、磁縣威縣、南宮、冀縣、清河、新河衡水、永年、邢臺、沙河、南河、平鄉(xiāng)、廣宗、巨鹿、堯山、內(nèi)丘、南樂、清豐、濮陽、東明、長垣、任縣、棗強武邑、廣晉、深縣、深澤武強、束鹿、欒城、晉縣、獲鹿、井陘、元氏、贊皇、趙縣柏鄉(xiāng)、隆平、臨城高邑等47縣。設(shè)過大名專區(qū),管轄大名、南樂、清豐、濮陽、東明、長垣、成安、邯鄲、廣平、肥鄉(xiāng)、曲周、雞澤等13縣。

城內(nèi)有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街兩旁店鋪林立。府署西偏有曠地數(shù)畝,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知府裕長辟草萊、開荒蕪,依埠為山,據(jù)山建亭,因地鑿池,就井引泉,亭榭位置,一任自然,不礱不斫,無雕繪之飾,所以命名“璞園”。中立廳事三楹,曰“澹懷草堂”,其前界以竹籬,籬內(nèi)左右置石幾,鐫列棋枰,以備長夏對弈。又南數(shù)武,廠棚一座,檐肖平臺式,為布候揚的之所。廳西花塢二間,用藏時卉。西南隅土埠矗起,逶迤高下,具有峰戀之勢,建亭其上,曰“可亭”,翼然雄峙,可延南薰,兼以眺遠。廳后接廣廈,下臨荷沼,旁植絲竹千竿,榜曰“竹深荷靜亭”。中亙土基,形若渚嶼,怪石三峰,古藤垂曼,前橫琴榻,時以撫弄絲桐。地既廣衍,更宜植樹藝,前環(huán)碧柳,后列桑柘,夾道雜植花樹。斯園也,物不求備,而景象殊幽。

因宋韓公琦留守大名,宴請監(jiān)司,有“黃花晚節(jié)香”句,明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王守叔杲在韓魏公遺跡建“晚香堂”,其間建亭曰“挹芬”。萬歷二十年(公元1592年)間涂守時相于堂后建“襲香亭”。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周守邦彬因“挹芬”、“襲香”二亭均圮,在“襲香亭”舊址建“挹芬亭”,于北面重建“襲香亭”。又增修介石居、聽嚶軒、迥廊等處,中間迤東有“嘉谷亭”??滴醵辏ü?681年)郡人為鮑守復(fù)昌在亭前建東、西兩廂,東曰“清風(fēng)書屋”,西曰“襲香亭”。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黃守立隆葺而新之,改“挹芬”為“桂香閣”,以祀文昌;改“襲香”為“關(guān)帝廟”,以鎮(zhèn)衙署。按堂五楹,前為月門,出門折而西為二門,二門直南為大門,額曰“晚香舊圃”。堂前有古柏二,與府治二堂之老槐枝葉交翠,古趣橫生。院東廈下,有方元煥草書石刻九,筆力最為夭矯。西壁有隆慶時推官蔡汝賢訓(xùn)恕歌石刻一及旁石刻三,堂外檐東壁嵌康熙間學(xué)使李光地行書題石。西壁嵌周守邦彬碑記石刻。后壁東嵌總督方觀承草書石刻,蒼勁絕倫。西壁明張元汴“晚香堂賦”石刻。

城內(nèi)東南隅有明、清兩朝二閣老成基命、成克鞏的府第,第后有素園,園南北數(shù)十丈,而東西綿亙?nèi)?、四倍。東倚城垣,城上特建兩樓,蓋形家為府治設(shè),實若為素園翼震也。城之下,近接一壑,廣且深。第前衣帶水,瀠而注此。夾岸楊柳,舊名柳塘,花木茂密。一徑中行,有敞庭,庭前牡丹芍藥間植。庭北有堂,文穆公題目堂句:臥云驚圣代,枕石謝蒼生。因額曰:云石堂。堂前雙青桐,干霄拂云;堂東灌木數(shù)十本,有方亭,有曲廓,逶迤而東,折而東,依東壁為書屋,曰“深柳讀書堂”,屋上為臺,登臺而柳塘、雉堞可眺也。堂之西有“禪悅堂”,堂前方沼,生菡萏。沼前有井,資灌溉,故禪悅堂聯(lián)曰:源頭通活水,初地涌青蓮。自此穿林而西,中有大湖,石渾厚,傍夾數(shù)虬松,松石之北有樓,額曰“欖秀巢云”,石之南有軒,竹樹掩映。由此而西,竹樹忽而開霽,蔬畦平衍,中有池,池心有亭,題曰“八風(fēng)亭”。池之西,迢遞曲折,土石相半為岡,岡之乾方峰巒高聳,上有草亭,亭上西望,北府治射圃,西學(xué)宮壁水。俯視東南,則第宅亭榭,皆在水光樹色間矣。然所構(gòu)屋宇,不礱不斫,無世俗雕繪綺麗之態(tài),其所觴客燕居之地,亦無詭石怪木,奇弁美箭之供。易履初九曰:素履往無咎,列子曰:太素者,質(zhì)之始也。公家相業(yè)得于素之,時義者為大。

