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訪嚴復故里
2013年底的一個周末,我獨自尋訪福州郊區(qū)的蓋山鎮(zhèn)陽岐村。此行是為了將舉行的福建省紀念嚴復誕辰160周年大會準備有關稿件。利用休息時間,去嚴復故里尋求一些實地感受。
2017年11月初,走進倉山采風,我選擇了嚴復故里這一選題。四年前是第一次造訪,走得不全面,了解也不深入。此次重訪,從嚴氏宗祠到嚴復故居,從玉屏山莊到尚書祖廟,最后從嚴復墓返回,希望看到嚴復故里的變化。
壹
“鰲頭山好浮佳氣,崎角風微簇野航?!边@是嚴復先生生前所做的《懷舊歧》詩的兩句。盡管嚴復一生在陽岐村住的時間并不長,但故鄉(xiāng)畢竟是故鄉(xiāng),他對它是充滿感情的。
陽岐村是一個古村落,含上岐、下岐、照嶼、洋下和六鳳五個行政村。取名“陽岐”,是因為有岐角山、鳳鳴山,且南臨烏龍江,西接灣邊角,符合“山南水北”謂之陽的傳統(tǒng)說法。
我們首先來到位于上岐三叉街的嚴氏宗祠,得地利之便,這里成為展示嚴復故里的一扇窗口。早已在門前等候的陽岐嚴復紀念館館長嚴孝鵬,表示歡迎。宗祠依山而建,坐南朝北。“懷英創(chuàng)基閩郡稱始祖,幾道傳播西學第一人?!遍T外廊柱上的對聯(lián),將嚴氏宗族幾世英名悉數(shù)概括。這是一座有250多年的宗祠,不僅表明“閩之有嚴,陽岐始也”。
裝裱一新的宗祠儀門,上方懸掛的嚴復孫女嚴倬云題書的匾額“嚴復紀念館”。在正中鮮艷的紅底上,鑲嵌習近平總書記的藍底彩照,下方是他的“嚴謹治學,首倡變革,追求真理,愛國興邦”黃色題詞手跡。
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分別在1993年和2001年,兩次為嚴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作序;還于1996年1月25日,給新成立的福建省嚴復學術研究會發(fā)來賀信;即便他2004年已經調離福建、擔任浙江省委書記,當欣悉福建省政協(xié)等多家單位聯(lián)合舉辦“紀念嚴復誕辰150周年大會暨學術研討會”,還發(fā)來賀電指出:“紀念嚴復、緬懷先哲歷史功績,對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促進民族全面復興和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有著重要的意義?!?/p>
嚴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其后,還經歷了多次整修。1987年陽岐嚴氏宗親,不僅重修了宗祠,而且籌建了“嚴復陳列室”。2004年1月在倉山區(qū)政府組建“福州倉山陽岐嚴復文物保護小組”同時,新一屆的陽岐嚴氏宗祠理事會也宣告成立。經倉山區(qū)政府批準,2005年4月,設在陽岐嚴氏宗祠內的福州市陽岐嚴復紀念館正式開館,這是一個民間自發(fā)創(chuàng)辦的紀念館。
嚴氏宗祠的變化,不只是在儀門的裝飾,還有內涵的拓展。嚴復家訓家風曾被中央紀委監(jiān)察部從治學、齊家、愛國、奉公四個方面予以概括推廣。為此,倉山區(qū)紀委、蓋山鎮(zhèn)政府聯(lián)合在宗祠的右側書院新辟的“嚴復家訓家風館”,2016年9月對外開放。其中一幅展板展示了嚴復祖孫三代,從“愛國志士”到“民主人士”再到“革命烈士”。這是中國近代史最好的家傳佐證。
當然,最能表現(xiàn)嚴復愛國主義情懷的,是主持重修尚書祖廟。1918年12月9日嚴復回到了陽岐,住在下岐村玉屏山莊的一座院內。在短短的半個月中,為三子嚴琥娶妻張羅。12月17日嚴復“到尚書廟行香”。幾天之后,應鄉(xiāng)人請求,更出于對民族英雄陳文龍的景仰,出面倡議,撰寫了《重建尚書祖廟募緣啟事》。他親自勸募,并帶頭捐資二千銀圓。這是嚴復為故鄉(xiāng)留下的功德、也是為后人所稱道的地方。
