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剛:清豐江瀆廟為濮陽留下的屈原足跡

清豐江瀆廟屈原之祭

趙健剛/文

(清豐江瀆廟)

立夏十一日,驟雨初歇。清豐縣委宣傳部邀請濮陽詩經(jīng)、考古專家,會同縣相關(guān)人員計(jì)十余人,就清豐古跡“江瀆廟”進(jìn)行了討論與考察,并對屈原與清豐地域的聯(lián)系展開深入研討,形成了一致意見。今端午將至,筆者試以本文敘述江瀆廟的由來及屈原夫子行跡,向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聊以致祭。

一、“江瀆”與“河瀆”辯

在地方史志資料中,最早記載清豐江瀆廟的是明《正統(tǒng)大名府志》和《正德大名府志》。在稍后的嘉靖三十七年《清豐縣志?壇廟》中也有類似記述:“江瀆廣源王廟。在縣南十五里,旁有井,歲旱禱之輒應(yīng),有諸碑?!边@說明,清豐江瀆廟全稱應(yīng)是“江瀆廣源王廟”,廟旁有古井和石碑,并且說這座廟非常靈驗(yàn)。在此條后緊接著又有如下記載:“顯圣靈源公廟,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幸廟酌奠,以頓丘令為廟令。又命學(xué)士晁迥為碑,賜此封?!憋@然后者是介紹另外一座廟宇——“顯圣靈源公廟”的。兩廟不同:一是“江瀆廣源王廟”,一是“顯圣靈源公廟”。實(shí)即江瀆廟與河瀆廟。

出于對大自然的敬畏,我國很早以前就開始了對山川祭祀活動?!抖Y記?祭法》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薄稜栄?釋水》:“江、河、淮、濟(jì)為四瀆。四瀆者,發(fā)源注海者也?!?a href='/huanghe/' target=_blank>黃河與長江水神都是四瀆水帝之一。唐玄宗天寶六年 (747年)封河瀆神為靈源公,江瀆神為廣源公,淮瀆神為長源公,濟(jì)瀆神為清源公。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封河瀆神為“顯圣靈源王”,江瀆神則為“廣源王”。此前的祥符元年(1008年)四瀆之神還沒有被封“王”,所以仍稱河瀆神為顯圣靈源公廟,江瀆神為廣源公廟。

如是觀之,清豐縣至少在北宋時期就已經(jīng)建有河瀆廟,那么,在今清豐域內(nèi)何時有了江瀆廟呢?

嘉靖《清豐縣志》的編纂者晁瑮在以上記述后曾有疑問:“按江瀆有祠,以禱旱也。顯圣有祠,以塞河也。其重均也。然真宗幸頓丘,未聞祀江瀆,而乃屈萬乘之尊,親酌奠于靈源祠下,復(fù)為置令制碑賜封,禮極隆備,豈圣王先河之意歟?”可知,宋真宗到清豐“幸廟酌奠”時,此地已有了江瀆廟,只不過宋真宗未去而已。為何?晁瑮認(rèn)為是“圣王先河”,重視河神的緣故。

其實(shí),當(dāng)時的帝王重視河神也在情理之中。慶歷八年(1048年),黃河在商胡埽決口,決口寬度達(dá)“廣五百五十七步”,黃河再次改道,往北流經(jīng)清豐、南樂縣東,過大名,經(jīng)館陶天津入海,史稱“北流”。至今仍留有遺痕,如清豐地名吳堤口、翟灣、黃龍潭、雙潭等,南樂至今仍有宋堤遺跡。金天會五年(1128年)十一月,宋東京留守杜充為阻止金兵南下,在今滑縣西南掘開大堤,黃河從今滑縣南、濮陽縣東明之間往東到山東巨野嘉祥、金鄉(xiāng)一帶,匯入泗水南流,奪淮入海。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以后,黃河不返,清豐一帶不能得到黃河的滋潤補(bǔ)水,是當(dāng)?shù)睾禐?zāi)逐漸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當(dāng)時的人們只好求助于天,向神靈求雨。

據(jù)此可知,清豐縣至遲在北宋時就有了江瀆廣源王廟,大約在元代,“河瀆靈源王廟”已經(jīng)與“江瀆廣源王廟”合而為一,并且隨著屈原的名聲漸大,河瀆靈源王昔日“輝煌”不在,江瀆廣源王廟便逐漸香火旺盛,并且旱情愈熾,香火愈烈。

二、禱雨、祭祀與祈福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清豐人李德元撰寫的《江瀆廣源王感應(yīng)記》,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記述人們在江瀆廟祈福去災(zāi)的碑文。740年前,清豐縣江瀆廣源王廟旁有古井,碑文詳細(xì)介紹了當(dāng)時求雨的程序和過程。

