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三絕碑”,聞名天下!

中國有十大著名的“三絕碑”,

或以撰文、題跋、書法而聞名;

或因文章、書法、刻工均屬上乘;

或以碑文、書法、所頌之人為世人所景仰,

而入“三絕碑”之列。

可以看出,每一塊碑都離不開

頌揚之人、撰文之人、刻寫之人的

優(yōu)良品行與出神造詣。

事實上,

有的碑文遠不止三絕,有四絕、五絕

甚至更多值得稱贊之處,

可謂是碑刻中的精品!

這十塊“三絕碑”分別是:

湖南郴州

蘇仙嶺三絕碑》

蘇仙嶺三絕碑位居十大著名“三絕碑”之首,以“秦少游詞、蘇東坡跋、米芾字”之“三絕”而名世。

北宋紹圣三年(公元1096年)、秦觀(即秦少游)因新舊黨爭被削去官職流放到郴州,深感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紹圣四年,秦觀登上蘇仙嶺,觸景生情,寫就千古傳唱的名詞《踏莎行·郴州旅舍》,借以抒發(fā)胸中的積怨和憤懣。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知何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

杜鵑聲里殘陽樹。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

郴江本自繞郴山,

為誰流下瀟湘去?

秦觀好友蘇軾讀后感同身受,愛不釋手,特地將其書寫于扇子上,時時觀賞吟詠。當獲知秦觀客死騰州(今廣西梧州)時,悲憤溢懷,倍感痛惜,灑淚揮豪,作跋于其詞后:“少游已矣!雖萬人何贖?”后來,“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又把秦觀的詞和蘇軾的跋書寫下來刻于碑上,碑文藝術(shù)手法極高。

到南宋咸淳二年,由郴州太守宋恭把原碑拓上,轉(zhuǎn)刻在蘇仙嶺白鹿洞的大石壁上,這就是今人所看到的“三絕碑”。

四川成都

《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

成都武侯祠中的《蜀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立于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由唐朝著名宰相裴度撰碑文,書法家柳公綽(柳公權(quán)之兄)書寫,名匠魯建刻字。碑文對諸葛亮短暫而悲壯的一生作了重點褒評,竭力贊頌諸葛亮的高風亮節(jié),文治武功,并以此激勵唐代的執(zhí)政者。

書丹者柳公綽,為楷書中柳體創(chuàng)始人柳公權(quán)之兄,其書法渾厚篤實,既有柳體筆韻,又自具風格。后人贊賞唐碑碑文筆力雄健、辭麗義精,書法遒勁端嚴。加之刻工魯建,刀法謹嚴,超群絕倫,故該碑有“三絕”之譽。

古人制作石碑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書家直接在石碑上創(chuàng)作,由刻工篆刻完成;另一種是摹勒上石,是將文字寫在紙上,再在紙背以朱砂等依樣勾勒字的輪廓,然后覆于備刻的石頭或木頭上進行篆刻。

經(jīng)考證,當時柳公綽應該是以書丹上石方式,用毛筆直接在石頭上寫字以備鐫刻。丹就是指朱砂。那時制作碑刻都是用朱砂,朱砂是顆粒狀,比粉狀的墨穩(wěn)定性強,寫在光滑的石上不流、不走樣。墨含有油分,遇石收縮,不能保持筆觸的原形。另外,碑石一般是灰色或青色,朱砂痕跡明顯,便于走刀。

當時柳公綽或是站著,或是將石碑放倒,趴在石碑上一氣呵成完成了這件作品。石碑上應該是打有暗格,經(jīng)過長時間風化,如今暗格已辨不清了。制作“三絕碑”的石料也非成都本地石材,而是來自西安的南田石。

湖南永州

《蘇軾荔子碑》

“荔子碑”因碑文首句“荔子丹兮蕉黃”而得名。讓人稱奇的是,碑文系唐代大文學韓愈所作,碑書出自宋代大家蘇軾之手,碑又是為了紀念唐代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柳宗元而立,以褒揚其德政。唐宋八大家之三大名賢之奇文、奇書、奇德薈萃于一石,唱盡千古風流。

