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足珍貴的南北朝時期石刻拓片

自古鴻儒偏好拓片保藏,宋代的“唐宋八列位”之一歐陽修生平保藏拓本上千余卷,并編寫了《集古錄》;墨客李清照生平酷嗜金石拓片,后輯成《金石錄》傳世;后有明代的關中奇士趙崡、書法王鐸等都曾為拓片猖獗。

北魏曹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縱90厘米 橫41厘米

現(xiàn)存于洛陽龍門石窟古陽洞。《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是方筆露鋒之典范代表,是以最顯見用筆之妙。起筆都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棱若刀,有的細鋒引入,煞有情趣;縱然畫也挺直有力,折筆顯見方棱;收筆處,偶然斂毫便止,偶然放鋒犀利,偶然如《寶子》之上揚。

筆畫或大或小,大者縱矛橫戈,如虎奔龍吟,小者輕細一點,如蜻蜓掠水,皆能順勢合情.絕無率意輕發(fā)。整篇看來,嚴整肅穆,安靜嚴重雋潔。

北魏 《帝后禮佛圖之孝文帝天子禮佛圖》縱232厘米 橫180厘米

《帝后禮佛圖》原石現(xiàn)存河南鞏義石窟寺第一、第三和第四窟中。此篇孝文帝天子禮佛圖位于位于第一窟南壁窟門東側。在禮佛行列里,既刻畫了“儀態(tài)雍容”的鮮卑貴族造型, 也懷孕材矮小的隨從,以及數(shù)目浩繁的儀仗和都麗的衣冠,回響反映了北魏王室及貴族禮佛的景象。從禮佛圖上所刻的天子及其臣僚的衣飾和儀仗中的華蓋、羽葆來看,拓跋貴族進入華夏地域往后,在奉行漢化政策方面所取得的后果是明顯的。這些浮雕禮佛圖構圖柔美,刻法諳練。衣著衣飾及面部原飾有彩色,雖歷經(jīng)千余年之久,至今仍隱隱可見,是北魏石窟造像中少有的 。

北魏 《偃師水泉石窟之甬道北壁龕像》縱165厘米 橫160厘米

水泉石窟位于偃師市西南30公里冠店鄉(xiāng)水泉村村南萬安山斷崖上,是龍門石窟周邊的緊張石窟。偃師水泉石窟的特點是造像齊集,雕造工藝精彩,有的可與龍門石窟相媲美,是研究古代鐫刻、繪畫、構筑及釋教成長的寶貴資料。偃師水泉石窟內兩側洞壁雕有巨細佛龕約四百余座,龕內的造像多為一佛、二高足、二菩薩,也有不少的交腳彌勒造像;龕楣及近側多刻飛天、化生、蓮花、幃幔、纓絡;佛座下有金剛力士及蹲獅、臥獸等。造像刻工儉樸硬直,浮上了北魏石刻藝術的特點。

北齊 《丁朗俊造像碑》縱100厘米 橫47厘米

碑陰刻造像落款,碑額處刻都會主丁朗俊、丁思善等。該碑固然形體不大,但內容卻很富厚,在不到1平方米的范疇內犬牙交織地鐫刻出48個樣子外形互異、有板有眼的人物造型,機關密而不紊,主題凸起,充實表現(xiàn)了鐫刻匠師的嫻熟能力。造型默示以圓刀為主,線條淺近流通。人物造型飽滿,衣飾衣紋簡單,較著有北齊造像特性。

北魏正光五年 《劉根造像碑》縱39.5厘米 橫144厘米

劉根造像碑是清光緒年間在洛陽城東韓旗屯村出土,現(xiàn)存河南博物院。造像部門授與了中國傳統(tǒng)的減地陰線刻記法刻出釋迦說佛圖,使之成為一幅美滿的釋教教義的宣傳畫。這種線刻畫是富有履歷的藝術匠師們運用尖利的詞訟,在滑潤的石面上鐫刻出來的,它既差異于白描,也有別于陽線版畫,是我國傳統(tǒng)美術作品中的一種奇特的藝術。劉根造像碑不單是一件刻畫精巧的線刻造像,同時也是一件鐫刻精彩的書法藝術品。其乖巧茂盛、蕭灑開朗的書法藝術,興許出于文人官宦之手。此幅《劉根造像碑》可說是“龍門二十品”之外的又一魏碑書法佳構。

