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千年古城中有哪幾個地點是自古不變的定點?

黃州城在晚唐時、南宋初與元明間均有較大的變化。要想考察出黃州城內(nèi)及周邊古跡的今址,首先可確定黃州老城區(qū)有哪幾處自古不變的參照物——定點的位置,然后根據(jù)要考察的古跡與定點的相對方位,便可鎖定該古跡今址的大致位置了。以下先列舉黃州三處自古(至少唐宋)以來就存在的定點。

一、赤壁

赤壁磯在今漢川門外赤壁公園放龜亭、坡仙亭下的巖壁,宋代時大江自北來從此磯下流過,“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而轉(zhuǎn)向東。南宋時范成大奉召進京,自戎州(今四川宜賓市)沿大江而下路過黃州而有記,稱“黃岡岸下素號不可泊舟……蓋江為赤壁一磯所攖,流轉(zhuǎn)甚駛水紋有暈,散亂開合,全如三峽”。記中的“江為赤壁一磯所攖”,正是指大江經(jīng)黃州被插入江中的一道壁磯所扭而轉(zhuǎn)向,換言之江從磯下流過而急轉(zhuǎn)向東。

注意:宋人稱赤壁磯為“一磯”、而非什么“九里十三磯”或“一磯頭、二磯頭”云云。正因赤壁磯插入江中,故至少在大江南擺前宋代赤壁磯應是黃州州衙所在城垣西郊的極西點,由此可訂正陸游游黃州日記傳刻本所言竹樓“樓下稍東,即赤壁磯”,其中的稍東必定是稍西所訛,因磯已為極西奌。赤壁磯與南宋黃州城或明清黃州城相距不到半里,故凡指在黃州城西二里的所謂古跡,恐怕只有在磯西的大江中去尋找才行。

二、四望亭

蘇軾黃州詩文多次提到四望亭,除有詩題名中含“步至四望亭下”外,又于江城子詞序中稱“筑雪堂居之,南挹四望亭之后丘”。在黃州居住七八年的張耒則有題名“步下四望亭至東坡柳訪老不遇”之詩曰“北下四望嶺”。南宋時陸游與范成大游黃州均登臨過四望亭或及其重修改名的高寒亭。陸游稱“又有四望亭,正與雪堂相值,在高阜上”;范成大曰雪堂“對面高坡上新作小亭曰高寒”。

綜合以上四人所說,四望亭南宋重修后又名高塞亭,坐落在雪堂之南被稱為“四望嶺”的高丘上!弘治く黃州府志》卷4亭堂門下載:“四望亭、在雪堂之南高阜處,唐太和間刺史劉之建…在今一字門西,城高處是其址也?!钡拦舛四辍饵S網(wǎng)縣志?古跡》卷之一有“四望亭,南城高阜即今培風亭、詳前高寒樓”,其前載有“高寒樓,在今南城高阜,樓下稍北即雪堂。俗呼南樓墩……明初移城猶建樓,呼為南樓,久廢。嘉慶十八年通判胡楷倡邑紳土捐金建石亭于其上…更名培風亭。道光二十七年署縣金云門修理城垣重葺”。清道光時的《縣志》與光緒時的《府志》與《縣志》,三志卷前的《縣城圖》《府城圖》《捕衙汛圖》等都把培風亭畫在了一字門西側(cè)的城崗上。

這就是說黃州四望亭的演變,歷史記載得清清楚楚:四望亭為唐黃州太守劉嗣之于太和年間所建。宋人稱其在雪堂對面的高阜或高坡上,甚至將此亭址直呼為四望嶺。南宋黃岡縣令張激重建,更名為高寒亭別名高寒樓。明初移城時亦曾復建,因建在南城崗上故又稱為南樓。至清代時樓久廢,僅存樓基,而被邑人呼為南樓墩。清嘉慶十八年通判胡楷重修石亭于南樓墩上更名培風亭,道光時培風亭又經(jīng)黃岡縣令金云門重葺。其遺址就在明清一字門之西、南城崗最高處,即今穆家街市商業(yè)局大院后城崗的偏東高墩上。四望亭定點的確認,即可鎖定雪堂在其南——今穆家街市商業(yè)局大院一帶

蘇軾

三、江對岸西山、古名樊山

明清黃州城正對江南岸的樊山,樊山一直在鄂州前身武昌舊城之西故又名西山。站在西山上,可以清晰看出黃州明清城與西山相對而偏西。黃州城南的大碼頭按垂直于大江主航道線看去則與樊口正相對。

蘇軾在“記楚山”文之首句稱:“自余所居臨皋亭下,亂流而西,泊于樊山,為樊口?!本渲衼y流指橫渡,而西即溯江西上。換句話說:蘇軾從所居的臨皋亭之下,乘舟橫渡并溯江西上??吭诜较路凇W阋娕R皋亭必在樊口之東北對岸。

蘇轍則在快哉亭中“西望武昌諸山”,也證明快哉亭必在武昌樊山之東的北岸。因為快哉亭與臨皋亭在江邊同一崗上(前引《大明一統(tǒng)名勝志》云“臨皋館在朝宗門外。其上有快哉亭”)。因此被界定在樊口樊山之東、北岸處的臨皋亭與快哉亭,就只能坐落在明清黃州城的東郊江邊,而不可能在黃州城西郊。

《荊楚鄂東歷史地理與古跡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

Hash:c406f5f8a6a3c5f4a04b5fffcb3caf260d78454f

聲明:此文由 文物考古一席談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