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千年雁蕩能仁寺,感受當年徐霞客孤旅!

胡說聊齋 雄劍 溫州古道 今天

應(yīng)雁蕩國慶布谷市集總策劃人、“棉書堂”堂主寒山的邀請,我們一行五人在雁蕩山下賞月喝酒過中秋,別有野趣。第二天,按照雁蕩山穿越達人孔真人設(shè)定的路線,直奔能仁寺而去。

能仁寺,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原名常云院,政和七年(1117),改名能仁寺,南宋時達到全盛,成為雁蕩十八古剎中規(guī)模最大者,出了多位著名的高僧大德,如雁蕩山佛寺中第一位由皇帝(宋高宗)任命的住持士珪禪師(1083—1146),其名號雖然不太響,但他原創(chuàng)的許多妙語,一定會令你感到如雷貫耳,如“一度著蛇咬,怕見斷井索”;“一念初無古今,彈指便分新故”;“山橫石礙疑無地,路轉(zhuǎn)溪斜別有村”;“落華(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華(花)”等。

南宋乾道七年(1171),溫州知府曾逮遵“永嘉學(xué)佛者之所推”,邀雪庵禪師從謹(1117-1200)為能仁寺住持。永嘉人雪庵法師與鄭伯熊、薛季宣、陳傅良等都有交往并贊賞事功說,“我之與公,久契忘年......惜乎此道,未能廣傳”(《祭薛季宣》)。宋末住持能仁寺的釋無學(xué)祖元(1226—1286),54歲時東渡扶桑,成為日本佛光派的始祖和臨濟禪的奠基人。

離我們最近的能仁寺掌門竺摩大師(1913-2002),樂清人,號“雁蕩山僧”,精通佛法,且詩書畫三絕,被譽為繼蘇曼殊、弘一之后的一代才子高僧,后南渡檳城,成為“大馬漢系佛教之父”,能仁寺特設(shè)“竺摩大師紀念館”。2006年,在曾任弘一法師外護的得道高僧夢參長老的指導(dǎo)下,幾經(jīng)廢圯的能仁寺復(fù)建重光。

觀音峰(銳鋒)和方洞景區(qū)(疊嶂) “金桂”攝

去能仁寺的路上,可遠眺觀音峰和方洞景區(qū),它們分別代表了雁蕩山世界地質(zhì)公園經(jīng)典的地貌景觀類型:銳峰和疊嶂。銳峰和疊嶂的命名權(quán)屬于350多年前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1587-1641)。

萬歷四十一年(1613)四月,28歲的徐霞客第一次來雁蕩,就曾夜宿能仁寺。崇禎五年(1632),徐霞客再度兩探雁蕩,并在《日記》中寫道:雁宕(蕩)山“銳峰疊嶂,左右環(huán)向,奇巧百出,真天下奇觀”。

所謂銳峰,是指火山巖山脊上尖狹而高聳的山峰,觀音峰就是雁蕩山銳峰地貌的典范,四壁陡立,一峰突起于山巔。

而疊嶂,則指火山多次噴發(fā)堆疊而成的山體,延展似直立的屏障。銳鋒和疊嶂都是有別于其他名山地貌景觀的最直觀的視覺感受,因為雁蕩山是我國現(xiàn)有41個世界地質(zhì)公園群體中,唯一以白堊紀流紋質(zhì)火山巖巖石地貌構(gòu)成的世界地質(zhì)公園,山石景觀,奇、雄、秀并蓄。

燕尾瀑,雖然不甚壯觀,但瀑布跌水沖擊形成的水潭,倒也汪汪一碧,清澈可人??渍嫒诉B忙擺出各種poss,立此存照。在瀑布的上方,原先似乎還有一級瀑布,因為遠遠的望去,那彎曲的弧形巖壁,應(yīng)該是殘留的壺穴構(gòu)造,當為瀑布之杰作。

我在潭邊撿了一塊巴掌大的流紋巖卵石,建議“金桂”帶回去,因為其中留下了雁蕩山火山噴發(fā)活動的蹤跡。清晰而均勻的流紋構(gòu)造,因差異性風(fēng)化而顯得凹凸有致,凸出的是耐風(fēng)化的長英質(zhì)熔漿流,凹進去的則是相對松軟的火山灰。表面有許多毫米級的灰白色長石晶體(晶屑),形狀或完整或殘缺,歷歷可數(shù)。而厘米級的巖屑則將火山流紋壓出一個下凹的弧面,一億年前噴射于空中的圍巖角礫,從高處跌落到地面流溢的熔漿之中的瞬間狀態(tài),就這樣被生生的定格了。而更小一點的巖石角礫,則在粘稠的熔漿的蠕動下,發(fā)生牽引、位移,從而形成眼球狀構(gòu)造。

“金桂”被我忽悠的一愣一愣的,果真將這塊外貌粗鄙的石頭,捧在手上帶回了家,但不知道最后是扔掉了,還是“供”起來了。

沿著溪流錦溪)前行,跨過一座微型拱橋,拾級而上,就到了孔真人經(jīng)常嘮叨的“能仁書院”。說是書院,實為客棧,老板是前群友。這里的空間布局雖有點狹促,但卻很有味道,一條綠意盎然的落滿了桂花的短短的石徑,把我們引向了“大門”,門上貼著一幅隸書大紅對聯(lián),“小燕尾繪聲繪色,大龍湫呼雨呼風(fēng)”。

撰聯(lián)的叫卓大錢,不認識,書聯(lián)的怪手倪蓉棣,也不認識,但在微信群里卻常有互動,只知道倪老師的小說寫得很棒,不料書法也這么了得。樂清多才子,信然。倪老師似乎忙中出錯,將下款落于上聯(lián),令文藝范的老板阿婕一時不知如何張掛是好。

從“能仁書院”的道坦里望去,對面就是能仁寺的最高建筑,三層的法堂,灰瓦黃墻、褐柱白檐,盡收眼底。原本的深山藏古寺,成了深山現(xiàn)古寺。

雁蕩山的中秋游,真的不虛。

本文于2020年10月9日發(fā)表于《樂清日報》“文化周刊”

Hash:da5efc783e6580afc2c701088c2171d86afa5232

聲明:此文由 溫州古道 分享發(fā)布,并不意味本站贊同其觀點,文章內(nèi)容僅供參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聯(lián)系我們 kefu@qqx.com