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靖王朱栴:寧夏文化的奠基人,明代唯一可以外出避暑的親王
前言:
寧夏銀川,是赫赫有名的西夏王朝古都,有著鳳凰城的美稱。西夏時稱興慶府,元朝改寧夏路(寧夏之名肇始于此),明朝設寧夏鎮(zhèn),乃九邊重鎮(zhèn)之一。當然在明代一般都稱為寧夏,直到清代雍正朝以后,銀川一詞才逐漸被用來取代寧夏府城。
解放街,位于銀川市的經(jīng)緯線中軸點上,1981年以鐘鼓樓為界,分為解放東街和西街。在解放東街和羊肉街口北側(cè),是明代慶藩真寧郡王府和賞芳園的舊址。過羊肉街口向西,街南側(cè)為慶王府后花園:康園。至于慶王府主體建筑,則位于寧夏鎮(zhèn)城南薰門內(nèi)(今銀川市中山南街西)。王府蕭墻高4.33米,周長1.5公里,內(nèi)有王宮、東宮、西宮、承運殿及逸樂園、宜秋樓等。
這座王府在當時的西北塞上堪稱巍為壯觀,他的第一位主人,就是今天本文的主角:大明慶靖王朱栴。
封號之謎
朱栴,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正月初九日,生母皇貴人余氏,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無巧不巧地是明朝第二次大封親王,發(fā)生在當年的正旦節(jié)。所以在娘肚子里多待了8天的朱栴只能委委屈屈地等到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才被冊封為慶王,此時他已經(jīng)14歲了。
當年五月,朱栴和五個弟弟一起被派往山東臨清接受軍事特訓,為之國做準備。至于慶王府護衛(wèi),則被命名為寧夏中護衛(wèi)。說到這里,可能很多讀者都會有疑問,朱元璋給諸子的封號,往往和他們的封國有直接聯(lián)系。比如朱棣封國北平,封號就是燕王,王府護衛(wèi)是燕山三護衛(wèi)。朱棡封國太原,封號就是晉王,王府護衛(wèi)是太原三護衛(wèi)。但是朱栴的封號是慶王,為何王府護衛(wèi)卻是寧夏中護衛(wèi)呢?兩者之間似乎毫無關聯(lián),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筆者遍查《明史》和《明實錄》都沒有發(fā)現(xiàn)對此有任何合理的解釋,直到在《國朝獻徵錄》上看到了這樣一段記載:
慶王栴,母余妃。洪武十一年生,二十四年封慶陽。二十六年徒韋州,建文三年冬移寧夏?!秶I徵錄卷一》
《國朝獻徵錄》的作者焦竑,是萬歷十七年(公元1589年)殿試第一名。善為古文,博覽群書,熟習朝章典制,著述甚多,為明代著名的史學家。
好了,這下破案了。原來慶王朱栴原先的封國是陜西慶陽府(今甘肅慶陽),而他移居寧夏的時間是在建文三年,也難怪兩本《實錄》都對此不載。慶陽也稱
"隴東"
,位于甘肅省最東部,陜西、甘肅、寧夏三省區(qū)的交匯處。朱栴最早封國慶陽,所以封號為慶王,也是順理成章的。只是后來朱元璋改變主意,讓他北上到寧夏,直接面對來自蒙古人的威脅。
慶王朱栴畫像
九大塞王
不管朱栴的封國是慶陽還是寧夏,最終他的宿命就是為大明王朝戍守邊疆。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正月,朱元璋在發(fā)動"藍玉案"之前,讓慶王趕緊之國寧夏。當時情況緊急,包括朱栴在內(nèi)的這一批親王都屬于匆忙就藩。
最明顯的證據(jù)就是慶王在就藩時居然還沒有成婚,這在此前的親王之中是從來沒有發(fā)生過的。同時由于當時寧夏地近邊外,糧餉未敷,根本沒有做好親王就藩的準備。因此朱栴只能暫時駐扎在慶陽以北的韋州古城,就近由延安和綏德兩地的租賦供應日常開銷。
