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屏山下太炎墓(西湖散記之十九)
對章太炎的大名,最初是從魯迅作品中得來。《關(guān)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和他去世前兩天寫的人生最后一篇文章《 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后來得知,他還是一代儒宗,中國近代著名樸學大師。2021年11月1日我繞行西湖一圈,拜謁南屏山荔枝峰下張蒼水墓,竟不知鄰近有章太炎墓。后來從導游介紹上得知,心忖,既然身在杭州,那兒無論如何是要再跑一趟的。
2021年12月3日上午10點25分,我來到南屏山下太炎先生紀念館,周谷城題寫?zhàn)^匾。門口微信掃碼“掌上西湖”,預約章太炎紀念館,即時入內(nèi)參觀。門口設(shè)有導游圖。
庭院中央是章太炎石膏胸像。章太炎,名炳麟(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字枚叔,號“太炎先生”,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學者。1897年,因參加維新運動被通緝,流亡日本。1903年因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被捕入獄。1904年與蔡元培等合作發(fā)起光復會。1911年擔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樞密顧問。1913年,參加討袁,為袁禁錮,袁死后被釋放。晚年憤日本侵略中國,曾贊助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6月14日病逝。他在史學、文字、哲學、文字學、訓詁學等方面有很深造詣,文筆古奧,自成一家,形成獨特的“章學”堪稱國學泰斗。
第一個展廳在紀念館右側(cè)“序廳”名為“也是廬”,門匾“聲香得遠”。展示章太炎先生的生平,并介紹了章太炎先生的家族及相關(guān)成就。
章太炎篆書“菿漢”軸縱112厘米,橫53厘米。他自號“菿漢閣主”。《詩經(jīng)》有“菿彼甫田,歲取十千”。
《章太炎自傳》和《民國五更贊》手稿。
章太炎行書《章氏家史與家訓》手卷,縱32.5厘米,橫336厘米。
章太炎家族與成就。
第二個展廳為主展廳,又稱革命廳。有匾“大獨必群”,又稱“提獎光復堂”。門聯(lián)“維新真學問,革命大文章”。展廳中央有銅刻浮雕“革命方略”,說明文字引用魯迅《關(guān)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考其生平,以大勛章作扇墜,臨總統(tǒng)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并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并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章太炎反清建民國時期的文稿及經(jīng)歷。
章太炎支持孫文的革命。
章太炎與十九路軍的往來書信。
章太炎的遺囑。
第三個展廳國學廳名為膏蘭室,循序漸進地展示了章太炎先生一生國學上的成就和收藏的文物,在此還可以了解到他與俞械、魯迅等大師的交情。
章太炎的印章。
章太炎的開山之作和奠基之作。
章太炎的成熟之作。
章門弟子薪火相傳。章門弟子眾多,當時的北京大學,有名的教授,大都出之于章太炎的門下,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沈兼士等。章太炎為人戲謔,以太平天囯為例,封黃侃為天王,汪東為東王,朱先生為西王,錢玄同為南王,吳承仕為北王。當年二十七歲的胡適獨樹一幟,在大師環(huán)伺的北京大學,教起《中國哲學史》,其講義《中國哲學史大綱》頗多沿襲章太炎在《國故論衡》下卷“諸子學”諸篇的觀點。胡適實為章太炎中年以前學術(shù)衣缽的繼承者。