韓愈

唐穆宗長慶二年(822)七月,柳宗元病逝于柳州刺史任上后三年,柳州士民于羅池旁建立廟宇(時稱羅池廟即今柳侯祠)以緬懷祭祀柳子在當?shù)氐恼?。次年春,韓愈于京師長安聞訊,欣然命筆撰寫了《柳州羅池廟碑》一文以悼念亡友柳宗元,碑文附作《迎享送神詩》(即荔子碑文)。時中書舍人史館編修沈傳師揮毫書寫碑文及詩,一同刻字于羅池廟中。

柳宗元

冬去春來,兩百多年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蘇軾又欣然潑墨獨選其詩而書。南宋嘉定十年(1217),蘇軾之作首次被刻碑于羅池廟。于是,這塊珍奇的“三絕碑”得以面世。

蘇軾

明朝萬歷二十四年(1596),永州司理劉可勤見讀碑文,敬慕柳子其人其文,遂令人摹刻于永州柳子祠(即今柳子廟)中。自此,永州人士祭祀柳宗元也有詩文可讀唱了。

清同治五年(1866)滿州人廷桂任永州知府后,搜訪柳宗元在永州的行跡時,獲見了柳宗元游華嚴巖的題刻。其時荔子碑因歷經(jīng)兩百多年風雨滄桑且為無賴所摧而字體湮滅不堪觀讀,于是囑人立即復刻“荔子碑”。為避免其再遭舊災,創(chuàng)意將原為整塊的碑文分刻于四塊精選的青石之上并將之嵌于廟宇西墻邊。為給后人以交代,這位開明的知府又將自己所題書的“跋”一并刻于“荔子碑”正文之后。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荔子碑”。

山東濰坊

《新修城隍廟碑》

在山東省濰坊市博物館石碑長廊中,有一塊被玻璃罩保護起來的石碑,現(xiàn)在已經(jīng)被定為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這就是馳名歷史的“三絕碑”——濰縣城隍廟碑。

據(jù)史料記載:濰縣城隍廟,為明代洪武年間所建,清乾隆十四年(1749)在大雨中嚴重受損。乾隆十七年(1752),時任濰縣縣令的鄭板橋發(fā)出倡議,帶頭捐款重修了城隍廟,并親自撰文書寫了《新修城隍廟碑記》一文,令其門人司徒文膏鐫刻于石,以記其事。

文中,鄭板橋以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闡述了無神論觀點,直道神為人所造,神權(quán)是人所授。新修后的城隍廟,東西兩廊比原先高三尺,殿廈、寢室、神像、鐘鼓重新加固粉刷,并在城隍廟大門之外新建戲樓一座。鄭板橋還為戲樓親自撰寫了兩副對聯(lián),其一曰:“儀鳳簫韶,遙想當年節(jié)奏;文衣康樂,休夸后代淫哇?!逼涠唬骸扒旋X慢嫌前半本,平情只在局終頭?!敝虚g橫匾分別為:“神之聽之”、“惟德是輔”。寓道德教化于楹聯(lián)之中,可謂用心良苦。

鄭板橋

這塊馳名歷史的“三絕碑”,高190厘米,寬80厘米,碑文20行,全文909字,由鄭板橋以其獨創(chuàng)的“六分半書”體寫就。因該碑“文佳、書好、刻精”,被后人譽為“三絕碑”。鄭板橋?qū)υ摫彩菢O為中意,他在《劉柳林冊子》中曾經(jīng)寫道:“濰縣城隍廟碑最佳,惜其拓本少爾?!?/p>

福建泉州

萬安橋記大字碑》

泉州洛陽橋古稱萬安橋,座落在泉州市洛江區(qū)洛陽江入海處,建成于北宋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為時任泉州太守蔡襄倡建。萬安橋世稱三絕:中國第一座內(nèi)港跨海石橋,工程巨大,一絕也;萬安橋碑刻功精妙,二絕也;蔡襄書法雄健超群,三絕也。