在嘉靖《清豐縣志》中還有一篇是元泰定四年(1327年)清豐縣尹王謙撰寫的《祈雨靈應(yīng)之記》。文中記載“大名闔境旱”,總管劉大中向上司建議,“監(jiān)郡公也速不花亞中,特遣元城縣尹趙承直”到清豐江瀆廣源王廟求雨,結(jié)果“其應(yīng)如響”。

還有一篇是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清豐縣進(jìn)士杜志觀撰寫的《江讀神感應(yīng)記》,其中除了有紅巾軍起義“滔天之烈,勢將壓境”的“紅衣遍野,呼聲動地”的壯觀場面外,還記載當(dāng)時的清豐縣尹陳執(zhí)中向江瀆廣源王求救,“率吏民齋祓詣祠下,吁眾感以請救。”他邊禱告邊說:“縣尹陳執(zhí)中念王之食于茲千數(shù)百年,赫有靈響?!匈囃踔⒘遥仆苾茨?,不敢侵境。惟爾有神,尚克相之。”隨即發(fā)現(xiàn)“闔廟旋車,云忽四合。至幕,雪大作。四鄰烽火,一時寂滅。卒之,賊不入境,尋復(fù)殲滅。民賴以寧?!苯酉聛硎翘旌登笥辏星蟊貞?yīng)的故事。

元代這三篇文章都曾勒石刻碑,立于廟內(nèi)。當(dāng)時的地方官員把求雨作為愛民、親民的具體行動,不僅為顯示誠心,“潔齋具服”“拜祈不倦”,陳執(zhí)中還“免冠徒跣”,于大雨中“濡首沾衣而不顧”,拒絕避雨,說:“天久不雨,今如此是神以澤惠我也。何忍避之?”

朝更代替并沒有影響地方官吏對江瀆廣源王廟的祭祀。明景泰元年(1450年)直隸巡撫李奎撰寫的《江瀆廟祈雨靈應(yīng)記》記載:當(dāng)時“列郡皆缺雨已八閱月”,即去江瀆廟“往禱焉”。求雨過程大抵沿襲了元代舊俗,首次稱廟旁之井為“龍井”。嘉靖二十年(1541年)大名府通判范瑟撰寫的《江瀆祈雨告文》,描述了當(dāng)時干旱已久,人們向江瀆神祈雨,盼望“俄頃雨化,田野沾足”,“易槁為榮”的急切心情。

三、屈原到過清豐嗎?

明朝中期,江瀆廟及龍井被列為“清豐八景”之一,名曰“江瀆靈泉”,嘉靖《清豐縣志》載有15首詩作。從“濮陽八都”之一史褒善的詩“桑林禱有應(yīng),湘水吊先知,千古英靈在,情同賈傅悲”;原武知縣程萬殊詩“天問已知終不應(yīng),胡為不早入修門”及平原知縣李朝剛“一脈清源自汨羅,此方尤幸占春多”等詩句,可知至少自明中期開始,江瀆廣源王廟就已經(jīng)是祭祀屈原了。

民國三年《清豐縣志》中有清康熙十三年清豐縣令楊燝撰寫的《重修江瀆廣源王廟募緣序》,也說“其神即楚三閭大夫”。

(江瀆廟的屈原像)

屈原是明代以后人們信奉的江神之一,《月令廣義》載江神即楚大夫屈原。屈原為何成為長江之神?楊燝說:“以彼悃款,以忠行吟澤畔,卒至沉淵,故其歿千百年,英魂不泯,猶能發(fā)其志之抑郁不伸,蒸為云雨,以膏群生,倘亦理之可信者也?!币馑际乔┣翜Y而死,憋著一肚子怨氣,得不到發(fā)泄,專為百姓興云致雨。

那么,冥冥之中屈原是不是與清豐乃至江瀆廟有過歷史糾纏呢?

屈原,楚國貴族,生于湖北秭歸。大約在楚懷王時,屈原被授予左徒官職,曾三次出使齊國。齊國在今山東淄博一帶,屈原往返楚齊之間,很有可能經(jīng)過今清豐一帶,稍事停頓,也無不可。屈原的《離騷》中有“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的句子,他自認(rèn)為是顓頊高陽氏的后代。清豐一帶是顓頊帝活動的中心區(qū)域,屈原飽覽史書,情商豐滿,他出使齊國路過此地,駐足憑吊自己的祖先,也在情理之中。從《天問》中可以知道,屈原是十分喜歡拜謁先王神廟的。專家們認(rèn)為,屈原很有可能來過今濮陽市,而清豐江瀆廟或者是屈原唯一有依據(jù)駐足過的地方。

看有深度的原創(chuàng)好文章

Hash:5e5902b3f30db77583a08e2878ab095d90c8a117

聲明:此文由 濮陽說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diǎn),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