章太炎的收藏品。
參觀完章太炎先生紀念館,后面院子通往墓地的門關(guān)閉著。我只好從紀念館外面,繞到館后,拜謁章太炎墓。章太炎逝世后,因?qū)θ諔?zhàn)爭爆發(fā),暫厝于蘇州錦帆路寓所水池中。解放后,浙江省人民政府按其遺愿,葬于杭州西湖南屏山南明遺臣張蒼水墓旁。“文革”初期遭暴尸,后又重新安葬。章太炎夫人湯國黎卒后,亦一并安葬于此。
離開章太炎墓,我順道再去張蒼水祠以求一觀,不料仍舊鐵將軍把門,無從遂愿。
上午11點鐘我離開此地,由南山路走到三臺山路,步行去于謙祠,兩地相距3里路,半個小時走到那兒。期間先游覽了慧因高麗寺。12點45分來到三臺山麓,西湖烏龜潭畔的于謙祠。大門上題匾“于忠肅公祠”。
于謙祠為傳統(tǒng)型的祠堂建筑,白墻灰瓦,朱漆大門,祠堂共有三進,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與正殿間,有南北廂房各一,廂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間,建筑面積約900多平方米。
正門進去,前殿門匾“百世一人”,門聯(lián)為“公論久而后定,何處更得此人”。殿內(nèi)介紹于謙祠沿革及于謙年表等內(nèi)容。
在天井右側(cè)有口井,井旁立碑,名之為“忠泉”。根據(jù)祠內(nèi)清時李鐸遺碑記載:康熙乙亥年,在改建于謙祠時發(fā)現(xiàn)此泉,泉水色清而味甘,因念“公之大忠,誠如水之在地中,于此可見矣”,故以此命名。
在正殿前,有一尊鎮(zhèn)河鐵犀牛,在其背部鑄有“鎮(zhèn)河鐵犀銘”。
正殿于謙身著紅禮袍居中端坐。兩側(cè)有表現(xiàn)于謙事跡的圖畫。于謙(1398-1457),字廷益,錢塘(今杭州)人,為官正直清廉,敢于為民請命,興利除弊。明正統(tǒng)十四年(1449),明英宗朱祁鎮(zhèn)因“土木堡之變”當了戰(zhàn)俘,京師動搖。兵部尚書于謙以“社稷為重君為輕”,擁立英帝之弟祁鈺為帝,總領(lǐng)軍民抗敵,取得北京保衛(wèi)戰(zhàn)全勝。天順元年(1457),英帝復辟,于謙以“謀逆罪”被殺,葬于三臺山。明朝弘治二年(1489),于謙冤案得以平反,孝宗皇帝表彰其為國效忠的功績,賜謚“肅愍”,并在墓旁建祠紀念,取名“旌功祠”。于謙祠屢毀屢建,現(xiàn)存建筑為清同治八年重建的舊跡,格局尚屬完整,自1991年5月起,先后經(jīng)四次修繕,至1998年,值于謙誕辰600周年之際,于謙祠重新對外開放。
后殿題匾“萬古流芳”,展示于謙烏紗帽、大紅官袍與朝靴。
殿內(nèi)展示于謙事跡的圖片資料。尤其他的《詠煤炭》詩“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還有他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斌w現(xiàn)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和悲壯人生。
后殿的右邊是埤亭堂。豎有四塊半石碑。
在碑堂邊的石墻上,有大型浮雕,表現(xiàn)于謙事跡。
在前殿的北側(cè)有祈夢殿。
傳說在此祈禱很是靈驗。因此,殿前自有祈夢人的祝禱。
殿前的祈愿墻和祝夢石銘。
從于謙祠出來,沿左側(cè)院邊小道繞到后面,便是于謙墓冢。
于謙墓道兩旁列石翁仲和石獸,墓前的祭桌與石香爐均為明代原物。石牌坊上鐫刻著一幅楹聯(lián),“血不曾冷,風孰與高”。祠墓已成為既有文化內(nèi)涵,又具優(yōu)美環(huán)境的紀念類景區(qū)。
在墓道旁邊建有詩碑廊,陳列于謙自撰詩及后人緬懷詩碑刻十七塊。此至下午1點20分結(jié)束了于謙祠墓的拜謁。
(2021年12月8日陳賢鈾于星云苑)
Hash:5b19e8cdeecfad9c06d2797bfb097a54a906d929
聲明:此文由 隨遇安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