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新啦!羅浮山摩崖石刻

據(jù)舊志記載,羅浮山摩崖石刻有2000多處,由于時代久遠,許多已漶滅?,F(xiàn)存的羅浮山摩崖石刻仍有230多處,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許多游客慕名而來,無不為歷史上文人墨客的激揚文采,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所傾倒。隨著歲月更迭,羅浮山摩崖石刻受風(fēng)雨侵蝕,草木掩埋,石刻上的字跡逐漸褪色,難以辨識。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古跡,羅浮山景區(qū)特意請來了摩崖石刻“美容師”,臨近春節(jié),對摩崖石刻進行上色“美容”,穿上“新衣”過大年!

宋代石刻:羅浮、長壽

明代石刻: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

那么今天小編與大家一起探訪這些經(jīng)過美容重現(xiàn)于世的摩崖石刻吧!

明代石刻朱明洞天

只見一師傅倚著長梯,一手扶著石刻穩(wěn)住身體,一手握住畫筆,屏息寧神,緩緩將筆鋒落在石刻上。待落筆后,他握筆的右手緩緩用力,以書法之筆法為新發(fā)現(xiàn)的明代石刻“朱明洞天”描上了剛勁的第一筆。原本因太高肉眼看不清晰的石刻,上色后立現(xiàn)其酣暢渾厚。

中國道教將天下名山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朱明洞天就是十大洞天中的第七大洞天。石刻“朱明洞天”是明代嘉靖八年(1529年)時任廣東布政使的福建莆田人周宣所刻,落款“此道家所謂第七洞天也嘉靖己丑春”是羅浮山歷史地位最有力的佐證。

明代石刻:“朱明洞天”,落款為“布政使莆田周宣偕知府餘姚顧遂來遊書石;此道家所謂第七洞天也嘉靖己丑春”。

清代記載石刻“海上第一山”

浮山摩崖石刻多位于陡峭的石壁上,給上色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只見師傅吊著繩索,從高處緩緩而下,來到“海上第一山”石刻上方,伸手去摸索,字的痕跡已不是很清晰,需非常仔細地看。經(jīng)過師傅的巧手運功,神韻非凡脫俗。

清代志書記載“海上第一山”石刻,石刻年代未詳

東晉黃大仙野人有詩描述羅浮山:“云來萬嶺動,云去天一色,長嘯兩三聲,空山秋月白。”《羅浮山志》載:“晨起見云在山下,眾山露山尖,如在大海中,云氣往來,山巖移動,天下奇觀也”。這清代志書就已記載的“海上第一山”石刻,也是新近重現(xiàn)的重要摩崖石刻,不僅深刻闡明了羅浮云海奇觀,也點明了羅浮山的仙名由來。

明代屈大均《詠羅浮》:

浮山泛海自東來,嫁與羅山不用媒。

合體真同夫與婦,生兒盡作小蓬萊

四百三十二兒孫,上界飛云勢并尊。

浮岳不將羅岳去,白云長鎖洞天門。

自古傳說,浮山是從東海飄來附于羅山蓬萊左股。蓬萊、方丈、瀛洲是《山海經(jīng)》所述的海上三座仙山。

(來自熱心網(wǎng)友提供的羅浮山云海視頻)

化身“蜘蛛人”高空描紅

飛 濤

刻在霓裳飛濤瀑布峭壁上的“飛濤”石刻規(guī)模很大,“飛濤”二字總長8米,寬2.5米,在眾多摩崖石刻中描紅難度最大。整個峭壁高達 60 米,師傅需輾轉(zhuǎn)尋路走至峭壁上方,用繩索吊著從上而下緩緩移動來描紅,只“飛濤”石刻的描紅就已花掉了整整一個小時?!帮w濤”石刻書法精妙,氣魄雄偉,是現(xiàn)代著名中國書畫家、詩人連登所題。

“飛清瀑布,香石書”石刻位于浮山黃仙古洞

黃培芳(1778--1859)清廣東香山人(今中山)人,字香石,自號粵岳山人,與張維屏、譚敬昭稱"粵東三子",其先祖系明代黃佐。香石著作甚豐,著有《 粵岳山人集》、《浮山小志》、《香山志》1卷、《重修肇慶府志》22卷、《重修新會縣志》14卷、《易宗》9卷、《春秋左傳翼》30卷、《嶺海樓詩文鈔》、《云泉隨記》、《香石詩話》等不下50多種,共數(shù)百卷,世稱“嶺南名儒”。

水簾洞

(忘機石)

(恬居、立身行道)

(云碓、丁丑人日…、釀泉)

(逃闇記)

現(xiàn)登記在冊的羅浮山摩崖石刻有兩百三十多處,經(jīng)過為期十天的石刻“美容”工作,或斑駁褪色或隱藏本真面貌的石刻,在師傅的一筆一畫下,煥發(fā)出了新的光彩。這些歷代石刻與羅浮仙山仙水仙氣相映襯,游走在羅浮山水間即能通過石刻與歷代名人隔空對話,通明心志,深刻領(lǐng)悟人與自然之和諧。

(本文由@醉美羅浮為您提供,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未注明來源者,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

責(zé)任編輯:張娜娜

編輯:唐曉文、李淵

Hash:65e7ba3bb6b3ba9ef097bfad2b29aa660b1fda47

聲明:此文由 醉美羅浮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