坐落于橋南的“蔡襄祠”,為當?shù)厝嗣窦o念蔡襄建橋之功而修建。祠中珍藏歷代碑刻二十余方,其中最著名的為蔡襄所撰并書的《萬安橋記》碑,因“文字簡煉,書法精湛,刻工傳神”,譽為文、書、鐫“三絕”。

此碑共二石,一百五十三字。碑高2.80米,寬1.56米。原碑一石已毀,后又重刻。碑字雄渾樸茂,氣度軒昂,得顏魯公之精髓,兼有歐書嚴謹之遺風,為蔡公大字之代表作。

河南許昌

《上尊號與受禪碑》

在河南臨穎縣城南15公里的繁城鎮(zhèn)漢獻帝廟里,如今還存立有兩通聞名中外的碑刻:“上尊號碑”與“受禪碑”。它們的珍貴之處在于,不僅是我國最早的“三絕碑”,還標示著中國歷史三國歷程的開啟。

刻于三國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的這兩通碑,傳說系王朗撰文,梁鵠書丹,鐘繇鐫刻的。

王朗作為曹丕的御史大夫,曾參與了曹魏代漢的全過程。本人不僅博識能文,尤其擅長奏疏;梁鵠是東漢大書法家,漢靈帝時當過選部尚書。據(jù)說曹操就十分喜愛他的書法,常把他的字懸掛在帳中欣賞,當時宮殿里的題署多出其手;而鐫刻碑文的鐘繇更是了得,作為楷書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王羲之的老師,鐘繇本身就是書家,曹魏時曾官至太傅,史稱他的字是“隸行入神,八分入妙”。

由于這三位重量級人物地參與,使得這兩通碑刻除歷史價值外,其藝術(shù)價值更是空前。故被后人稱為“三絕碑”。

《上尊號碑》

《上尊號碑》,由于碑額篆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8字,因此亦稱《百官勸進表》?!妒芏U碑》碑額陽文篆題的為《受禪表》三字。二碑同在一處,東西并列。

《上尊號碑》

前者碑文記載的是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曹魏的公卿將軍,以華歆和王朗等人為首勸曹丕稱帝,威逼漢獻帝禪位于魏王曹丕的歷史事件。幾十位文武大臣聯(lián)名寫信給曹丕,勸他出來做皇帝,說這是天意的安排,曹丕受獻帝的禪讓也是順應天意。

《受禪碑》

后者則記載了魏王曹丕“謙虛”地接受了漢獻帝的禪位,成為魏國皇帝的事實。碑文除記載了漢獻帝禪位于曹丕的前后過程,還贊頌曹丕受到了普天下人的愛戴,說他的德行齊光日月,他接受禪讓稱帝是在滿朝文武百官來多次勸請下才答應的。說到底,曹丕還是怕落下篡位奪權(quán)的千古罵名,心中有些不踏實。

《受禪碑》

據(jù)史料記載,立碑處漢獻帝廟原本是魏文帝曹丕的廟。清時有人同情漢獻帝將其改為漢獻帝廟。

湖南祁陽

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

湖南祁陽浯溪景區(qū)一處山勢陡峭處,有一塊巨石上,鐫刻著顏魯公書寫的《大唐中興碑》。幾百個擘窠大字,大氣磅礴,巍峨莊嚴,分布在碩大的正方體崖壁上,大字如斗,頂天立地,無比震撼!

這碑是地方官員、大文豪元結(jié)撰文,內(nèi)容是記述平息安史之亂、頌揚大唐中興的名篇。且請來大名鼎鼎的顏魯公(顏真卿)書寫刻石,加上浯溪之美、山崖之峻,當?shù)厝朔Q為書、文、景 “三絕”。

觀顏公書法,往往如對至尊。尤其面對此碑,更有一種仰視、敬畏之感。石刻蒼雄奇?zhèn)?,結(jié)字圓潤舒展,用筆健挺勁利、章法豐滿茂密,充分體現(xiàn)出成熟顏楷的風格。書寫此碑時,顏公已六十三歲,人書俱老,作品已臻圓融高邁之境。

