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默默無聞的小縣,卻藏著7處國寶古跡,其中這座古跡值得一去看

什么渾源?它是隸屬于山西省大同的小縣,因境內(nèi)懸空寺北岳恒山景點而聞名。翻開渾圓的歷史我們可以了解到它始置于西漢,定名于唐,可謂是歷史悠久,除了剛才提到的懸空寺外,其境內(nèi)還藏著其他6處全國文保單位。

今天馬且停要分享的是地處渾源縣城北側的栗毓美墓,可以說山西境內(nèi)被列入全國文保單位的古跡有531處,然后僅只有3處為個人墓葬,渾源的栗毓美墓就是其中一座。

栗毓美生于道光年間,祖籍山西大同渾源,曾任職于河南山東河道總督,主要管理河南山東河務。在擔任河務的時候,栗毓美可謂是成績顯著,首次創(chuàng)造了“拋磚筑壩法”,使得防洪工程既省時省力,又減少了開支。

在其上任五年后,雖然洪水肆虐,染堤壩去堅挺并未讓百姓收到洪災之困,如此的豐功偉績受到了當時朝野的一眾認可。遺憾的是栗毓美在巡視鄭州河段堤防時,因為積勞成疾在途中不幸逝世。

他的一生為百姓免受洪災,為國庫也節(jié)省了130多萬兩官銀,道光皇帝也對其極其器重,因此當聽聞栗毓美死訊后甚是傷心,不僅敕贈“太子太保”,謚“恭勤”,還下旨將他厚葬在祖地渾源。

如今我們在渾源縣城看到的就是當時修建的陵墓,現(xiàn)存的栗毓美陵占地99324平方米,主要包含了磚券拱門、碑亭、二門過殿、甬道、永懷亭以及墓丘。

穿過新修的山門之后,首先看到的就是用漢白玉打造的三門石牌坊,石牌坊的形制有點類似之前在山東青州看到的衡王府石牌坊,分成了底座,石柱和匾額幾個部分。

基座部分為底座和麒麟組成,麒麟栩栩如生,石敦鼓雕花很是精美。石柱之上為三門額,左門的匾額刻有"崇祀名宦",右門的匾額刻有"崇祀鄉(xiāng)賢",中間的門相比左右要華麗很多,頂部有一小碑亭,上書"諭賜祭奠",可見其地位。

在亭子下面雕刻著"宮太保河東道河總督栗恭勤公塋",左右有刻有對聯(lián)一副,通過這組對聯(lián)和題字我們可以了解到皇帝大臣們對于栗毓美的崇敬和緬懷之情。

三門石牌坊的東西兩側各立有一跟華表,以及一處碑亭,全部采用了漢白玉為原材料制作。

據(jù)說這些漢白玉石料都是修建道光皇帝的慕陵時候剩下來的材料,在當時的社會中,也有親王以上的陵墓才可以使用到這些漢白玉制作的石橋和牌坊。

牌坊北側為中門,也就是二門過殿。殿堂前面的兩座石獅子很是可愛。穿過中門后門之后,往北走就是神道,五對石像生相向而立,所謂的石像生也就是帝王陵墓之前的石人、石獸總稱。

明朝只要是舉辦大典的時候,除了文武百官和儀仗隊外,還會將馴養(yǎng)的獅子、大象裝在籠子里一同放置在御道兩旁,這也是為何陵前會設置石像生。而作為一個地方的河道總督能夠有如此的地位和待遇,可見皇帝對栗公的器重。

道北側為新修的“永懷堂”,中間供奉著新塑的漢白玉栗公半身像,溫文爾雅儼然一副清官的樣子。殿堂兩側新繪制的壁畫展示了栗公的豐功偉績和治水故事。

“永懷堂”的后面就是整個景區(qū)的栗毓美墓所在,高大的封土四周用漢白玉圍砌。據(jù)說栗毓美墓按照了清代規(guī)定臺高二尺五寸,左右兩階,階五級這種高規(guī)格建造。

墓兩旁均立有多塊碑刻,其中又以墓旁稍北的石碑最為珍貴,其用圖文并茂的方式記錄了陵墓建設、緣由、結構布局等規(guī)則,成為了后人研究清代墓葬的重要資料。(作者:馬且停,人生在于行走,旅途需要記錄!)

大同栗毓美墓旅游貼士:

怎么去:

門票:20元,并且因為游客不多不用提前預約

Hash:a9e93bc1708e772d5e3adfc7f314e5b66ba61f24

聲明:此文由 馬且停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