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有座乳洞巖,曾多少名人云集于此

興安縣城南6公里外的茅坪村,有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乳洞巖,如今提起它來,只有興安本地人才知??稍诠糯?,卻被贊譽為“湘南第一洞”。

唐朝的文人聚會之所

乳洞巖在興安縣城南6公里的靈渠南岸,座落在風光秀麗的蟠龍山上。巖前的玉溪泉水迂曲蜿蜒地流進靈渠,這里山青水秀洞奇,是有名的游覽勝地。唐宋以來,乳洞巖就成了文人名士的聚會吟唱之所,素有“勝絕南州”,“湘南第一洞”之稱。

十年前,有一位名叫戶崎哲彥的日本學者,曾對乳洞巖進行過詳細的調(diào)查。他在2014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唐代嶺南文學與石刻考》中,用了“廣西興安縣乳洞巖石刻的特點及其分類”一文,文中列出唐代的題刻有6處,其中包括了廣州刺史盧貞、越州刺史元晦元繇的題記,桂管觀察使韋瓘的《三乳洞詩》等等。于是戶崎哲彥提出:“興安乳洞巖多有唐代摩崖石刻,從數(shù)量上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全國第一”。

很可惜的是,這些唐代摩崖石刻,在文革時期多有毀壞,如今再看乳洞巖,只能在石壁上,依稀看得出唐代文人騷客們留下的痕跡。

宋代丞相為它起名

在乳洞巖千年的文人騷客之旅客中,名氣最大,官銜最高的,莫過于宋朝的尚書左丞相李邦彥。

李邦彥到此游覽后,寫下了著名的《三洞記》,并頗有興致地把三洞的名稱起了:下洞鐘乳石千姿百態(tài),洞石壁噴出一泉,泉水穿洞而出,清冽甘甜,四季不干涸,落地如雷,故名“噴雷”;中洞洞門較小,但洞內(nèi)也很寬廣。洞內(nèi)很干爽,山下濕氣常凝聚洞口,似霏煙漂渺,游人幌如置身童話世界,因而名“駐云”洞。上洞鐘乳奇秀,千奇百怪,閃閃發(fā)光,瑰麗多姿,每塊乳石,均似披上了采色紗巾,因而此洞名“為飛霞”。

有了李丞相的鼎力題詞,在宋朝之時,無論大小官員,只要路過興安,乳洞巖都成了他們必行的一站。靜江知府張孝祥、南宋名臣范成大、劉克莊、廣西經(jīng)略安撫使兼轉運使李曾伯、知靜江府謝逵等等,不僅在這留下了足跡,還賦詩寫記,鐫刻在巖壁之上。

興安市民的周末度假

或許是由于名人印記較多,在古代,乳洞巖一直是興安本地讀書人心目中神圣的地方,每逢農(nóng)歷初一十五,或者趕考之前,書生們都會在洞門口燒上幾柱香,拜上三拜,祈求金榜題名。

這種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今天。當我們來到乳洞巖之時,洞口香火不斷,望子成龍的父母們依然固定地在逢年過節(jié)、初一十五之時,燒上幾柱香,希望兒女們將來考上個好大學,光宗耀祖。

與此同時,乳洞巖美麗的風光還吸引著市民周末度假游。邀上幾個親朋好友,開著車,就在洞口就著泉水,支起鍋,做一頓美味的野炊。洞門前的平地,成了孩子們嬉鬧的場所,冬暖夏涼的洞內(nèi)則是天然的聚餐地,其樂融融,享受著美好的生活。

屹立千年的飛霞寺

但凡是文人聚會的地方,都會有一座寺廟,乳洞巖亦不例外。在旁邊,就有一座已屹立千年的飛霞寺。

因為歷史的原因,飛霞寺已經(jīng)難以考究建立于何年,據(jù)傳是唐宋年間,正當乳洞巖文人騷客往來最多的時候,就已經(jīng)落成。

走進飛霞寺,隨著佛音響起,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當范成大等詩人觀賞完乳洞巖后,會走進飛霞寺歇上一歇,喝一杯茶,用一頓齋飯,與寺內(nèi)的得道高僧論上一兩個時辰的佛法,方滿意而歸?;蛟S在這期間,靈感來臨之時,還會寫下一兩首詩,贈與方丈,顯一頓茶飯之恩。

只是在文革期間,飛霞寺也一樣受毀,這些有可能發(fā)生的故事也一并被毀去,無跡可尋。直到文革結束后,在當?shù)氐男疟姛崤跸?,飛霞寺才慢慢重建,如今已經(jīng)成為興安佛教協(xié)會的所在地,傳承了千年的佛門圣地,如今依舊香火不斷。

Hash:bdafc6593e1dcb3edb80e5e7d15a3efdfd5c28aa

聲明:此文由 賀州市旅游協(xié)會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