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陵渡距離潼關近在咫尺,古代少有人從此攻破潼關,但也有處軟肋

風陵渡,現(xiàn)在是位于山西省運城芮城縣的一處下轄鎮(zhèn),在芮城西南的西南方向,是晉、陜、豫三省的交通要塞,跟河南三門峽市、陜西渭南市為鄰。

風陵渡的渡口在黃河東轉(zhuǎn)的拐角處,千百年來就是黃河上最有名的渡口,金庸先生也在寫過讓郭襄“一見楊過誤終身”的風陵渡。

風陵渡的名字不止一個,不同地區(qū)的人叫法不一樣。

河南人管它叫風陵關、山西人叫它風陵津,陜西人叫它風陵口。因為風陵渡位于華北、西北、華中三大地區(qū)的交界處,一向有"一聲雞鳴三省聞"之說。

風陵渡到潼關的實際距離有將近15公里,可以說已經(jīng)是非常近了。

在戰(zhàn)爭中,15公里的差距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即使在沒有機動化車輛的古代,騎馬前去潼關,也不過一袋煙的工夫。哪怕是步兵前去,也不過是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就足夠了。

風陵渡為什么叫風陵關呢?因為風陵渡跟潼關僅有一河之隔,在中國古代是兵家必爭的戰(zhàn)略要地。

因此,在唐代圣歷元年(689年),中央政府在此設關,所以風陵渡就得名風陵關。

潼關跟風陵渡隔河相望,但潼關比風陵渡還要有名,它是中國歷史的見證,好多歷史人物都跟它有過交集。比如戊戌變法的大英雄譚嗣同,1877 年,譚嗣同的父親譚繼洵被光緒任命為甘肅按察使,少年譚嗣同隨父親上任,途徑陜西潼關,被黃河的波瀾壯闊和潼關的雄偉壯麗而震撼,提筆揮毫寫下一首《潼關》:

終古高云簇此城,

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

山入潼關不解平。

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地勢險要,雄偉壯麗。它面臨黃河,身踞山腰,俯瞰黃河渡口,不管是西去關中,還是東進中原,潼關都是咽喉要道,把守三秦的大門,扼守西域橋頭堡。

潼關東南依禁谷、西臨華山、南邊據(jù)秦嶺,北面則是渭水、洛水匯入黃河,崇山峻嶺,高聳入云,其間只有一條窄窄的小徑, 勉強過得去一車一馬。所以潼關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關隘之一。《山海關志》記載:"畿內(nèi)之險,惟潼關與山海關為首稱 ”。"細路險與猿猴爭"、"人間路止潼關險”。

杜甫游此后也有"丈人視要處,窄狹容單車,艱難奮長戟,萬古用一夫"的詩句以說,潼關這個地方易守難攻,真可以說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但無論多么難攻的隘口,都有失守的時候。不少朋友都看過電影《智取華山》,大陸解放前夕,國民黨殘匪在華山隘口布下重兵,妄圖依據(jù)天險,垂死掙扎。

山地勢險要,上山?jīng)]有第二條通道,所以有"自古華山一條路"之說,但我人民解放軍就是不信邪,不氣餒,最終智取華山,消滅殘匪。

所以說潼關固然很險要,但再堅固的關口都有軟肋,再艱難的險阻都有破解的妙方。

因為關口是靠人來防守的,人才是決定因素。

據(jù)史料記載:在潼關的東側有兩條深溝,常年有水流過,可繞道由此進軍。

歷史上潼關被攻破的例證:

一,黃巢計劃進攻長安,在公元880冬天來到潼關,被天險隔阻。正在一籌莫展之際,遇到一位采藥的老翁。老翁得知他們是起義軍,是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就告訴他們在潼關東面不遠的地方,有一條深溝,中間有小溪流過,通過深溝(禁溝)就能繞道過關。

所以黃巢就派小分隊通過深溝,繞道敵后打垮了守軍,奪取了關口。

二、東漢末年,公元211年,曹操向西討伐馬超韓遂。同年8月,曹操兵臨潼關,和馬超、韓遂狹路相逢。馬超傾巢出動,嚴守潼關,但曹操派兵背上渡河,迂回包圍,奪取潼關。

三、唐玄宗年間,安祿山造反打敗哥舒翰,奪取潼關。

四、公元416年,在劉裕滅后秦之戰(zhàn)中,劉裕部下王鎮(zhèn)惡率大軍進軍潼關,西秦將軍姚鸞帶領步騎兵5萬防守潼關,王鎮(zhèn)惡迂回包抄,斷其糧道,圍城打援,攻占潼關。

五、公元1367年,朱元璋北伐也曾攻占潼關。

黃巢之后,大家都知道通過禁溝可以迂回包抄,奪取潼關。因此,禁溝已經(jīng)成為潼關軟肋。

不管在那里布下多少守軍,沒有天險可守,也經(jīng)不起打。明末農(nóng)民起義軍將領李自成,就是向黃巢學習,先不惜代價奪取禁溝,然后迂回打敗潼關守軍,拿下潼關。

因此我們可以說,天下沒有攻不破的堡壘,沒有過不了的天險。只要開動腦筋,就沒有過不去的難關。

Hash:c53811ab4b978eafb778142ee99b01da7ff58e71

聲明:此文由 歷來現(xiàn)實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