城內(nèi)西街有明朝兩部尚書劉遵憲府第,后人稱劉家花園,劉家花園座落在大名府城西路北,府第大門朝南,府前有御賜牌坊。府第大門東有一古槐,園內(nèi)有兩棵古槐,世稱三槐吉地?;▓@東北部建有神祠、家廟,神祠在東、家廟在西,神祠供奉玉皇大帝、白衣奶奶、文武圣人,家廟供奉祖宗牌位,家廟前建有“清勤坊”。園內(nèi)建甘泉書院,后擴建為甘泉學(xué)社。園內(nèi)建有藏書樓,園內(nèi)建有地下宅院,園內(nèi)建有孫承宗所題的“春風(fēng)化雨”牌匾,園內(nèi)有明朝首輔黃立吉、成基命、宰相張栓等書法名家的題詞和刻石。園內(nèi)有水塘、蓮藕、紅魚、亭榭。 園內(nèi)還有八景。園內(nèi)建筑有序,樹木花草、水池蓮藕、亭榭刻石,錯落有致交映生輝?,F(xiàn)有后花園門前大槐樹,其樹形奇特,東伸一枝猶如龍狀,所以稱龍形古槐,至今生長茂盛。百姓家人生病,或有事相求,便到大槐樹前掛紅帳求助,便能去病、消災(zāi)、得福、如愿,故有“有求必應(yīng)”之美名。

城內(nèi)北街有明閣老黃立基家祠堂。

城內(nèi)西南隅有普照寺,普照寺是宋、元間的古剎,明初徙治時,寺僧隨城改建。建之者是僧慈順、慈鐮,是僧居寺最長,而向道為最勤,性明而通,懷闊而放,縉紳士夫類多與游。茲殿之作,材木瓦石,雖施舍于四方善士,然殫智竭慮,則茲順之首事也。寺殿宇宏侈,臺謝森嚴,金容掩色,正色乎中,而三藏諸經(jīng)匣藏左右,譬諸庫藏珍寶奇怪,無不畢具。甲子歲河北善人馮盛世等,復(fù)為捐資募化,創(chuàng)建地藏王大殿三楹,列冥府十閻羅王于旁。觀音大士殿三楹,其圣像倶延之白下。檀香金妝,莊嚴靚麗,煥然聿新。貴官長者,愚夫愚婦無不投體燃香,勉種善緣,擺脫徽纏,破除障礙。聚徒二百余人,徒眾半于天下,與儒術(shù)鼎立角峙。吁!何盛哉?蓋佛教以三空為心,以四忍為行,以廣大慈悲為本,以明覺自然為用。至于公無官府之憂,私無妻子之累,安居而飽食,閉門而唪誦,以故尋空慕寂,獨行恬淡者往往歸之,宜其傳之盛也。

城內(nèi)西北隅有擴國臨濟寺,本故宦郭賢所建白衣堂,知府周邦彬改建為寺,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敕賜“護國臨濟寺”。佛殿高雅宏敞,廓廡兩楹,金碧交輝,置地三十三畝。后安監(jiān)院,法號便門、大鑒、大徹本大法師枯坐八年。

