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最大中心塔柱窟具有哪些功用和特點?

中國佛教造像史上,北周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時代。北周初年,明帝崇信佛教,他延請名僧,廣度僧尼。但是到了武帝時期,則重儒術,信讖緯,并于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下令罷佛道二教,令沙門道士還俗,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規(guī)模的滅佛運動。由于武帝的滅佛,中原大地并沒有留下更多的北周時代的佛教遺跡和佛教造像。然而在遠離京洛的敦煌,滅佛運動大約在十年后才波及敦煌。其時敦煌城東阿育王寺大乘寺被毀,莫高窟的造窟建寺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敦煌畢竟地處邊陲,廢佛洪流波及敦煌已成弱勢,現(xiàn)仍然保留了16個北周洞窟,其中莫高窟428窟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洞窟之一。

由于沒有留下任何造窟題記或發(fā)愿文,因此無法準確判定莫高窟428窟的開窟年代,但根據(jù)東壁南側供養(yǎng)人比丘慶仙的題名和藏經(jīng)洞出十文獻推測,該窟大致開鑿于建平公于義出任瓜州刺史期間的保定、建德年間(公元572~577年)。洞窟規(guī)模宏大,面積竟達178.38平方米,供養(yǎng)人畫像有1198身。由此可推測,該窟是建平公于義與敦煌及其周邊百姓共同創(chuàng)建的一個大窟。

1-6-1 釋迦造像一鋪

龕內塑釋迦佛倚坐像。釋迦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并塑出層層疊疊的下擺,僧祇支上系帶。龕外塑脅侍菩薩。龕柱作束帛形,龕檐畫忍冬紋和火焰紋。

北周 莫高窟438窟 西壁

1-6-2 弟子迦葉

塑像緊貼龕壁,是莫高窟最早的迦葉造像。迦葉消瘦的身形、眉間的皺紋以及突顯的胸骨,體現(xiàn)了苦行僧的艱辛,天真的微笑又流露出一個老者的樂觀和豁達。

北周 莫高窟439窟 西壁

1-6-3 脅侍菩薩

菩薩面形豐圓,嘴角略帶微笑,眉宇間露出孩童般的稚氣。從開裂的頸部可以看出頭部原為模制。

北周 莫高窟438窟 西壁

洞窟的平面呈方形,前部鑿出人字坡天井,后部開設中心方柱,方柱四面開龕。塑像的色彩鮮艷,很明顯經(jīng)過了后代重新妝彩,但是在造型上卻基本保留了北周時代的原狀。四面龕內外的塑像大致相同,以東向龕內外的塑像為例,龕內塑結跏趺坐如來像,龕外以樹木枝條為骨架塑出雙樹,表示釋迦牟尼菩提樹下成就佛道。釋迦牟尼像身披通肩袈裟,胸襟廣開,僧祇支自左肩斜披右肋,無系帶。最大的特點是,袈裟的末端不似早期如來像拋向左肩(身后),而是搭在左前臂上。這種袈裟末端結于左前臂的造像還見于432窟(西魏)、439窟、442窟、290窟、297等窟。而在中原和南方地區(qū),這種形式的造像早見于四川博物館藏南朝齊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銘佛坐像和云岡石窟的16窟、5窟、6窟、11窟、13窟以及龍門石窟蓮花洞等石窟,麥積山石窟中也比比皆是,說明了這是傳自中原地區(qū)的一種新的造像形式。龕內兩側塑阿難、迦葉二弟子立像,皆內穿僧祗支外著袈裟。龕外樹下塑菩薩立像,均頭戴寶冠,上身赤裸,肩披天衣,下身著裙,趺足立于蓮臺之上。

1-6-4 中心塔柱造像

此窟是莫高窟最大的中心塔柱窟,中心塔柱正面開圓券大龕,內塑釋迦說法像和弟子阿難、迦葉。龕外浮塑雙樹和脅侍菩薩,表示釋迦牟尼于菩提樹下說法。其他三面的造像與正龕大同小異,造像的色彩為后代重新妝彩。

