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賦洛陽||洛書賦

上古蠻荒,史前朦朧。江河泛濫,民不聊生。天降斯人,業(yè)勤禹公。治洪防患,安撫民生。禹治洪水,壇祭通靈。玄滬神龜貢書①,肇始華夏文明。禹識洛書,龜負背文。龜背之圖式,有序而均衡??v橫之數(shù)理,自然而天成?!按骶怕囊唬笕移?,二四為肩,六八為足,五居中央”②,縱橫斜之數(shù),合和皆十五,洛書是也。古往今來,精典鴻論。大哲大理,飽含精蘊。

河出圖,洛出書③。先民思維,圣人感悟。文明起源,數(shù)字鼻祖。羲皇因之演八卦,禹王則之創(chuàng)洪范④。洪范之九疇,蓋六十五字,⑤河圖乃天象,哲學之開端;洛書為九宮,涵蓋之萬千。陳摶先師精論,邵雍朱熹肯定。自古史冊載譽,歷代帝王履跡。碑石勒千古,詩賦累載之。

河圖洛書兮,河洛文化之標志,先民思維之成就;河洛文化兮,中原文化之核心,華夏文明之源頭;中原文化兮,傳統(tǒng)文化之精髓,中華文化之主流。河圖洛書成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根源;三代之居⑥昭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正統(tǒng);河洛兒郎銜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外延;十三朝都彰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厚重。河圖洛書,奧妙無窮;其小無內(nèi),其大無外;用之言天樂其中,用之言地于其內(nèi),用之言人而不外。數(shù)理之家,演勾股之幻方;音樂之師,定五音而流暢;天文學者,觀九星之八象;周易學家,推五行定吉祥;語音匠師,分四聲之陰陽。中醫(yī)之道,定穴位治寒傷;建筑理學,以九宮筑方城,源遠流長;三皇五帝,據(jù)河圖推哲理,福佑天祥;帝王將相,奉洛書倡和諧,帝業(yè)永昌。

黃河滔滔,洛水悠悠。承接上古,緣啟王侯。黃河母親神圣,洛河文明悠久。遙遙洛河,千里長流。文明源遠,底蘊深厚。臺岸仰韶遺址,遍地彩陶遺留。豫西洛寧,人杰地靈。洛水清幽,山川形勝。茂林修竹,文耀書城。洛書賜禹地,肇啟人脈之毓秀;文明之源頭,彰顯地脈之鐘靈。身臨其境,丹情頓生,精研洛書九疇,嘆賞神女⑦垂芳。遙想“武帝去來羅袖盡,野花黃蝶領(lǐng)春風”。 靈龜負書處,圣賢經(jīng)行地,妙語神筆題。石刻鐫哲理,誰解千古謎。傾八方文人騷客于陶醉,引無數(shù)英雄豪杰乎悠哉。則留下“村杏野桃繁似雪,行人不醉為誰開”。竹林嵌座洛神廟,廟前并豎洛書碑⑧。清碑“洛出書處”留張漢;魏碑“洛”字守滄桑。代有騷客遨游,驚世筆墨遺留;圣賢暢游龜窩,摩崖石刻⑨清遒。詩曰“引蔓緣崖步澗泉,鳥聲正爾弄清妍。潛蹤莫遣驚飛去,留于游人當管弦”。堯天舜日禹疏流,倉圣悟理萬戶收。森森松柏翳翠嶺,泱泱洛水致陽侯。靈龜負書大禹錄,神女古碑字尚留。遠望蓬萊即在此,游人酣醉不再求。

國運鼎盛,民富國強。文脈傳承,全球所向。洛書勝跡,文明曙光。歷代先賢,刻石昭彰。價值連城,策力弘揚。期先見之明哲,著眼光于方長。融巨資而開發(fā),必盆滿于厚償。為文化之尋根,建河洛之走廊。拜洛書之圣尊,筑社會之太康。促民族之團結(jié),托華人以厚望。得洛書行天下,積功德而無量。史冊以厚載,功高譽九州。妙章啟后世,古碑銘千秋。河圖之玄妙, 洛書而空靈,中華之瑰寶,魅力而無窮。圣王作則處,丹青一枝秀。尋源至天中,河洛著風流。

注釋:

①大禹治水成功后,在洛寧西長水的龍頭山設(shè)壇祭天時,有神龜背負洛書從玄滬河(龍頭山西2公里處)游至洛河獻給大禹。

②北宋陳摶定論的洛書九宮圖式。

③《周易·系辭》曰:“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p>

④大禹依照洛書在龍頭山劃天下為九州,又創(chuàng)立了如何治理九州的治國大法“洪范九疇”。今龍頭山有敘疇坪遺址及古碑佐證。

⑤“洪范九疇”六十五字:初一曰五行(“五行”,即“水、火、木、金、土”)、次二曰敬用五事(“五事”,即貌、言、視、聽、思,“敬用五事”指:態(tài)度要恭謹嚴肅;說話要和順,說話和順辦事就順利;認識清楚就能辨別是非;聽事聰敏謀事就能成功;思慮要通達,思慮通達就能圣明)、次三曰農(nóng)用八政(“農(nóng)用八政”,即管理民食、管理財務、管理祭祀、管理建筑、管理教育、管理司法、接待賓客、治理軍務)、次四曰協(xié)用五紀(“協(xié)用五紀”,即要和歲、月、日、星辰、歷數(shù)協(xié)調(diào)一致)、次五曰建用皇極(“建用皇極”,即樹立皇極的威信,并建立遴選官員和賞罰的標準)、次六曰乂用三德(“乂用三德”,即治理天下要以正直為本,必要時又要剛?cè)岵?,或者以剛制勝,或者以柔制勝)、次七曰明用稽疑(“明用稽疑”,即通過龜卜和誣占以探詢上天的旨意,同時,參照卿士、民眾和自己的意見作出判斷和決定)、次八曰念用庶徵(“念用庶徵”,即通過雨、晴、暖、寒、風等氣候變化以判斷年景和收成)、次九曰饗用五福,威用六極(“饗用五福”,即通過壽、富、康寧、好德、善終“五?!眲駥讼蛏?;“威用六極”,即通過夭折、多病、憂愁、貧窮、丑惡、懦弱警戒和阻止人們從惡)。

⑥《史記·封禪書》曰:“昔三代之居,皆河洛之間?!?/p>

⑦神女即洛神,又名宓妃(伏羲氏的女兒),在洛寧長水洛河段有宓妃溺水的遺址和明代碑刻。

⑧洛寧長水現(xiàn)有洛神廟,廟前有兩通洛書古碑,東邊一通為漢魏遺物,正面碑文僅剩一“洛”字;西邊一通為清代所立,正面為“洛出書處”四個大字。古來相傳,“神龜貢書”即在此河段。

⑨洛寧長水洛河北岸的玄滬河內(nèi),有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進士劉武臣(曾任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游龜窩至此偶成”摩崖石刻。

Hash:73ad92e0507367b26e49bf754bbc0784fa4a980c

聲明:此文由 人文河洛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