城內(nèi)東街路南天主教寵愛之母大堂大堂占地面積一千二百二十點三九平方米,有一座高四十二米的鐘樓,頂端矗立著一個象征天主教教會的十字架。鐘樓上,東、西、北三面均有直徑一點四二米的大鐘表。鐘樓東南、西南分別建有對稱性的兩個高二十多米的小陪樓,遠遠望去象個山字,穩(wěn)重、挺拔、壯觀。大門面北而開,呈字形。北墻高出地面五點三0米、東西南三面高出地面二米,均用青石所砌。大堂的拱形大門上面的三米處,有圣母懷抱耶穌銅鑄坐像,高一米左右。大門上雕刻一副對聯(lián),上聯(lián)是:欲識其寵請看懷中所抱,下聯(lián)是:要知厥能試觀掌上何持,橫批是:寵愛之母保障大名。大門東西兩側(cè),有對稱性的兩個拱形小陪門。堂內(nèi)南北有兩行高大的青石圓明柱,每行九根,每根柱座高零點九米,柱身高二點八九米,柱帽高零點七米,十八根石柱穩(wěn)如磐石,支頂著大堂。東西墻各有五個長條形窗戶,窗戶的頂端各有一個梅花形坡璃窗,每格窗戶的坡璃均用各種著顏色繪制成菱形,顯得五彩繽紛。堂頂為拱形,用藍磚白灰南北依次砌成十三形,并在形的交叉處安有十二個本刻圓形圖案,中間的一個圓形框中刻制了一個十字架。藍磚白灰處,線條粗細勻稱,各處棱角筆直如線。墻上掛有十四副高二米、寬一點五米左右石膏油彩浮雕。形象的展示了耶穌一生中各個不同的歷史畫面,反映了耶穌的苦難經(jīng)歷。大堂由北而南,甬道兩旁整齊地排列著數(shù)行紅色跪凳,一直排列到大堂南端的正祭臺前,跪凳是專為教徒祈禱用的。正祭臺用石頭徹成,它有四個臺階,第一臺階專為做彌撒用的,第二臺階中間有石膏圣體樓,圣體樓兩邊規(guī)則的放著蠟燭,第三臺階上放有鮮花,第四臺階上供有耶穌苦像、若望像、圣母像,兩頭還分別有兩個手捧蠟燭樹的天神像,這五個石膏像均有一點七米左右。石膏像后有一座二米高的假山,山頂放著一個十字架。緊挨大門的東西兩個墻角處,各有一個木制的神工樓,樓高二點五六米,它是教友們坦白過錯的地方??勘眽Υ箝T上有一座二層木樓,樓上有一個形似木制小屋,其長四點三一米,寬二米,高七米,這就是教堂音樂樓,小屋里放著大、小風(fēng)琴。由音樂樓隨螺旋式樓梯而上,鐘樓里面象一圓筒,上完最后一梯,便似一小間圓式房子,里面有一機器,這就是鐘表的機器,機器長一點五七米,高一點零三米,寬零點九米。它是通過齒輪鐵棍傳動走時的,一刻報“叮、當(dāng)”兩下,二刻報“叮、當(dāng)”四下,三刻報“叮、當(dāng)”六下。一點報“當(dāng)”的一下,兩點報“當(dāng)、當(dāng)”……十二點報“當(dāng)、當(dāng)……十二下。報時很準,聲音清徹,能聽十幾里遠。大門外東北、西北兩處,有兩座對稱性的石碑。有碑座、碑身、碑帽,碑高三點一八米,東北處石碑記載著建堂的時間及原因,西北處石碑記載著為建堂捐款的單位及個人。

好一個明城大名府自建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如舊貌依然,不僅是縣人的榮譽,更能招引外人參觀游欖投資落戶。遺憾地是在漫長的歷史蒼桑中,天災(zāi)雖沒有壞其貌,但人為的卻毀啦其容,其中有個人的變更,也有政府的行為。城內(nèi)除天主教堂和老槐樹以外,什么府縣署衙、成閣老府第及素園、黃閣老祠堂、璞園、晚香堂、普照寺、護國臨濟寺等都蕩然無存。城墻墻基雖在,但城墻上都已蓋上民宅,幸運的是四城門還在,這才不失為城。城墻下護城河,大都填平蓋房。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隨著經(jīng)濟的日益發(fā)展,隨著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有志之士定能制訂修復(fù)明城大名府的綜合規(guī)劃,當(dāng)權(quán)者定能實施修復(fù)明城大名府的明智之舉。盡管修復(fù)明城困難重重、施實艱難,但只要有決心、恒心,辦法總是比困難多,少則三年五載,多則兩屆三屆,修復(fù)后的明城大名府,定能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到那時大名的經(jīng)濟文化將更上一個臺階,明城大名府便會揚名于天下。

我們堅信:愚公尚能移山,“明城”何難修復(fù)。待到明城修復(fù)日,定是大名輝煌時。

作者:陳獻德,原大名縣地方志辦公室主任,此文寫于2014年。

來源網(wǎng)絡(luò)

Hash:976bacef73eb0727af62f5323cc7247785a6ae3c

聲明:此文由 大名同城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