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圍觀!千年古縣遵化“古城原址”探訪記!

遵化,千年古縣歷史悠久,人杰地靈,素有“畿東第一城”之美譽,為中國優(yōu)秀旅游城市。2017年8月初,筆者一行兩人探訪遵化古城,感受往日古城之雄姿,今天建筑之美好。

1

遵化古城北門樓——畿東第一樓

遵化城池,舊為土筑,始建于漢晉,明洪武年間至萬歷年間經過三次修葺,在東北、西北西南各城角上增建角樓,東南城頭上建雙層魁星樓,城門外設四關:東曰“鎮(zhèn)海”、南曰“時薰”,西曰“戴京”,北曰“拱極”。

隨著遵化城軍事地位的不斷提升,萬歷九年(1581年),薊鎮(zhèn)總兵戚繼光加修城池。墻基擴為3丈,墻高3丈6尺,全長1351丈,城墻內外全部用青磚砌成。又在墻頭上建垛口,內筑女兒墻,北門西城上建真武閣;環(huán)城拓寬3丈、深2丈、周長1500丈,引烏龍泉水于內,成為護城河。同時,在各城門外增建甕城,使各城門變成“卍”字形。

遵化古城北門樓,號稱“畿東第一樓”

遵化古城北門城樓,三層重檐歇山頂建筑,其較東西南三個城樓皆高一層,于大清同治年間重建,高70尺(合計23.3米),三層匾額上寫“畿東第一樓”,遵化“畿東第一城”美譽即由此而來,二層匾額上書“燕山疊翠”,登高北城樓,南望遵化城街市鱗次櫛比,好不熱鬧!遠望北面各關口,層巒疊嶂,威武壯觀,令人游目騁懷,實乃遵化一大景觀。

遵化北門城樓原址——遵化北關口現在照片

解放后拆除了北門城樓,道路擴寬,店鋪鱗次櫛比,街道上行人車輛川流不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更加祥和,似乎絕大部分人們都淡忘了或是不知道曾經這里還有那么高大的三層城門樓。

2

遵化古城東北角

遵化古城東北角樓

通過照片查看,原東北角樓,非常高大、堅固。原址角樓,現在的遵化一環(huán)東北角,已經蓋起了三層轉角樓,失去了往日的高大威猛,一樓是出租的店面,二三樓可以住人,干凈整潔,一派現代的氣息。

原古城東北角樓原址——現在的三層商業(yè)

3

遵化古城西門樓

遵化古城西門樓是兩層重檐歇山頂建筑,也是高大雄偉,城門樓里面有樹木、房屋等。

遵化古城西門樓

解放后拆除了西門城樓,道路擴寬,道路兩旁是綠樹掩映下的店鋪,街道上行人出行更加方便。

遵化西門城樓原址——遵化西關口現在照片

4

遵化燕山書院

遵化于五代后唐始設縣治,清康熙年間因建清東陵升縣為州。乾隆年間仿西陵所在地易縣改為直隸州之例,將遵化改為直隸州,下轄玉田、豐潤二縣。乾隆年間,遵化州內曾有一座頗具影響的燕山書院,“四面山光含秀氣,十郎家教有遺風”,這是道光年間當時的知州為燕山書院題寫的一幅對聯(lián)。

竇燕山教子五子登科

此書院為何稱“燕山”呢?這要回溯到五代后周的當地名人竇禹鈞。竇禹鈞,號燕山,自稱燕山人。與其兄禹錫以詞聞名,累官右諫議大夫。所生五子皆登科,號稱“竇氏五龍”,俗傳“五子登科”。當時書院選用此名,既為繼承前輩竇氏家族興學之風,又意藉此為州內培育些棟梁之材。正如《改建燕山書院德教碑》云:“燕山書院,竇氏之義塾也,在郡城之東街。當日科名鼎盛,故淵源相接,弦誦常新。人材造就之基瑞在于此?!?/p>

遵化燕山書院

“豐功駿烈,追媲前人?!毖嗌綍汗徊回摫娡群鬄?a href='/quanzhou71/' target=_blank>全州培育出100余位時哲名宿,州中士林多出其門。如今,燕山書院早已不復存在,斯人均已逝去。而《三字經》中“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的遺風,仍流傳于幽燕之地,為遵化增添著傳統(tǒng)文化的亮點。1902年燕山書院改建為遵化州官立中學堂,也是遵化一中的前身。

老遵化一中校門

遵化一中新貌

5

遵化文廟及其魁星樓

文廟,又叫宣廟、孔廟、儒學或學宮,因為與武廟相對,所以俗稱文廟。文廟的主要作用有兩個,一是供奉孔子的地方,二是為本地讀書人學習提供場所。

遵化的文廟位于城區(qū)西南的西大寺,是遵化城內較大的古代建筑群。遵化的文廟原來與其他各地的規(guī)模相等,但是到了明景泰年間,由于遵化在軍事地位上日益重要,從一個邊鄙小縣,一躍而上升為邊防重鎮(zhèn),政府特意讓相當于現在省長級別的順天巡撫駐節(jié)在這里監(jiān)管。相應的,遵化文廟也提高了地位,規(guī)模得到了擴大。

1928年的遵化文廟魁星樓

清朝以前的各個朝代中,那些任職于遵化的地方官們,對于位于西大寺的文廟十分重視,他們在赴任之初,都要親臨文廟躬行祭祀。如遇破敗損壞之處,還要及時加以修繕。文廟還是遵化州的最高學府,這里培養(yǎng)出大批的賢才,為遵化乃至中國社會進程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魁星樓原址——今日之遵化人民醫(yī)院

