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記憶 | 圣誕節(jié),探秘上海唯一的中式教堂

鈴兒叮叮當

圣誕鐘聲響

翻翻老照片

看看鴻德堂

圣誕節(jié)又來臨啦!一直關注我們公眾號的小伙伴們都知道,每年這時候我們都會和大家聊聊教堂,今年也不例外噢!

猜猜看,這回又是哪座呢?

佘山天主堂?

董家渡天主堂?

沐恩堂

NO!NO!NO!統(tǒng)統(tǒng)沒猜對。

今年,我們不走尋常路,為大家介紹一座與眾不同的教堂!

先瞧她的Style!

再看她的Face!

你沒看錯,這也是教堂。她就是上海現(xiàn)存唯一的中國殿宇式基督教堂——鴻德堂。

鴻德堂,1928年落成,位于今虹口區(qū)多倫路59號。中國傳統(tǒng)殿宇風格,局部處理體現(xiàn)中西合璧。

鴻德堂前身是思婁堂,即美國北長老會的第一座教堂,位于今北京東路一帶。20世紀初,美國差會將虹口作為傳教中心,1920年代思婁堂北遷重建,成為美國北長老會的傳教中心。

北遷后,教堂由思婁堂更名為“鴻德堂”,以紀念1923年去世的費啟鴻(George?F?Fitch,1845-1923)牧師。費牧師是著名傳教士、美華書館負責人,對上海基督教的傳播和相關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作出巨大貢獻。他為建造鴻德堂奔走多年,嘔心瀝血,雖未能親自主持建堂,但依然被視為鴻德堂最重要的開創(chuàng)者。

費啟鴻與太太,郎才女貌,同意的舉手!

鴻德堂外部形式采用中國傳統(tǒng)Style,重檐式大屋頂。教堂主樓坐南朝北,磚混結構,外墻青磚砌筑,屋頂覆蓋青瓦。平面呈長方形,底層設大廳,平面形制采用巴西利卡式,即西式教堂的平面模式。二層為禮拜大廳,主樓建筑面積為700多平方米。

鴻德堂老照片。注意!鐘樓的“帽子”還沒影兒呢。

教堂北立面中軸入口處有方形鐘樓,鐘樓頂部為樓閣式,覆蓋重檐四方攢尖大屋頂,外墻亦以青磚砌成,并有仿木構架的紅色水泥圓柱,檐下繪重彩畫。室內(nèi)中廳、側廊采用券柱,部分門洞口采用半圓券。

鴻德堂較周邊建筑高出許多,外觀三層,第四層為鐘樓,但內(nèi)部其實是兩層空間,只是因上層中廳高出兩邊側廊,才使得外觀看似三層。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小體量建筑適應西式宗教空間的一次成功嘗試。

寺廟?還是教堂?

教堂正中間鐘樓高起,兩側較低。房屋外墻青磚圓柱,雖將混凝土柱模仿中國傳統(tǒng)寺廟涂成暗紅色,卻又以雙柱形式出現(xiàn)。這種雙柱是法國古典主義建筑最常用的夸張立面尺度的手法,將中國的立柱樣式和色彩,與西方建筑立柱的組合方式和尺度糅合在一起,這是一次典型的建筑構件上的中西融合。

1929年,鮑咸昌長老(商務印書館創(chuàng)始人之一)追思會在鴻德堂舉行

屋頂與墻體間以斗拱相接,中西建筑風格的融合相當成熟。該堂外部形象雖采用體量較小的中國傳統(tǒng)殿宇風格,但卻有著西式教堂高聳的內(nèi)部空間,使得建筑室內(nèi)外空間發(fā)生變異,從而協(xié)調(diào)了中西兩種建筑體系對空間的不同理解。

斗拱配教堂,跨界混搭風!

為什么在上海近代百年歷史長河中,會有鴻德堂這種采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樣式的教堂?這還得從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以及思想變遷趨勢說起。

20世紀初以后,在中國發(fā)生了持續(xù)二十余年的,被稱之為“本色運動”的基督教運動。所謂“本色運動”,就是基督教會中國化(本土化)運動。早期,來華的傳教士大多奉其母國的差會之命來華開展活動,在華的外國教會和教堂與其母國差會保持從屬關系,并受其領導。隨著在華傳教士勢力的發(fā)展和中國基督教的成長,中國基督教迫切要求擺脫差會的控制,建立獨立的教會系統(tǒng)。而鴻德堂就是這種思潮在教堂建筑風格上的體現(xiàn)。

另一方面,教堂建筑在近代上海的地域性演進過程中,本身也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與本土建筑樣式的融合,只是鴻德堂以最大膽的方式表達了這種中西融合的探索。思婁堂遷建虹口時,該堂主持牧師陳金鏞積極提倡中國基督教自立自養(yǎng),提議改變教堂建筑的傳統(tǒng)風格。與此同時,由于大批留學的中國建筑師回國,在建筑領域中提出“建筑民族化”。于是,鴻德堂作為典型,最終特立獨行的選擇了傳統(tǒng)的中國殿宇式建筑樣式。

鴻德堂獨特的建筑樣式,不僅是上海近代建筑難得一見的Style,也是幫助我們了解上海近代城市與建筑發(fā)展歷程的重要研究樣本。同時,這種建筑樣式對研究近代中西文化融合,海派建筑文化精神內(nèi)核與演變動力,同樣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Merry Christmas!

看完了鴻德堂,知道你一定不過癮。點擊下方圖片,了解更多上海老教堂的故事。

徐家匯天主堂

昔日“遠東第一大教堂”

諸圣堂

上海僅存的羅馬式基督教堂

老上海的游泳池與海濱浴場

版權歸上海市城市建設檔案館所有。 歡迎轉載,請在公眾號后臺留言聯(lián)系轉載事宜。

圖文編輯:曹偉

SHANGHAI URBAN CONSTRUCTION ARCHIVES

Hash:f5856e18ccd47eae8f92c8dd68dca3ab645749f1

聲明:此文由 上海城建檔案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