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城關王廟珍藏的文物,還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一是關王廟為明代巡鹽御史吳楷偕鹽商大賈重建的信義財神廟。
巡鹽御史,是指封建社會時期都察院監(jiān)察御史奉命出巡鹽務時的一種官職。
賈,古指做買賣的人;大賈亦指擁有大量錢財?shù)纳倘恕?/p>
明神宗萬歷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吳楷出任河東巡鹽御史,他親往觀看鹽丁采撈之苦,感悟歌詠難述,便繪制《河東鹽池之圖》,后刻鐫于石,以圖文并茂的形式,生動逼真地展示了明代萬歷年間河東鹽池的全貌。
同時,巡鹽御史吳楷為使河東鹽務商人們能把鹽業(yè)盡可能的銷往全國各地,贏得最大利潤,經常教育啟迪鹽商們要以關公信義精神,誠招天下客,利從信中來。
富裕之后的鹽商們,在巡鹽御史吳楷的攜同下,積極捐獻金銀、施財助工,對元代年間創(chuàng)建的關王廟進行了重建。之后,這里的鹽商大賈們凡外出運鹽起程之前,大都要來這里拜謁關帝,以求路途平安順暢,財利大發(fā);回來后也要來這里燒香還愿,祈求好運連連,好事不斷。正因運城關王廟的特殊屬性,因而人們亦稱該廟為信義財神廟。
關王廟正殿后春秋樓前碑亭置有一通碑刻,該碑刻原立于河東安邑縣文廟內,上世紀八十年代移至運城關王廟(原運城市鹽湖區(qū)博物館設立于關王廟內)。
“大觀圣作之碑”為龜形底座圓形頭額,通高5.12米,其中額高1.58米、身高2.78米、座高0.76米,寬1.3米,厚0.44米。四周淺刻卷龍,纏枝牡丹二方連續(xù)圖案紋飾,刻工細致,繁而不亂。據(jù)《三晉石刻大全》載述:該碑為宋代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書學博士李時雍勾勒上石,當朝太師蔡京題額,碑文則為宋徽宗趙佶親筆書就,因而稱其為“圣作”,此碑譽為“大觀圣作之碑”。因其宋徽宗的“瘦金體”筆勢勁逸,意度天成;太師蔡京所題匾額字勢豪健,遒勁沉穩(wěn);李時雍又以書畫名于天下,使得“大觀圣作之碑”成為了集三家書法為一體的中國書法名碑;又因其內容是皇帝為學生制定的八條“行為準則”,故稱“御制學校八行八刑碑”,它成為研究宋代教育制度的寶貴資料和重要參考。
三是關王廟正殿上方保存有明代萬歷年間所作的鎏金“乾坤正氣”匾額。
關王廟正殿匾額四周雕有26個形態(tài)各異的人像,上方兩旁雕有關公征戰(zhàn)躍馬圖。從其落款時間來看,匾額上記為“萬歷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因此而知,該匾額是在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關公封“帝”之前稱“王”時期所立,該廟當稱關王廟了;從其正文內容來看,不知是出于巧合,還是另有緣故,湖北荊州古城在關公衙署原址地基上修建的荊州關帝廟的匾額上,同樣也寫有“乾坤正氣”四個大字,但不同的是荊州關帝廟匾額是在時隔100多年之后的清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該廟重建后,雍正皇帝親自欽賜御筆的。
四是關王廟獻殿兩側保存有母本石刻《關帝簽簿》。
《關帝簽簿》大方形石刻,立石于明萬歷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通高1.71米,寬1.32米,前后兩面皆刻有《關帝簽簿》。每面碑文50行,每行50至100字不等,刻記簽詩25首,四面共為100首。每通碑兩側還置有長方形小碑刻,上刻“覺迷靈文、宣機慧語”和“鑒誠微旨、最感玄言”兩句話。
每首《關帝簽簿》上均標有簽名、簽詩、圣意、碧仙注、東坡解,100首簽詩相應記述著100個不同歷史時期百姓所熟知的歷史典故、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類別上分為大吉、上上、上吉、中吉、中平、下下和罰油等七種。因關公被民間奉為萬能之神,故凡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誅罰叛逆、招財進寶、庇護商賈等,大都為求得關帝神靈庇護,抽簽膜拜,因而千百年來《關帝簽簿》深受百姓大眾熱衷青睞。
據(jù)考證,《關帝簽簿》始于南北朝,基本定型于唐朝,后期為北宋文學家蘇東坡撰寫定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運城關王廟《關帝簽簿》世稱母本或藍本,各地民間流傳的《關帝簽簿》,大都是從這里拓印傳抄過去的。
五是關王廟獻殿還保存有宋代理學大師朱文公(朱熹)贊關帝“四好”箴言碑。
