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這座山的傳奇故事,你聽過嗎?

本文經作者授權,轉載自謝華平老師開設的公眾號“高安尋古”(微信號:gaoanxungu),這是一個專為高安人尋根問祖、訪古探幽、思鄉(xiāng)懷舊而設的公眾號。

琴嶺,是高安一座真正留名史冊的“有名之山”。當然琴嶺的有名不在于它的海拔高度,而在于它的傳奇故事。

在1987年版的《高安縣志》里,曾以海拔高度100米以上,500米以下為標準,收錄了高安的著名山嶺24座,其中稱山者3座,稱嶺者20座。在這20座“嶺”中,最高者為伍橋鎮(zhèn)的六泉嶺(海拔456米),最低者為相城鎮(zhèn)的跑嶺(海拔101米)。對比之下,琴嶺海拔152米,雖遠不如六泉嶺高,但總比跑嶺要高出51米。可是,《地名志》錄了跑嶺,卻沒有收錄琴嶺,個中原因不得而知。

琴嶺,雖未進入高安24座名嶺之列,但作為地方上的一般山嶺,還是沒有被《高安縣地名志》遺忘。而且有趣的是,在《高安縣地名志》里,琴嶺還一嶺歸二地,黃沙崗、荷嶺兩鎮(zhèn)都將琴嶺記入自家名下,還各自都有一段大同小異的對琴嶺的介紹。如黃沙崗鎮(zhèn)的介紹是:“琴嶺,位于黃沙圩東面1.5公里處。主峰海拔152米,面積1平方公里,石灰石山,是我縣主產石灰地之一。其山上打石聲像古琴之音而美名琴嶺。”

荷嶺鎮(zhèn)的介紹是:“琴嶺,位于三塘崗西南6公里處。主峰海拔152米,面積1平方公里,均為石灰?guī)r,所產石灰遠銷南昌、奉新等地。傳說此地原為古湖之墈。清乾隆皇帝游江南至此,見墈上坐一雄獅,大吃一驚,遂罵道:‘死物,燒石灰的!’果然,雄獅應聲變成石山。因乾隆帝路行此地而成此山,故名‘行嶺’。后人們在此山用鐵錘打石,發(fā)出像彈琴一樣的聲響,故又名‘琴嶺’?!?/p>

二地都將琴嶺收歸自己名下,也許看重的是琴嶺的石灰石資源。這倒沒錯,事實上兩地的確都辦有石灰廠。但從歷史演變來看,琴嶺也確實是兩地都有份。當然,若從琴嶺所在地來看,目前琴嶺是荷嶺鎮(zhèn)有份,黃沙崗鎮(zhèn)沒有份。因為琴嶺不僅坐落在荷嶺鎮(zhèn)境內,而且荷嶺鎮(zhèn)還因此有一個專屬的琴嶺村委會。而黃沙崗的地盤只管到琴嶺西面的山腳下。境內也沒有其它名叫琴嶺的地方。

但如果從歷史沿革來看,則黃沙崗鎮(zhèn)擁有琴嶺的時間更早。因為黃沙崗鎮(zhèn)無論是解放前還是解放后都占有琴嶺。即使在明清時,琴嶺也屬于黃沙崗范圍內的第五都所轄。而荷嶺鎮(zhèn)是1979年才由藍坊、黃沙、獨城三個鄉(xiāng)鎮(zhèn)劃撥土地與村莊組建起來的新鄉(xiāng)鎮(zhèn)。琴嶺正是在1979年才從黃沙崗鄉(xiāng)劃撥出去的。

因此,在1979年以前,琴嶺是屬于黃沙崗鎮(zhèn)的,琴嶺腳下的石灰廠也以黃沙公社的石灰廠最早、最出名。據說還是唐開元(713-742)年間,這里的石灰就遠近聞名。當然解放前只是個體戶小打小鬧的生產,真正形成規(guī)模生產還是1951年才有的事。當時是由黃沙鄉(xiāng)鐵團村開辦起來的石灰廠,1954年正式改由黃沙崗鄉(xiāng)開辦。改革開放后,鄉(xiāng)鎮(zhèn)、集體、個體紛紛在琴嶺腳下開辦石灰廠,到1985年,琴嶺周圍的石灰窯已多達60多座。不用說,荷嶺鎮(zhèn)的石灰廠也是從1979年以后才有的。

