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百年前的佛教和歷史遺跡,現(xiàn)在大多已不復(fù)存在
這組照片是中國攝影師裕泰1910年10月和1911年2月之間為查爾斯·郎.弗里爾(Charles Lang Freer)先生拍攝的,現(xiàn)在收藏于美國華盛頓賽克勒與弗利爾藝術(shù)畫廊的檔案里,并公布于Smithsonian Institution機構(gòu)的網(wǎng)站。
老照片的魅力就在于他更貼近歷史的本來面目,這些早已不存在的河山舊影和歷史遺跡,曾是舊中國一個重要的社會縮影,在這里我們借用弗里爾先生的珍藏來還原和追憶本不該忘卻和毀滅的歷史風(fēng)貌。 (1910年查爾斯·郎.弗里爾在中國)
《佑國寺》是河南省開封市一座已不存在的古寺,原址現(xiàn)為開封市東北的鐵塔公園。佑國寺始建于于北齊天保十年(559年),初名“獨居寺”。唐開元年間改名“封禪寺”。北宋開寶三年(970年)改名“開寶寺”。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在寺內(nèi)修建了一座八角十三層的木塔以供奉佛舍利。木塔于端拱二年(989年)竣工,初定名“福勝塔”,后據(jù)傳因塔頂放光,更名為“靈感塔”。該塔于慶歷四年(1044年)毀于雷火?;实v元年(1049年)重建時改用鐵色琉璃磚瓦建造,即今天著名的開封鐵塔。北宋末年,該寺被毀。金朝重建時改稱“光教寺”。元代又稱為“上方寺”,明代改稱“祐國寺”,清代名“大延壽甘露寺”。然而自明代起,民間通稱該寺為“鐵塔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該寺被黃河洪水所毀。
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復(fù)改名開寶寺。當(dāng)時,寺院有二八0區(qū)、二十四院,為開封之鉅剎,與大相國寺分轄東京各寺院僧侶。北宋歷代皇帝常在此游幸或作佛事,并于寺內(nèi)設(shè)禮部貢院,考試全國舉子。
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為供奉佛舍利,遂于寺西福勝禪院內(nèi)增建一座八角十三層之木塔。端拱二年(989)竣工,定名福勝塔,規(guī)模宏麗,號稱‘自佛法入中國未之有也’。據(jù)傳后因塔頂放光,更名為靈感塔。宋·慶歷四年(1044)塔毀于雷火,皇祐元年(1049)重建,依木塔式樣,改用鐵色琉璃磚瓦,高五十四點六六公尺,即今俗稱之鐵塔。塔壁上鑲嵌有飛天、降龍、麒麟、菩薩、力士、獅子、寶相花等花卉人物五十余種,為宋代磚雕藝術(shù)之佳作。
宋末寺毀塔存,金人重建寺,改名光教寺,其規(guī)模遠不及宋代。元代稱此寺為上方寺,明代改稱祐國寺,清代名大延壽甘露寺。自明代起,民間通稱鐵塔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水圍開封城,寺院被拆毀以加固城防,大量古碑碣亦被拋入水中,此后,寺院即告不存。今寺辟為鐵塔公園,內(nèi)存著名之鐵塔與銅制接引佛立像。又,鐵塔之東有一片平房建筑,原為佛學(xué)院,建于1933年,現(xiàn)改為鐵塔歷史文物陳列室。
開封《二曾祠》,建于1893年,毀于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河?xùn)|河道總督許振瑋為紀(jì)念其鄉(xiāng)試恩師曾國藩而建。因祠內(nèi)祀曾國藩和曾國荃,故名二曾祠。二曾祠規(guī)模宏大,分東西兩大院落。中間雙脊建筑為《瓣香樓》。
二曾祠規(guī)模宏大,分東西兩大院落。東院分前、中、后三院,西院又分為瓣香樓院、環(huán)鳳閣院、西花園。東西院皆一步一景,美不勝收。北部傍湖依翠,風(fēng)景如畫,文人墨客都把它和江南園林相比。瓣香樓坐北向南,樓上的東、西、北三面為寬闊的走廊,12根粗大的紅漆柱子支撐著飛檐。因跨度大,樓為雙脊,形式別致,氣勢壯觀。環(huán)鳳閣花脊坡頂,飛檐挑角,16根紅漆柱子支撐,四周回廊,建筑精致考究。更妙的是,在東院最南邊四道門外,就可以看到藍天碧水映襯下的疊波亭,給人以深邃幽遠之感。
慈禧自西安回鑾北京,途經(jīng)開封,曾在環(huán)鳳閣中設(shè)宴招待過外國使節(jié)。
民國年間至解放初期,二曾祠改作河南省圖書館。1957年5月河南省圖書館遷鄭州,二曾祠又作為開封市圖書館至今。
二曾祠的建筑已于文革后全部拆除。
背后的古開封民居。
《大相國寺》位于河南省開封市,是中國漢傳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始建于北齊天保六年(公元555年),當(dāng)時名為“相國寺”,寺廟原是戰(zhàn)國時信陵君故邸,后改信陵君廟,又改建“相國寺”,也在該廟后殿奉祀信陵君神位。
