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東郊去看看這座古橋

亭子橋,位于婁東街道東郊社區(qū)西亭村致和塘上,南北向。于1986年公布為太倉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重新公布為太倉市文物保護單位。

初建時的東亭子橋

只能在古籍文字中見到

東亭子橋初建年代不詳。據(jù)史籍記載,原太倉城東門之東首,有一集市,舊稱“東亭鎮(zhèn)”,后稱“東郊”。明初靖海侯吳禎在此建造了一座亭子,名“東亭子”,亭邊建有木橋,百姓稱之為“東亭子橋”。東亭子橋因為有了東亭子,可以遮風避雨,遂成為當?shù)?a href='/nongmin/' target=_blank>農民趕集時的歇腳之處,在這里吸上一管旱煙,談談山海經,風輕云淡,生活的艱辛和煩惱可作一時解。

東亭子橋

吳禎(1328-1379),明濠州定遠人。初名國寶,后賜名禎,一作楨,字干臣。先從朱元璋起濠梁,渡江取集慶,克池州,幫助其兄良守江陰,授親軍指揮使。后從徐達破平江蘇州),滅張士誠。為吳王左相兼僉大都督府事。任湯和副職,破方國珍。洪武元年(1368),又破延平,擒陳友定。尋練兵海上,封靖海侯。洪武七年以靖海侯開府太倉,總督海運,御倭寇于海上,直至琉球大洋,獲其兵船。平時讀書好結文士,建樹頗多,當時太倉的船場、兵庫、公館諸廨皆其建置,于婁東之民多惠愛。東亭子并橋之建立,為其一例。

一百年前重建的東亭子橋

依然巍峨壯觀

東亭子橋現(xiàn)狀

東亭子橋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由木橋改建成黃麻石質地的石板平橋。全長24.7米,面寬1.66米,堍寬2米,高3.58米。橋面與橋欄均由長石條鋪設而成,厚實堅固耐用。支撐橋面的為橋體兩端金剛墻和中間的兩個橋墩,金剛墻由石塊壘砌而成,中間橋墩每墩由三塊條石并排豎立組成。為三孔條石平橋,兩旁的石欄均為三塊整石榫接。橋腳亦均為三塊整石組成,橋體拙樸大氣,如彩帶凌波。以后雖經整修,橋樣并未改變,唯北部下坡澆上了水泥,便于一般車輛通行。橋身東側有“東亭子橋”字樣,橋柱上鐫刻一聯(lián):“顧兔東亭,載酒人迎雙岸月;垂虹南浦,移舟客趁半涇潮。”

東亭子橋(攝于2018年10月5日)

古人對于東亭子橋的吟誦

“東亭子橋”聲名瀏亮,為古代太倉十景之一,明代詩人高宗本在《太倉十景》組詩之《東亭柳月》中寫道:

“太倉城東門外二里許曰半涇,水闊二三里,上通婁江,東入于海。海運時,靖海侯吳楨于此構亭,人皆呼為‘亭子頭’。亭之四周,高柳扶疏,每殘月掛梢,荒雞三唱,則東鄉(xiāng)之民,擔負就市者畢集亭下;有頃日出,各散去;蓋東門總路,近時壟斷尤多。詩云:

城東疏柳一亭幽,

夜靜長懸月半鉤。

野色蒼涼霞彩散,

雞聲杳渺曙光流。

鄉(xiāng)民弛擔論新苧,

估客乘潮放短舟。

記得元戎曾駐馬,

帆檣一路擁貔貅。

高宗本,明太倉沙溪人。字茂卿,自號江淮逸叟。景泰四年(1453)舉人,五年連捷成進士,累官監(jiān)察御史及河南、湖廣巡撫。擿發(fā)奸徒,洗白冤者,訟獄多平,豪右斂跡。以疾解職,卜居揚州江都。有《揚州府志》、《復齋稿》(一作《江淮雜稿》)。

清代嘉定人姚承緒到婁東訪古時,寫下《東亭子》詩一首,云:

扶疏高柳帶斜陽,

小市居然集廣場。

亭子橋頭感興替,

野風吹遍海鷗鄉(xiāng)。

如今,古今興替,滄海桑田,變化無窮,亭子橋頭已與太倉市區(qū)相連接,成為繁華都市的一部分,而東亭子橋因附近已有新建橋梁供人車通行,故暫時封閉,以便更好地予以保護。

Hash:549ebd724c5d44a530599fb28db2e79c06939fef

聲明:此文由 太倉生活服務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