現(xiàn)如今尚書祖廟的基本框架是由嚴復當年奠定的。面積3805平方米,四面圍有青灰色磚墻,規(guī)模宏大,氣勢恢弘。不論是格局還是氣勢,尚書祖廟均高于嚴氏宗祠。尚書祖廟歷史上經歷了五次重修,最后一次是光緒十年(1884年),較之乾隆三十三年(1769年)重建嚴氏宗祠,晚了百余年。相形之下,頓生感慨,作為嚴氏第二十七代孫的嚴復,怎么不先修宗祠而修他廟呢?我無法洞悉他當年的內心,都說他晚年趨于保守,面對災難深重之中國,他吶喊過、他奔走過、也奮斗過,時至垂垂老矣,唯有寄望陳文龍似的民族英雄輩出。從他為尚書廟賦呈四絕中的一首:“天水亡來六百年,精靈猶得接前賢。而今廟貌重新了,帳里英風總肅然?!本统浞直磉_了他晚年憂國恤民及對民族氣節(jié)的敬仰之情。斯時,他暮年羸弱,沉疴纏身,但念慈在慈,即便轉輾于滬京,治療于病榻,還心系牽掛。當聞訊1920年1月7上梁大吉,特在日記中記下:“本日,陽岐尚書廟上梁?!毕矏傊橐缬谘员?。
遺憾的是,尚書廟尚未完全竣工,嚴復即于1921年10月27日,因肺炎醫(yī)治無效,壽終于福州郎官巷寓邸,抱憾而去。
貳
當我們來到嚴復故居,原稱“大夫第”。在唐昭宗天佑年間,陽岐嚴氏始祖嚴懷英隨閩王王審知入閩,因功升任朝議大夫,故起名“大夫第”。長期以來,一面高1.2米寬0.7米的“大夫第”豎匾—直懸掛在祖居大門口上方,不幸在“文革”時被毀。
現(xiàn)存故居為明末清初重建,坐西向東,土木結構,兩進。由前后大廳、左右?guī)?、前后天井、左右披榭、門廊等組成。盡管尚有人居住,但其衰敗的景象,依然如故。
欣慰的是,陪同前去采訪的蓋山鎮(zhèn)宣傳委員小羅告訴我,2009年倉山區(qū)文體局委托福州市古代建筑設計所和江西省文物保護中心,編制了嚴復故居保護修復方案。2015年國家文物局下?lián)?95萬嚴復故居和嚴復墓的專項保護經費。2017年啟動了嚴復故居的修復工作,并由倉山區(qū)城建集團作為代業(yè)主負責嚴復故居修繕工作,目前正在開展故居修復招投標的前期準備工作。
果不其然,我們在院內見到有工作人員正在丈量,一打聽是倉山區(qū)征遷指揮部的,為搬遷做好前期工作。故居經歷100多年的變遷,使得近50人對其有部分產權。目前居住的大都是租戶,需要用產權調換的方式進行,還要準備安置房源等。
100多年前,1861年嚴復9歲回到陽岐,跟五叔嚴厚甫讀書時,就住在“大夫第”前座披榭里。11歲回福州城讀書;14歲因父嚴正先病故,家庭經濟拮據,又再度回陽岐故里居住,當時“大夫第”前座房子已被典當一半給外人,一家老小五口人就蝸居在披榭里,直到他考入福州馬尾船政學堂而離開?!拔疑凝g,阿父即見背……”嚴復曾記錄了童年的悲涼世事。
盡管在陽岐居住短暫、盡管生活備嘗艱辛,但故鄉(xiāng)在嚴復的心目中還是美好的、溫馨的。是的,嚴氏始祖嚴懷英當年之所以選擇陽岐定居,是因為見陽岐“山多靈石,水無濁流,天然明秀,為人文薈萃之鄉(xiāng),遂卜居焉。”
故此,嚴復晚年寫有《夢想陽岐山》詩七首,其中有詩云:
“
門前一泓水,潮至勢遲遲;不復憂流直,回瀾有石崎。
”
人居處,必有水。陽岐浦是上岐村與下岐村的分界線,連接兩村的是一座歷時近千年的午橋。午橋在明、清時是福州南郊驛道上的重要橋梁,人們經過古橋到陽岐渡,過烏龍江達閩侯至福清,以及閩南、廣州等地。
2013年底我第一次尋訪陽岐村,佇立午橋上,橋的兩頭古榕那綠陰、那氣根、那韻味頓時讓人心旌搖曳,難以自已。只是一陣風來,惡臭難聞,水已不復當年的清澈,村莊環(huán)繞的玉帶也成為了斷頭河。時至今日,重新盤恒在午橋,最具水鄉(xiāng)風情的古榕不見了,據說是那年臺風肆虐,將它刮倒了,唯一寄托鄉(xiāng)愁的那如蓋綠陰也隨風而去……
盡管留有遺憾,但站在午橋上,我欣慰地獲悉,福州水系正在加快治理,將102條內河分為七大水系。其中,倉山的龍津陽岐水系處于城鄉(xiāng)接合部,河道黑臭,垃圾堵塞。對癥下藥,必須打通斷頭河道。