關王廟獻殿右側壁間嵌有4塊相連條石,每塊高約1米,寬約0.23米,為朱文公贊關帝“四好”箴言碑。該碑立石于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中心部位篆體為關帝“四好”箴言:讀好書、說好話、行好事、做好人,相傳是關公為教育子女所言。雖然關帝“四好”箴言碑刻多地內容一致,但字體不一,篆書、隸書、行書皆有。朱文公對“四好”篆書為關公親書深信不疑,并作賦《篆跡贊》《關帝篆贊》,其中《篆跡贊》用行書刻記于碑刻上部:讀好書,漢壽亭侯篆。百圣在目,千古在心,妙者躬踐,敫者口吟。宋朱文公贊。
說好話,漢壽亭侯篆。莠言虛妄,蘭言實杯,九蘭一莠,駟追不回。宋朱文公贊。
行好事,漢壽亭侯篆。圣狂路口,義利關頭,擇行若游,急行若郵。宋朱文公贊。
做好人,漢壽亭侯篆。孔稱成(圣)人,孟戒非人,小人窮冬,巨人盛春。宋朱文公贊。
六是關王廟獻殿保存有明代萬歷年間方形大銅鏡。
銅鏡高1.1米,寬1.4米,重500斤,鑄造于明代萬歷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銅鏡背后鑄有蛟龍翻江倒海,天馬奔馳嘶鳴,祥瑞麒麟,日月生輝,青荷亭亭玉立,牡丹、芍藥、玉菊爭相開放。細細觀之,似有馨香撲鼻而來的感覺。銅鏡中間為楷書銘文,上方大字為“皇帝萬歲、太子千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毕聻榫杷腿?、鑄造人姓名和萬歷四十四年七月吉日紀年銘文。這些銘文告訴我們,此銅鏡是一面布施鏡,是捐贈人為求得國家繁榮昌盛,自己幸福安康,專為關老爺廟鑄造。
關王廟大銅鏡形體超大,無論在材質體積圖案構成上,還是在鑄造工藝上,都堪稱上乘之作。當年郭沫若先生來關王廟考察這面大銅鏡后,連連稱贊說:“這樣大的銅鏡,國內罕見,我也是第一次見到?!?/p>
銅鏡,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的瑰寶,它除了鑒容以外,還飽含諸多寓意:如以銅鏡為賞賜;以銅鏡為信物;以銅鏡為聘禮;以銅鏡為布施; 以銅鏡為裝飾品等。
七是關王廟恢復重啟晨鐘暮鼓傳統(tǒng)規(guī)制。
2017年7月17日,正值關公誕辰1857周年紀念日,運城市鹽湖區(qū)在關王廟隆重舉行晨鐘暮鼓復鳴儀式,讓消失已久的鐘聲鼓韻再現(xiàn)關王古廟,回蕩古河東上空。晨鐘暮鼓,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它起源于古都長安。古人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都要擊鼓報時,后來演變?yōu)槌跨娔汗?。關王廟則于每天清晨7時鳴鐘9響,傍晚7時擊鼓12通,意為通過悠遠、渾厚的鐘聲鼓韻,警醒廣大市民,將關公精神和“四好”箴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更好地弘揚傳統(tǒng)文化,塑造城市精神。
八是關王廟突破舊俗坐東朝西。
在我國,各大名山中的廟宇殿堂,一般都是坐北朝南。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國處于地球北半球,大部分陸地位于北回歸線(北緯)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射來,朝南的房屋便于采取陽光;另一原因可能是因我國古代把南視為至尊,把北象征為臣服。不用說,帝王廟宇的座位就應該是坐北朝南了。運城關王廟突破舊俗,廟宇坐東朝西,據(jù)說當時在修建關王廟時,人們考慮到關公家鄉(xiāng)就在西邊不遠處的解州常平村,擇取坐東朝西,可以讓關帝時常凝望家鄉(xiāng)故土,護佑鄉(xiāng)民百姓。又有說法是,關帝思念故里,魂歸家鄉(xiāng),廟宇大門朝西,以行宮之意求得關帝出巡落座便捷,彰顯該廟神奇靈驗。
運城市區(qū)北大街關王廟,創(chuàng)建于元代,明正德年間擴建,坐東朝西,兩進院落,中軸線上依次為木牌坊、山門、獻殿、正殿、春秋樓、寢宮,兩側配以白馬祠、部將祠、鐘樓、鼓樓、廊坊等。原占地十余畝,規(guī)模宏大,建筑雄偉,是城內最大的關帝廟。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因地震倒塌,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巡鹽御史吳楷偕鹽商大賈重建。
上世紀七十年代,因擴建北大街,將山門遷至紅旗西街。2006年,重修恢復關王廟原貌,將山門遷回原址。現(xiàn)在建筑有懸山頂山門、卷棚頂獻殿、歇山頂正殿和春秋樓。廟內現(xiàn)保存有宋代年間的”大觀圣作之碑”碑刻;明代年間的關王鑄像、100公斤重的銅香爐、250公斤重的大銅鏡和雕刻精致的石護欄、蟠龍柱、關帝簽簿碑刻以及清代年間的關公坐像、騎馬像、風雨竹碑刻等諸多珍貴歷史文物。
關王廟經清代嘉慶年間及民國時期兩次大地震,仍巍然屹立,2013年5月3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運城新聞網
Hash:b2574779936a58835a8da268ce9e4be887e3213e
聲明:此文由 鹽湖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