由于顏公深受儒、道思想浸淫,整幅作品明顯體現(xiàn)出左陰右陽、布白均衡、一筆問鼎的秩序感。從字里行間,透出了大唐文化的厚重、開闊、大氣,以及大唐文人的自信與氣度。此碑是顏公唯一的大字楷書,得山林溪水之仙氣,寫得個性鮮明,風神獨具,在眾多顏楷中,實堪為一流。

河北保定

《寶志公像贊詩碑》

寶公寺因?qū)毠f法其中而得名,寶公是南朝名僧,寶公寺當建于南朝宋元嘉年間。

唐代揚州僧人懷演法師,在京城得到當時宮廷畫師吳道子所繪《寶志公像》,將其懸掛在禪堂之中。李白游揚州時,入寺見到吳道子所畫的寶志公和尚像,即興作了篇贊,大書法家顏真卿后來手書了此贊,于是形成了今天依然可賞的融詩、書、畫一體的“三絕碑”。

元代戰(zhàn)亂時毀寺,僧人四散,“三絕碑”被嵌于唐代揚州上方禪智寺內(nèi)壁上,為“竹西八景”之一。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為建明孝陵,硬是將寶公寺強遷到了靈谷寺。

1945年12月29日,有四個炮彈分別擊中寶公寺、奶奶廟橋、來鶴寺。1946年7月,華東野戰(zhàn)軍派員到邵伯視察防務,指示立即拆除寶公寺大殿。新中國建立后,其余殿宇相繼拆毀,然“三絕碑”卻被文物部門放置到史公祠內(nèi),上世紀九十年代又被移置蜀岡之上的唐城遺址。

陜西高陵

《李晟墓碑》

李晟碑》原位于西安城東高陵縣榆楚鄉(xiāng)馬北村東渭橋北李晟墓西北200米處。自唐迄今,渭水北移4公里,為防止碑沒入渭水,遷碑至高陵縣文化館。為了加強保護,現(xiàn)移至高陵縣第一中學校園內(nèi)。

為什么叫三絕呢?

李晟為唐德宗時期大將,朱泚作亂,李晟率兵平叛,在東渭橋畔與朱泚激戰(zhàn)獲勝,收復了京城,聲震中外,中唐名將,此一絕也;當時宰相裴度親自撰寫碑文,此二絕也;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quán)親自書丹(以便讓工匠刻在碑上),此三絕也。所以后來金石學者都把這個碑稱為“三絕碑”。

河南鄭州

《蘇軾書歐陽修醉翁亭記石碑》

《醉翁亭記》,歐陽修撰,蘇軾書。宋元祐六年(1091)十一月刻石,在安徽全椒縣。原石宋時已毀,明嘉靖間重刻石。宋刻本字有漫漶,但書體遠在明刻本之上。今拓明刻本分四張拓,前三張七行,末張五行,行二十字。

此碑書于歐陽修逝世后近二十年,無一筆松懈,無一字不縝密。在筆畫的披拂之間既得其遭勁,又顯示灑脫之美,其捺與撇往往十分舒展,如舉手投足之自如蕭散。筆筆用力,沉著寬厚,顯出雄強;而又巧寓對比,錯綜變化,顯示靈逸。

趙孟頫《松雪齋》云:“余觀此帖瀟灑縱橫,雖肥而無墨豬之狀,外柔內(nèi)剛,真所謂綿里裹鐵也?!蓖跏镭懺u:“蘇書《醉翁亭記》,結(jié)法遒美,氣韻生動,極有旭素屋漏痕意?!崩铋L善認為:“文忠早師顏魯公,大書《醉翁亭》、《袁州學記》,不改魯公家法?!笨芍^知言。清梁巘《評書帖》曾云:“東坡楷書《豐樂》、《醉翁》二碑,大書深刻劈實勁健,今惟《豐樂亭》尚清白?!?/p>

來源:中華傳統(tǒng)文化

Hash:12b8ce58f239c08a7d8b0c3f18dfd261c13e3f41

聲明:此文由 蔚州古城景區(qū)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