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古巷,停留在泰州泰興時光里的最精致處..

的古巷中走過,看看那光影下人們最初的生活模樣...

這世界上有很多種美

而有一種美卻讓人無比懷念

一條老街,一段歷史

幾代人的記憶,時光渲染了古街

賦予了她滄桑,美麗又莊重

這幾許經(jīng)典的泰興老街古巷

你都去過嗎?一起來看看吧

泰興于南唐昇元元年(937年),析海陵南五鄉(xiāng)設縣后,南宋紹興初年,縣治由柴墟南遷至延令村(今濟川街道辦)。

泰興古城模型

圍筑土城,疏通河道,整治街道,狀如西瓜,這座面積約兩平方公里,南距長江近二十里的城市,到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時,縣志記載為街19,巷54。其后的歷史進程中,作為眾多的地理實體雖已物換星移,但留存至今的那些古街巷名,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昔日的青黛色小瓦,飛翹的檐角,深深的庭院,正在訴說著老泰興的歷史,成為人們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

l

ove

鼓樓,位于市中心,相傳是唐貞觀初年由唐初開國大將尉遲恭所建造,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建有上下三層,到民國年間尚留有四根石柱。作為縣治遷徙到此后的主街道,這里的東西街曾名鎮(zhèn)安街。拉開城道路一縱一橫的建設格局后,以這座鼓樓為中心,后才形成鼓樓東、西、南、北四條大街。自此,以鼓樓為中心商業(yè)區(qū),這里店鋪林立,百貨皆陳,人群簇擁,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明至清時,單鼓樓東西大街從鎮(zhèn)海橋到現(xiàn)長征路一線,街面上就聳立起帶有時代特色的大司馬坊、雙豸坊、三鳳坊、毓秀坊、文翰坊、節(jié)孝坊、貞烈坊、四牌坊、狀元坊、登瀛坊、攀桂坊、雙桂坊、承恩坊等眾多牌樓。

古老的奎文閣五亭橋

記錄著泰興的今天明天

也成為每個泰興人永遠的記憶

抹不去的鄉(xiāng)愁

三井巷

由此向西,有一條幾乎橫穿大半個城市的南北通道,因位于兩巷接壤處的“三井”得名三井南巷,三井北巷。這座一大兩小,有三個井口的水井,是明朝崇禎三年(1630年),一位名叫宗惠的僧人歷經(jīng)三年,募捐而竣。井旁立有石碑一塊,正面刻“古水井”三字,下刻有《重修三井碑記》,碑的背面刻有施主姓名及錢糧數(shù)目。

獅子

始于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前。巷名的由來,有巷道西高東低,從西面看去,狀如一只俯伏的獅子;原文明橋欄桿上有獅子石像等幾種傳說。究其根本,因這里是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進士王令樹的府第所在地。王令樹曾“被授蜀之官”,“取歷禮刑工部”,“授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任職山西期間,曾出現(xiàn)一次科舉考試違規(guī)案件。有人以此向朝廷進讒言,招致皇上不滿,上書解釋如同獅子吼叫一聲,“朝野服,共識樸”。晚年告老回鄉(xiāng)時,康熙帝手書“池花春映日,窗竹夜嗚秋”一副對聯(lián)以示獎掖。巷名的形成,應與此有關。

蘇利巷

三井南巷南頭,舊時有一木質牌坊,古時漆成紅色,民間就喊出人盡皆知的“紅牌坊口”。紅牌坊將略北東西走向的巷子截然分成“兩斷”,向東就是蘇家巷;牌坊向西,卻喊出一個古怪的名稱“尼寺前”。民國三十七年官方繪制的《泰興縣地圖》上就有“尼寺前”這個名稱了,標在巷西頭靠南草巷的一個小寺廟旁。原來,小寺廟是一個尼姑庵,原先還有幾個尼姑,以后逐漸還俗,尼寺改為民舍(上世紀九十年代兩扇土紅色的廟門尚在)。尼寺門外的東西巷道近中偏東處,向北曲折沿現(xiàn)在中心幼兒園南圍墻東出,向南幾乎在同一南北線上,也有一條小道,曲折向東出三井南巷,這些小道以尼寺為中心構成“卍”字形(民國地圖注得不錯)。加上東側的三井南巷、西側的南草巷,巷道多而曲折,好像蜘蛛網(wǎng)一樣,民間就喊出“尼寺纏”了。后來又覺得“纏”字不怎么樣,于是順口喊出“尼寺前”。這一塊地段,做生意的居多,為圖吉利,故意喊成“利市錢”。1935年警察局局長張恨愚釘街巷門牌時,就取東、西巷的頭一個字,統(tǒng)一巷名為“蘇利巷”,直到現(xiàn)在?!拔母铩痹臑椤叭嗣裣铩薄H缃駯|段已擴建,西段(尼寺前)大致舊巷“面目”仍在。

榻耙街

在今南門吊橋外,鼓樓南路西。北頭東西長,起中伸向南,如英文字母‘T’,形似榻耙,故名?!拔母铩敝?,東西街改為“前進街”,向南改為“進步街”。1981年取諧音稱“泰寶街”。

鐵匠巷

舊時巷口有一鐵匠鋪,因而得名?!拔母铩敝性?a href='/gongnong/' target=_blank>工農(nóng)西巷”。

西鞠家巷

東起鼓樓南路,西至八一巷。建于明萬歷二十五年前。

朱東潤故居

朱東潤先生1896年12月4日出生于泰興縣城蘇利巷老宅,原名世溱,為督師抗擊荷蘭侵略者的明代福建巡撫朱一馮之后裔。先生早年留學英倫,長期擔任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從事教育與學術研究工作達70年,著作等身,名重學林,是我國著名的傳記文學家、文學史家、教育家和書法家。

朱東潤故居系先生與夫人鄒蓮舫辛勤勞動撙節(jié)所置,于1937年日本鬼子飛機轟炸聲中落成,位于泰興老城區(qū),鼓樓南路五亭橋北,東鞠家巷東首,公園路33號,占地943平方米,前后兩進,西側廂房,青磚黛瓦,古色古香,兩面城河相擁,盡顯人文靈氣。

1988年2月10日,朱東潤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是年10月,泰興縣人民政府正式命名“朱東潤故居”,將先生骨灰迎回安放于內(nèi),并刻石紀念。2003年5月,朱東潤故居被列為泰興市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泰興市人民政府再次撥款200萬元修繕先生故居,征地1.2畝,擴建一進8間呼應原貌的仿古建筑。故居新貌,亭臺回廊,荷塘山石,花木扶疏,水光云影,成泰興靚麗一景。

時光越千年,滄桑興衰史。

泰興老城區(qū)的古地名,

如同一本厚重的大書,

內(nèi)中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韻味

值得今人細細品味。

為我們的泰興點

Hash:64f17f1d8cad7440b8dcf472a1d1c5caca19ae3d

聲明:此文由 泰州中航旅行社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