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鹿門寺法師:教你到寺院如何正確許愿還愿
新年到了,許愿和還愿,是我們目前的主要話題,是信奉佛教的善男信女們事佛禮佛的一種方式。到底應該怎樣許愿和還愿呢,襄陽鹿門寺大和尚告訴你:
一般說來,佛教信徒有什么愿望,就到佛前禱告,祈求佛祖施展法力,滿足自己的愿望,如:有求財?shù)?,有求子的,有求免災的,有求?a href='/pingan/' target=_blank>平安的。在禱告的時候,信徒為了表示誠心誠意和愿望的迫切,一般都同時許下諾言:如果佛祖能滿足自己所求的愿望,就給予佛祖以一定方式的報答,如:供奉一定的香火錢、重塑金身、重修廟宇,做某某善事,等等。這就是許愿。事后如果佛祖真的滿足了信徒所求的愿望,信徒履行自己對佛祖許下的承諾,以報答佛祖的恩典。這就是還愿。
如何許愿和還愿?這里面確有許多需要弄明白的問題。我觀察進寺廟的許愿還愿者,有不少做法是不如法甚至是謗佛的。比如,有的賭博輸了錢,希望佛陀能幫他把錢贏回來;有的犯了法,希望佛陀能幫他開脫罪責,免除法律制裁;有的希望迅速轉變命運,財運亨通,指日成為億萬富翁;有的希望快速當官,當大官,愿佛祖幫他連升三級,等等。還愿的也有不少滑稽之事,有的把雞鴨魚肉敬獻佛僧,竟然以殺生還愿。
新年來臨 應該用什么方式來許愿還愿呢?
那么,究竟應該用什么方式許愿、還愿呢?末學試著談談一己之見:
一者,許愿要正。
也就是說,求佛菩薩幫忙的事情、目標一定要正當。不能求菩薩幫你滿足非分之想,更不能讓佛幫你做壞事。這樣的許愿佛菩薩是不會答應的。佛菩薩答應了這種許愿,豈不是成了貪官?而求身體健康、求病痛痊愈、求找個合適的工作之類的這些都可以,但切記不能歪心和貪心,不能要求過高。
二者,還愿要善。
不能用造惡業(yè)的辦法來還愿。佛菩薩幫你滿足了愿望,你卻去殺生,那豈不是佛菩薩在鼓勵你殺生么?所以這種還愿萬萬不可取。還愿方式最好能根據(jù)因果關系和許的愿相對應。比如求身體健康的,最好用放生的方式來還愿,求財求工作的,最好是用財布施、法布施等方式來還愿。
三者,修行助緣。
在許愿和愿望達成之前,一定要采取實際行動爭取佛菩薩的感應,誠心持咒或者念佛菩薩名號,或多行善事,廣結善緣,有助于所愿成就。許愿只是播種,播種不等于收獲,要想有收獲,必須有辛勤的勞作,坐而代收是不可能的。我們應該視許愿為導引我們刻苦修行的契機,而不應該把它看成某種漁利的時刻。
許愿是一種承諾,還愿是踐行自己的承諾。是基層民間對佛陀的一種信仰方式,絕不是商場上世俗的交易。許愿是建立在對佛陀崇信基礎上的一種發(fā)愿形式,還愿是建立在信、愿、行基礎上的對愿言的一種履踐方式。從根本上講,許愿和還愿都不應有什么功利色彩,而是促使信徒舍邪歸正、修行精進的方便法門。
求佛,實際是求自己,只要自己做好了,什么事情都能如愿。自助者天助!佛幫助你,也只能通過求佛人的主觀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實現(xiàn)。單方面的求佛許愿,讓佛給你“打工”,自己去做“甩手老板”,所愿不可能成就。許愿、還愿要和正信正行、斷惡增善掛起鉤來。我們學佛者,一定要把這個道理弄明白,破除迷信,切不可入俗隨流,以免影響自己的修行,也敗壞了佛門的聲望。
襄陽鹿門寺簡介:
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大臣習郁巡游鹿門山,并在此建立了古剎---鹿門寺,營建殿堂數(shù)百楹。東漢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習郁奉令于山上立神祠,又刻二石頭鹿夾神祠語于道口。據(jù)縣志載“漢建武中帝與習郁俱夢見蘇嶺山神。命郁立祠于山上,刻二石鹿夾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遂以廟名山”。
唐朝,復名鹿門寺,唐代名僧處貞、丹霞、宋法燈禪師主持過鹿門寺。
魏晉南北朝時期,香火不衰,成為全國的佛教圣地。
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6),在此建“三高祠”(龐統(tǒng)、孟浩然、皮日休)并供其像,以示紀念。
鹿門寺西晉時更名為萬壽宮,朝廷賜名為"萬壽禪寺",在兩晉至唐宋時期,鹿門寺的廟宇達數(shù)百間,僧侶五百余人,皇帝欽點住持,香客千里云集,香火終年不絕,曾是中國境內(nèi)較為宏大的佛教圣地唐代復名為鹿門寺。
鹿門寺興盛時,規(guī)模宏大,有佛殿、齋堂等房屋500余間,傳說騎馬關山門。后幾經(jīng)損毀,1980年始逐步修復?,F(xiàn)存與佛寺相關的景點有鹿門牌坊、八角井、天井、暴雨池、龍頭池等。
鹿門山環(huán)山臨水,澗深林幽,清雅寧靜,成為古代名士寄情山水、歸隱靈泉的佳地。漢末名士龐德公不受刺史劉表數(shù)次宴請,攜家登鹿門山采藥一去不返;唐代詩人孟浩然、晚唐文學家皮日休都曾幽居鹿門山,世稱鹿門高士傲帝王。
Hash:3713643804666e3d136c5a8400abcfed7feeed19
聲明:此文由 襄陽文化旅游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