北齊天保十年 《高海亮造像碑陰》縱108厘米 橫57厘米

襄城縣城西河西岸孫莊出土,現(xiàn)存河南博物院。該碑為螭首扁體造像碑,碑座已失蹤。碑首呈弧形,雕四龍盤繞,龍首向下,口銜碑側上沿。碑陰碑首平面淺浮雕“太子逾城削發(fā)”佛傳故事。圖中釋迦太子騎在頓時,頭戴花冠,帔帛后揚,附近五身天人或托馬蹄,或牽馬韁,或作扶引。碑身上部刻造像記,正書20行,滿行17字,有深摯的魏碑體意韻。

北魏 《雙人飛天》縱80厘米 橫200厘米

位于鞏義石窟第三窟中心柱南側。帷幔式龕,龕楣及雙方龕柱刻帷幔,左邊龕柱垂幔紋剝蝕不清,龕楣對稱刻兩身乘云巡游的扶養(yǎng)天人,是鞏義石窟鐫刻最美滿的兩身飛天,這種乘云的飛天在熙平前后起頭呈現(xiàn)。飛天的超脫姿態(tài)富有韻律感,一張一弛中默示出疾、徐、剛、柔的多變性和活躍性,長長的飄帶升沉,形成一種活動感和抒懷性。而這種線描、線刻技法所浮上出的“氣韻活躍”,那種倘佯于六合間的“天人合一”的寄意,都經(jīng)由過程飛天的曼妙形體默示了出來。

北魏 《釋迦牟尼佛》縱263厘米 橫112厘米

原存泛愛縣城南15公里張茹集鄉(xiāng)白馬溝村不美觀音寺內,現(xiàn)移至泛愛縣博物館。造像為蓮瓣形背屏式三尊造像,石灰?guī)r雕造。關于該像的雕造年月,造像自己以及文獻均無記實。該像無論是造像情勢仍舊鐫刻內容,都與現(xiàn)存美國華盛頓菲利爾博物館的北魏永熙三年(534年)“石造三尊像”基事實似。而二脅侍菩薩足下為長梗仰蓮座,這種菩薩座最早見于孝昌年間的孔惠超造像,但背屏鐫刻卻較孔惠超造像樸素多了。不和及兩側面素面無飾。是以,可以揣度該造像的鐫刻年月應在北魏永熙年間。

隱秘的拓片自古代就為人追崇,由于傳拓之美在于它能為終將消散蹤殆盡的石刻學歷留下影象的影子,它不單是寶貴的文獻資料,并且每一幅都是自力的藝術作品,具有墨分五色的立體畫面下場。使結實的石刻躍然紙上,還原了許多的汗青細節(jié)。今朝國度對一級文物的拓片建筑審批很是嚴酷,惟獨少量允諾捶拓,僅存的拓片彌足寶貴。

傳拓武藝自唐代起頭鼓起,至宋代金石學的鼓起而進一步成長,魄力氣焰多樣且蔚為大不美觀。這些拓本無論是紙墨原料的行使上,或是拓工武藝的運用上,都極為邃密柔美,在貫通毗連造像石刻原真性的同時,進步了石刻內容的可讀性。

千年當年,釋教及石刻造像藝術由絲綢之路經(jīng)哈密傳入華夏;千年之后,華夏遺存的經(jīng)典石窟和石刻造像藝術拓片沿著新絲綢之路來到哈密,實現(xiàn)了汗青與當代的交相照映。

Hash:9575dad33376a0061491c8eca41cadc592f923c1

聲明:此文由 談天說地的樂趣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