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瀆廟,山東、山西、河南都有,唯有這座最正宗!

用"滄海桑田"來形容中國五千年的河流湖泊變化,一點也不顯得夸張。

比如洞庭湖吧,在唐宋時期有"八百里洞庭"之說,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后來面積日益萎縮,被鄱陽湖趕超,現在卻只能屈居第二。

另一條大河就更慘了,曾與黃河長江、淮河并稱為"四瀆",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濃厚的筆墨,如今卻已消失不見,這指的就是濟水。今天的"濟源"、"濟寧"、"濟南"等地名,都是因為濟水而得名。

如今,在山東、山西、河南的許多地方,都矗立著濟瀆廟,這也算是一種對濟水的紀念。但哪一座廟更正宗一點呢?

山東、山西、河南境內的濟瀆廟概況

先說山西晉城,轄區(qū)內有兩座濟瀆廟,一座在澤州西頓村,修建于宋金交替之時;一座在高平建南村,修建年代不詳,但最遲應該不會晚于明正德十一年。

山東的濟瀆廟,位于菏澤市境內,據清代的《曹州縣志》記載,始建于后周,隨著金元時期的黃河泛濫,原來的廟已經被沖毀。今天的濟瀆廟,是清代乃至20年前翻修的產物。

河南的濟瀆廟,位于濟源市境內,始建于隋開皇年間,現存古建筑72間,占地10萬余平方米,為河南省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從地緣學的角度來看,濟瀆廟自然離不開濟水。而濟水之源頭,在今天河南濟源的王屋山太乙池,在此修建濟瀆廟用來紀念自然理所當然。山西晉城與其接壤,古人因此而修建濟瀆廟;而山東菏澤呢,古時稱定陶,是濟水最后一段的重要節(jié)點。

說到這里,順帶介紹下濟水這條"神奇"的河流。史書記載中,濟水曾"三隱三現":先是發(fā)源于王屋山太乙池,然后就以地下河的形式,潛流七十里;出來后在地上行至焦作溫縣,然后二次潛流穿越黃河;到滎陽后再次冒出來,然后向東流到原陽后再次伏在地下;到了山東定陶后再次出現,然后經過山東注入海。

因而,濟源代表著濟水全水系的發(fā)軔之初,而菏澤則代表著濟水最后歸于海。濟源的地位或許更加重要,濟瀆廟的象征意義也更大。

從古代統(tǒng)治者的重視程度看,歷代皇帝對于濟源的濟瀆廟青睞有加。相傳,黃帝蚩尤戰(zhàn)與河北,蚩尤能夠吞云吐霧,致使黃帝吃了敗仗,退逃至王屋山。其后,黃帝在王屋山主峰"祭天",天帝遂派九天玄女下凡,傳授黃帝破敵之策,大敗蚩尤。

其后,歷代皇帝每年也會派人前往王屋山主峰天壇山"祭天"。而對于濟瀆這個"北瀆之神",由于主管"興云布雨",關系"五谷收成",自漢代以來派遣官員定期致祭已成為慣例。在二年(公元582年),由朝廷撥款,專門為其在濟水之源修建了一座神廟,這就是最早的濟瀆廟。其后,這個濟瀆廟從來就沒有斷祀。

再次,從古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來看,河南濟源的濟瀆廟也是得天獨厚。雖然,隋開皇二年始建的濟瀆廟已經不存,但濟源的濟瀆廟中仍保留著許多北宋的古建筑。

比如,濟瀆寢宮建于北宋開寶六年(公元973年),采用單檐歇山造,是濟瀆廟中文物價值最高的古建筑。有著名建筑專家評論到:"這是河南省唯一逾千年的單體木構建筑,在全國宋代木構建筑中占有一定地位,為研究宋代早期建筑提供了彌足珍貴的實物資料。"

此外,濟瀆廟圍墻也極為獨特,前方后圓,寓意"天圓地方",這與皇帝在圓形天壇祭天,在方型壇上祭地保持著相通的文化屬性,代表著古人對于天地宇宙的認知。

而山東、山西境內的濟瀆廟,最古老的建筑只能上溯到明清,只能憑借碑刻、地方志才能一窺當時的輝煌。

綜合來看,唯有河南濟源境內的濟瀆廟最正宗!你覺得呢?歡迎大家提供不同觀點~

Hash:70e3dbabb1a3a541d86ab14ebf5f1df415a25236

聲明:此文由 旅游看焦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