小曾告訴我,隨著陽岐浦兩岸征遷進入攻堅階段,龍津陽岐片區(qū)水系13條內河的整治已全面展開。每天有150臺套的機械在各處施工,現(xiàn)場投入人員超過500人。在陽岐浦與烏龍江的連接處,已新建了一座陽岐泵站。這座泵站將給整個水系提供補充水源。引入的烏龍江水將通過陽岐浦、躍進河,進入各河道。屆時,會順應閩江的自然潮汐,留住河水,以保證河道的景觀水位。讓“山南水北”重回陽岐,名至實歸。
留住景觀水位,就是留住鄉(xiāng)愁,就是留住當年嚴復魂牽夢縈的情景……
叁
1920年10月,嚴復回閩在郎官巷避冬養(yǎng)病,非但沒有好轉,而且每況愈下。1921年5月,天氣轉暖,不得不拖著疲憊的身心,與次女嚴璆一同回到家鄉(xiāng)陽岐。除了察看陳文龍尚書祖廟修復的情況外,還到鰲頭山東麓再次查看自己親擇的墓地。
為歸葬亡妻王氏,1910年嚴復囑咐長子嚴璩,為他和王氏卜擇“牛眠”之地,嚴璩就選擇在家鄉(xiāng)陽岐上岐村北的鰲頭山東麓作為墓塋,親自監(jiān)督營造。墓為鐘形,坐西南朝東北,有二壙,是夫婦合葬墓,其墓原規(guī)模不大,占地面積僅200多平方米。直到1919年清明節(jié),即將離開福州去上海治病前,嚴復到山上祭奠王夫人,才第一次親眼看到自己的生壙。
嚴復親寫了墓碑“清侯官嚴幾道先生之壽域”,墓碑兩側為卷書式圍屏,上雕菊蝶、梅雀、松鶴、竹鹿等。墓臺正前方豎立有一塊大型橫石圍屏,上橫刻他親自手書“惟適之安”四字楷書。這四個字出自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有人解釋說唯有這里是他的安適之地。實質上,嚴復是以此作為人生思考的終極概括,將精神的歸宿永遠定格在生命的起點上。嚴復出生在福州的蒼霞洲,但他是從陽岐考入馬尾船政學堂的,一如陽岐古渡口是從烏龍江繞過南臺島匯入閩江,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終其一生,他從故鄉(xiāng)走出,又回歸故鄉(xiāng);他走得很遠,也沒有走出故鄉(xiāng)。
1921年5月是嚴復最后一次返鄉(xiāng)。未曾料到,半年過后,10月27日嚴復就在郞官巷病逝,12月20日,與王氏合葬于鰲頭山。末代帝師陳寶琛為其撰寫了墓志銘,稱“文章光氣長垂虹”。落葉歸根,九九歸一,與始祖懷英公、二世祖安公、十二世祖烜公一起長眠于故鄉(xiāng)的土地。
我們今天見到的陵墓,是經過兩次擴建。一次1984年由福建省文物局撥款和旅美嚴復長孫女嚴倚云匯款,進行第一次修復,陵墓民間擴至359平方米;一次是2000年,經國家文物局標準,再次重修,墓園面積擴大到1680平方米,為福州市近代大型墓葬。墓周翠柏環(huán)抱,花木錦簇;墓前廣闊田疇,風光綺麗,再現(xiàn)了嚴復當年描述的“鰲頭山好浮佳氣”。
當2006年嚴復故居和嚴復墓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岐作為福州第一批16處歷史文化保護區(qū)之一,有關部門就開始勾畫打造“嚴復故里”的美好藍圖。以嚴復故居為中軸,包括嚴復陵園、嚴氏宗祠和嚴復紀念館,再整合風韻猶存的陽岐河段、驛道古渡、千年午橋、尚書祖廟和玉屏山莊等名勝古跡。先聲奪人,旨在造勢。作為名人故里,不但要有與名人相關的歷史遺跡,還必須有良好的旅游環(huán)境。當然,有關部門也表示這需要一個長遠的過程。
十年過去后,藍圖尚未實現(xiàn)。當今,有了新的契機,迎來了新的希望。從采風區(qū)情介紹上了解到,倉山區(qū)已將煙臺山、懷安古窯址等歷史風貌區(qū)和螺洲、陽岐、林浦等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列入開發(fā)保護,打造倉山旅游特色品牌。嚴復故里一定會煥發(fā)新的風采!
本文選自《走進倉山》,圖片來源于網絡,由福地炎黃(ID:fudiyanhuang)整理出品,轉載請注明出處,盜用必究
Hash:ae508c6e8316a5e49ba0cbcc54e9e9e4932a5521
聲明:此文由 福地炎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