關于琴嶺,清同治十年(1871年)版的《高安縣志》也有記載:“琴嶺,治南二十里,上有仙井,大旱不涸。俗傳丁王二仙藏琴于此。為珠湖龍祖?!边@里的“治南”,是指高安縣城之南。所謂“治”就是“政府”的意思。因為高安城是縣政府所在地,故稱治地。至于“丁王二仙”,則是指古代高安的兩位道教神仙。

古代高安,尤其是晉代時期的高安,道教盛行,神仙輩出。神仙,是對古代道教修煉很有造詣的道士的稱呼。正如現在稱呼某種技術相當冒尖者為“大師”一樣,古時稱道術高超的人為“大神”“大仙”或“神仙”?!岸 笔侨A林道教高士丁義的兒子丁奎。丁奎本為湖北公安縣令,因喜歡避世隱居,又愛好撫琴消遣,所以干脆辭官回家,跟著父親學起道來。

可能是父親過世吧,丁奎轉而拜師于父親的學生黃仁覽門下。黃仁覽是祥符觀的著名大仙,是南昌西山萬壽宮大仙許真君(許遜)的女婿。許大仙曾傳授九轉丹術于黃仁覽,黃仁覽又轉授予丁奎。學成之后,丁奎就近來到祥符觀對岸的琴嶺太極觀修煉。也不再彈琴消遣,而是將自己所愛的琴藏于石洞內。白天精心修道,深夜點火煉丹。由于巖前火光通明,連數里之外都能看見。于是有好奇者偷偷近前觀看,原來是丁奎在以白石(即石灰石)煉丹。

與丁奎作伴的,是遠道而來的王大仙。王大仙,本名王子喬,實名姬晉。據說他是周靈王的太子轉世,一日游山遇見仙人浮丘公,被接引成仙。于是云游四方,尋訪名山,結交名士。當他乘坐一頭白象來到高安荷嶺,發(fā)現了正在煉丹的丁奎,便按下云頭,落腳琴嶺,與丁奎結為伙伴,一起修道煉丹。二仙還一同協(xié)助許仙圍捕孽龍,曾用彈珠擊打過孽龍。

不知何時,二仙遠遁。荷山上下,琴嶺周邊,留下了一些二仙遺跡,供后人演繹傳奇。例如,人們將太極觀前的一池一石命名為丁王二仙的“洗藥池”和“磨劍石”;因丁奎洞中藏琴之山恰巧貌似一支橫陳田野的巨琴而名“琴山”或“琴嶺”;將荷嶺上一塊象形巨石當做王大仙所坐白象而名“象到石”;將珠湖村前的那眼大湖當做丁王二仙彈珠所擊成而名“珠湖”;將琴嶺邊一座小山當做丁王二仙瞭望彈珠所落之山而名“望珠嶺”,等等。

如此看來,琴嶺應該和華林山一樣,也應該入選高安的道教名山。雖然它沒有近在咫尺的荷嶺山那般偉岸,但它畢竟沾有神仙的氣息,畢竟留有神仙的跡象。然而,它在高安名山中卻沒有一席之地。即使在《高安地名志》里能夠找到它的名字,但它的名,既不是它的高度之名,也不是它的文化之名,而是它的石灰之名。

據當地老人講,以前仰頭觀琴嶺,頭上的帽子都會掉下來?,F在則相反,人們無從仰觀其頂,只能俯瞰其底。因為昔日高聳地面百余米的琴嶺,已經變成深達數十米的大坑了。大概2011年琴嶺深坑借助于中央的財政支持,被改造成為了一個小二型水庫。不過奇怪的是,原本就是由琴嶺山體鑿挖而成的水庫,卻并沒有被命名為“琴嶺水庫”,而是用了它對面一個村莊的名字,冠以“鐵團水庫”。

為何一座歷史名山,在遭遇人們掏空山體,變成山塘之后,連個名字都不給留下呢。筆者想來想去,臆測可能是為了讓人們記住,琴嶺是被鐵團人給掏空的?因為黃沙崗最早的石灰廠就是源出琴嶺腳下的鐵團村。而“鐵團”這個片村名,也是因為當年人們開鑿琴嶺之石燒石灰,需用大量鋼釬,故鐵匠們聚集此處開爐打鐵而得名。

這不禁讓筆者嗟嘆,山體沒了,山名沒了,依附在其上的什么乾隆皇帝、丁王二仙,什么太極觀、洗藥池、磨劍石、藏琴洞等等傳奇也將隨之煙消云散。

▍信息來源:高安尋古(版權歸原創(chuàng)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Hash:7a8377185ebbbc37e7fa98928af6728e743dc74e

聲明:此文由 高安百事通_discard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