唐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為紀(jì)念自己以相王的身份重登大寶,賜名該寺為“大相國寺”。至北宋時期,大相國寺的地位和規(guī)模達到鼎盛,轄64禪、律院,占地540畝,僧眾數(shù)千人,不但是當(dāng)時全國的佛教中心,也是全國各地商人在京城開封的商品集散中心。
據(jù)《燕翼詒謀錄》一書說道:“東京相國寺乃瓦市也,僧房散處,而中庭兩廡可容萬人,凡商旅交易,皆萃其中。四方趨京師以貨物求售、轉(zhuǎn)售他物者,必由于此。”
宋《東京夢華錄》載:“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珍禽奇獸,無所不有。第三門皆動用什物,庭中設(shè)彩幕露屋義鋪,賣蒲合、簟席、屏幃、洗漱、鞍轡、弓劍、時果、脯臘之類。近佛殿,孟家道冠、王道人蜜煎,趙文秀筆及潘谷墨,占定兩廊,皆諸寺師姑賣繡作、領(lǐng)抹、花朵、珠翠頭面、生色銷金花樣幞頭帽子、特髻冠子、絳線之類。殿后資圣門前,皆書籍、玩好、圖畫及諸路罷任官員土物香藥之類。后廊皆日者貨術(shù)傳神之類?!彼聝?nèi)三門閣上并后殿資圣門,各有金銅所鑄羅漢五百尊、佛牙等,左右有兩座琉璃塔,寺內(nèi)有智海、惠林、寶梵、河沙東西塔院,每到齋會時,供應(yīng)三五百份飲食茶果,很快就能辦好。大殿兩廊,皆宋朝名臣名士筆跡,左壁畫熾盛光佛降九鬼(九曜)百戲,右壁畫佛降鬼子母揭盂。殿庭供獻樂部馬隊之類。大殿朵廊,皆壁隱樓殿人物,非常精妙。
寺東門面對大街,有賣幞頭、腰帶、書籍、冠朵等物品商鋪,丁家素茶。寺南即錄事巷妓館。繡巷里有尼姑的刺繡作坊和居處。北面即小甜水巷,巷內(nèi)南食店甚盛,妓館亦多。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全寺建筑毀于黃河泛濫。后于清朝陸續(xù)修繕,現(xiàn)存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這一時期修建的。
1927年馮玉祥軍隊搗毀除千手觀音外的所有佛像,并改成市場。
相國寺 羅漢堂
《大相國寺碑拓:布袋和尚》
《禹王臺》又稱“古吹臺”,傳說春秋時期晉國有一位雙目失明的音樂家名叫師曠,他的音樂造詣很深,是晉平公駕下的一名樂師,他經(jīng)常在這座高臺上吹奏樂曲,人們便把這座高臺命名為古吹臺,并與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建立了這座牌坊,明代嘉靖二年(1523年),由于黃河經(jīng)常泛濫,人們飽經(jīng)水患,心中十分懷念古代治理黃河洪水有功的大禹,希望禹王的神靈能夠保佑開封免受水災(zāi),就在吹臺之上修建了禹王廟,所以古吹臺就又叫禹王臺。
《繁塔》(繁,音pó)位于河南開封城外東南郊處的繁臺上,繁臺得名于一個姓繁的人家,后周的時候在繁臺上修建了天清寺,北宋開寶年間(974年),又一說是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民間重修天清寺,并修建了一座寶塔,名為興慈塔,也稱天清寺塔,俗稱繁塔。與鐵塔其名。
明朝洪武初年,明太宗見繁臺直高青云,又想到有多位皇帝出此建都,必有皇氣,將繁塔三層以上被鏟去,以鏟皇氣。原來的繁塔高于鐵塔,如今反而低于鐵塔。繁塔現(xiàn)存36.68米。后在殘留的三層上加蓋了7級小塔。
繁塔始建時為9層6面塔,有80多米高,比開封的開寶寺琉璃塔高三十多米,民間有“鐵塔高,鐵塔高,鐵塔只搭繁塔腰”的民謠。唐代以前的佛塔,多為四角空心塔,如大、小雁塔,而宋以后多為八角實心塔。繁塔是四角空心塔向八角實心塔過渡的中間類型,對研究佛塔建筑具有重要的價值。現(xiàn)存三層塔身的外壁嵌有數(shù)十種佛像的雕磚,刻工精美。
塔內(nèi)有樓梯可以登臨三層。塔內(nèi)各層雕有佛經(jīng)和捐施者姓名。施捐者石刻:內(nèi)品監(jiān)宣化門 蔣保榮 奉為 亡過父母 愿離苦生天 施此石 太平興國七年正月五日記之
《龍亭》座落在北宋皇宮的遺址上。北宋皇宮的建筑大部分毀于金兵之手,今已蕩然無存。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此處建有周王府;1642年毀于黃河大水;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為貢院;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貢院內(nèi)建萬壽亭,后改稱龍亭。
開封《臥龍》
Hash:3603f17190821e323a6e489dc77203fec4b34bba
聲明:此文由 禪林深圳般若讀書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