北周 莫高窟428窟

北周時代的造像特點是,主尊造像的袈裟下擺厚重而繁縟,可從中觀察到內外兩層。僧祇支有斜披和交叉式兩種,其中以前者為多。有系帶和不系帶兩種,以系帶的居多。在造型上,大多面形方圓,頭大而身短,兩肩平直肩頭渾圓。雖然兩手大多已失,但從揚起的右掌和略見下傾的左臂看,原來應該作施無畏印和與愿印,也是自北魏以來主尊造像的固有印相。菩薩像的天衣或呈“X”字形穿環(huán)于腹前,或披肩繞臂于腹前作雙U字形,但天衣末端卻恢復了北魏期舊有的表現(xiàn)形式,沒有了西魏時期那尖銳的三角形。此外,在主尊像的兩側還出現(xiàn)了弟子像(290窟、297窟、439等窟),從而構成了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五尊像。弟子像侍立在佛的左右,多數(shù)在佛的左邊塑老者迦葉,右邊塑少年阿難,在許多造像身后的龕內還畫弟子像八身,以繪塑結合的形式共同表現(xiàn)釋迦和他的十大弟子。

敦煌之最

★莫高窟最大的中心塔柱窟

莫高窟428窟是北周的代表性洞窟之一。前室窟檐已毀,南、北、西壁尚存,繪有五代時期的壁畫,甬道上繪有曹議金父子的供養(yǎng)像,說明前室在五代時曾重修過。主室保存完整,寬10.8米,進深13.75米,總面積約為148平方米??唔斍盀槿俗制?,后為平棋頂,后部中央是方形中心塔柱,寬2.5米,高達5.7米。塔柱四面各開佛龕,彩塑佛、菩薩等。四壁未開龕,全為壁畫,且均為北周時期的原作。此窟堪稱莫高窟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中心塔柱窟。

1-6-5 影塑千佛

窟內四壁上層貼影塑千佛1098身,是莫高窟保存影塑千佛最多的洞窟。千佛為模制,著通肩袈裟,結跏趺坐,作禪定印。右上方留有書寫佛名的榜題。袈裟以白、紅、青、黑四色有規(guī)律地重復渲染。

北周 莫高窟428窟 北壁西側上部

1-6-6 釋迦牟尼與弟子阿難

釋迦牟尼著紅色通肩袈裟,質地厚重,袈裟的衣角呈三角形,以階梯式的手法塑出衣紋。在龕內兩側,依壁塑弟子阿難和迦葉,聰明的阿難和老成的迦葉被塑造得活靈活現(xiàn),欲脫壁而出。

北周 莫高窟290窟

中心柱東向龕內

1-6-7 脅侍菩薩

菩薩戴花冠,面形豐圓,兩臂修長。披天衣,上身赤裸,著裙。以白色表現(xiàn)肌膚,紅色染裙,青色描繪天衣以彩繪的形式表現(xiàn)天衣末端部分。

北周 莫高窟290窟

中心柱南向龕外西側

1-6-8 神王

神王人面而豎兩角,肩生羽翼,帶腕釧項飾,胸腹部畫旋毛,手生四爪,足分兩趾,奮臂凌空飛翔,護衛(wèi)佛法。

北周 莫高窟297窟

西壁龕楣北側

1-6-9 弟子迦葉

迦葉眉頭緊蹙,兩眼深陷,面帶微笑,啟唇欲語。生動的表情和概括的表現(xiàn)手法體現(xiàn)了塑匠的造型技藝。眉上的皺紋和頸下的胸骨用土紅色描繪,衣紋用階梯式的手法塑造。

北周 莫高窟297窟 西壁龕內北側

本平臺旨在傳播佛的正能量,從佛教的事物、僧人傳記、佛經(jīng)等帶領大家一起了解中國千年佛教文化。此文出自《解讀敦煌●敦煌彩塑》。

感謝您閱讀此文,阿彌陀佛!關注微信公眾號“儒釋道手札”,可以有更多的精彩。

Hash:29b7aef7b6e3f3db00848c51d9a65e3d57511064

聲明:此文由 網(wǎng)上客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