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居寺的中殿壁畫

龍居寺中殿壁畫是明代民間繪畫藝術珍品。

陳立基

龍居寺位于廣漢市豐鎮(zhèn)龍居村,相傳是唐代禪宗八代馬祖道一禪師創(chuàng)建,幾度興廢,明、清重修過,現在的多數建筑是改革開放以后再次重修的。走進龍居寺山門,就能看見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型殿宇,三間九檁歇山式筒瓦屋頂,正方形木結構翹角飛檐,這座殿宇稱為中殿,檐下24朵斗拱像花一樣托起梁柱,隱隱透露出它的不凡。平常它總是關著的,不對外開放,11米寬的柱子間距,靜謐的暗紅色墻壁,將巨大的秘密包藏其中。“山不在高,有仙則名?!?013年3月,國務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龍居寺中殿及壁畫赫然榜上有名。

中殿內頂梁上有楷書兩行“惟大明正統(tǒng)十二年歲次丁卯十二月癸丑十二日已值黃道吉日建立龍居禪寺”,明正統(tǒng)十二年即1447年,有據可考的歷史已有566年。中殿以其斗拱、雀替、歇山、翼角、出椽木構件用材尺度,比例相當精確地符合了我國古代建筑《營造法式》的規(guī)定,卓然證實了它的明代北方建筑藝術風格。我國著名古建筑專家劉致平在20世紀30年代來龍居寺考察后,在他所著的《四川明代廟宇》一文中,對龍居寺中殿及壁畫贊賞有加,稱其是“全屬上品,相當可貴”。

中殿及壁畫依托于寺院,反過來它又支撐了龍居寺整座寺院的重建,成為一座寺院的根和靈魂。20世紀50年代,龍居寺的楠木林和大殿均逐漸毀棄,獨獨中殿保存了下來,60年代,村民們用石灰水潑在了壁畫上,將它掩藏起來。改革開放后壁畫又受到重視,工作人員只有用刀小心翼翼刮去壁畫上的石灰,所以壁畫上至今仍殘留讓人揪心的刮痕。但如果當時不用石灰水覆蓋,也許壁畫早已蕩然無存,村民們能想到這個辦法保護古跡,已屬不易。偌大一個四川省,現僅存有新津觀音寺、平武報恩寺、蓬溪寶梵寺等幾處明代壁畫,龍居寺中殿壁畫,以它明代民間繪畫的高超技藝,成為我國佛教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品。

由于歲月滄桑,壁畫部分泥壁已出現空鼓、翹殼、龜裂、發(fā)霉、起小蜘蛛網等現象;中殿的翼角瓜柱、梁枋、檁椽也有朽壞;殿中地面也需采取加隔炭灰等防潮、防水設施。偏偏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又給中殿及壁畫造成了較大損失,一堵壁畫已和柱子稀開漏光,有的菩薩像還有脫落危險。這又是一個機緣,災后重建,廣漢文物部門趕緊請甘肅敦煌文物修復專家,來寺用幾個月的時間進行了一些保護性修復。

12幅壁畫共86平方米,采用了線描、刀刻、注塑等手法,人物、蓮臺立體感很強,畫中樓閣壯麗,人物莊嚴美妙、祥云環(huán)繞,人物有的手托法器,有的手持蓮花,有的端坐法臺,菩薩有小胡須,非常人性化,是壁畫的一大特色。壁畫內容來源于《圓覺經》,為文殊、普賢等12圓覺、72僧眾及供養(yǎng)人等聽佛說法。如來闡述的是佛的圓覺妙理和觀行方法。十二大士能入如來圓明境界,聆聽受誨大日如來,故稱“十二圓覺菩薩”。

清秀靈巧的筆法、生動的造型、嚴謹的構圖使這些彩繪壁畫栩栩如生,1942年,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曾到這里臨摹,他對壁畫上的人物、飛天、祥云、繪畫風格大加贊賞,稱“有敦煌壁畫風格”?!?a href='/zhongguo/' target=_blank>中國佛像藝術》一書則稱之為有“唐代遺風”。壁畫中的顏料均為純天然礦物精粉,線描敷以金粉,紅色是瑪瑙粉,綠色是翡翠粉,黑色為木炭,所以壁畫歷經500多年,無蟲蛀裂紋。這些菩薩惟妙惟肖,眾生輪回,大慈大悲,挺過了撲倒的瞬間,才會擁有真正挺立。當地有壁畫是明代唐伯虎所畫之說,但考證唐伯虎的生卒年(1470—1523),成畫后三年他才出生,顯系誤傳。而且東西向和南北向的壁畫風格不一致,南北向明確可以看到留存有元代蒙古風格,東西向則使用的是明代范本,顯然不屬同一藝術家所為,前者比后者時間可能更早些。

壁畫上有兩處題跋,西側第一幅壁畫右上角寫道:“奉佛祈保信士王升周緣信女龐氏伏為次男王志瑛右洎合家眷等以今于成化二年三月十八日良旦舍施資財,繪畫圓覺菩薩一位用祈保家門清吉如意者謹(已無法辨認——編者注)”。明成化二年即1467年,說明壁畫是在中殿修成后20年間,由一些佛教信眾捐資陸續(xù)完成的。

不經意間,就想起龍居寺的梅花碑,碑刻于清同治年間,大碑上有勁秀挺拔的瘦梅數枝,梅旁有詩:“圈圈點點畫梅花,我畫梅花又一家。留與子孫須體會,圈圈點點即生涯。”看著壁畫,想著梅花詩,刻在廟里的梅花竟有了禪意,耐人尋味。

Hash:b133f75cbb4b268ff7423f6e193d3021a25c1201

聲明:此文由 德陽網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