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十二月,慶王在韋州成婚,王妃是指揮孫繼達的女兒孫氏。歷史上的孫繼達默默無聞,可是他的兩個女兒卻一個嫁給了朱元璋第十四子肅王朱楧,另一個則成為了慶王妃。說明一來藍玉案之后公侯損失殆盡,已經(jīng)沒有合適的勛貴之女來作為王妃。二來當時朱元璋心中更重視的是遼東地區(qū),因此幸存的老將武定侯郭英的女兒嫁給了遼王朱植。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四月,朱元璋下旨正式成立慶王護衛(wèi)指揮使司。除了原有的寧夏中護衛(wèi),還從陜西都司調(diào)慶陽衛(wèi)為寧夏左護衛(wèi),又改寧夏衛(wèi)為寧夏右護衛(wèi)。這樣一來,和其他塞王一樣,朱栴也配齊了三護衛(wèi)。當時曹國公李景隆奉命整飭陜西屬衛(wèi)士馬,朱元璋特地關照慶陽、寧夏、延安、綏德諸衛(wèi)由慶王親自整飭,無需李景隆插手。
在當時的大明王朝北部疆域之上,星羅棋布著9位親王,個個都擁有三護衛(wèi)官兵,被稱為九大塞王。這九人分別是: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代王朱桂、肅王朱楧、遼王朱植、寧王朱權(quán)、谷王朱橞和慶王朱栴。
但其實9人之中只有慶王一人,在就藩之后根本就沒有經(jīng)歷過戰(zhàn)火的考驗。故而在靖難戰(zhàn)爭之后,燕王朱棣登基稱帝,深知其厲害的慶王立刻主動上交護衛(wèi),換來了每年前往韋州避暑的特權(quán)。
王好學有文,忠孝出天性。成祖善之,令歲一至韋州度夏。—《明史卷一百十七·列傳第五》
當然即便如此乖巧聽話,歷代皇帝也并沒有忘記敲打慶王府。永樂七年,慶府護衛(wèi)被抽調(diào)到北京,跟隨朱棣明年親征漠北。宣德二年,皇帝換成了朱棣的孫子朱瞻基。都督同知陳懷剿捕松潘叛蠻,慶府護衛(wèi)又被抽調(diào)一千人隨征。到了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zhèn)登基,朱栴為了討好朝廷,還曾多次進貢馬匹。比如宣德十年送馬五百匹,正統(tǒng)二年又出馬五千匹給守邊官軍騎操。正統(tǒng)三年再獻馬一千匹以資邊用。
庚戌,書復慶王栴曰:承諭欲遣世子及真寧、安化二王來朝,遠道可無煩往復。又諭欲以馬一千匹資邊用,足見體國盛心?!睹饔⒆趯嶄浘砣恕?/p>
韋州避暑
前文說到慶王一開始待的地方是韋州,其地在寧夏鎮(zhèn)以南一二百里,故而無論是從氣候還是風險,都比寧夏鎮(zhèn)要舒適得多。因此朱栴在建文三年遷居寧夏之后,始終對韋州念念不忘。從宣宗實錄的記載來看,慶王在上交護衛(wèi)之后似乎曾回到韋州居住多年,因此才會在侄孫宣宗朱瞻基上臺后要求再度搬離寧夏。
甲午,慶王栴奏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復令移居寧夏。寧夏卑濕,土鹻水咸,請仍居韋州。上復書曰:"承諭欲移韋州,非敢違盛意。但嗣位之初,國家諸事一遵皇祖之舊,不敢輙有踰越。叔祖且仍居寧夏,而往來韋州,庶免人言。"—《明宣宗實錄卷十》
朱瞻基對待藩王可比他爺爺朱棣狠得多,因此叔祖慶王的請求被一口回絕,只是允許他可以像永樂朝一樣每年夏天去韋州避暑。由于藩王名義上依然有藩屏王室的職責,因此慶王在每年前往韋州避暑之前,還必須對府中事務做好安排。具體表現(xiàn)為府中屯田、養(yǎng)馬軍士,需留在寧夏,聽總兵官調(diào)用。
明英宗劇照
盡管慶王每年有一半的時間都不在寧夏,他和后期鎮(zhèn)守寧夏的總兵官史昭之間卻有著極深的矛盾。宣德十年慶王派下人前往宿嵬口(今賀蘭山蘇峪口)燒炭,史昭卻將慶府下人抓捕,不許他們燒用。而王府護衛(wèi)指揮牧馬回城之時,又被守門軍士鞭撻羞辱。慶王向新皇帝英宗朱祁鎮(zhèn)討要說法,結(jié)果這位侄曾孫認為當時
"胡寇密邇?nèi)?
