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 | 馬鞍山驚現(xiàn)古代城寨遺墻

馬鞍山驚現(xiàn)古代城寨遺墻

●吳志躍

陸豐市西南鎮(zhèn)馬鞍山村在開發(fā)紅色遺址,打造紅色村。村干部給我發(fā)來幾組相片,其中有一組是馬鞍山頂練兵場的相片,出現(xiàn)一堵灰沙土夯筑的殘墻,村民不知其來歷,認為是農(nóng)運時修建的。

對著相片我就起疑,一來殘墻太陳舊,遠遠不止百年的歷史;其次是殘墻僅是整個建筑物的冰山一角,這個建筑物完整的規(guī)模是很大的,用灰沙土夯筑,工程量很大,至少得用幾年的時間才能完成。農(nóng)運存在的時間很短,沒有物力、人力、時間來筑這個建筑物。再次農(nóng)運是動態(tài)性的群眾運動,沒必要建這個沒有縱深的據(jù)點。但這些斷壁殘垣是客觀的存在,是什么年代、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來馬鞍山上建這個工程量浩大的建筑物?帶著這一連串的問號,2019年12月17日,我訪問了馬鞍山村。

村民幾天前就請工披荊斬棘開通了上山的路,但僅是從村后西南方向開到山腰,就是馬鞍山的鞍部。山上其他地方還是樹木、荊棘叢生,無法通行。

馬鞍山顧名思義就是狀如馬鞍,東西走向,東臨螺河一端是馬頭,西側是馬尾,中間是馬鞍,就是兩端高,中間平。整個山體相對高度約40米,東西長約800米,南北寬約200米,夯筑的殘墻從鞍部開始,向馬頭方向延伸,多遠多寬因被樹木擋著無法查堪,僅是在鞍部臨村一側的懸崖上有一段長約30米的殘墻,墻高近3米、寬50厘米,灰沙土夯筑,很堅固。

古人筑這種墻并不是僅筑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段墻,而是設計好建設范圍,然后挖基礎,清好基礎后一圈一圈夯筑,是比肩連著過的,不是在一個地方垂直夯筑到預定的高度。因為那樣無法夯筑,墻體沒有連接不牢固。因此,馬鞍山上有一段3米高的殘墻,就一定有跟這段墻一樣的墻體連成的一個建筑圈,是方是圓就說不準。古代這種高墻連著的建筑物就是城寨!

如果真有城寨,那這個城寨是什么年代,什么人建的?

現(xiàn)在馬鞍山村主要有劉、林、羅、顏四個姓氏的村民居住,傳說最早來置居的是顏姓,后是劉姓、林姓,相差幾十年,在數(shù)千年歷史長河中可認為是同一個時期來開基的。劉姓從開基祖至今傳了23代人,按每代20年計,開基歷史約500年,也就是明朝中期。但顏、劉、林這些姓氏的祖先到來之前,馬鞍山上的殘墻已存在,這從當?shù)卮迕駥ι缴线@個地方的叫法可證實,他們世世代代叫山上那個地方為“破寨頂”,大安方言的“破寨頂”可指破寨的上面,也可指上面的破寨,結合實地的地理位置,“破寨頂”應該是指上面的破寨。明朝中期稱為破寨,那這個寨的興建時間至少應推前數(shù)百年,在元、明之前或更早。

從寨的地理位置、寨的建筑結構可以推測出這個寨建設用途。在明代以前,馬鞍山村是交通要道,村前是螺河,這是從上游河田一帶通行烏坎出海的黃金水道;陸路,村南不遠的石頭山就是粵東通往省城廣州古驛道。在這種地方所建之寨不大可能是山賊土匪寨。余下就只有兩種可能:官府的兵寨和望族的民寨。

陸城東海鎮(zhèn)有一古寨保昌寨,原名鄭厝寨,始建于元代,是宋朝一位鄭姓官員隱退而建的,它的傳說脈絡清晰,古寨保存基本完成,不會象馬鞍山上的破寨頂一樣殘破。兩寨相比,馬鞍山上的破寨應比鄭厝寨更早。

馬鞍山破寨頂殘存有一個重要的建筑物──敵樓。這種敵樓南塘的建寧寨、陂洋的古寨都有,是用于防匪防盜的。其修建的軍事意義類似于大城關的“甕城”。四方筆直的寨墻要攻擊前來破門和毀墻的敵人時只能在寨墻上露出身子俯視,這樣很危險而且攻擊力弱。在直線的寨墻一端,即兩條寨墻相交形成九十度的地方,外凸建一個敵樓,可監(jiān)視兩條寨墻,一旦有敵人接近寨墻或寨門,可以在敵樓內(nèi)向敵人射擊。對角建兩個敵樓就可以不存死角的觀察寨城的四周。馬鞍山破寨就殘存有兩個敵樓,寨墻外,正方形,邊長約4米。當?shù)厝罕姺Q之為“炮臺”,其實就是敵樓。有東、西兩個。西面的看得到,東面的因樹木茂密無法靠近,村民說兩個是一樣的。有這樣的防患意識,且敵樓規(guī)模就這么大,可猜想這個寨應該占據(jù)了整個馬鞍和馬頭,就是寨依山而筑,在山體懸崖上夯筑寨墻,不讓敵人在寨墻外駐足,增加安全系數(shù)。這樣分析,這個寨的面積應超過一萬平方米。到底是兵寨還是民居寨落還無法確定。

因為這個“破寨頂”的歷史脈絡是一張白紙,說明它的歷史久遠。完全排除了明朝以后,元代的可能性也很低,剩下的就是唐宋的了。宋代陸豐境內(nèi)沒什么大事發(fā)生,只有大將楊文廣帶兵來八萬滅虎,百花洞平番等傳說,百花洞平番有一戲出叫《百花贈劍》說的就是那段歷史。倒是唐代,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朝廷在現(xiàn)在陸豐的大安鎮(zhèn)環(huán)珠寨置安陸縣,安陸縣存在了5年,后又將轄區(qū)并入海豐縣??h衙環(huán)珠寨到螺河東岸是5華里,過了河就是馬鞍山村前,安陸縣在這里建寨駐軍是完全有可能的;其次,安陸縣新建,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在新縣城附近置業(yè)建寨也未曾不可。只是安陸縣很快就撤掉了,或許寨未建好,寨的主人也就遷走了,以致在當?shù)貨]有留下一點印記,只留下破寨頂那一片斷壁殘垣。

既然是防敵意識很強的古塞,一,寨內(nèi)必定有可汲水吃用的水井;二,沿著殘墻走向探挖,一定能找到更多的墻體。

村民還介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馬鞍山小學的體育課是在山上的馬鞍那一片空地中上的,那一片空地看似天然的,但它平整得出奇,就跟學校的體育場一樣平。極有可能是人工平整出來作寨的基地的。

馬鞍山的破寨頂是歷史的厚賜,對它進行挖掘、保護、利用是很有意義的。

【免責聲明】本平臺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nèi)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僅作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帖。

Hash:953a5d17e82e2b593c659c43b4ac0a4e2b01c141

聲明:此文由 海陸物語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