文廟舊址在解放后蓋起了人民醫(yī)院,就是遵化市人民醫(yī)院老院里的醫(yī)院大樓。

6

遵化烏龍泉公園龍泉文社

據《遵化通志》記載:“城東北隅隍池下有泉涌出,沸若滾珠,掬而飲甘且冽,名為烏龍泉。”烏龍泉,即人們所知道的“水泉”,座落在城東北角。清順治年間,經過人工開鑿,使池深九尺,方八尺,并將泉水分為兩股,從兩個龍頭咀引出。一股由北面護城河流向西南,另一股則順東面護城河向南而西。兩股水同出一泉,分而復合,匯合于城西南的牤牛橋,繼而流入沙河。烏龍泉水,經過人工疏引,一分一合,圍繞縣城一周,時人稱之為“清泉繞廓”,是遵化十景之一。

1945年時古城遵化之烏龍泉公園一角

舊時,烏龍泉流水潺潺,四時不斷。泉南側有一瓦亭,曰湛亭。泉西水流如帶,蒲荷滿溪,古木杈枒,清池瀲滟。西行則沿堤柳綠,奇花異草,馨香四溢。有一閣,曰:文星閣。登高遠眺,眼底村院鱗次櫛比;北望關山,郁郁蔥蔥,誠天然之美景!閣東南,土壇隆起,上砌石筍為山,下鑿月形水池,金魚淺底,漫舞多姿,為游人助興,為園林增輝;在烏龍泉后坡,傅修于乾隆五十七年又建有春及亭。泉附近,所有亭堂臺閣,隨形婉轉,設有走廊,雕梁畫棟,滿目生輝,游人至此,實有置身于仙境之感。

清史恩培《建龍泉文社記》:庚寅春,拓西垣建堂五楹,南北廂各三楹,周以回廊,樹東向一門,恰對景忠,別成院落,將為士子春課甄別、秋試賓興之所,名曰“龍泉文社”,用意蓋深遠矣。說的是在烏龍泉北建龍泉文社的記載。

遵化龍泉文社

原來的烏龍泉,現在名“水泉”,僻有水泉公園,風景秀麗,是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所。不規(guī)則的隕石仍在,并新建一座仿古六角亭。

烏龍泉原址——現在水泉公園豐潤隕石

烏龍泉原址——現在水泉公園的六角亭

7

遵化州署衙門

遵化于五代后唐始設縣治,在明永樂以后,遵化成了大明王朝對蒙古作戰(zhàn)的前線,為了指揮方便,許多封疆大吏頻繁往來于遵化,在城內也相應地建造了一些等級較高的衙署。這些衙署有都察院公署、順天巡撫行院、總鎮(zhèn)行署、遵化道署、兵備道行署和遵化縣衙等。

清代遵化州署衙門平面圖

從圖上看,遵化衙署大致上分為左中右三路。其中路最前為一座牌坊,其北為大門,大門兩側環(huán)繞圍墻,將三路建筑物圍在其中。再后是儀門、影壁,后為大堂,再后是省政堂,這是處理政事的區(qū)域,四周也有圍墻。省政堂北為內宅,自成院落。這些正符合南向為正,居中為尊的風水理念,體現“居中而治”之意。故又有“衙門口朝南開”的俗諺。蒲松齡《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名為《遵化署狐》的小說描寫的就是遵化衙署。

1935年遵化縣偽政府大門

原來的遵化州署衙門,現在是遵化市委所在地,現在大紅門(即市委的大門)一副、古松一株(市委辦公樓后面),石獅子一對(市委門前)都是老物,市委院內還發(fā)現一個牌坊的一對老石構件。

清代遵化州署衙門原址——遵化市委大院里的古石構件

清代遵化州署衙門原址——遵化市委大院里的古松樹

8

遵化城隍廟

城隍廟,廟很大也很宏偉。廟內有前后兩層大殿,前殿供奉慈眉善目的城隍老爺,后殿是城隍奶奶。前院的甬路兩邊前有參天松柏,廟門上面是個高大的門樓,由釘著老虎釘的朱紅大門隔開。

遵化城隍廟舊照片

廟門前有兩個大石獅子,離廟門大約10米的地方有兩根高大的旗桿,左右聳立,比電線桿還高出很多,當年的城隍廟會是遵化城內的一大盛事,每當廟會,廟里廟外人山人海,好不熱鬧。

城隍廟原址——遵化市幼兒園

當年城隍廟里的古樹

現在的市幼兒園就是當時城隍廟的廟址,院內有一棵古松作證,現已經列為重點保護文物,風吹松樹,輕微擺動,向人們訴說著城隍廟往昔的輝煌。

9

城內南街街景及城內南街胡同

現在的城內南街街景,原來低矮的門市換成了現在高樓林立的商鋪;原來起起伏伏的土路,換成了現在的平坦整齊的柏油馬路;原來的三三兩兩的游人,換成了現在的人來車往的鬧市......

后記

筆者一行兩人,對遵化古城進行了一天的探訪。遵化歷史悠久,雖然原有的古建筑經過朝代的更替、風雪雨雷的侵蝕及社會的進步大都不存在了,但是通過遵化古城老照片看往昔崢嶸歲月,經過對比,可以看出社會的巨大進步。在街頭巷尾撫今追昔,我們更有理由相信,經過我們的不斷努力,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家園會更加輝煌!

作者:王亭貫

整理:唐師師

編輯:高向南 寧川頡 張旭

校對:唐師師

Hash:7cb7efe08e0f7a59086ecbe2789e3ec8fd667538

聲明:此文由 葵花朵朵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