,史昭作用重大,因此僅僅
"降敕切責"
了事。
正統(tǒng)二年史昭再次向朝廷打小報告,稱每次鎮(zhèn)守寧夏軍官去慶王府參拜之時,慶王都要留他們喝酒吃飯,談論政局。如此行徑,跡近于謀反。英宗趁機下詔要求鎮(zhèn)守官今后朝見慶王,一見即退,不許違規(guī)逗留。
上以昭言不可盡信,然有當從者,遂致書于王曰:比聞寧夏總兵鎮(zhèn)守等官朔望朝王,必賜醉酒,因誤邊事,今后止之?!睹饔⒆趯嶄浘砣?/p>
正統(tǒng)三年慶王再次上書朝廷,稱史昭欺人太甚,自己惹不起,懇請遷國別處。明英宗朱祁鎮(zhèn)和他老爹宣宗一樣,對待宗室是非??量痰模皇窃趭Z門之后才有所改善。何況一來寧夏的防務都指望史昭,二來親王遷國關系重大,他是斷然不會答應的。
正統(tǒng)初,寧夏總兵官史昭奏王沮邊務,占靈州草場畜牧,遣使由綏德草地往還,煽惑土民。章未下,或告王閱兵,造戎器,購天文書。栴疑皆昭為之。三年上書,請徙國避昭。英宗不可,貽書慰諭。—《明史卷一百十七·列傳第五》
寄情山水
在政治上受到的高壓越來越重之后,慶王在小心謹慎之余,將更多的業(yè)余時間放在了詩書之間。為此朱栴特意將寧夏鎮(zhèn)城清和門外、紅花渠東畔的王府果園,改建成為一處大型花園,并親自給這所新園命名叫"麗景園"。在這座麗景園中慶王不問政治,只和文人墨客之間吟詩作對,并且于此寫了許多傳世文章。
甲午,書復慶王栴曰:所諭寧陽侯陳懋果園在古城南,今既無人掌管,聽本府收用。—《明英宗實錄卷四十二》
從已知史料來看,慶王的著作有《寧夏志》2卷、《凝真稿》18卷、《集句閨情》1卷,自編的《文章類選》、《增廣唐詩鼓吹續(xù)編》等共5種,足以稱得上著作等身。其中的《寧夏志》更是寧夏歷史上第一部地方志,記載了從元末開始發(fā)生在寧夏地區(qū)的重大歷史事件,并對于一些長期以來以訛傳訛的錯誤進行了厘正,在學術(shù)上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此外朱栴的書法水平也是名聞遐邇,
"其草書清放訓雅,絕無俗礙,海內(nèi)傳重,視為珙壁"
。而從傳世的詩文來看,慶王的文學水平也是相當高的。上文提到的麗景園,朱栴曾特地作詩稱頌,我們來看看這位慶王的詩文水平。
仲夏名園里,肩輿花下行。鳴鳩頻喚雨,布谷苦催耕。麥浪因風起,戎葵向日明。病懷方寂寞,聊慰此時情?!断娜沼嘻惥皥@》
賀蘭山風光
結(jié)語:
正統(tǒng)三年(公元1438年)8月3日,慶王朱栴去世,享年61歲,賜謚號曰"靖"。謚法柔德安眾曰靖,恭己鮮言曰靖,寬樂令終曰靖,算是一個美謚。在得到慶王病重的消息后,英宗曾內(nèi)官蕭愚帶太醫(yī)緊急趕往寧夏救治。可惜當他們抵達之時,慶王已經(jīng)去世。
慶王墓位于韋州羅山,可見在朱栴的心里,還是深深懷念在此渡過的歲月。明憲宗成化年間,為了使慶王墓免遭韃靼人蹂躪,皇帝朱見深曾派兵五百常年守護慶王陵園??上У前耸旰箜^靼吉能部2萬余騎虜掠寧夏之時,慶王陵園還是遭到了極大破壞,當時稱為
"全陜震動"
。
今天的慶王陵園雖只剩下一個土堆,但朱栴為豐富寧夏歷史文化所做出的貢獻,卻不應為后人忘記。據(jù)某百科銀川市這一條,這位慶靖王竟然連個城市名人都沒混上,似乎有些過了吧?
Hash:3d9d9080452aff9b141f03d4695a77870268ea42
聲明:此文由 小花說事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